日期:2024-03-30 11:49:0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在建文帝时期,发生了一次较为著名的内战——靖难之役。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公元1392年,自己苦心培养的太子死了,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好在孙子朱允炆天生富贵相,老朱便打算直接越过儿子,培养嫡孙朱允炆作为接班人。
这样一来,曾经留下的那一大批人才就必须除掉!
于是,一场朝廷内部的大清洗展开了,大批官员被处死,其中还不乏像蓝玉、傅友德这样的开国元勋!
因为朱元璋知道,如果是太子朱标继位,凭借他的才能和资历,还能够压得住那些南征北战的老将们,可现在继承人却是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自己死后,那些功高震主的元勋们未必会听朱允炆的命令。
等到朝中的大臣被杀得差不多了,朱元璋又调转矛头,将目标盯上了那些藩王。
但对着自己的儿子下手,老朱多少有些不忍心,于是他决定把这个难题交给朱允炆。
“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朱元璋故意提议分封制:“朕把防守蒙古、鞑靼的重任交给藩王,这样北方边境就能得到安定,你就可以专心内政了。”
而朱允炆眨了几下大眼睛,心中却十分忧心。
“蒙古、鞑靼入侵,藩王们可以抵御,那如果藩王造反呢?”
一席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能有这样的想法,不禁感叹自己果然没有选错。
但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故意不回答,而是要听听朱允炆的想法,他故意问答:“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只见朱允炆稍加思索,便脱口而出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这样的回答让朱元璋很是高兴,既感叹朱允炆的头脑灵光,又为他对叔叔们的包容感到欣慰。
正是因为朱允炆的话,让朱元璋以为他能够处理好朝廷与藩王的关系,所以也就收起了削藩的心思,为之后的靖难之役埋下祸根。
朱元璋一死zxzidian.com,叔侄们的关系就降到了冰点,已经到了你死我亡的程度。
朱允炆登基之后,立马遭到黄子澄、齐泰等人的轮番忽悠。
“藩王势力太大,必须得削,否则皇位不保!”
正是因为这通忽悠,让朱允炆坚定地在削藩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先把周王朱橚贬为庶民、发配到云南任由他自生自灭,接着又派几名心腹到北平燕王府、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接着又剥夺了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更是逼得湘王朱柏放火自焚。
一系列的动作,让剩下的藩王们惶惶不可终日,最终朱棣振臂一呼、喊着“清君侧”的口号造反了。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感觉到,朱棣造反或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自保,毕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得不到皇帝的信任,说不定自己什么时候就会像齐王、代王他们那样,被贬为庶民。
公元1402年,历时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结束,原本毫无胜算的朱棣最终入主南京,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或许,他本来没有谋反之心,只想在北平做一世拥有实权的王爷,但侄子朱允炆并不给他机会,如果不反抗,朱棣迟早会成为待宰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