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出自哪里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翻译 过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出自哪里,以及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翻译 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画马蒲松龄文言文

1. 画马 文言文 翻译

《画 马》蒲松龄

山东临清有个姓崔的书生,家境很贫穷,连围墙破损也无力修补。崔生每天早晨起来,常见一匹马躺在附近的野草里,那马黑毛白花,只是尾毛不整齐像被火烧断了。崔生将它赶跑,但到夜间它又来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崔生有个好朋友在山西,想去拜访他,但两地相距遥远,自己又没养马,于是,他想到了这匹无主的马。将它套住牵回家后,配上马鞍辔头。临走的时候,他嘱咐家人说:“假如有来找马的,就把我去山西的情况如实告诉他。”上路以后,马飞快地跑,一眨眼就跑了上百里路。夜晚也不怎么吃饲料,崔生怀疑它累病了。第二天就勒紧马缰不让它跑得太快,但马又嘶叫又喷沫,崔生只好松开马缰,任它飞驰。到中午时就赶到太原。崔生骑马在太原的大街上行走,旁观的无不叹赏称赞。晋王听说后,愿出高价买它。崔生恐怕丢马的人会来找寻,不敢出售。过了半年,一直没有听说寻马的消息,便以八百两银子的高价把马卖给了晋王府,自己另外买了头雄健的骡子骑回家来。后来,晋王有紧急要事,派一员校尉骑着那匹马到外地出差。但那马没走多远,就独自跑掉了,校尉一直追到了崔生邻居家门口,眼见马进门后便不见踪影。校尉就向主人索取。主人姓曾,他实在没有看到马的踪影。校尉不信,走进曾的房间,只看到他家墙上挂了一幅赵子昂画的马,其中一匹马的毛色与崔生卖的那匹马的毛色完全一样,尾巴部分被香火烧坏了一点,才知道这匹马是个画妖。校尉因无法向晋王交差,准备到衙门去告曾某。这时崔生用卖马的本钱,做生意已经积累过万。他自愿代曾某将八百两银子交付校尉。曾某很感激他的恩德,却不知道崔生就是当年把马卖给晋王的%?A1

2. 《画中马》阅读题答案

(一) 画中马

临清县有一个读书人崔秀才,生活很艰苦,屋子漏了也没有钱修理,于是想到山西去找做官的朋友帮忙。

一天,崔秀才发现院子里有一匹马,毛色黝黑而发亮,还有一点点匀称齐整的白色花纹,但尾巴明显的短了一小截,大概是被火烧断了。秀才决定骑那匹马去山西,于是给它配上马鞍动身了。

在路上,秀才发觉它原来是一匹好马,跑起来又快又稳,数百里的路一晃就过。最奇怪的是,那匹马既不吃草料,也不喝水,连秀才想放慢一点,让它休息一下,它也不愿意,总要风驰电掣地飞奔。

到了山西,城中的人见了秀才的马,都赞不绝口。消息传到晋王府,晋王素来爱马,便用八百两银子,买了那匹马。秀才拿了银子,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过了几年,晋王派了一名士兵,骑着那匹马到临清县办点急事。当马经过崔秀才家附近时,突然一声长嘶,把马背上的士兵摔了下来,然后飞也似的跑进了秀才的邻居曾家。士兵去曾家找寻失马,但曾家上下都没见过有马走进来。士兵正想离去,突然发现墙上挂着一幅元代著名画家赵子昂画的《八骏图》,神形逼真。其中七匹马都是光着背脊,只有一匹却配了马鞍,马尾部分被檀香烧破了一个小洞。

(注:本文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改编而成。)

1.认真阅读第三自然段,然后用两个恰当的词语,写出这匹马给你的印象。

神奇,风疾电掣

2.你认为崔秀才卖给晋王的马去了哪里?曾家为了留下这匹宝马,修改了画卷,让士兵相信马回到画中去了。

3. 《画中马》阅读题答案

(一) 画中马

临清县有一个读书人崔秀才,生活很艰苦,屋子漏了也没有钱修理,于是想到山西去找做官的朋友帮忙。

一天,崔秀才发现院子里有一匹马,毛色黝黑而发亮,还有一点点匀称齐整的白色花纹,但尾巴明显的短了一小截,大概是被火烧断了。秀才决定骑那匹马去山西,于是给它配上马鞍动身了。

在路上,秀才发觉它原来是一匹好马,跑起来又快又稳,数百里的路一晃就过。最奇怪的是,那匹马既不吃草料,也不喝水,连秀才想放慢一点,让它休息一下,它也不愿意袜悔,总要风驰电掣地飞奔。

到了山西,城中的人见了秀才的马,都赞不绝口橡厅。消息传到晋王府,晋王素来爱马,便用八百两银子告如正,买了那匹马。秀才拿了银子,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过了几年,晋王派了一名士兵,骑着那匹马到临清县办点急事。当马经过崔秀才家附近时,突然一声长嘶,把马背上的士兵摔了下来,然后飞也似的跑进了秀才的邻居曾家。士兵去曾家找寻失马,但曾家上下都没见过有马走进来。士兵正想离去,突然发现墙上挂着一幅元代著名画家赵子昂画的《八骏图》,神形逼真。其中七匹马都是光着背脊,只有一匹却配了马鞍,马尾部分被檀香烧破了一个小洞。

(注:本文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改编而成。)

1.认真阅读第三自然段,然后用两个恰当的词语,写出这匹马给你的印象。

2.你认为崔秀才卖给晋王的马去了哪里??

1.神奇,风疾电掣

2.曾家为了留下这匹宝马,修改了画卷,让士兵相信马回到画中去了。

4. 《蒲松龄大力将军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大力将军蒲松龄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

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

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

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①,堆累钟下。 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

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一座尽骇。

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啖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

查遂携归,饵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 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曰:“是我师也。

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

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即命仆马,投刺于门。

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

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 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

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妪捉袖整衿讫,先命数人捺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

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

笑曰:“先生不忆举钟 之乞人耶?”查乃悟。 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

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

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

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

稽婢仆姓名已,即令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乃返,别查。

(《聊斋志异》,有删改)注释:①糗糒,干粮。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查遂携归,饵之 饵:给……吃。

B。逆诸大门之外 逆:背对着。

C。众妪捉袖整衿讫 讫:完毕。

D。稽婢仆姓名已 稽:查考。

5。下列言行全都能表现吴将军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分)①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②十年之别,颇复忆念 ③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 ④而后朝拜,如觐君父 ⑤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⑥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A。

①②④ B。④⑤⑥ C。

②③⑥ D。①③⑤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査伊璜在野外的寺庙中发现巨大古钟,好几个人抓耳挠腮皆无法掀动;而当时身为乞儿的吴六一却能轻易掀开。

B。査伊璜见吴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励他投身军队;又见他贫苦无助,就把他带回家,厚赠之后让他上路。

C。査伊璜听说吴将军与自己有旧,但已经记不起来到底是谁;即便如此,他仍然带着仆人骑着马,上门投递名片。

D。 吴六一十多年来一直不忘査伊璜赐金之恩;见面之后不仅礼节备至,而且把自己的家产和奴婢分了一半给他。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 译: (2)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译: (3)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

译: 参考答案:5.B逆:迎接。 6.B。

(①是査伊璜的行为,③描述一个客观事实)7.A。“抓耳挠腮”不对,是抠住古钟的双耳往上抬。

8.⑴(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捧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几回才放完。(4分,“乃”,“鞠”,“始”,各一分;全句通顺1分)⑵是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旧交情?(3分,“诸父”1分,“行”1分,“素”1分)⑶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丰厚的赏赐。

(3分,“不才”1分,“得”1分,句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査伊璜,浙江人,清明时节在野外的寺庙里喝酒,看到大殿前面有一座古钟,比两个石瓮还大;上面留有泥土的痕迹和手印,都是新近才有的。査伊璜感到疑惑,俯身往钟里看,有一个竹筐,不知存储着什么。

让好几个人抠住钟的双耳,用力往上掀,一点都不能抬动,就更加吃惊了。于是就坐着喝酒来等(在钟下放东西的)那个人。

过了没多久,有个乞丐进来,带着(乞讨)获得的干粮,把它们堆积在古钟底下。(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捧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几回才放完。

把钟合上以后才离开,过了一会又来,手伸进去拿东西吃,满座的人都很吃惊。査伊璜问:“那个男儿,你为什么要做乞丐呢?”回答说:“吃得多,没有人雇佣我做事。”

査伊璜因为他健壮,鼓励他去参军,乞丐发愁,觉得没有凭借这样做。査伊璜带着他回家,给他吃,算起来食量是常人的五六倍。

为他换了新的衣鞋,又给他五十两银子作为路费。过了十多年,査伊璜的侄子在闽地做官,有个将军叫吴六一,忽然来拜见。

说话之间,问道:“伊璜是您的什么人?”回答说:“是叔父一辈的人,跟将军您怎么会有旧交情?”吴说:“他是我老师。作别十余年,很是想念。

麻烦您转告先生,请他光临。”适逢査伊璜来到,于是就告诉他,伊璜全不记得这个人。

立刻命令仆人备马,在吴将军门前投递名片。将军快步跑出,在大门外迎接伊璜。

伊璜看他,觉得一点也不认识。

5. 求蒲松龄《山市》及《促织》的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促织》文言文知识归纳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5、造:径造庐访成(到)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二、通假字1、昂其直(通“值”,价值)2、手裁举(通“才”,刚刚)3、而翁归(通“尔”,你的)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三、一词多义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②益奇之(副词,更加)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②亦无售者(动词,买)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四、词类活用1、岁: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2、才: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有才能)3、笼: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4、辄倾:辄倾数家之产(使动用法,使……倾尽,用尽)5、然:成然之(形容词意动,认为……是对的)6、笼: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7、日:日与子弟角,无不胜(名作状,每天)8、高: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9、力:力叮不释(名作状,用力)10、疏:细疏其能(名作动,陈述)11、奇:益奇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12、裘马: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马)13、劣: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意动,认为……不好)五、古今异义的词1、游侠儿: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②今义:行侠仗义的人。2、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②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六、句式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2、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被动句)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5、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七、难句翻译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这画)岂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吗?2、成以其小,劣之。

译:成名因为它太小,认为不好。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译:(成名)一出门,所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4、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译:只有这个成家的人,因为胥吏侵耗而贫穷,又因献上蟋蟀而富有,他穿皮衣,骑骏马,意气扬扬

6. 帮忙翻译文言文把

高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高帝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往往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地同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

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帝说:“天下新近刚刚安定下来,为了什么缘故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班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像萧何、曹参这样的您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

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于是这帮人就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高帝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啊?”高帝说:“雍齿与我有旧怨,他曾经多次令我困窘羞辱。

我想杀掉他,但由于他功劳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封,这样一来,群臣也就人人都对自己能受封赏坚信不疑了。”

高帝这时便置备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论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们赴宴之后,都很高兴,说:“雍齿尚且被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7.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目录 (有*的是自读课文,有的是新增课文) 第一册 《论语》十则……………………………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狼………………………………… 蒲松龄 *短文两篇 两小儿辩日………………《列子》 乐羊子妻……………………范 晔 诗五首 归田园居…………………… 陶渊明 过故人庄…………………… 孟浩然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游山西村…………………… 陆 游 为学…………………………… 彭端淑 木兰诗…………………………………… *卖油翁………………………… 欧阳修 *宋定伯捉鬼………………………干 宝 诗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望岳………………………… 杜 甫 如梦令……………………… 李清照 西江月……………………… 辛弃疾 第二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口技……………………………… 林嗣环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伤仲永…………………………王安石 诗五首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王 勃 黄鹤楼………………………崔 颢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泊秦淮………………………杜 牧 夜雨寄北……………………李商隐 愚公移山……………………… 《列子》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黔之驴………………………… 柳宗元 *工之侨献琴……………………刘 基 诗五首 龟虽寿………………………曹 操 石壕吏………………………杜 甫 相见欢………………………李 煜 观书有感……………………朱 熹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第三册 短文两篇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 郦道元 闲情记趣…………………… 苏 轼 周处………………………………刘义庆 *晏子故事两篇………… 《晏子春秋》 诗五首 使至塞上…………………… 王 维 闻王昌龄左迁遥有此寄…… 李 白 春望………………………… 杜 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论诗………………………… 赵 翼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观潮…………………………… 周 密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战国策》 买椟还珠………………………韩非子 滥竽充数………………………韩非子 塞翁失马…………………《淮南子》 诗词五首 渡荆门送别…………………李 白 秋词………………………… 刘禹锡 赤壁………………………… 杜 牧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 轼 第四册 公输……………………………《墨子》 核舟记…………………………… 魏学伊 *唐睢不辱使命…………… 《战国策》 *短文两篇 荔枝图序…………………… 白居易 山市………………………… 蒲松龄 诗词五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别云间……………………… 夏完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 李清照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韩愈短文两篇…………………… 韩 愈 马说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西湖游记二则………………… 袁宏道 诗词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无题李……………………… 商 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第五册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满井游记………………………袁宏道 *峡江寺飞泉亭记………………袁 枚 诗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南园…………………………李 贺 梦江南………………………温庭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 游 已亥杂诗…………………龚自珍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岳阳楼记…………………………范仲淹 *《世说新语》三则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陈太丘与友期。

《聊斋志异之促织》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促织》原文及译文

原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室,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香以拜。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跳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瞩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土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踯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出。未几成入,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此州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而跃。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拚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森返蔽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一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世闭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之官贪肆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第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译文:

明宣德年间,皇宫中流行斗蟋蟀的蝣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大量蟋蟀。蟋蟀本不是陕西特产,有个华阴县令,为了讨好上官,奉上一只蟋蟀。让它试斗了一番,却非常厉害,于是上官就责令华阴县每年供奉。县令又把这差事交给了里正。集市上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每得到一只好的蟋蟀,便用笼子养着,抬高价格,当作奇货高价出售。乡里的公差狡猾奸诈,常借此按人口摊派费用;每征一头蟋蟀,常要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好久考不中秀才。成名为人老实憨厚,不善谈吐,因此被刁滑的小吏报到县里,让他担任里正,他想尽了办法也推脱不掉。不到一年,家中那点微薄的家产就折腾光了,这一年,正遇上皇宫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百姓,自已又没钱赔偿,忧愁烦闷得要死。妻子说:“死了有什么益处?不如自己去捉捉看,说不定还有希望得到一只。”成名认为很对,于是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下草丛中,搬石挖穴,什么办法都用了,始终没有捉到一只可以进贡的。即使捕到两三头,也是又弱又小,不够规格。县令限期追逼,只十多天,成名就挨了一百大板,两条腿被打得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天天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自尽。

这时,村中来了一个驼背巫婆,能假借鬼神算卦,非常灵验。成名的妻子带着钱去问卦,见红妆少女和白发婆婆挤满了门口。走进巫婆的屋里,有间密室,挂着帘子,帘子外摆放着几案。问卦的人,先在香炉中燃上香,连拜两拜。巫婆在一边望着天空代她们祈祷,嘴唇一张一合,不知说些什么。求卦的人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听着,不多时,帘里扔出一张纸,上面写着求卦人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香案上,像前面的人那样点香跪拜。有一顿饭功夫,帘子动了一下,一张纸片抛落出来。她忙拾起来一看,纸上不是字而是画。上面画着殿堂楼阁,像是座佛寺;寺后面的小山下,到处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和一丛丛的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在那里,旁边有只蛤蟆,像要跳起来的样子。成名的妻子反复观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但见画上有蟋蟀,隐隐说中心事,便将纸片摺藏起来,带回家给成名看。

成名看着画反复思索,莫不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仔细察看了画上的景物,与村东的大佛寺很相似。于是他勉强起身,拄着拐杖,拿着图画来到村东大佛寺的后面。见在茂密的草丛中有一座古坟,成名沿着坟往前走,只见层层乱石,跟鱼鳞一样,和画中的很相像。成名便在蓬蒿野草中,一边侧身细听,一边慢慢走着,像在寻找细小的针,芥。直找到眼花耳聋,还是没一点蟋蟀的踪迹。他正在凝神搜寻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了出来。成名很惊愕,急忙追赶过去,蛤蟆已钻进草丛中。他拨开草丛,仔细寻找,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旁,急忙用手一扑,蟋蟀钻进石洞中。成名用草尖拨弄,拨不出来;又用竹筒里的水灌它,蟋蟀才出来。见这只蟋蟀身躯健壮,体态俊美。成名捉住它仔细审看,个头很大,尾巴修长,青脖子金翅膀。成名非常高兴,忙装进笼子提回家中,全家人欢庆祝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要珍贵。用盆子养起来,喂它好东西,爱护备至,只等到了期限,送到县里去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才九岁,看到父亲不在家,偷偷打开盆盖去看。蟋蟀一下从盆里蹦了出来,快得没法捕捉。等把它扑到手中,蟋蟀腿掉了,肚子也裂开了,一会儿便死了。孩子害怕了,哭着告诉了母亲。母亲一听,吓得面如死灰,大骂道:“祸根!你的死期到了!等你父亲回来,会同你算帐的!”孩子大哭着走了出去。

不一会儿,成名回来,听了妻子的诉说,像被冰雪浇透了,怒气冲冲地寻找儿子,可儿子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从井里打捞上来了孩子的尸体,成名夫妻顿时转怒为悲,呼天喊地,哭得要死。夫妻两人相对发呆,饭也不做,只是默默地坐着,不再感到有一点活着的乐趣。天快黑了,才拿上草席想把孩子葬了。近前抚摸儿子的身体,发现有微弱的气息,夫妻二人欢喜地把儿子放到床上。到了半夜,儿子苏醒了,夫妻二人心中稍感到宽慰。但一看到蟋蟀的笼子空空的,又气得说不出话来;又不敢再去追究儿子,从黄昏到天亮,连眼睛也没合一下。

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成名仍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成名惊讶地起来察看,见那只蟋蟀仿佛还活着。成名高兴地捕捉它,蟋蟀一叫便跳开了,跳得还非常快。成名用手掌盖住它,感到掌心里空空的没什么东西;刚一抬手,蟋蟀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赶,转过墙角。蟋蟀不知钻到哪里去了。成名来回四下寻找,见蟋蟀趴在墙壁上。仔细一看,身躯短小,黑红色,不是先前那只。成名嫌它小,不捉,只是来回察看,寻找刚才追的那只。墙壁上的小蟋蟀忽然跳到了成名的衣襟上,成名再细一看,形状像蝼蛄,长着梅花样翅膀,方头长脖子,像是好品种,这才欢喜地把它捉起来。将要献给官府时,又惴惴不安,恐怕不中官府意,便想让它试斗一番看看。

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驯养了一只蟋蟀,自己给它起名叫“蟹壳青”,天天同一些少年角斗,没有一次不取胜的。他想靠这只蟋蟀发财,便抬高价钱,却没有买的。这天,这少年登门找成名,看到成名养的那只小蟋蟀,忍不住捂着嘴笑起来,便拿出自己的蟋蟀,放进笼子里较量。成名见他养的蟋蟀,个头大,身子修长,心中很羞愧,不敢和他的较量。少年再三强求,成名想:养一只劣等蟋蟀也没什么用,不如让它拚一次,博众人一笑。便把两只蟋蟀都放到一个盆里,让它们角斗。成名的那只小蟋蟀趴在那里一动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起来。他用猪鬃撩拨小蟋蟀的须子,一次又一次,小蟋蟀突然发怒了,直冲过去,接着就互相搏斗起来,跳跃腾击,振翅有声。一会儿,小蟋蟀一跃而起,直扑对手去咬它的脖子,少年大吃一惊,急忙把它们分开,停止了搏斗。小蟋蟀振起双翅,骄傲地鸣叫着,好像是报告主人知道。成名高兴极了,正在赏玩,突然过来一只鸡,径直去啄那只蟋蟀。成名惊骇地站在那里呼喊,幸好没被啄中,小蟋蟀跳出去有一两尺远。鸡又大步追上去,小蟋蟀已经落在鸡爪下了。成名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转眼间,见鸡伸着脖子扑楞着,走近一看,原来小蟋蟀趴在鸡冠子上用力叮着不放松。成名更加惊喜,忙把小蟋蟀捧放到笼子里。

第二天,成名把小蟋蟀献到县官那儿。县令见蟋蟀太小,愤怒地呵斥成名。成名讲述了它的奇异,县令不相信,就试着让它同别的蟋蟀斗了斗,结果所有的蟋蟀都被斗败了;又让它同鸡斗,果然同成名说的一样。县令赏了成名,把这只蟋蟀献给巡抚。巡抚非常高兴,用金笼盛着进献给皇上,并在奏章中详细讲述了蟋蟀的本领。小蟋蟀入宫后,将天下进贡的蝴蝶,螳螂、油利达、青丛额等各种稀奇的蟋蟀都斗了一遍,没有超过它的。小蟋蟀每当听到琴瑟的声音,就按着节拍舞蹈,人们越发觉得它奇特。皇上非常高兴,下诏赏赐巡抚名马和衣缎。巡抚没有忘记这荣幸是从哪来的,没过多久,县令就因政绩优异被擢升。县令也高兴了,就免去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学使,让成名进了县学。

后来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自己说身子变成了蟋蟀,轻捷善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几年,成名便有田百顷,楼阁无数,牛羊满圈。一出门便穿着裘皮衣服,骑高头大马,富贵赛过了官宦世家。

聊斋志异介绍

人物介绍

聂小倩

聂小倩是一个美貌女鬼,生前只活到18岁,死后葬在浙江金华城北的.荒凉古寺旁,不幸被妖怪夜叉胁迫害人。后浙江人宁采臣暂居寺院,小倩受妖怪指使,前来谋害,却被采臣的正气打动,便以实相告,助采臣转危为安。采臣也不负小倩重托,助她逃脱魔爪,并收留她侍奉母亲和久病的妻子,小倩勤劳善良,深受宁家人喜爱。小倩因长期接触活人,逐渐犹如常人,宁家人亦绝口不提她的身份。宁妻病逝后,小倩嫁给宁采臣做鬼妻,之后,又指点采臣除掉前来报复的金华妖怪。几年后,宁采臣考中进士,小倩也生下一子,宁采臣还纳一小妾,小倩、小妾又各生一子,三个儿子长大后也都成了有名望的人。

宁采臣

宁采臣,浙江人,为人慷爽正直。某日他借宿浙江金华北郊的一座古寺,先后结识陕西剑客燕赤霞和女鬼聂小倩。聂小倩被夜叉妖怪驱使害人,但本性善良,不愿助纣为虐。妖怪欲杀害宁采臣,幸在聂小倩和燕赤霞帮助下躲过一劫。宁采臣也助聂小倩逃离魔掌,并收留她侍奉母亲和久病的妻子。宁妻病逝后,宁采臣娶聂小倩作鬼妻。后在聂小倩指点下,宁采臣用剑袋消灭夜叉。几年后,宁采臣考中进士,聂小倩也生下一个儿子。之后他还纳了一个小妾,小倩、小妾又各生一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三个儿子长大后也都成了有名望的人。

燕赤霞

燕赤霞是一位降妖除魔的侠义之士,为人正气凛然,宽和从容,颇有仙风道骨之姿,是一位性格怪异的降魔者,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黑山老妖

黑山老妖是妖魔两界之王,黑山也是个千古伤心者,莫问爱,莫问情,过去不再寻,爱过方知情重,一切只因有爱有情。我爱你,你却不爱我,我为爱成魔。据说黑山老妖是怨气与恨凝结所化。很久以前他本来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是突如其来的事情变故让他承受不了重大的打击,没有办法,唯有离开。却因狠心大作怨气太重,本想复仇,想来想去算了罢了,与其遗恨终生,不如选择原谅,居住一座万物不生、荒无人烟的万妖山,是万妖群魔之首。

辛十四娘

辛十四娘是一个一心为苍生奉献的小狐妖,红衣佳人,长得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虽身为狐妖,但心地善良,与狐狸父亲及十八个姐妹一同寄住禅院之中,因在十九个姐妹中排行第十四,故名。她着意行善积德,以助人为乐、修道成仙为志,希望追求精神层面的超脱。

作品鉴赏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中国小说史略》)。这里明确指出了《聊斋志异》一书而兼志怪、传奇二体的特色。“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不能简单理解为“用传奇的笔法,去表现志怪的题材”,其实,蒲松龄对志怪传统和传奇笔法,既有继承又有超越。

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六朝志怪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荒诞无稽,情节简略、单调,艺术粗糙平板;《聊斋》虽然也写花妖狐魅的怪异题材,但为的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自己内心“孤愤”,在内容的深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

2、《聊斋》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鲁迅认为,唐传奇“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异,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可见,唐传奇比之六朝志怪,除了题材内容的发展之外,特别是在艺术上的超越。从情节结构上,它从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发展到丰富曲折、首尾完整的故事;在语言文字上,从志怪的简率古朴、粗糙平板发展到文辞华丽、形象生动;在表现手法上,从六朝志怪单调平板的如实记述发展为“尽设幻语”的委婉叙写。

《聊斋》对传奇笔法的超越:

《聊斋》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有又对其的超越,具体表现 在:

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

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

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聊斋》每叙一事。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尽量做到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曲是情节的复杂性,奇是情节的虚幻性,曲而不失自然,奇而不离真实,这是《聊斋志异》艺术力量之所在。

手法多样,塑造形象

1、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

《聊斋志异》所写鬼狐花妖,作家一方面赋予它们以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又保持它们某种自然性,写得狐有狐形,鬼有鬼态,从而显得牛趣盎然。如虎精苗生的粗犷(《苗生》),牡丹精葛巾的芳香(《葛巾》),蠹鱼精素秋的善读书(《素秋》),鼠精阿纤的善积粟(《陶纤》),蜂精绿衣少女的细腰(《绿衣女》)。这就不仅使人物性格特点突出,而且使读者有鲜明的形象感受。

2、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

《聊斋志异》刻画人物时,或通过人物的声容笑貌和内心活动,或通过生物、准确的细节,往往寥寥数笔,便能形神兼备。例如写婴宁,作家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加以反复渲染,于是她的天真无邪的性格便跃然纸上。王子服初见她时,她“拈梅花一枝,华容绝代,笑容可掬”。以后她便在各种笑声中出现:或“含笑拈花",或“嗤笑不已”,或“掩其口,笑不可遏",或大笑、纵笑、狂笑,或忍笑、浓笑、憨笑。

每一笑又都与拈花、簪花、攀花、种花的行为相配合。作家写婴宁这两个特征,正是为了突出她蔑视世俗礼教,敢于按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痛恨丑恶行为的的性格。花,是大自然的美,笑,是人间的美,她兼而爱之,作家在她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此外像小翠的顽皮(《小翠》),小谢的调皮(《小谢》,青凤的庄重(《青风》),孙子楚的痴情(《阿宝》),乔生的真溅(《连城》),杨万石的懦弱(《马介甫》),贾儿的机智(《贾儿》)无不生动真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

比如《婴宁》,处处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来衬托人物:村外的“丛花杂讨”,门箭的丝柳垂荫,墙内的“桃杏、修竹”,门前的夹道红花,窗下的海棠繁叶,庭中的豆棚瓜架,使得人物与环境十分和谐,相得益彰。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有被人间污浊熏染。作家用一系列清新雅洁的环境来衬托人物的生活,是具有象征与寄托意义的。

《聊斋志异》的语言既具有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例如写冯相如见红玉自墙上来窥一段:“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在如此简短的语言中,描写了人物的外貌、心理和动作,表现了少女情窦初启时的娇态和冯相如的执着、热烈的爱。

语言精粹而内含丰富,不仅熔铸了古文语言的精粹,同时还吸收了民间文学和群众口语乃至方言的精华。又如《镜听》中写郑家兄弟赴考之后,妯娌人正冒暑在厨房做饭。“忽有报骑蹙门,报大郑捷。母入厨唤大妇日:‘大男中试炙,汝可凉凉去’,次妇忿恻。泣且炊。俄又有报二郑捷者。次妇力掷饼杖而起。曰:‘侬也凉凉去。”这里的“汝可凉凉去”,“侬也凉凉去”,都是口头语,用在这里,突出了郑母与次妇的性格,十分生动,如闻其声。《聊斋志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也十分突出。例如《翩翩》,写翩翩与花城娘子两位少妇调笑:“一日,有少妇笑入,目:‘翩翩小鬼头快活死!薛姑子好梦,几时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涉,今 日西南风紧,吹送来也!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日:‘花娘子瓦窑哉!那弗将来?,曰:‘方呜之,睡却矣。’”这里把古语、俚语,熔铸成生动活泼的对话,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聊斋志异》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使文言语汇产生活力,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现实生活。

作品评价

蒲松龄的同乡好友王士祯则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士祯对《聊斋志异》甚为喜爱,给予极高评价,并为其作评点,甚至欲以五百两黄金购《聊斋志异》之手稿而不可得。但此书也有不合常理之处如:《医术》中载:“有病伤寒者,言症求方。张适醉,误以疟剂予之。醒而悟,不敢以告人。三日后有盛仪造门而谢者,问之,则伤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根据现代医学,伤寒最忌腹泻。

纪晓岚:“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

陈廷机《聊斋志异》序:“亦以空前绝后之作,使唐人见之,自当把臂入林,后来作者,宜其搁笔耳。”[9]

鲁迅评:“《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又或易调该弦,别叙崎人异行,出于幻灭,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

鲁迅从12岁就读这部书,1921年在《唐传奇体传记(下)》中写道:“清蒲松龄作《聊斋志异》,亦颇学唐人传奇文字,而立意则近于六朝之志怪,其时鲜见古书,故读者诧为新颖,盛行于时,至 今不绝。”

张爱玲早期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作品也明显受《聊斋志异》的影响。她在散文《天才梦》中说:“直到现 在,我仍然爱着《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莫言曾说他的文学创作受《聊斋志异》影响很大,“我写的《红高粱》一书中,‘我奶奶’这个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因为看了《聊斋志异》才有了灵感。”其实,不独莫言,许多文学大师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聊斋志异》的影响。

有一篇文言文

1. 文言文一篇

这是《颜氏家训》里的一段。

中心是要教育自己家里的孩子们怎样做才能有才有德,才能成就大事。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 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独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 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之年 ,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己后,便从文吏,略无卒业者。冠冕,而为上者,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绥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那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吾初八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云:“文集只有诗赋、铭、诔,岂当论经书事乎?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似》,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收便忿怒,都不或孙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邺平之后,见徒入关。思鲁尝谓吾曰:“朝无禄位,家无积财,当肆筋力,以申供养。每被课笃,勤劳经史,未知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褐,我自欲之。”

校订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

译文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诗》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扰团激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缓袜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2. 一篇文言文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B沟洫甫成③,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③沟洫,沟渠;甫,刚。

1.解释加点字:

会: 恰好,遇上 几: 几乎 岂: 难道 惟: 只

2.翻译画线的句子:

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B.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沟渠灌进村子里,人差一点儿都成了鱼(淹没了)

3.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请具体说明理由。

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补充资料】:

【译文】: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于是,他就拿着图到处游说求见州官,州官也认为是好事,便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3. 关于一篇文言文

原文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选自《柳河东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òu )、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蛇毒的办法。然而得到它后,把它晾干用来做为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腐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凭借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准许用蛇来)抵他的税收。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忧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十分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出的说:“您是想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比不上恢复我的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算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全拿尽了,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被苛税所迫)哭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渴的(劳累的)跌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毒气,死去的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家中一家都不剩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家中剩下不到两三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家中只有不到四五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单独活了下来。凶暴的小吏来到我的家乡,到处吵嚷叫喊,四处骚扰,(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能安宁啊。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缸,我的蛇却还在,就放心的躺下了。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献蛇的)时候,把它献上去。(献蛇)回来就可以有滋有味的吃着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一年里冒死亡的威胁只有两次;其余时间,我都是快乐地过日子。哪里像我的乡邻们天天有这样的事(指冒死亡的威胁)!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的死就已经(死)在后了,又怎么敢怨恨它(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更加悲伤了。孔子说:“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才相信。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所以我(为此)写了这篇“说”(文体),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4. 求一篇文言文

聊斋志异 促织 原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

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荆,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顶金翅。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

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

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

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

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大喜。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抚臣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 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

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

5. 有一篇古文,它的题目是什么

或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

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

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

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

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

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加其诚实。

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1、参加考试时坦言自己已做过试题,并要求重出试题 2、得到皇上的赏识和提拔后,诚实地说出实际情况 表现了晏殊诚实、质朴(节俭、以书为友等)的品质。晏殊少年时,张知白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

晏殊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另选试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

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

一天皇宫中给太选讲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宴殊,转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 *** 读书。”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

皇上因此更饮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这里只讲了两件事,何来三件事????。

《促织》原文及翻译赏析

《促织》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明举1

促织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古诗简介

《促织》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诗人听闻蟋蟀而感秋。首联写蟋蟀哀音的不同寻常,中间两联写蟋蟀鸣声不断对人们心绪的影响,尾联以蟋蟀叫声不受礼俗影响作结。全诗运用衬托、互文等手法,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怀之感。

翻译/译文

蟋蟀的鸣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鸣叫似与我心相亲。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结伴多年的妻子也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注释

⑴促织:即蟋蟀,今甘肃天水一带俗称“黑羊”。

⑵哀音:哀婉的声音。

⑶“草根”句:蟋蟀在野外草根间鸣叫,因霜露寒冷,故鸣声不畅。

⑷亲:近。

⑸得:能够。

⑹放妻: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⑺悲丝:哀婉的丝乐。急管:激昂的管乐。

⑻感激:感动,激发。天真:这里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鸣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作此诗抒发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人们常常把呜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闭槐孝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

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呜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结得洒落,更自可悲。

明代锺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不似咏物,只如写情,却移用作写情诗不得,可为用虚之法(“久客”二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问词也。草根,床下,见其微细,客泪妻悲,见其动人;此应“何”字,疋答词也。公诗所以感激人者,正在于此,而借微物以发之;推而人之,虽《咸英》、《韶濩》所以异于俗乐者,亦在于此。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草根吟不稳”,顶“哀音”,兼“微细”。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诗到结尾,借物相形。抑彼而扬此,谓之“尊题格”,如咏促织而末引丝管,咏孤雁而末引野鸦是也。

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促织》咏物诸诗,妙在俱以人理待之,或爱惜,或怜之劝之,或戒之壮之。全付造化,一片婆心,绝作绝作!咏物诸作,皆以自己意思,体贴出物理情态,故题小而神全,局大而味长,此之谓作手。“久客得无泪”,初闻之下泪可知,此一面两照之法。写得虫声哀怨,不可使愁人暂听,妙绝文心。

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以下六诗(指《萤火》,《蒹葭》、《苦竹》、《除架》、《废畦》、《夕烽》)全用比兴,《风》诗之草木昆虫。《离骚》之美人香草,此物此志尔。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哀音”为一诗之主。而曰轿稿“不稳”。曰“相亲”,又表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意。为“哀音”加意推原,则闻之而悲,在作客被废之人为尤甚。识得根苗在三、四,则落句不离。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便派与促织去。《离骚》同旨。

《促织》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2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赏析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两次。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难道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并放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器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高邮作幕宾外,长期在家乡为塾师。

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触。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书主要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文言文游东山及翻译

1. 100分,求文言文游东山记全文翻译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

武昌有位蒋隐溪差郑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

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

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

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

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

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

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

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

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虚厅颂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

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

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

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

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

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

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

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

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

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

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

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

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2] 【译文】 戊寅年(公元1158年)夏季四月己亥日,弋阳的方畴、广汉的张栻在永州的东山伏或为东平的刘芮饮酒饯行。久雨过后,天气晴朗,我们攀上山顶,纵目四望,山色如洗,心旷神怡

我们一起把酒食安置在寺庙西边的房间,四顾庭院与门户,喟然长叹,说:“啊,这里就是前丞相范宣公的故居啊!”在座的客人都惊疑不定,站起来询问详情。 零陵的张公饰说:“忠宣公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我才十三四岁。

先父承蒙忠宣公抬爱,为他们家服务,所以我也有机会侍奉忠宣公。忠宣公那时眼睛已病得很厉害,手里拿着一块一寸左右的玉块,用它来 *** 。

我不认识这个东西,就多次地去看它。旁边有个小孩故意骗人说:“这就是一块石头。”

忠宣公很惊讶地说:‘不对,这叫玉。’唉,忠宣公心存诚信,到达了连小孩都不欺骗的程度,那么忠宣公的气概可想而知了。”

在座的人都赞叹不已。 张公饰又说:忠宣公居住在这个西边的偏房里,房子很小,跟寺庙里的和尚相邻很近。

几个孙子还很小,有一天孙子与寺里的和尚玩耍,和尚不知道忠宣公是前宰相,和忠宣公的孙子互相辱骂,正好从忠宣公跟前经过,话语中还暗暗地牵扯到忠宣公。忠宣公很淡然地对待,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第二天,和尚非常后悔,惭愧拘束很不自然,到他家里来谢罪,忠宣公最终也没有说一句多余话,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们。永州的读书人有时有见到忠宣公的,忠宣公循循善诱,亲自加以教导。

有一天,刚刚坐定,有人轻率冒失地问道:“范某某和您是什么亲戚关系呢?”竟然直呼范文正公的姓名。当时忠宣公的两个儿子在旁服侍,惊恐害怕得汗都冒出来了。

忠宣公皱着眉头,很久才说:‘是我已去世的父亲。’轻率说话的人非常恐惧。

过了一会儿,忠宣公又以温婉的言辞安慰他,以后也一直跟他保持着联系。忠宣公的气概度量,虽然说有上天赋予的因素,大概也是靠后天的学习修养磨练而成的吧。

于是,在座的各位一齐说:江山还和从前的一样,可是忠宣公却无缘再见到了。像张公饰他们,还能够。

2.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文言文选文变化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2006年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规则性可言,2006年的“序”体文,2007年的“说”体文,2008年,人们猜测最热门的“记”体文并没有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又回到了传统——“纪传”体。

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会考什么“体”的时候,“狼”终于来了——“记”体文出现了。命题者可能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文章阅读的难度不大,三个选择题的设置也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有所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

但虚词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文言翻译把近三年试题中两句话翻译变为三句,这实际上也就是降低了难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 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 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 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答案】B【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扫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乐其无已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其孰能讥之乎 今君与廉颇同列【答案】C【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

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

这个选项值得推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答案】C【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3. 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庭记求这几篇文言文的翻译要准确的

与朱元思书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得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江水呈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地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小石潭记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里对此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道路,向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有时呆呆地一动也不动;有时却忽然向远处游去。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我们坐在水潭旁边,四面有竹子和树木围绕,寂静空寥,没有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地停留,于是我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同行的人有:我的朋友吴武陵和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随从的两个崔家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任为巴陵郡的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业重新兴办起来。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原有的建筑规模,把唐代名家和现代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并)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衔接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水波浩荡,宽阔无边。

早晨阳光明媚,傍晚阴暗无光,天气景象变化多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然而,(从这里)向北面直通巫峡,南面直通潇湘,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失意诗人,大多在这里汇聚,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一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来往,桅杆倒下,船桨折断;迫近傍晚天色昏暗,阴风浊浪的气势像老虎长啸、像猿猴啼叫。 (商人和旅客)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感情,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怀,满眼看到的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起来。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入水中;岸上香草,小洲上的兰草,散发浓郁的香气,十分茂盛碧绿。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动着金色的光芒,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渔人的歌声响起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拿着酒面对着风,那样喜气洋溢的样子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什么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身居朝廷的高位就为他的百姓担忧;退身江湖的远地就为君主担忧,这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虽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那么我同谁志同道合呢? 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

4. 乔维岳,子伯周,陈州南顿人治《三传》

出自《宋史》中列传《乔维岳传》全文翻译:乔维岳字伯周,陈州南顿人。

研习《春秋三传》。周显德初年进士及第,任太湖主簿。

显德四年,升平舆令。开宝年间,右拾遗刘稹举荐他的才能,提升为太子中舍、高邮军知军,通判扬州,又调任常州。

金陵讨平,又换任到升州,改为殿中丞。太平兴国初年,调至襄州,接着为母亲守丧。

太平兴国三年,陈洪进上表投诚,任命他的儿子陈文显为泉州留后,朝廷商议要选派一个能干的官员前去掌管郡中日常政务,就起用乔维岳为通判。适逢盗贼在仙游莆田县、百丈镇起事,十多万人攻打城池,城中只有三千士兵,形势十分危急。

监军何承矩、王文宝要将百姓全部杀掉,烧毁府库逃走。乔维岳挺身提出抗议,认为:“朝廷委任我们安抚远方,现在恩泽尚未布施,盗贼连结,反而要杀害满城百姓,这难道是诏书的旨意吗?”何承矩等人就又坚守,不久转运使杨克让率领福州兵攻破贼寇,围困解除,诏令表扬他们。

回朝后,任淮南转运副使,升右补阙,又进升为转运使。淮河西流三十里叫山阳湾的地方,水势汹涌,行船多被打翻。

乔维岳筹划挖开沙河故道,从末口到淮阴磨盘口,共四十里。建安向北到淮滋,共有五条水坝,运输的船只到这里,十次上下,装载较多的船被迫卸下粮食通过,船只时有毁坏粮食损失,押运的士兵藉机作弊,暗地侵吞偷窃。

乔维岳命令在西河第三道坝建二闸门,二门相距超过五十步,上面建房舍,设置能够提升的闸门蓄积水流,等潮平再将水泄出。又在岸上建横桥,筑土垒石,以加固坝基。

从此弊端都被革除,运粮的船只往来再没有阻碍。曾经巡察到泗州,覆查案件,发现法官误将一名囚徒处死。

乔维岳责问他,法官伏在地上认错,哭着说:“我有个八十多岁的老母,如果知道我犯罪,她就活不下去了。”乔维岳很同情他,就对他说:“将来朝中有旨查办此事,你就说是转运使让你判决的。”

结果那位法官后来就照他教的做了,免受惩处;而乔维岳却因此罚金一百二十斤,罢免转运使之职,任代理楚州知州。 升户部员外郎。

任满回京,任度支判官,转为本曹郎中,出朝任两浙转运使,历任怀州、沧州知州。恰逢考核京官朝官,召他回朝。

当时真宗以寿王身份担任开封府尹,精心挑选王府僚属,就把乔维岳留在开封府任推官。有人说乔维岳在淮南时判决案件不当,周围有知道内情的人为他辩白,太宗特别给予破格赏赐。

真宗立为太子,乔维岳兼任左谕德,转官太常少卿。阖封卢事务繁重,乔维岳断案敏捷、考虑周到。

还有个叫王陟的任司录,真宗也称赞他能干。即位后,真宗就任命乔维岳舆毕士安一起暂时代理开封府知府,委任为给事中、知审官院。

乔维岳身体肥胖,年纪渐老,行礼不便,就请求到外地小州任职。 皇上满意他谦虚退让,特别授任他为海州刺史。

咸平初年,任苏州知州。他一直患有风痹病,皇上因为吴中多吃鱼蟹,就把他调到寿州,还命太医前往治疗。

咸平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赠官兵部侍郎,由官府提供丧葬费。

大中祥符年间,朝廷录用他的孙子乔世昌、乔献之,赐给他们同学究出身。 乔维岳十分通晓政务,有处理繁重事务的才能。

在怀州时,王钦若刚刚考中进士,乔维岳就知道他将来会显贵;他又善待陈彭年,从担任刺史起接连保举陈彭年为通判,都称赞推荐他们。

5. 浦松龄写的促织文言文全文不要翻译的求速度

《促织》 作者: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古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服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

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荆,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遂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顶金翅。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

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姻,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

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

惟旁徨瞻顾,寻所逐者。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成视之,笼然修伟,自增愧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

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成述其异,宰不信。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抚臣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

文言文过

1. 古文过什么意思

(形声。

从辵( 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呙( guā)声。本义:走过,经过)2. 同本义 [go across;pass through]过,度也。

——《说文》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杜牧《阿房宫赋》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行过夷门,见侯生。

——《史记·魏公子列传》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4. 超出,胜过 [exceed;go beyon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聊斋志异·促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6. 过去(过后) [pass by;go over]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

——《聊斋志异·促织》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

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8. [婉词]∶去世 [pass away]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槐丛消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10. 给予;递给 [give]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

——《论衡》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

——《通雅》11. 又如:过度12. 渡过 [cross]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14. 转移;过渡 [transfer]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过录底稿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

亦称“过片”)16. 〈方〉∶ 传染 [infect]。铅知如:过病(传染疾病)17. 度过;过活 [spend the time;pass the time]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清· 林觉民《与妻书》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visit]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郑昌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21. 交往,相处 [associate;contact]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过从甚密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23. 交谈 [talk with each other;converse]。

如:过谈(往访交谈)24. 错,犯错误 [mi *** ake]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人恒过,然后能改。

——《孟子·告子下》(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25. 失去 [lose]。

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26. 怪罪,责难 [censure]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适(怪罪,责难)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adopt;marry]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

——元· 关汉卿《窦娥冤》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farrow]。

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31. 传递 [transport]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swallow]。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34. 冲刷;漂洗 [wash off]。

如:过水(用水漂洗)35. [语助]36.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37.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

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38.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我去过北京饭吃过了〈名〉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fault;mistake]过,罪愆也。

——《说文》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过则无惮改。

——《论语·学而》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清。

2. 文言文中“过”有几个意思

文言文中“过”有6个意思,详解如下:

1、走过;经过。

《肴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译文:(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

2、时间过去。

《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译文: 花期过去了再去采摘它,那么他的根就颜色灰暗。

3、经历;过程。

《苏武》:“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译文: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一道去(见汉朝使者),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自己(把这些年的经历)全部加以陈述。

4、超过;胜过。

《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译文:古代的圣贤之人,之所以大大超过一般人的原因没有别的,善于把他所做的事情推广到别的事情上罢了。

5、过分;过于。

《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6、过失。

《肴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译文:这是我的过失,大夫有什么罪呵!

3. 文言文《过家门不入》和《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过家门不入》练习题 是三过其门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词语解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故事: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精神: 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决心. 问题: 1.下列选项的特注词与“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 C.“孔子贤之”中的“贤”. D.“孰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人不堪其忧. B.三过其门而不入. C.颜子不改其乐. D.子罕置诸其里. 第二题不是很确定,先帮你说说第一个,选C,其他的都是通假字,题干的“被”通“披”,A项“由”通“犹”,B项“见”通“现”,D项“之”通“智” 2.D 题目是“他的,代词”只有四D不是,是“他”(这题不确定)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

4. “过”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1、过,度也。——《说文》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2、超出,胜过 ——如: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3、过去(过后)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4、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5、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6、渡过——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7、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8、交往,相处——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9、交谈 如:过谈(往访交谈)

10、错,犯错误——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11、怪罪,责难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12、继入、赘入或嫁人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5. 古文过是什么意思

(形声。

从辵( 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呙( guā)声。本义:走过,经过) 2。

同本义 [go across;pass through]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 4。 超出,胜过 [exceed;go beyond]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史记·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左传·隐公元年》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聊斋志异·促织》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 6。

过去(过后) [pass by;go over]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 ——《聊斋志异·促织》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

——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

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 8。 [婉词]∶去世 [pass away]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 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10。

给予;递给 [give]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予亦谓之过。

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通雅》 11。

又如:过度 12。 渡过 [cross]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

——宋· 苏轼《荆州》 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 14。

转移;过渡 [transfer] 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 过录底稿 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

亦称“过片”) 16。 〈方〉∶ 传染 [infect]。

如:过病(传染疾病) 17。 度过;过活 [spend the time;pass the time]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清· 林觉民《与妻书》 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 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visit]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战国策·齐策四》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 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 21。

交往,相处 [associate;contact]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 ——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过从甚密 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 23。 交谈 [talk with each other;converse]。

如:过谈(往访交谈) 24。 错,犯错误 [mi *** ake] 微二人,寡人几过。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

”——《战国策·赵策》 25。 失去 [lose]。

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 26。 怪罪,责难 [censure]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

——《史记·项羽本纪》 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适(怪罪,责难) 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adopt;marry]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 ——元· 关汉卿《窦娥冤》 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 30。 方言。

指母猪生小猪 [farrow]。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 31。

传递 [transport] 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 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 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swallow]。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 34。

冲刷;漂洗 [wash off]。如:过水(用水漂洗) 35。

[语助] 36。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

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 37。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

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 38。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

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 我去过北京 饭吃过了 〈名〉 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fault;mistake] 过,罪愆也。

——《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过则无惮改。

——《论语·学而》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 ——《商君书·开塞》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

6. 铁杵磨成针文言文中过的加点字解释

过:路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译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路过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全文翻译给你,需要哪个字自己对应找一下。

7. 学过的文言文中查找“过”字的文言实词不同义项

过义项:①走过,经过;②过,过去;③胜过,超越;④过分,太甚;⑤错误,过失;⑥访,探望;⑦经历,过程;⑧犯错误;⑨加罪;⑩次,遍.例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过秦论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关于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出自哪里和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翻译 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