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挟口指哪里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挟口读音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咽喉与经脉
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直接通达。手太阴肺经,人肺脏,循经喉中。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走颈部,挟口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从上齿中,出挟口环唇,循下颌角前,沿咽喉人缺盆。足太阴脾经,上行挟食道二旁,循经咽喉连于舌根。手少阴心经,挟食道上循咽喉,连于眼。手太阳小肠经,其支从缺盆循颈经咽喉上颊。足少阴肾经,从肺上循喉咙,挟舌根。手少阳三焦经,从肩走颈经咽喉至颊。足少阳胆经,从颊车,下走颈经咽喉至缺盆。足厥阴肝经,循经喉咙,上人颃颡,环行于唇内。此外,任脉、冲脉循喉咙,络于口唇。
咽喉的经络
属手太阳小肠、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之会(《素问》曰∶咽主地气,地气通于嗌,太阴脉布胃中,络于隘态告,故腹满而嗌干),又属足少阴肾(《素问》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咽痛,不可内食),又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阳明之脉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又属足厥阴肝、少阳胆(《素问》曰,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灵枢》曰∶足少阳之正,上侠咽,出颐颔)。侠咽,属手少阴心、足太阴脾之会。
喉在咽之后,属手太阴肺、足阳明胃、少阴肾、厥阴肝经、任脉之会(《灵枢》曰∶手太阴肺,正出缺盆,循喉咙。《素问》曰∶喉主天气,天气通于肺,即肺系也),又属手少阴心、少阳三焦经(《灵枢》曰∶少阴正,上走喉咙,出于面。《素问》曰∶心咳之壮,咳则咽痛。越人曰∶三焦之气通于喉,喉咙之声则发矣),又属手足阳明大肠、胃、手少阳三焦经之合(手阳明之正,上循喉咙,出缺盆),又属足太阴脾(《千咐旅金》曰∶喉咙衡闭凳者,脾胃之候也)。喉咙后,属足厥阴肝、心包络。结喉两旁,应手太阴动脉,属足阳明胃。
注:咽喉因为其经络的特殊性故称为咽喉要地,同时其为上丹天元和中丹人元太极的交参中心,也是8字或葫芦形结构的关键交叉带。人体三丹大概按黄金分割分为2组:上丹和中下丹。咽喉是此二组联系的关键地。
原文:入下齿中 还出挟口 交人中
意思是 此经入下齿中 再回转从口角出 相交于人中部位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1]之前廉辩搭盯,上出于柱骨之会上[2],下入缺盆[3],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注:[1] 髃骨,为肩胛骨与锁骨相连接的地方,即肩髃穴处。
[2] 柱骨之会上,肩胛骨上,颈骨隆起处,即大椎穴处。因诸阳脉会于大椎,故称“会上”。
[3] 缺盆,即锁骨窝。
1-2足阳明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1]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2]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3],循发际,至额颅[4];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5]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注:[1] 頞(è),鼻梁。
[2] 颐,在口角的外下方,腮的前下方。
[3] 客主人,即上关穴。
[4] 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5] 气街,即“气冲”。
2-1 手少阳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注:[1] 手表腕,指手背腕关节部。
2-1 足少阳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枝亩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携和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1],横入髀厌[2]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3],出膝外廉,下外辅骨[4]之前,直下抵绝骨[5]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6]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7]。
注:[1] 毛际,耻骨部生阴毛之处。
[2] 髀厌,就是髀枢,即环跳穴。
[3] 髀阳,大腿的外侧。髀,大腿部。阳,指外侧。
[4] 外辅骨,即腓(féi)骨。小腿骨有胫骨、腓骨两支,胫骨为主,腓骨为辅,且在外侧,故称“外辅骨”。
[5] 绝骨,在外踝直上三寸许腓骨的凹陷处。腓骨至此似乎绝断,故称“绝骨”。
[6] 大指岐骨,足大趾、次趾本节后骨缝。
[7] 三毛:足大趾爪甲后生毛处。
3-1 手太阳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1]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2],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3],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4],抵鼻,至目内眦[5],斜络于颧。
注:[1] 踝,此处指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
[2] 肩解,即肩后骨缝。
[3] 目锐眦,外眼角。
[4] 䪼(zhuō),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5] 目内眦,眼内角。
3-2足太阳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1];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2]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3],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4],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5],至小指外侧。
注:[1] 巅,指头顶正中最高点,当百会穴处。
[2] 肩髆,即肩胛骨。
[3] 膂(lǚ),挟脊两旁的肌肉。
[4] 髀枢,指股骨上端的关节,即环跳穴处。为髀骨所嵌入的地方,有转枢作用,故称“髀枢”。
[5] 京骨,足外侧小趾本节后突出的半圆骨,又穴名。京,本意为高地、高处。
4-1手太阴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1]大肠,还[2]循[3]胃口,上膈属[4]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5]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6],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注:[1] 络,联络。凡萦绕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均称“络”。
[2] 还,指经脉巡行去而复回。
[3] 循,沿着。
[4] 属,隶属。凡经脉连于其本经的脏腑均称“属”。
[5] 臑(nào),上臂。
[6] 廉,边缘。
4-2足太阴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1]后,上内踝前廉,上踹[2]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3],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注:[1] 核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凸出的圆骨。形如果核,故名。
[2] 踹(chuài),小腿肚。
[3] 舌本,舌根。
5-1手厥阴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1];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注:[1] 历络三焦,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5-2足厥阴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1]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2],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注:[1] 丛毛,即“三毛”,足大趾爪甲后生毛处。
[2]颃颡(háng sāng),指鼻咽部,喉头以上至鼻后窍之间。
6-1手少阴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1],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2];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3]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注:[1] 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
[2] 目系,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3] 掌后锐骨,指掌后小指侧的高骨,即豌豆骨。
6-2足少阴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1]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注:[1] 邪,通斜。
关于挟口指哪里和挟口读音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