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南北朝有哪些诗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南北朝有哪些诗人和诗人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庾信敏枝 徐陵 阴铿桥仔敏 何逊 范云全 沈约
江淹 萧衍 孔稚珪 谢朓 鲍照(擅长用七言古诗)
谢灵运 ,山水戚族诗人
南北朝梁著名诗人──何逊
何逊(约466—519年),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著名诗人。与陈代诗人阴铿并称“阴何”,亦与当代诗人刘孝绰并称“何刘”,继谢灵运、谢眺之后,对山水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何逊生于一个以“儒雅”传家的官僚世家。其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于侨明粗尺置的郯县(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曾祖何承天,是南朝宋著名天文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位博学渊通的学者。祖、父均曾为官,亦“儒雅”一流人物。因此,何逊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何逊少年知名。约在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举为秀才,时年仅二十岁。因其才华超众,受到当时文坛名流沈约、范云的称赏。沈约说他读何逊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范云一见何文,便倾盖相传,成为忘年交好。一时名声大噪,与号称“神童”的另一文学家刘孝绰并称“何刘”。但在成名之后,因激高出身寒微和政治黑暗而未曾入仕,终齐之世隐居山栖。
萧梁代齐,梁武帝喜揽文士,“访贤举滞”,广开言路,颇有革齐弊政、励精图治的气象。何逊所敬爱的沈约、范云并因拥立之功,官在尚书,位为列侯、因此,何逊在天监初年入仕,起家奉朝请。此后曾一度得到武帝信幸,因言语有所触忤,旋被斥逐,一生大部时间辗转于诸王藩邸,职不过记室,位不过幕僚,终生失意,郁郁而终。
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入建安王萧伟幕府,任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天监九年至十二年(510—513年),何逊从建安王随府江州。因受建安王知遇,何逊常怀感激之情,《初发新林》盖为此时所写。天监十三年至十四年(514—515年),随安成王萧秀之郢州,为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后母忧去职。天监十六年(517年)服阕,受庐陵王萧续征聘,随府江州。此时诗人身体病弱,志意消沉,勉强赴任,有《临行与故游夜别》、《临行公车》二诗抒写当时凳简的心情。到任之后,心情郁郁,不久病卒,终年五十三岁。
何逊以诗知名,而其诗作并不多,今传本集加上佚诗共110余首。诗歌内容,率多抒发厌于游宦和羁旅乡愁,以及同僚之间的酬答、伤别之作,词多苦凄悲凉之调,风格清丽自然。其即景抒情之作,上承谢灵运、谢朓余绪,意象精工,情景交融,语言清新、省净,风格清简、婉丽,在齐梁之际,自成一家。《临行与故游夜别》《相送》《慈姥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又题《咏早梅》)等为其代表作品。如《临行与故游夜别》: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诗人于天监十六年(517年)赴庐陵王记室任所,身体病弱,意绪殂谢,与老友告别,心情悲凉、凄苦。“夜雨”二句,造语精工,体物细贴,而不露斧凿痕迹。深夜与老友默对,淅沥之雨声可辨;天已破晓,室内之灯光转显暗淡。由夜至晓,终不忍言离,以至“相悲各罢酒”,惨然相对,写出老友之间真挚的情谊,十分动人。
何逊也是“永明体”(新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清王闿运《八代诗选》载录其新体诗14首。自沈约等人倡导声病之说,王融、范云、谢朓、吴均等竞为新体诗,即所谓“永明体。”这种诗讲求声律、对偶、反映了诗歌向格律发展的趋势。在谢朓之后,何逊诗歌重视审音炼字、工偶精对,取得较高成就。其中不少诗篇,已具唐律规模。如《慈姥矶》《相送》《伤徐主簿》《送司马长沙》等。宋人洪迈将《送司马长沙》误收入《万首唐人绝句》,“亦其声调酷类,遂成后世笑端。”(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
何逊的诗歌艺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有直接影响。杜甫自云“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三)。其诗作也常采何诗句,或化何诗意另铸新词。自唐而后,直至清代,诗人及评家对其诗歌均有较高评价,于此可见何逊对历代诗人的影响。
何逊诗文,在其死后,由友人王僧孺整理编集为八卷,唐以后佚。明人辑有《何水部集》和《何记室集》。
魏晋时期最值得称道者一是建安诗人,一是正始诗人,一是太康诗人,一是大诗人春拆型陶渊明。
汉魏易代之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于是在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产生了一批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玚)为羽冀的“建安诗人”,他们关切现实,慷慨有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写下了一大批具有高度现实性和饱满感情的作品,其风格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建安风骨的特点及产生背景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如曹操(155~220:的《蒿里行》写讨伐袁绍之战,《苦寒行》写东征高干,都写出了事件的绍过,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而曹操的《短歌行》、《角虽寿》,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杂诗》等,又都抒发了作者真切复杂的思想感情,不愧为优秀的言志抒情之作。特别是曹植(192~232)的《赠白马王扒猜彪》,剖析了在皇室内部残酷斗争中的悲愤心情,御哪更是一篇写实与抒情相结合的佳作。曹植特别擅长五言,他在曹操“清峻”、“通亻兑”的基础上更注重“骋词”和“华靡”,因而使五言诗更趋于繁荣。而曹丕(187~226)的《燕歌行》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谢眺(464~499),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
谢灵运(385年-433年),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南朝刘宋时代.
鲍照(约414—466),中国南朝文学家.
沈约(441年态消腊-513年)帆滑,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庾信(513—桥渗581),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拿锋配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被誉为“建安之杰”。
应玚(?~217),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
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之一。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阮籍 (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
潘岳 (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与《文赋》作者陆机齐名,史称“潘陆”。
左思 (约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基羡“二陆”,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被誉为“太康之英”。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被誉为“元嘉之雄”。
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鲍照 (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合称“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
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江淹 (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诗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与谢灵运同族,亦称小谢。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
刘勰(约465~520),南朝梁人。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
钟嵘(约468~约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消指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
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以补文献不足,从而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地理名著《水经注》。
杨炫之,生卒年不详,北平 (今河北) 人。北朝北魏散文家。著《洛阳伽蓝记》,是与《水经注》、《齐民要术》齐名的北魏三部杰作之一。它以洛阳佛寺四十年的兴废为题,再现了历史时期的一个王朝,一座京城,乃至一种宗教的演变过程。
吴均 (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何逊 (?~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受"永明体"的影响,很讲究声律,某些作品比沈约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体诗。
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3万卷,编集成《文选》30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
徐陵(507~583),南朝梁陈间诗人,骈文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玉台新咏》是徐陵在梁中叶时选编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东周至南梁诗歌共769篇。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