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弼祁阳哪里人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时尝聚徒讲授六经以奉甘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陶弼祁阳哪里人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时尝聚徒讲授六经以奉甘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六月三湘风日闲猜三个数字

数字666

出自宋代陶弼的《句》全文:

六月三湘风日闲,偶随樵客到禅关。

陶弼(1015—1078)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今湖芹竖南省祁阳县)人,陶岳之子。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

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_傥,放宕吴中。行山间,有双鲤戏溪水上,伫观之。傍一老父顾曰:「此龙也,行嫌备大且斗,君宜亟去。」去百步许,雷大震而雨,岸圮木拔。

又出大云,仓卒遇风暴怒,二十七艘同时溺,独弼舟得济,滚友人以是异之。一见丁谓,谓妻以宗女,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庆历中,杨畋讨湖南徭,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阳朔主簿。

历史上有哪些姓陶的名人

陶谦:扬州丹阳 (今安徽省宣城市)人,字恭祖,132—194(63岁)。东汉末年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璜:扬州丹杨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字世英,西晋交州刺史、冠军将军、宛陵侯。 陶浚:扬州丹杨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陶璜之弟,三国时期东吴镇南大将军、荆州牧。 陶侃:(今江西都昌)人,东晋名臣,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性聪敏,笔翰入流,为政慎密。人称其书法肌骨相媚。 陶渊明:陶侃曾孙,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文学家。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其诗更卓然高标,别树一帜,影响深远。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代表作有诗歌《读山海经》、《咏荆柯》、《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辞》等。有《陶渊明集》。 陶隆: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祖。好学、读书善书。参征南中郎军事,从孝武和差有功,封晋安侯,后督新会郡。陶隆身长七尺五寸,姿态雄美,擅长骑射,读书善写,兼解药性。为人处事,以常行拯救为务。 陶弘景: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隆之孙,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画家、医学家、书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书,精图画,隶书不类常式,骨体遒媚。有《图象集要》。 陶翰 唐代诗人,男,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官宦之家出身,字号不详,生卒年亦不详,开元十八年登进士及第,连登博学宏词、拔萃二科,授华阴丞。天宝年间,思陟大理评事、太常博士,官终礼部员外郎。代表作品有《古塞下曲》《燕歌行》等。 陶守立:池阳(今安徽贵池)人,五代时南唐画家。长于释像鬼神、庭园殿阁、子女奴隶、车马山水、靡不精妙。 陶弼: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宋代诗人,以功授阳朔县主唤烂皮簿,后任邕州东上阁门使。有《陶邕州集》。 陶裔:京兆户(历兄今陕西户县)人,宋代画家。精于花竹翎毛,选翰林待诏,其笔法与黄荃相似。 陶复亨:新昌(今属浙江)人,宋末元初诗人。元初充兴国军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 陶宗义:浙江黄岩人,元末明初书学理论家、文学家,号南村。能诗工书,工小篆,著有书学理论书《书史会要》。另有《南村辍耕录》、《南村诗集》。 陶姓

陶成:江苏宝应人,明代画家。多才艺,诗文古朴,书善四体,擅画花鸟人物,芙蓉称神品,为世所珍。 陶澍: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 陶窳:湖南湘潭人,清代书画家。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 陶峙岳:湖南宁乡人国民党爱国高级将领,一九四九年在新疆起义,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一九八八年逝世。 陶汉章,1917出生,江西省进贤县人。出身于五代书香世家,1931年就读洪都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冯玉祥的汾阳军官学校。1933年在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司令部当参谋,追随吉鸿昌反蒋抗日。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等荣誉,平生著述颇丰,约有100余万字。 陶勇:安徽霍丘人,中共高级将领,作战勇猛,一九五五年授中将军衔,文革中含冤而死。 陶铸:湖南祁阳人,中共高级领导人,解放后任广东省委书记,文革中为文革小组成员,因不愿与林江反革命集团同流合污,被迫害致死。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近代教育家。最早注意到了乡村教育问题,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著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历史上姓陶的名人

陶侃——(259-334)字士行。晋朝浔阳人。从军40余年,果毅善断。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以励志勤力。竹头木屑,皆储以备用。溢号恒。

陶渊明——(365-427)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为江早塌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满当时官员的腐败而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诗》、《咏荆轲》、《磨帆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为代表,今存《陶渊明集》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推进平民教育运动,发表。中华教育改进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民国35年(1946年)病逝于上海。终瞎睁雹年55岁。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宾州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广右开炎服,思刚置县衙。羁縻唐世及,正朔圣朝加。乡分今贺水,邑录古琅琊。泉脉通明镜,封邻接镆铘。——宋代·陶弼《宾州二首》 宾州二首 广右开炎服,思刚置县衙。

羁縻唐世及,正朔圣朝加。

乡分今贺水,邑录古琅琊。

泉脉通明镜,封邻接镆铘。陶弼(1015—1078)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中(1045年左右)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指睁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唯核岁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

陶弼

不分桂籍一毫月,枉踏槐花十八秋。——宋代·汪圣权《句》

不分桂籍一毫月,枉踏槐花十八秋。游左台天岁月深,人间又见谪仙人。镜中商岭飘萧后,物外箕山自在身。安石沙徒轻冕绂,伏波老未厌风尘。轮君物外全以美,洛社耆英汉逸民。——宋代·汪炎昶《次韵题张氏耆逸堂》

次韵题张氏耆逸堂

游左台天岁月深,人间又见谪仙人。

镜中商岭飘萧后,物外箕山自在身。

安石沙徒轻冕绂,伏波老未厌风尘氏搭。

轮君物外全以美,洛社耆英汉逸民。此老年来医有灵,病眸才洗便增明。教侬还尽读书债,头白依然对短檠。——宋代·陶梦桂《赠眼科舒医士》

赠眼科舒医士

此老年来医有灵,病眸才洗便增明。

教侬还尽读书债,头白依然对短檠。

碧湘门 陶弼 赏析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作者系永州祁阳(今属湖南省)人,地临湘江,当时政区隶于荆湖南路,而潭州(今长沙)为路治。所以登上城门既览城中万家烟树,又观从家乡流下的湘江从城外驶过,是很自然的事。诗亦作得好,景色如画。

诗歌作者陶弼(键野1015~1078),永州祁阳人,著有《陶邕州集》。这首诗是历代诗家咏长沙的诗作中少见的佳作,至今仍能从一些重要的选本中读到。

省志说,碧湘门即清代府城南门,楚王马殷建。《冷斋夜话》说宋代诗人黄庭坚(1045~1105,字山谷)曾于碧湘门边留居一月。想必黄庭坚亦是读到这首诗歌,才决定住在那里。人去楼圮之后,只能作这么一点猜想。

历史激情,离现代生活总是很遥远。某一天,当你打开渴望中的那扇门,看见一个人站在门边,你会想到那个人是黄庭坚不?繁嚣的生活,将历史与现实血肉相联的关系淡化了。

诗歌精神消退之后,站在碧湘门边打探北宋,黄庭坚的样子有点孤绝。

黄庭坚一生命途多舛。中年以后,新旧党争几度反复。绍圣元年(1094)被贬四川边陲,时间长达六年。徽宗崇宁二年(1103),蔡京等人对旧党迫害愈烈,再次贬谪广西宜州。这年十二月十九日,晚饭尚未煮熟,便被官差押解到船上,由湖北鄂州逆江南下。行至长沙,正值新春,得官差许可,由碧湘门登岸,养病一月。此后,从长沙买舟南下。途经衡州时拜访了佛门书画大师华光。崇宁三年(1104)仲春到达祁阳,观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碑,写下《书磨崖碑后》一诗。六月到达宜州,然因为权奸监视,无处安身,只好寄身于一座残破的戍楼中。不久即在瘴疠酷暑和贫病孤伤中溘然辞世。一代诗家,竟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黄庭坚死后,迫害他的奸臣蔡京,暮年失宠,被贬韶州,行至湖南境内,一病不起,最终客死长沙。蔡京病逝的具体地点,史家没有记录,相信离碧湘门一定不远。这种结局,也算是一种有趣的结局。

黄庭坚终生都在迁徙中写作。如同一匹驿动的老马,仅有的那点快乐来自于旅途。“元霜捣尽音尘绝,去作湖南万里春。想见山川佳绝地,落花飞絮转愁人。”万里春色,山川佳绝,湖湘美景令人难忘。离开长沙的次年,黄庭坚在凄凉与感伤中,回忆去岁途经湖湘,与友人把酒言欢、泛舟畅游的情形,写下了上面这首诗歌。哀愁离苦难的人总是很近,快乐早游离苦难的人总是很远。快乐消失,哀愁出现。随之而来,是生命消失,永恒出现。但永恒,极少有人能够理解。一天晚上,我读《黄山谷集》,与黄庭坚的灵魂对视。那些裸体的汉字,像一些蝌蚪,又像一些鱼。它们手牵着手在天地间舞动。我知道它们舞动着,但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舞动。他们的悲伤来自哪里,快乐又来自哪里。那时候,我明白那些文字是一些神灵,是一种祭祀艺术的歌舞,欢乐和悲伤都来自内心,就像斜阳照在碧湘门上,你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但那是有意义的斜阳。命运的消滞和斜阳的归隐,同样意义无穷。对永恒进行解说,没有人做得到。

诗人的哀伤是形而上的哀伤,而诗人的快乐可能是形而下的快乐。洪驹父《诗话》说,黄庭坚看见贵族宗室携妓女游览寺庙,写出了“窗中远山是眉黛,席上榴花皆群舞”的佳句。僧人惠洪说黄庭坚,白昼闲卧酺池寺,梦见与道士游蓬莱,醒来亦有佳作问世。如果有一架机器,载着我回到宋徽宗的宋代,也许可以看见碧湘门边的黄庭坚,在人烟构成的画面上,寻找温暖无比的风景。黄庭坚的身边,城门洞开,太阳照耀的方式洞若神明,风雨渗入事物的内部,时空以凌厉的巨笔剥蚀天地万物。带枷的迁客踏着斜阳而来,运送物资的商贾踏着星月而去。湘流北往,碧浪千层,风帆上下,涛若惊雁。至于那些在白云苍狗下讨生活的人——捏面人的,卖鼠药的,卖艺说书的,炸臭豆腐的,做冰糖葫芦的,乃至捕鱼的,赶车的,要饭的——也都在黄庭坚的视域中一一找到位置对应。徽宗崇宁三年(1104)的黄庭坚,就是一个普通的长沙人。太阳已快要落山,如血的斜阳照着一只滚沸的油锅,好香的臭豆腐。我问一个写诗的朋友,黄庭坚买没有买一串,朋友说,你不如去读屈原的《天问》。披着斜阳吃臭豆腐,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

在我准备求助于屈原的时候,900年前的斜阳,已经归隐。斜阳只在碧湘门边停留一会儿,一定得走。900年后,斜阳连同快乐已经模糊。时空包容一切,又毁灭一切。在历史中竞渡的万千人流,谁还记得宋代的碧湘门边留驻过一位诗人。时空常常将美安排于瞬间状态,将人推到永陆亮销恒的幸福中,如同顿悟的人,瞬间进入宗教。黄庭坚之后,碧湘门紧闭。金兵像蚁群向南拥进,离徽宗被虏的靖康之耻已为时不远。金庸在《射雕》中,将靖康二字拆开,分别赠给两个孩子,名靖的一个后来成了忠臣,名康的一个后来成了奸人。靖康之辱也就在忠奸相较、朝野内耗中永无雪耻之日。

时间前行。900年后的一个夜间,我见金兵正在电视里攻找城门,便立马找史书来读。没有找到金兵攻打碧湘门的记录。虽然也有杀死百姓数万,“城中烟树”、“数万楼台”焚毁殆尽的记载,但这是明末的事了。至于屠城的主角,不是金兵,而是太平天国国。我由此相信,最酷烈的残杀来自一个民族的内部。而黄庭坚只不过是这种残杀的一种祭品罢了。

最早的姓陶的人?

姓陶的人,真是既荣耀,又幸运,因为他们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这份荣耀与生俱来,实在令人羡慕万分。

关于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这样说的:“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亦为陶。”陶唐氏就是帝尧,虞阏则为舜的后代。

帝尧,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为什么还要称他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缘故的。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至于“尧”,则是他帆孝蚂的号,是他生时臣民用来对他称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尧的子孙后来才会有的以陶为姓,有的以唐为姓。

尧的最初封地陶丘,据《说文》上的考证,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后来所徙的唐地,则是现在河北省的唐县,所以出自帝尧的这一支陶姓,最初应该就是发源于这两个地方。

虞舜的后代之所以也姓陶,则是由于他的一个后代虞阏,在周朝的时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谓“陶正”,就是专管治陶之事的官,后来虞阏的子孙就以官为姓,统统改姓了陶。

至于舜的后代之以虞为姓,则是因为他把君位禅让给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孙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此姓了虞。当时虞地的位置,就是现在河南省虞城县。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发源地,也应该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县。

根据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在来源方面,还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一切都是脉络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陶姓繁衍到后来,是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丹阳,是在今江苏省,位置在镇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宝年间以来就有的县治。浔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县。

在历史上,姓陶的名人相当不少,早在春秋时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传》,以节义传论千古的陶婴。

人人知名的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被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记》,也被历代列为学子必读之作。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寻根溯源

陶姓来源有六:

1、出自唐尧。据《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之前,以制作陶器为业,其后子孙有以其职业技艺命氏,称陶姓。

2、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3、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4、以职业为姓。据《风俗通》所载,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铸工)为职业,从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的。

5、避讳而改。据《宋史本传》所载,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晋祖讳,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圣帝。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由上可知,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态埋地。周以前,陶姓于史书不显。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慎租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今安徽宣城)人。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宋代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

郡望堂号

陶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境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山东东明南;

2、丹阳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3、浔阳郡,治所在浔阳(今江西九江)。

堂号:

“丹阳”、“爱菊”、“浔阳”、“五柳”、“寸阴”等。

宗族特征

1、陶姓南迁要早于其他姓氏。早在两汉时期,陶姓已有人渡过长江并繁衍发展。

2、陶姓多品性高洁之人。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率众起义的陶峙岳,不同流合污的陶铸等。

名人精粹

陶侃:(今江西都昌)人,东晋名臣,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性聪敏,笔翰入流,为政慎密。人称其书法肌骨相媚。

陶渊明:陶侃曾孙,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诗人、文学家。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其诗更卓然高标,别树一帜,影响深远。代表作有诗歌《读山海经》、《咏荆柯》、《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辞》等。有《陶渊明集》。

陶弘景: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隆之孙,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画家、医学家、书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书,精图画,隶书不类常式,骨体遒媚。有《图象集要》。

陶守立:池阳(今安徽贵池)人,五代时南唐画家。长于释像鬼神、庭园殿阁、子女奴隶、车马山水、靡不精妙。

陶弼: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宋代诗人,以功授阳朔县主簿,后任邕州东上阁门使。有《陶邕州集》。

陶裔:京兆户(今陕西户县)人,宋代画家。精于花竹翎毛,选翰林待诏,其笔法与黄荃相似。

陶复亨:新昌(今属浙江)人,宋末元初诗人。元初充兴国军教授。以文行名,有《梅花百咏》。

陶宗义:浙江黄岩人,元末明初书学理论家、文学家,号南村。能诗工书,工小篆,著有书学理论书《书史会要》。另有《南村辍耕录》、《南村诗集》。

陶成:江苏宝应人,明代画家。多才艺,诗文古朴,书善四体,擅画花鸟人物,芙蓉称神品,为世所珍。

陶澍:湖南安化人,清代大臣。嘉庆进士,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

陶窳:湖南湘潭人,清代书画家。工诗文,精书法及篆刻,尤长画花卉。

陶峙岳:湖南宁乡人国民党爱国高级将领,一九四九年在新疆起义,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一九八八年逝世。

陶勇:安徽霍丘人,中共高级将领,作战勇猛,一九五五年授中将军衔,文革中含冤而死。

陶铸:湖南祁阳人,中共高级领导人,解放后任广东省委书记,文革中为文革小组成员,因不愿与林江反革命集团同流合污,被迫害致死。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近代教育家。最早注意到了乡村教育问题,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著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