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咏柳这首诗好在哪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咏柳这个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咏柳》是小学生都会背的名篇!不过,于我而言,小时候只是背过,至于它具体好在哪里,已经不甚明了,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诗的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这里用碧玉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二者颜色相似。另外,“碧玉”是一个典故,在南朝时已有“小家碧玉”这个成语,形容质朴美丽的贫大谈家少女。作者把柳树比作婀娜多姿的少女,其中“妆”字用得很传神!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丝绦就是丝带,万是虚词,说明柳条很多。这一句是用丝绦来比喻柳条,并且万千柳条仿佛已变成美人的裙带,二者都颇具风姿与活力!
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三句提问,第四句回答,其实是一个设问。风本来捉摸不定,作者却让它化身为春姑娘手里的剪刀,剪出柳叶的形状,可谓神来之笔、脑洞清奇!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是全诗用的第三个比喻。
整体来说,第一句写柳树,第二句写柳条,第三句写柳叶,由远及近。用了三个圆悉比喻,一个设问,前两句拟人。虽然题目为咏柳,最后却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赋予的气象与活力,妙哉!
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唐诗作得好、书法写得狂、仕途走得顺、寿命活得长、为人还风趣!
他为官五十年,历经几任皇帝,没被外放、没被贬官,还官至宰相,连辞官时都有文武百官相送,这样平顺的人生,在两千多年的封橘仿乎建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他的心情格外高兴。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正是二月早春,他忽然看到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于是提笔写了《咏柳》,既赞美柳树,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他把春风比作剪刀的创意,影响了后世的不少诗人,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需要纯高结合全诗来分析,再和其它的作品来对比,就能够了解曾巩的《咏柳》的出彩之处了,我这里,就拿贺知章的《咏柳》对比。
一、意境方面,曾巩的《咏柳》更多的是写实,而不是一味地歌颂。
柳树在历代的作品当中,都是歌颂着,并且都写得都挺美,但是却并没有完全的贴近现实,那些诗人看到的都是细细的垂柳,而真实的柳条儿,却不是那样的。
像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可以说是柳树的天花板了,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并不是!只有嫩嫩的垂柳,才是细细的“万条垂下绿丝绦”,而这种景象,也只有作为景点柳才有,搁哪个大柳树,你只会看到了默绿近乎发黑的叶子,我在学诗的时候,校园里有棵大柳树,因为诗不对实物,我甚至怀疑老师骗我。
反观曾巩的《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其它的不说,乱乱的枝条,柳芽不绿,是黄色的,没有“绿丝绦”的美仑美奂,但是更为真实搜衡。垂柳的意境是很好没错,但是柳树在抽新芽的时候,真的并没有乖乖的“垂”着,特别是不见水的柳树,完全就不垂——柳树并不只有垂柳这一个品种。
二、曾巩的《咏柳》是发芽时期,写实了后面柳絮期有多讨嫌。
曾巩所说的“飞花蒙日月”的东西是柳絮,有很多诗人对它也同样是赞扬的,但是在我们现实社会当中,真的那么爱柳絮吗?并不是!
在每年,有着太多关于柳絮过敏的新闻,在报道当中,也有部分人对柳絮挺为排斥,垂柳的风景独好,但是不代表柳絮这玩意是可爱的,有很多人对柳树的认知都来自各种文艺作品,并且赏柳也只会在垂柳时期去看,因此很多人对柳树的印象都是很美好的,在现在我们知道柳絮过敏的情况,表明着这种美景,并不是适合任何人(下图不是下雪,是树絮飘飞)。
三、其它诗人写柳,都写它的美,而曾巩,则是写了它的全部。
我们很多人一听说柳树,都会想着“万条垂下绿丝绦”或是柳絮飘飘,而在其它状态的柳树,并不是所有人都见过的。曾巩的这篇,就有说到它的清霜降后、柳叶飘零(冬天的柳树)。
在此不说跟写语文题一样的“借诗讽人”,而单看整诗来说,曾巩的这一篇,我觉得属于比较简单做漏尺易懂的写柳诗作。短短的几句诗,就能够把柳树从抽芽、垂柳、开花(柳絮)、落叶的状态全写了出来,概括得非常全面。
因此,虽然曾巩的这首《咏柳》,并不是教科书上面人人称颂的那个,但是我觉得有它的出彩之处。
谢邀:
开篇明义,《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首诗。《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呢?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所吟咏的对象是柳。
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比喻新奇精巧,灵活多样,四句诗用了三个比喻句,三个比喻三个层次,从大处写到小处;诗歌的排篇布局好像绘画一样,从写意到工笔细绘,先勾出轮廓,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描绘精妙传神,既显示出了春风的力量,又拓宽了春天的气息。
诗人笔下的柳树好像是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诗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可以说,贺知章的《咏柳》诗是咏物诗中的精品佳作了。原诗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要赞咏柳,那从哪里起笔最好呢?也就是说诗人眼前的柳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当然是柳树的整体形象了,那就是柳枝在春风中呈现出的动人心扉的曼妙之美。
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柳树也迫不及待地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一种迷人的形态。
所以诗作开篇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诗人用一个“妆”字就把柳树拟人化了,像是一个美女在化妆,而她并非涂脂抹粉,而是用“碧玉”化妆。
诗句将初春绽放新绿的柳树比喻成“碧玉”,这是修辞的巧妙运用,显示出了柳树的鲜嫩新翠。同时,诗人将柳树拟人化,让人在品读的时候能感觉到柳树就像是一位妆容精致的美女。她不仅貌美,还清纯可爱。
诗句中的“碧玉”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让人们对柳树的淡雅之美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碧玉”和柳树发芽的颜色的是如此相似,所以这个比喻句相当贴切,不仅写出了柳树的鲜嫩新翠,而且还给人留下柳树新绿的淡雅之美与平和之美。
“万条垂下绿丝绦”,紧承上句来写。诗人将千万条垂下的柳枝比喻成绿丝编织而成的少女的裙带。一个“垂”字,暗示出“碧玉小家女”的纤柔之美。而“绿”字又与上句的“碧”字再次生发、再次补充,这就把早春的垂柳写得更为逼真,更加飘摇了。坦脊备
诗人由下垂的曼妙柳枝联想到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可见在微风中摇曳的曼妙的柳枝在诗人的眼中,是别有一番风韵的。
贺知章在一、二句中连用两次比喻,用不同的事物来比喻柳树的不同方面,这在诗歌中形成了比喻,更加显示出柳树的曼妙多姿和鲜嫩新翠。
如果说一、二句中诗人在赞咏柳树的整体形象和曼妙柳枝的话,那么第三句则是诗人对柳叶的赞咏。但是诗人贺知章并没有直接赞咏柳叶之美,而是以设问提出:不知这细细的叶子是哪让毁位能工巧匠剪裁出来的呢?
这是诗人紧接着对柳枝赞咏的思路来写的。这女子的妆容是这么精致,垂下的枝条是这样曼妙,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
诗人用惊叹的一问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这一声看似疑问的话语中饱含着诗人由衷的惊叹与欣喜。
第四句的回答特别精彩。原来是二月的和煦春风,手里拿着一把剪刀,给大地换上了新装。诗人将和煦的春风比作了一把神奇的剪刀野纳,这是诗人第三次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月春风似剪刀”,是二月的春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如果将第三句和第四句结合起来看的话,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并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也体现出了诗人别出心裁的诗歌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春柳的形象,以奇妙而贴切的比喻,赋予春风一个独特而新颖的形象,显示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目,构思上也可谓独出心裁。
诗的三、四句采用问答形式。尤其是第四句把春风比作剪刀,回答了柳叶生发的原因,再现了春风吹绿万物的自然规律。
诗人巧妙地将视之无形,难以触摸,对大自然的作用不易被人发现的春风物化,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之举目可见,触手可及,令人真切地感受到春回大地、春风骀荡、柳枝摇曳的大自然美景。
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句先写总的印象,第二句单就柳枝做了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四句再进一步写柳叶。诗人先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
而且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修辞和写法上也不一样。前两句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形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如何高上去,柳枝如何垂下来。
后两句运用巧妙的设问与鲜明的比喻来写柳叶,一问一答,问得巧妙,答得精彩。贺知章用剪刀来比春风,写出了柳叶被春风吹绿的诗情画意,诗句新巧精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咏柳这首诗好在哪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咏柳这个、咏柳这首诗好在哪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