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新城是哪里 罗隐墓在什么地方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罗隐新城是哪里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罗隐墓在什么地方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人罗隐是哪一个朝代的

诗人罗隐,相信大家也比较的陌生的吧,但是呢,是我国历史上的诗人。诗人罗隐是哪一个朝代的,我们来看看下文。

答案:唐代末期的人

诗人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陪唤前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基本简介

罗隐(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著名的道家诗人,著有《谗书》、《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

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芦清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人物的生平

作者简介

天佑元年(904年),罗隐奉吴越王钱镠命,从瑞安乘木链消船而

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涤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

此为飞云江瑞安至泰顺江口航运最早一次记载。

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罗隐自己也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谗书》重序)。

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类似这样的光辉思想在罗隐的杂文中是不时流露的。

《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对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又如讽刺小诗《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他的咏史诗《西施》一首也写得比较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论的意味,但他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的确是对传统成见的有力翻案。许多人喜欢他的《赠妓云英》一诗。《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罗)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云英色艺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吧?每次读此诗都会感动,可能是遭遇与他们也相似吧。明代屠中孚说:"若《答云英见诮》及《题新榜》二绝,真堪为之涕落。"(《刻罗江东集序》)

传说,地仙罗隐是"真龙天子"。玉皇大帝怕他当了皇帝,会捣乱乾坤,就派天兵天将换了罗隐的仙骨。当时罗隐咬紧牙关,浑身的仙骨都被换掉了,只有牙床骨没换得去,虽做不成皇帝,却留下了一张"圣贤嘴"。说来也怪,罗隐说什么就灵验什么,大家既想讨他说好话,又怕惹他讲坏话。关于罗隐的神奇故事,水地民间流传不少。

古代诗人罗隐是哪个朝代的?

古代诗人罗隐是唐代诗人;罗隐(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态乱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迹肢为统治阶级所憎恨。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姿闭世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罗隐为何人?有哪些著名的诗句?

 罗隐 (晚唐道家学者)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册猜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个人作品

文集

罗隐著述甚丰,但散佚严重,今存诗歌约500首,有诗集《甲乙集》传世,散文名著《谗书》五卷60篇(残缺2篇),哲学名著《两同书》两卷(10篇),小说《广陵妖乱志》《中元传》等,另有书启碑记等杂著约40篇(见《全唐文》)。

诗作

《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雪》

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落偏饶。

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曲江春感》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皇陂州庆型》

皇陂潋滟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

垂杨风轻差友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

三月穷途无胜事,十年流水见归心。

输他谷口郑夫子,偷得闲名说至今。

《寄郑补阙》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

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汴河》

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

乾坤有意终难会,黎庶无情岂自由。

应笑秦皇用心错,谩驱神鬼海东头。

《西京崇德里居》

进乏梯媒退又难,强随豪贵滞长安。

风从昨夜吹银汉,泪拟何门落玉盘。

抛掷红尘应有恨,思量仙桂也无端。

锦鳞赪尾平生事,却被闲人把钓竿。

《投所思》

憔悴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

满川碧嶂无归日,一榻红尘有泪时。

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

《经张舍人旧居》

行尘不是昔时尘,谩向朱门忆侍臣。

一榻已无开眼处,九泉应有爱才人。

文馀吐凤当年诏,树想栖鸾旧日春。

从此恩深转难报,夕阳衰草泪沾巾。

《雒城作》

大卤旌旗出洛滨,此中烟月已埃尘。

更无楼阁寻行处,只有山川识野人。

早得铸金夸范蠡,旋闻垂钓哭平津。

旧游难得时难遇,回首空城百草春。

《姑苏城南湖陪曹使君游》

水蓼花红稻穗黄,使君兰棹泛回塘。

倚风荇藻先开路,迎旆凫鸥尽着行。

手里兵符神与术,腰间金印彩为囊。

少年太守勋庸盛,应笑燕台两鬓霜。

《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

多病无因棹小舟,阖闾城下谒名侯。

水寒不见双鱼信,风便唯闻五袴讴。

早说用兵长暗合,近传观稼亦闲游。

须知谢奕依前醉,闲阻清谈又一秋。

《送章碣赴举》

苹鹿歌中别酒催,粉闱星彩动昭回。

久经罹乱心应破,乍睹升平眼渐开。

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今日蕴风雷。

龙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

《焚书坑》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寄杨秘书》

潮水平来见鲤鱼,偶因烹处得琼琚。

披寻藻思千重后,吟想冰光万里馀。

漳浦病来情转薄,赤城吟苦意何如?

锦衣公子怜君在,十载兵戈从板舆。

往年进士赵能卿尝话金庭胜事见示叙

会稽诗客赵能卿,往岁相逢话石城。

正恨故人无上寿,喜闻良宰有高情。

山朝佐命层层耸,水接飞流步步情。

两火一刀罹乱后,会须乘兴雪中行。

《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二首》

其一

双鱼迢递到江滨,伤感南陵旧主人。

万里朝台劳寄梦,十年侯国阻趋尘。

寻知乱后尝辞禄,共喜闲来得养神。

时见齐山敬亭客,不堪戎马战征频。

其二

曾逐旌旗过板桥,世途多难竟蓬飘。

步兵校尉辞公府,车骑将军忆本朝。

醉里旧游还历历,病中衰鬓奈萧萧。

《鹭鸶》

斜阳淡淡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洁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筹笔驿》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散文

《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唐代诗人罗隐的<鹭鸶>赏析

分类: 文化/艺术 文学 小说

问题描述:

原诗:斜阳淡淡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不要向人夸洁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解析:

论罗隐及其诗文

正如韦庄既是晚唐的重要诗人,又是西蜀词派的一位代表人物一样,罗隐虽长期生活在晚唐,察唯但他的才能到归附钱liú@⑴后才得以发挥,他既是晚唐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吴越文坛的代表人物。他与“辞藻富赡”的罗虬和“才清而绵致”的罗邺并称“江东三罗”而居其首(王定保《唐摭言》)。胡震亨说:“五代十国诗家著者,多有唐遗士……罗昭谏隐酣情饱墨,出之几不可了,未少佳篇,奈为浮渲所掩。然论笔材,自在伪国诸吟流上。”(《唐音癸签》)鲁迅先生对罗隐的小品文有过高度的评价, *** 同志阅读罗隐集时对许多诗画了浓圈密点。总之,罗隐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作家。

罗隐(833—909)是浙江新城(今富阳新登)人,原名横,字昭谏,后因屡试不第,愤而改名为隐,自号江东生。他的曾祖和祖父都任过福州福唐县令,父亲也应过开元礼,为贵池尉。罗隐27岁就在贡籍,“才了十人,学殚百代。”(沈崧《罗给事墓志》),谁知十次应试,却十次落第!“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变化”(《湘南应用集序》),“寒饿相接,殆不似寻常人”(谗书·序》)。此后十六七年,“东归霸国败键培以求用”(《五代史补》),除家乡浙江外,还有陕西、河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安徽、江苏等,但都“龃龉不合”(《十国春秋·罗隐传》)。

罗隐向有“江东才子”之称,为什么总是所至不遇?这是因为当时的用人制度已极其腐败,科场被权贵把持,营私舞弊任人唯亲。罗隐是“江左孤根”(《投郑尚书启》),“族惟卑贱”(《投湖南王大夫启》),自然只好感叹“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长安秋夜》)了。《五代史补》说他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据载,唐昭宗曾欲以甲科取隐,当场有大臣反对说:“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轹?”并举出“讥谤之词”《华清宫》为据:“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昭宗听了,就取消了原来的打算(见姚士麟《〈两同书〉跋》)。可见,罗隐的这些诗着实刺痛了统治者的心,既使其恼恨,又使其害怕,不为其所容也理所当然了。再则,罗隐所求的“霸国”实际上是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也多骄奢腐败,并无用人之心。如靠征讨黄巢起义军而威震一时的淮南节度使高骈,这时正独霸一方,罗隐往谒以求用,而高骈却惑于嬖吏吕用之、张守一、诸葛殷等神仙之说,酷好仙术,荒唐不堪。罗隐写了《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后土庙》予以揭露。他把诗题在墙上,连夕挂帆而去。高骈知道后,恼羞成怒,发船紧追,追之不及始罢。

直到55岁那年,转机终于来了,在外奔波了大半生而所至不遇的罗隐,回到了钱塘,投奔雄据东南的杭州刺史钱liú@⑴。钱liú@⑴辟罗隐为从事,又请置钱塘县,表隐为钱塘县令。唐昭宗天复二年(902), 钱liú@⑴进爵越王,哀帝天yòu@⑵元年(904),又进爵吴王。天yòu@⑵三年(906),罗隐转司勋郎中,充镇海节度军判官。梁开平元年(907), 钱liú@⑴被封为吴越王,又表荐罗隐为给事中。22年中,宾主遇合,如鱼得水,凡邦土的大事记、钱氏的文告、奏表几乎都出于罗隐之手。吴颖说:“昭谏则固有于天下之大者也,遨游吴楚,退而应钱王之召。其高节奇气,有可以撼山岳而砥江河者。”(《重刻罗昭谏江东集叙》)袁英称之为“佐国是而惠残黎”(《重刻罗昭谏集跋言》)。

唐昭宗景福三年(893)九月, 以武威军防御使钱liú@⑴为镇海军节度使、浙江西道观察处置军使,钱liú@亮冲⑴使沈崧草谢表,盛言浙西繁富。隐曰:“今浙西兵火之余,日不暇给,朝廷执政方切于贿赂,此表入奏,执政岂无意于要求耶?”改为:“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为东南人民说了话。朝廷大臣见了都说:“此罗隐词也。”(《吴越备史·罗隐传》)。

罗隐感知遇之恩,竭力辅佐,深谋献策,敢于进谏。当时,吴越的赋税很多,小到鸡、鱼、蛋之类都要纳税。西湖的渔民每天要向钱王府上缴几斤鱼,名“使宅鱼”。渔民不胜其苦。罗隐作《题〈pán@⑶溪垂钓图〉》曰:“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钱liú@⑴感悟,“遂蠲其征”(同上)。

在战乱纷争的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却相对安定,这固然有各种主客观原因,而罗隐辅佐钱氏22年,也是功不可没的。

作为文学家的罗隐,他在诗文两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对此,李慈铭作过很中肯的评价:“昭谏诗格虽未醇雅,然峭直可喜,晚唐中之铮铮者,文亦崭然有气骨,如其诗与人也。”(《越缦堂读书录》八)

罗隐的著作相当丰富,诸籍所载略有出入。今存《甲乙集》十卷并补遗一卷(《全唐诗》编为十一卷),《谗书》五卷,《广陵妖乱志》一卷,《两同书》十篇及序、记、启、论、碑等杂著三十余篇。余皆散佚不传。

罗隐的诗歌约500首左右。除少数五、七言古诗和杂言诗外, 基本上都是近体诗,尤以七律最多。其中,固然不乏含蓄蕴籍之作,如《魏城逢故人》等,但更多的是尖锐刻露的刺世嫉邪之作。风雨飘摇的时代,曲折坎坷的经历,傲岸不屈的性格,使罗隐的诗歌充满了刚正浩然之气,“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桐江诗话》)。他的诗好发议论,现实性强,语言通俗平易,把中唐新乐府的精神体现在五七言近体诗中,这无疑是进步的。

罗隐的大量诗歌,通过对自身坎坷遭遇的感叹,揭露科举的弊端与用人制度的腐朽。《甲乙集》第一首《曲江春感》就是他落第后的抒慨之作: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满腹经纶而累举不第,不得不归隐五湖,这不是对所谓“圣代无隐者”的绝妙讽刺吗?《感弄猴人赐朱绂》更是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帝王用人的荒唐:“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幕府燕闲录》载:唐昭宗播迁,随驾伎艺人止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孙供奉。按唐制,五品官服浅绯,四品官服深绯。一个装腔作势的耍猴人,居然能够赐以大官的朝服,封以皇帝近侍的官衔,而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十二三年离乡背井上京应试,竟一无所得!帝王的昏庸,科举的腐败,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南来北往中,罗隐对虚职冗员尸位素餐、高官显贵滥赐乱赏,实在是看得太多,也深恶痛极了。他把这一切都凝聚在诗篇中:“从事不从事,养生非养生,职为尸禄本,官是受恩名。”(《茅斋》)在社会上,一方面富人们“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陋巷满蓬蒿,谁知有颜子”(《秦中富人》)。

罗隐的笔触,还注意到更广大的贫困者,一首咏雪的小诗,揭示了贫富咫尺相异的现实: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雪》)

丰收了又怎么样呢?还不是被统治者盘剥得更多?而在大雪纷飞中,有多少求告无门的贫者将冻饿而死!对他们来说,大雪,与其说是“瑞”,还不如说是“灾”,还是不要太多为好。将深沉的愤慨寓于冷隽的讽刺之中,既是对深居大宅锦衣玉食的富户显贵高谈阔论的揶揄,也是对丰歉同悲的贫者的同情,还有自己连年奔波却寒饿相接的不平。他在《送王使君赴苏台》中感叹:“两地干戈连越绝,数年麋鹿卧姑苏。疲méng@⑷赋重全家尽,旧族兵侵太半无。”战乱频仍,赋徭繁重,生民凋蔽,为官者见此情景将何以为情?体察民瘼之情溢于言表

罗隐的诗常常通过咏物、咏史等手段来讽刺现实、鞭笞黑暗。

在咏物诗中,或卒章显志,直言不讳,或象征比兴,借题发挥。他曾借咏钱揭露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钱》)《金钱花》一诗对这种残暴贪黩行为挖苦得更为尖刻:“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⑸将。”那黄灿灿的金钱花如能象金钱一样收藏起来,也将会被豪门贵族砍尽采光。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

人们喜欢赞美黄河的磅礴气势,罗隐的《黄河》诗却专就其浑浊、弯曲这一特点发抒感慨:“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只要与历史稍作对照,就可发现,罗隐笔下的黄河,正是混乱黑暗的唐末现实的形象写照。当时奸邪当道,以曲求通之事比比皆是。而谁又能明了“天意”呢?

罗隐的咏物诗不仅用以揭露统治者,而且对依附权贵的庸禄之辈也常冷嘲热讽。有一首咏香的诗:“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烟nuǎn@⑹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香》)为了贪得权门贵人的欢心,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顾了。罗隐投之以轻蔑的一笑。

《鹰》是对那些爬上高位的既得利益者的剖视:“越海霜天暮,辞韬野草干。俊通司隶职,严奉武夫官。眼恶藏锋在,心粗逐物殚。近来脂腻足,驱遣不妨难。”本来如同司隶、武官一样的苍鹰,脂足肚饱后,就不肯尽职,连驱遣它都不容易了。这不由得使人联想起社会上那些随着地位变化而忘其所以甚至大摆架子的庸臣俗僚。

罗隐对那些口是心非的假隐士也不放过,他嘲讽鹭鸶:“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鹭鸶》)揶揄鸣蝉:“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蝉》)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嘴上说得很清高,其实对官位权势欣羡得很的伪君子或一天到晚唱着高调、忘记自己本来面目的 *** 之徒不也大有人在么?

通过咏史来刺时,是罗隐讽刺诗的又一特色。薛居正说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旧五代史》)。所谓“长”,并不一定指数量多,主要是指手法巧妙,与现实的针对性强。罗隐的咏史诗常常具有史论的性质,在咏叹和议论历史的成败得失中寄寓着对现实的讽刺。他说过:“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咏史》)历史上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的镜子常常能照出现实的影子,罗隐的咏史诗也显然染上了唐末的时代色彩。他很少吟咏经纶盖世、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揆天则地、气势浩然的盛世景象,而多感于亡国之君和末世之时,因此,他的咏史诗,除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外,还有浓厚的悲凉气氛。

罗隐咏叹最多的是国家的治乱兴亡之事。陈后主由于沉缅于“丽华承宠渥,江令捧杯盘”的游乐生活,不恤政事,甚至在隋兵攻下台城时还诗酒不辍,及时行乐,最后落得个“兵来吾有计,金井玉钩栏”的下场(《台城》)。隋炀帝也由于荒淫无度,“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炀帝陵》)。这里有着多少深刻的教训啊!

除了陈后主和隋炀帝,吴王夫差也是臭名昭著的亡国之君。罗隐在《姑苏台》中写道:“让高泰伯开基日,贤见延陵复命时。未会子孙因底事,解崇台榭为西施。”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了让位给弟弟季历(周文王的父亲)而逃到吴地,吴国就在这样高尚的禅让中开基,后来,吴公子季札(延陵季子)历聘上国,遍交贤士大夫,曾在鲁国观周乐,知列国之治乱兴衰,被大家称为贤能之人。可是,子孙后代却没有继承前辈的好传统,为了西施大造楼台亭榭,寻欢作乐,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罗隐不是一个“女祸亡国”论者,指出西施,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吴王因荒淫而亡国,并不是要归罪于西施,这在《西施》一诗中有明确表现:“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如果说西施能够灭亡吴国,那么促使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这就否定了“女祸亡国”的说法,提出了国家兴亡自有其“时”的观点。当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时,唐僖宗仓皇逃向四川。罗隐为此而作《帝幸蜀》:“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谢阿蛮是新丰市的女伶,很受杨贵妃的宠爱,诗歌借她的口吻,不仅挖苦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让杨贵妃做替罪羊,而且逼问唐僖宗:你这次逃奔四川,还有什么借口可找呢?

罗隐的散文可以《谗书》为代表。鲁迅先生称它“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与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一样,是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谗书》初编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春,共五卷六十篇(现存五十八篇,有两篇有目阙文),清阮元列入《四库未收书目》。

强烈的讽刺性是《谗书》的显著特色,而题材之广泛,手法之多样,又显示出作者高度的艺术技巧。耳闻目睹,古往今来,“有可以谗者则谗之”(《谗书·自序》),且都能涉笔成趣,有独到的见解。

借用历史题材讽谕现实,是罗隐最常用的手法。他善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既从尧舜的“舍其子而教”肯定其“示后代以公共”的精神(《三帝所长》、《丹商非不肖》),由伯成子高责让夏禹窥测其“狭禹之心而谨其取”的用心(《子高之让》);又从刘邦、项羽“居宜如是”、“可取而代”的“英雄之言”背后看穿其“视家国而取”的强盗本性(《英雄之言》),从“秦鹿去而天下逐”的事实论证统治者“去道与德”的禽兽本质(《秦之鹿》),言简意赅入木三分

罗隐特别注意总结兴亡盛衰的历史教训,目的是给唐末统治者敲警钟。汉武帝由于沉醉于“东山万岁之声”而“至于百姓困穷”,可见,“东封之呼不得以为祥,而为英主之不幸”(《汉武山呼》);吴王由于“赐员死,而pǐ@⑺用事”导致“越入吴”(《吴宫遗事》)的下场,揭示昏君奸臣必然误国的规律;隋炀帝由于溺于迷楼而造成“相秉君恩,将侮君权”的局面,说明迷于所溺,必“爽君德”(《迷楼赋》)……凡此种种,在帝王腐朽、奸佞用权的唐末,无不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值得注意的是罗隐运用历史材料的创造性。他并不拘泥于古籍记载的某些细节,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灵活取舍。有的只是以某个历史故事为缘起,生发开去,铺张成一个新故事,比如,由《左传》中晏子以“踊贵屦贱”讥齐景公“用刑之繁”,引发出晏子“以交易进退”劝齐景公“谨以从政”,写成旨在影射唐末昏乱的政治局面的《市赋》;借着谢惠连《雪赋》中梁王命相如赋雪的话头,敷衍出别具新意的《后雪赋》,以飞雪的“不择地而下”、“浼洁白之性”而讽刺不择手段、到处攀附的世俗小人。有的对原有故事稍加改编,突出某一侧面,即能翻空出奇,成绝妙文章。《越妇言》利用的是《汉书·朱买臣传》的故事,批判的对象却由不能安于贫困的朱妻而转为“矜于一妇人”的朱买臣,辛辣地嘲讽了平居时高谈“匡国致君”、“安民济物”,而富贵后“蔑然无闻”的封建官僚,这就更富有社会意义。作者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出“周公之心可疑”,赞美“三叔之机在前”(《三叔碑》),又肯定祢衡、阮籍是“君若客旅、臣若豹虎”的衰弊时代“应天变者”(《叙二狂生》)。做的是翻案文章,却能言之成理,令人信服,而借古讽时之意,不言而喻

采用寓言故事来针砭时政、讽谕现实,也是罗隐的重要手段。他以敏锐的观察力,从那些听信谗言又滥施 *** 的昏君庸主、恃宠骄横而虚有其表的重臣显贵、凶险诡诈而互相残杀的地方军阀以及趋炎附势贪得无厌的势利小人身上,概括出他们各自的特点,通过艺术夸张,虚构出许多寓言故事,创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那专事“谋悖”的“邻妪”使人联想起欺上瞒下、制造事端的佞臣的丑恶形象(《齐叟事》);在暗处侃侃而谈,有人进烛则“噤不得呻”的“僚者”,是平居和为官时期两副嘴脸的封建官僚的绝妙写照(《畏名》)。这些寓言故事,语言警策,含意深远,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讽刺才能,与柳宗元寓言小品的精神一脉相承

托物寄兴,借事论时,是罗隐又一讽刺手法,即所谓“缘情必务于刺时,体物无忘于谏猎”(沈崧《罗给事墓志》)。《秋虫赋》显然是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qū@⑻箧》)的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岌岌可危的唐末政权的警告;《蟋蟀诗》则抒发抑郁悲愤的情怀,诗中以物喻人,揭露邪恶得逞、贤良受压的社会现实。其它,如《屏赋》痛陈奸佞当道的危害,《题神羊图》慨叹朝中无正人,《解武丁梦》暗示李唐王朝“历数将去”、“人心将解”,《惟岳降神解》以“周道将亡”影射唐运将尽等等,或托兴诗赋以见乎词,或假借他事以陈其意,在对客观事物的咏叹中,无不寄寓着对现实的讽谕和批判,放射出极强的战斗锋芒。

《谗书》中还有一些直陈其事之作。其中,有对弊政陋习的披露(《请追癸巳日诏疏》、《代韦征君逊官疏》、《市傩》),有对世风尖锐的指责(《刻严陵钓台》、《木偶人》),有对藩镇谋反的批判(《拾甲子年事》),有对变革现实的呼喊(《辨害》);有怀才不遇的感慨(《道不在人》、《善恶须人》),有不随流俗的抗争(《投知书》、《答贺兰友书》、《序陆生东游》)。至于对贤臣良将的赞颂,则又从另一侧面鞭挞了社会的黑暗,讽刺了丑恶的现实(《梅先生碑》、《三闾大夫意》、《说石烈士》)。这些篇章,议论则鞭辟入里,使人耳目一新,抒情则情词恳切,催人为之动容。

作为杂文集,《谗书》的文体灵活多样,短小精悍,有叙、说、本、辨,有解、喻、疑、题,有诗、赋、书、序,有疏、对、碑、吊,各种体式无不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语言犀利泼辣,咄咄逼人,犹如匕首投枪,其锋锐不可挡。

《两同书》共十篇,分二卷。《崇文总目》曰:“采孔、老二书著为内外十篇,以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会其旨而同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隐谓老子养生,孔子训世,因本之著内外篇各五,其曰‘两同书’者,取两者同出而异名之意也。”《四库全书总目》则曰:“两同之名盖取晋人将无同之义。”其实,《两同书》是一部从哲学角度表达政治理想的理论著作。所谓“两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有两层意思:(一)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本是对立的,但《两同书》中前五篇归本于老子的话,后五篇中有四篇归本于孔子的话,作者力图说明,修身养性和治国训世,表面看来有内外之别,但就实质来说,却有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老子与孔子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所以说“两同”。(二)《两同书》中的每一篇,都从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论述某一个问题。上卷的贵贱、强弱、损益、敬慢、厚薄,下卷的理乱、得失、真伪、同异、爱憎无不说明对立双方,既有其区别,又有其内在联系,决定关键在于能否符合一个“仁”字。以“仁”修身则贵、强、益、敬、厚,不然则贱、弱、损、慢、薄;以“仁”治国则理、得、真、同、爱,不然则乱、失、伪、异、憎。原来,罗隐是以“仁”为出发点,把老子与孔子的某些观点“同”起来的,究其实质来说,是把老子的某些理论纳入到儒学的轨道,为宣传儒家的政治理论服务。

作为议论文,《两同书》各篇观点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犀利,逻辑性强,时时闪烁出卓越的思想光辉,不仅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就在当前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它如序、记、启、论、碑、表、铭、状、列传等也都写得声情并茂,这里不赘述。

无可讳言,罗隐的诗文也有其局限和不足,作者反对的只是那些不符合封建社会的政治规范和道德标准的事物,对农民起义毫不含糊地主张“诛翦”、“招讨”,对某些事物的评论也有偏颇之处。但是,瑕不掩瑜,罗隐诗文仍然是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借鉴。

古诗《罗隐·筹笔驿怀古》注释与赏析

罗隐·筹笔驿①怀古

抛掷南阳②为主忧,北征东讨③尽良筹④。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⑤恨谯周⑥。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释】

①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

②南阳:诸葛亮隐居之地。

③北征东讨:南征北伐之意,非实指。诗人不说“南征北伐”蚂或弊而说“北征东讨”,以免与上句的“南”字重复。

④良筹:良谋之意。

⑤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刘禅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

⑥谯周:(公元201年?—公元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人。三国时期著名学者,《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即出其门下。蜀汉灭亡后降晋,在晋官至散骑常侍。谯周被称为“蜀中孔子”,他博学广识,著书育人,忠肝义胆忧国忧民,有一邦蒙赖,全国之功,魏封阳城亭侯。

赏析

罗隐(公元833年—公元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晚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至京师应试,历十试不第,曾写《自遣》诗云:“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史称“十上不第”。其间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自编其文为《谗书》,更为统治者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五十五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罗隐一生作品甚丰,也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如《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如《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些讽刺诗深刻地揭露了唐末黑暗的社会现实,对劳苦大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他的诗将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开头就引出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舍弃南阳的隐居生活,辅佐刘备南征北战运筹帷幄,建立蜀汉基业。赤壁之战,孙吴联军依靠长江天险,又借东风之力,火烧曹军,以弱对强,大获全胜。刘关张去闷族后,诸葛亮北伐无人,以致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真所谓时运来时,天地都前来帮忙;时运不济,英雄也束手无策。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采纳了他的意见,归降曹魏。蜀汉基业让阿斗一朝断送,千里山河也会蔑视这个孺子。两朝元团薯老一定憎恨那个谯周。世事沧桑,只有山下的江水还情意深长,年年川流不息,默默陪伴着筹笔驿,似在怀念当年的英雄诸葛亮吧。这首诗中,诗人叙事中有议论,议论里有抒情。抒情语隐藏故事,叙事句爱憎分明。诗人以极高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而“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一句更是精妙,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

罗隐新城是哪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罗隐墓在什么地方、罗隐新城是哪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