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杂感其一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秋日杂感行吟坐啸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秋日杂感其一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以及秋日杂感行吟坐啸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陈子龙秋日杂感(行吟坐啸独悲秋)全是的平仄谱,以及每联意思,全诗主旨?

七律(平起体一)

平起,首句入韵。

八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六、八句用平声韵。

行吟坐啸独悲秋,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海雾江云引暮愁。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不信碧宴有天常似醉,仄仄平平平仄仄

最怜无地可埋忧。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荒荒葵井多新鬼,平平仄仄平平仄

寂寂瓜田识故侯。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见说五湖供饮马,仄仄平平平仄仄

沧浪何处着渔舟?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首联描写亡国后作者悲苦和沉重的心境。“悲秋”,典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本就为一个万物凋零、令人生悲的季节,更兼作者此时面对着满日疮痍、民不聊生的华夏大地。无怪于其内心之愤是行吟坐啸了,一个“独”字,可有两方面理解:一是作者概叹自己身世孤独,一是抗清斗争处于最严峻时期,随着遍地烽火被清军一一扑灭,诗人胸中流涌的难觅同道之独。海雾江云,暮色茫茫,更引发了他的万千悲愤。这种悲愤与陈子龙的身世经历切切相关,诗人本为晚明遗老,又曾在南明政权下供职,为挽救大厦将倾的南明王朝疾声呼吁,东奔西走。耗费了半生精力和心血,而到头来世事恍惚如南柯一梦,不能不令诗人痛心疾首

颔联“不信有天悔棚银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继续抒发诗人亡国之痛。此联用了两处典故。“不信”一句,《文选》张衡《西京赋》及注:“秦穆公梦朝天帝,帝醉,以鹑首之地(今湖北襄阳、安陆一带)赐秦。时有谣云:‘天帝醉,秦暴金误殒石坠’。”李商隐《咸阳》诗亦有:“自是当时天地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后人以“天醉”喻政府混乱。“最怜”一句,典出于仲长统《述志》诗:“寄愁天上,埋忧地下。”陈子龙在此是反用其意。说自己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最可怜的是大片江山已沦入敌手,没有一个地方可埋葬自己的忧愁。这两句在首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在因清秋、日暮而兴起的悲愁之感中加入了现实性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斗争性和针对性。

颈联“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描写了明室臣民的悲惨境况。清兵南下,铁蹄所至,尸横遍野十室九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多少无辜百姓做了刀下冤魂。“荒荒”一句是化用古乐府《十五从军行》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之句意。写民间在清兵蹂躏后满目凄凉,一片荒芜的衰败惨象。“寂寂”句则是借秦亡后东陵侯邵平沦为庶人在长安城外靠种瓜为生的故事概括众多王公大臣幸存者的结局。此联作者从下层黎庶写及上层达贵,正是反映了明清鼎革之际所造成的灾难。

尾联“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恰如一声沉重的叹息,表达了作者孤独无助的心境。和改五湖即太湖。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一首短诗中要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典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此诗中一明显特色即是大量地使用典故。且均能与诗意浑化无迹。这不仅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也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明代后期诗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明中后期,文坛上出现了许多文学小集团或文学流派,著名的有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他们或同时并起,或先后相承,各自利用一定的文学传统,提出一定的文学主张,表现一定的创作倾向,互相排斥,此起彼伏

明代中期诗歌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和嘉靖中期的“后七子”为主要代表。前七子对当前文坛理学气和太平气弥漫的现象甚为不满,认为这是造成诗歌情感匮乏和虚假的主要原因,因此主张诗歌超越宋人的说理,回到盛唐以情感为主的传统中去。

前七子复古运动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边贡、徐祯卿、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这对扫除台阁体千篇一律、呆板单调的文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前七子还把目光投向民间,认为“真诗乃在民间”。但是,他们把秦汉时期古文当范本,刻意模仿,从而滋长了文坛模拟剽窃的风气,或以形式上的古奥艰深来掩盖内容的贫乏浅薄,虽然前七子的创作以拟古为主,内容相对贫乏浅薄,但是他们还是在两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前七子由于自身的政治遭遇和干预时政的勇气,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某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如李梦阳的《石将军战场歌》、《自从行》;何景明的《玄明宫行》、《点兵行》等。

二是由于前七子的主情论调,在推崇盛唐诗歌的同时,也对情真意切的市井民歌非常重视,客观上推进了市井民歌的发展。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文学上又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7人。

后七子的文学思想与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一脉相承,他们进一步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从而将将拟古之风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高,创作最多,影响也最大,其诗歌题材丰富,风格也较为多样化,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复古的樊篱。

与前七子同时的江南一批画家兼诗人,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为首的“唐宋派”出现在文坛,他们最早起来反对拟古文学运动,继承南宋以来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时期古文名家的传统,提出“文从字顺”的主张来矫正前后七子的创作弊病。由于他们崇尚唐宋古文,因此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在当时看到了拟古派给文学带来了危机,竭力反对文学复古,就这一点来说是进步的。归有光,字熙甫,江苏昆山人。他是“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作家。

诗歌并非归有光所长,文集40卷中,存诗仅一卷,多写人民生活惨状、官吏贪婪怯懦、此卖倭寇的肆虐横行,如《郓州行寄友人》、《海上纪事十四首》等。

明后期诗歌,在万历年间有了较大变化,那个时候复古运动已经渐渐消退,李贽竭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提出了“童心说”。李贽认为,所谓童心,也就是赤子之心真情实感,是一种未被道学礼教所蒙蔽的内在情感。

在李贽看来,只有具有童心的文学,才是真文学。他明确申言:“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的学说具有反传统价值体系的色彩,对后面的公安诗派影响很大。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万历年间的一个诗文流派,主要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为代表。因“三袁”是湖北公安人,故称这个诗文流派为“公安派”。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他们的诗文理论主森汪逗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认为诗文的发展方向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新;二是反对诗文创作剽窃模拟,矫饰虚假,强调诗文创作要抒发自己的实际感受和独到见解;三是反对古奥艰涩、隐晦难懂的诗风,主张诗歌要意达辞畅。

公安派很好地将诗文理论贯穿到自己的诗文陵困创作中,如袁宏道的《戏题斋壁》中:“一作刀笔吏,通身埋故纸”;袁中道《听泉》中的“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等,都是信手而出的佳作。

“竟陵派”是继公安派而起的一个诗文流派,其实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无太大的差别,“竟陵派”只是力图纠正公安派末流的弊病。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因为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因而这一派得名“竟陵派”。

钟惺、谭元春曾经合力编选《诗归》,单行称《古诗归》、《唐诗归》。在《诗归序》和评点中,他们积极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风行一时,“竟陵派”因此而成为影响很大的诗派。

竟陵派在理论上接受公安派提出的独抒性灵的口号,但也看到了公安派的流弊在于俚俗、浅露、轻率的一面,他们追求用“幽深孤峭”的风格来纠正公安派的不足。提出“求古人真诗”,既学古,也学真,强调以自己的精神为主体去探求古人的精神所在,但他们过于追求自我意识,显示了一定的褊狭性。

“竟陵派”的诗偏重心理感觉,境界狭小,主观性太强,诗歌中的景象偏于寂寞荒寒,语言又生涩拗折,读来颇感幽塞不畅。

明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士人们强烈体会到家国之痛,他们将这种沉痛之感注入他们的诗歌中。这些士人中,陈子龙和夏完淳的创作最为出色。

陈子龙,长于诗歌,创作了不少感时伤事的作品,如《小车行》、《卖儿行》、《辽事杂诗》8首等。《秋日杂感》10首是他的代表作。夏完淳,与陈子龙同是松江华亭人,是陈子龙的学生,也是一位爱国英雄,代表作《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作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陈子龙 秋日杂感其三 (万木凋伤叹式微 ) 运用哪些典故,表达什么情感? 第二联写作怎么处理情景关系

秋日杂感其三 陈子龙

万木凋伤叹式微,何人犹与赋《无衣》?

繁霜皓月阴虫切,画角清笳旅雁稀。

阮籍哭时途路尽,梁鸿归去姓名非。

南方尚有招魂地,日暮长歌学采薇。

首联用了《诗经.国风》中的《式微》《无衣》“式微,式微!胡不归?”。“式微”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无衣》表现的是人或游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兄弟之情  颔联用了蔡文姬的典故,她作的《胡笳十八拍》表现了她的屈辱与痛苦。蔡文姬的身世也是明末多数人的遭遇。

颈联用的是阮籍和梁鸿的典故,“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局镇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桐团粗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怮哭而反。”阮籍不拘礼俗,行不由径。“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处困境而悲哀。亦简称“穷途哭”、“途穷”。

梁鸿在隐居时,他作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统治者追求享乐,浪费民力,被皇帝通缉,不得不改名期运。

诗人用阮籍和梁鸿的典故再现的一个爱国者的无奈与愤懑。

尾联用了屈原与诗经采薇的典故。用屈原的典故是为了表现对国家的热爱以及无法实现的报国愿望的悲哀。采薇即采集野生豌豆苗也就是采野菜。全诗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陈子龙的诗感慨时事,关心民生,雄深豪迈,沉郁顿挫,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同时文辞华美、音韵铿锵,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

(绝对的原创,希望能帮到你。)

秋日杂感其一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秋日杂感行吟坐啸、秋日杂感其一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