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视听结合的诗句有哪些,以及视听结合的诗句有哪些四年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
以唐代诗人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为例: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猛蚂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译文:百鸟飞来飞去闪现苍山间,人们世代生活水乡山寨中。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悠扬笛声入寒风。
这两句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枝镇埋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旅辩,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扩展资料:
除视听结合外,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感官结合等方式。
1、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使被衬托的一方的特点更加鲜明,凸显出被衬托一方的灵动与美。
3、多种感官结合:描摹事物离不开视听味嗅触等感官的感受——形色、声音、味道、气味、触感。古诗词在描写中,经常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事物的特征,使景、物具体可感,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
视听结合,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猛亩埋了。白鹭飞上青天,是视觉。(2)衬托,一横一纵,“两枝蚂”和“一”相对;一横一纵,,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耐消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2)拟人,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转轴举肆拨弦三两声,未正薯轿成曲调先有情.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手慎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行》白居易
《南柯子》诗词鉴赏1
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3分)
【考查对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3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思想感情2分,依据1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评析】
旅途奔波之作,仲殊有清新凄怨的独到表达。潮平路宽,青山送迎,本应该是赏心悦目的。然而,在漂泊天涯的凄苦的行人眼中,都化为怨恨。那怕是春天里的啼鸟声,也在声声诉说内心的怨苦。其实,这是词人情感的外化。困顿劳累的行人,不禁回忆起当年沽酒行乐的人家。那一份温馨与眼前形成强烈对比。这首词景色鲜明清丽,语意流畅通达。因此也化解了离人的怨苦,使全词读来并不沉闷。
鉴赏
仲殊,名挥,姓张。安州人,曾举进士。据说他年轻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因此妻子对他甚为不满,曾在食物里下了毒,他得救不死。从此,他心灰意冷,弃家为僧,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然仲殊虽出家为僧,却不甚遵守佛门清规,虽不吃肉,却嗜蜜、酒如命,每食必饮酒食蜜。这首好没词便是他出家为僧后所作,从这首词作中读者仍能看出一个早年放荡不羁而半路出家的和尚的自我写照。
上片着重从空间方面着笔,首二句便直接铺叙景物,展示出一幅“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画境。“十里青山远兆袜塌”是远望所得之景。“十里青山”本已含“远”,而这里更著一个“远”字,不仅点出“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境,而且透露出词人不知归期的惆怅寂冷心态。“潮平带路沙”是近看所得之景。词人的视线由“十里青山”的远景观赏收回到眼前之景,由赋山转向摹水,点出行人的具体环境。第三句由写所见过渡到所闻。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欢乐人来说,便是青山绿水、美景如画;莺歌燕舞,良辰美景的赏心乐事,但对感触特多,凡心未尽的词人来说,却似乎觉得啼鸟在怨年光的易逝,青春易老了。这便是词人的心理情感移入到鸟啼声所引起的移情联想。由鸟的啼怨,词人不期而然地涌起又是“凄凉时候”,又是“远在天涯”的感叹了。这是词人长期的漂泊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情绪的反映。
下片主要从时间方面落笔。“白露”既指秋凉的夜露,又表明了节候。“清风”句紧承前句强调白昼的.结束。这两句紧承“啼鸟怨年华”的命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时间推移的进程。“绿杨”句承前写景。杨柳堤岸,浓荫密处,微风过后,荷香飘拂,那荷花又大又丽,正撩人情思。站在荷塘边,词人突然想起来了,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又族圆是感叹又是喜悦,于是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这一问颇含韵致,荷花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本是最圣洁的东西,所以释迦佛像都是坐在莲花上的。而如今词人虽为和尚,看到莲花想起的却是它那世俗的美艳,并将荷花与自己醉中赏花的事紧紧联系起来,这就表明了词人虽名为和尚的真实心态。这里词人由眼前景而追忆往昔事,仍是从时间方面来写,照应上片“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全词从时空两方面构思,写景抒情,情寓于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词作设色明艳,对比和谐,色彩艳丽,美感很强。
《南柯子》诗词鉴赏2
原文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鉴赏】:
诗词分工、各守畛域的传统观念,对宋词的创作有很深影响。诸如“田家语”、“田妇叹”、“插秧歌”等宋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在宋词中却很少涉及。这首词描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出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向上的感情,因而值得珍视。上片以景语起:山色昏暗,彤云密布,寒雨将至。在总写环境天气之后,收拢词笔,语及近景,数枝凝聚水珠、楚楚堪怜的娇花,映入眼帘。如若顺流而下,则围绕“啼红”写心抒慨,当是笔端应有之义。但接下来两句,却奉劝骚人词客,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可谓笔锋灵活心思脱俗。下片又复宕开,将笔触伸向田垄阡陌,“朝朝出”、“处处通”对举,言简意赅勾勒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农民生活。遂引出“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三农”,指春耕、夏种、秋收。五谷丰登,是农民们一年的希望。在这重阴欲雨的时刻人们盼望的是有充足的雨水,能犁耕作。至于惜花伤春,他们既无此余暇,也无此闲情。
每当“做冷欺花”(史达祖《绮罗香》语)时节,“冻云黯淡天气”(柳永《夜半乐》语),文人墨客常会触物兴感,抒发怜惜情怀。这些作品,大抵亦物亦人,亦彼亦已,汇成宋词的一片汪洋。虽有深挚、浮泛之别,也自有其价值在。不过,萦牵于个人的遭际,囿于一已的狭小天地,则是其大部分篇章的共同特点。这首《南柯子》却不同,即将因风雨吹打而飘零的幽艳啼红,和终年劳碌田间而此刻盼雨耕种的农民,由目睹或联想而同时放到了作者情感的天平两端。
它不在惜花伤春旧调上的和弦,而是另辟蹊径的新声。作者的目光未为仄狭的自我所囿,感情天地比较开阔。一扫陈思,立意不俗。
苏轼、辛弃疾等也写过一些描写乡村生活的词作,也倾注了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情感,他们所作,常如一幅幅民俗画,苏轼作于徐州太守任上的一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等五首)是如此,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笔触更为细腻入微。王炎的这首词则显示了不同的特色,作者的感情主要不是熔铸在画面中,而是偏重于认知的直接表述,理性色彩较浓,因而,写到农民的生活,如“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也采取比较概括的方式,不以描绘的笔墨取胜。
宋代有两个王炎,均有词作传世。本篇作者字晦叔,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有词集《双溪诗馀》。其“不溺于情欲,不荡于无法”《双溪诗馀自序》的宗旨,在这首风调朴实的《南柯子》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此词不取艳辞,不贵用事,下字用语亦颇经揣摩,如“幽艳湿啼红”写花在雨意浓阴中的姿态就相当生动。不过本词亦有缺陷,全篇语多浅易、含蕴稍欠。
1. 关于视听结合的诗句是
2. 关于视听的诗句
关于视听结合的诗句是 1. 有关视听结合的诗词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运型者,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
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综观全诗,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诗中的上品。全诗共四个层次。
首联点明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写足诗题。“空”字意味深长。
颔联写景,劲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转向内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
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
------------------------------------------------------------------------------------------------------------------------------ 中间两联: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租配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
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2.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里面,什么旁薯叫做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
以唐代诗人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为例: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译文:百鸟飞来飞去闪现苍山间,人们世代生活水乡山寨中。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悠扬笛声入寒风。
这两句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扩展资料:
除视听结合外,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感官结合等方式。
1、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使被衬托的一方的特点更加鲜明,凸显出被衬托一方的灵动与美。
3、多种感官结合:描摹事物离不开视听味嗅触等感官的感受——形色、声音、味道、气味、触感。古诗词在描写中,经常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事物的特征,使景、物具体可感,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
3.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
小题1: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2)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仇怨。(共3分。写出一点2分,写出二点3分)
小题2:(1)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2)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3)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共3分。写出一点2分,写出二点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通过第一二句可以看出一远景一近景,通过前四句可以看出前两句是看到的,第三句是听到的。结合诗句再分析即可。
点评:诗歌鉴赏中的写景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即正与侧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白描等,考生要根据具体的诗词来判断分析。
小题2:
试题分析:从“数声啼鸟怨年华”可以看出有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从“凄凉时候在天涯”可以看出有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从“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可以看出作者曾记来过这个地方,算是故地重游,所以有故地重游心情,从哀景和乐景来看,这种故地重游既有喜悦又有忧愁的感慨。
点评:诗词中反映的思想情感有时是多方面的,考生要根据每句诗句来分析归纳出。
4. 《山居秋暝》这首诗中间两联写景,它是怎样表现动静相称,视听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夜,晚。此指傍晚。
2.随意:任凭。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5.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1)①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请)杜鹃啼血是以动衬静,春草茂盛,充满生机是乐景写哀请;②融情与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这些手法的运用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后的沉痛心情和对故国的思念。
③视觉听觉结合,春草茂盛,杨花飘零,是眼中所见;杜鹃哀鸣是耳中所闻。(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看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2分)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景手法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动静、视听、情景的关系,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中写景特征的题目,分析写景特征的切入点是写景的顺序,着眼点和所用手法,此题的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或绘声绘色,手法是寓情于景和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2)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⑴.①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颔联写诗人要把江色画下来却让人无从下笔,寻觅鸟声却发现深在芦苇之中,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颈联写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
青天如洗,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寂。“市声散尽”、“青天都净”寓动于静。
②视听结合:诗句描绘了“江色、青天、落日”的美好与宁静,有描绘了“鸟声”,集市人散的声音,表现了吴江恬静美好。③虚实相生。
“静觅鸟声深在芦”这句妙在鸟是不见的,但鸟声深深传来,芦苇摇曳又是何等之美。(前两种写出任意一种,分析正确得4分,第三种1分。)
小题2:⑵.吴江有春后银鱼、霜下鲈鱼的美味佳肴(2分),有恬静美好的秋色、夜景(2分),有平淡闲适的生活,令人流连(2分)。 小题1:。
关于视听的诗句 1. 有关视听结合的诗词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
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综观全诗,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诗中的上品。全诗共四个层次。
首联点明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写足诗题。“空”字意味深长。
颔联写景,劲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物转向内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
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
------------------------------------------------------------------------------------------------------------------------------ 中间两联: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
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2. 与声音有关的诗句
蝉燥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琵琶行》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风留〕,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蝉燥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琵琶行》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风留〕,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唐 - 张祜 - 王家五弦
五条弦出万端情,捻拨间关漫态生.
唯羡风流田太守,小金铃子耳边鸣.
五弦弹-恶郑之夺雅也
五弦弹,五弦弹,听者倾耳心寥寥.赵璧知君入骨爱,
五弦一一为君调.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
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
陇水冻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复铮铮.
铁击珊瑚一两曲,冰泻玉盘千万声.铁声杀,冰声寒.
杀声入耳肤血憯,寒气中人肌骨酸.曲终声尽欲半日,
四坐相对愁无言.座中有一远方士,唧唧咨咨声不已.
自叹今朝初得闻,始知孤负平生耳.唯忧赵璧白发生,
老死人间无此声.远方士,尔听五弦信为美,
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澹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
听之不觉心平和.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
更从赵璧艺成来,二十五弦不如五.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 带“声”的诗句有哪些
带“声”的诗句如下:
1. 唐·白居易《琵琶行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 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 唐·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 唐·刘禹锡《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
古人为何爱钟爱带“声”作诗?
古人多爱通过“声”来作诗,一方面,生活中处处皆声音,搜集大量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烘托整个诗的气氛,更形象的表达诗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顾青 .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01月
4. 用歌曲调子唱的诗词
邓丽君《但愿人长久》(词牌:水调歌头)
词:苏轼(宋)曲:梁弘志 编曲:肖唯忱
《独上西楼》(词牌:相见欢)
词:李煜(南唐) 曲:刘家昌 编曲:东尼
《几多愁》(词牌:虞美人)
词:李煜(南唐) 曲:谭健常 编曲:陈扬
《胭脂泪》(词牌:乌夜啼)
词:李煜(南唐) 曲:刘家昌 编曲:奥金宝 《万叶千声》(词牌:玉楼春,又名木兰花)
词:欧阳修(宋) 曲:刘家昌 编曲:东尼 《人约黄昏后》(词牌:生查子)
词:欧阳修(宋) 曲:翁清溪 编曲:东尼
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里面,什么叫做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视听结合强调的是感官上要用到眼睛和耳朵互相感受,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描写,使读者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状态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相结合,通过听能感觉到画面,通过看能感觉到声音,达到视觉和听觉相通,感官同步。
以唐代诗人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为例: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译文:百鸟飞来飞去闪现苍山间,人们世代生活水乡山寨中。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悠扬笛声入寒风。
这两句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扩展资料:
除视听结合外,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多种感官结合等方式。
1、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使被衬托的一方的特点更加鲜明,凸显出被衬托一方的灵动与美。
3、多种感官结合:描摹事物离不开视听味嗅触等感官的感受——形色、声音、味道、气味、触感。古诗词在描写中,经常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事物的特征,使景、物具体可感,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
6. 关于1050首赞美诗歌
赞美
父亲,我真想对你说:
谢谢!
曾经带着生病的我去看病的是你,
曾经安慰考试落榜的我是你,
曾经在大雨天背着我上学的是你,
曾经带着我去海边拾贝壳的也是你,
每天半夜起床给我盖被子的是你,
每天上学前都要说声“注意安全”的是你,
……
你是我生命中的守护神,
你是我登天的梯子。
父亲,谢谢你,
父亲,我爱你,永远地爱你!
赞美
——献给2004奥运冠军
黄琪
千万次在地图上寻觅它的名字,
一页页翻开历史体验它傲人的光辉,
哦!是它,爱琴海,海边的雅典!
听,什么声音?
——那是爱琴海的歌,
那是献给它们的歌。
我的身上还留着他们的吻,
我仿佛听到他们的心跳声,
似乎我们又在奔跑,披着国旗,
还有鲜花和他们的泪脸。
我被他们高高举起,
我看到为他们喝彩的每一颗心,
听到了爱琴海的女神赐予他们的祝福,
他们的手在颤抖。
我们一起穿越爱琴海,
那里有他们的家乡,
而我们的故事依旧飘落在那片绿海里。
赞美
到底站了多少年,
讲台知道;
到底写了多少字,
粉笔明白;
到底育了多少人,
人民晓得。
他是谁?
他是花儿们辛勤的园丁
他是大地万物的太阳
他是荒漠中的甘霖
他,是我们敬爱的老师。
金子可以熔化
岩石可以腐烂
湖泊可以干涸
只有您,老师——
才是我们心中一盏不灭的灯
粉笔的碎屑染白了老师的双鬓
深夜的灯光熏黄了老师的脸颊
老师,我要赞美你
……
叶赞
树的眼泪,片片晶莹;
叶,
风的歌声,细细低吟;
叶,
花的伴侣,翩翩飞舞。
纤细的叶像母亲,
浑圆的叶像父亲,
清香的叶是不是我?
绿叶,希望的象征;
红叶,热情的化身。
我要赞美,
赞美——
春叶的柔
夏叶的刚
秋叶的缠绵
冬叶的哀婉
我要寻找,
寻找属于我的那一片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视听结合的句子如下: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猜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望洞庭湖赠张示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端居耻圣明。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八月湖水扰乱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缓兆档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曾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