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公赋茅出自哪里 狙公赋茅的故事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狙公赋茅出自哪里,以及狙公赋茅的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朝三暮四的典故是什么?

朝三暮四的是说一养猴子的人原定早上给猴子四颗橡栗,晚上给三颗,但猴子不满,遂改成早上给三颗栗子,晚上给四颗,猴子大喜的故事。朝三暮四的寓意是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狙公赋茅》。

《狙公赋茅》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狙公赋茅》翻译

宋国有个好养猴子的人,爱猴子,养了许多。这个人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狙公的心意。(狙公)节省家人的口粮,(以此)满足猴子的食欲。不久缺少粮食,要限制猴子们的食量。恐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的,先骗猴子们说:“橡子,早上三个,下午四个,够了吗?”猴子们都跳起来发怒。这人人不一会儿又说:“橡子,早上四个,下午三个,够了吗?”猴子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

狙公赋茅这个故事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组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狙公赋茅什么意思

狙公的解释

古代喜养猿猴者。《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 陆德明 释文引 崔撰 曰:“养猨狙者也。”《列子·黄帝》:“ 宋 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羣。” 张湛 注:“狙公,好养猿猴者,因谓之‘狙公’也。” 唐 杜甫 《 乾元 中寓同谷县作歌》 之一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明 唐寅 《桃花庵与祝允明黄云沉周同赋》诗之一:“燕婢泥衔紫,狙公果献红。” 梁启超 《论 刚毅 筹款事》:“狙公饲狙, 朝三暮四 ,其伎俩何以异是。”

词语分解

狙的解释 狙 ū 古书上说的一种 猴子 。 窥伺:狙伺(暗中窥伺)。狙剌(伺人不备,突然行刺)。狙诈(诡诈)。 狙击 (伺人不备,突然 袭击 )。 部首 :犭; 公的解释 公 ō 正直无私,为 大家 利益 : 公正 。公心。大公无私。 共同的,大家 承认 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国家 , 社会 ,大众: 公共 。 * (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让大家知道:公开。

从狙公赋芧悟出的道理

一、狙公赋芧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二、狙公赋芧,赋:给。芧:橡实,橡子。这句的意思是:狙公给(猴子)橡实(吃)。出自《庄子·齐物论》。这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典故及其由来。

三、附上狙公赋芧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匠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

故事: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得到了那人的关心。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实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

猕猴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猕猴们听了都趴在地上,感到很高兴。

寓意: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狙公赋茅》。

启示

一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猕猴,恰似那些没有头脑、只会盲目计较的人的一面镜子。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复杂的客观世界面前,看问题必须摒除实同形异的假象的诱惑。此外,在人际关系中,一定要讲原则、重信义,不做那种朝亲“三”,暮近“四”的见异思迁之人。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