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邓剡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唐多令诗歌鉴赏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多令邓剡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以及唐多令诗歌鉴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求邓剡的《唐多令》鉴赏

1,应该是借喻。

此处西风指的不是空气的流动,而是蒙古的入侵,就是说兵戈已经造成天下的改朝换代,更造成了我沦为阶下囚的悲惨情景。此处把外来势力比喻成凄冷的西风,因为没有本体和比喻词,所以是借喻。

2 营造了一种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意境,大宋的江山已经不在了,人民也都成了亡国奴,只要那大雁,明月和芦花还和以前一样,表达作者的一种对故国的热爱和对亡国的不甘。

浪淘沙邓剡表现手法

你好,

《浪淘沙》

诗人 邓剡朝代 宋词体裁

疏雨洗天晴。

枕簟凉生。

井梧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携酒访新亭。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浪淘沙》作品评述

邓剡被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邓剡作了此词。

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堪称邓剡现存的词中的一篇佳作。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暑退寒来之节气替代,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古话说得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宋室覆亡,故国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懒。“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此词一开篇,便给全词的气氛作了烘托,深含怀古的幽幽情感。“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跟《唐多令》词里写的“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意绪相通。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 。“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李后主亡国后所作《 浪淘沙 》的“梦里不知身是客 ”,和本词中所讲的“客身”皆指亡国之虏沦落于异域的生活。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 。”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无限哀思难以排解 。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 。词中借己情感之转折,演绎出作词的生活。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 ,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梦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据《世说新语·言语篇 》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在今南京市南 ),藉卉饮宴。周侯(岂页)中坐而叹曰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服神州 ”。但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 。它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所表达的意思相符。李白慨叹历史之已成陈迹,而邓剡却多了一层亡国的实感。从情感之深切,邓剡实多一层。作为结句,它能融情入景,从而引读者于审美活动中直接领悟人生哲理

希望能够帮到你O(∩_∩)O~

唐多令 邓剡有那些艺术手法

唐多令 邓剡有那些艺术手法

答: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比喻”,“以喻见意”艺术手法,通过描写寒叶、西风、乌衣苍、明月、芦花等景物,比喻秋叶,燕子,大雁成作者和他人,表达了作者的心灵感受。

邓剡《唐多令》赏析: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一场大雨洗过天空,夕阳斜照彩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大潮汹涌,在漫过海滩后又渐渐退去。江岸边留下了些许沙痕。声声落叶,飞快地透过窗纱,使词人感到秋意袭身,时令已由夏入秋了。这是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恰值兵败被掳之后,作者面对着此情此景,哪能不倍加伤感呢?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北朝的乐府民歌《紫骝马歌辞》云:“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它用风吹落叶比喻流落飘荡的情状,反映人民在战乱中逃亡景象。形象鲜明,深沉悲愤。“天涯”意谓极言其远,以托出词人欲归不能的哀怨。

词人在上片极言自己如落叶飘零,无根无绪,意在引出下片中作者表达的寂寞心情。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南京,是烟柳繁华地,也是南宋王朝赖以阻挡蒙古南侵的一道屏藩。萧条得使词人生寂寞、衰歇之感。此词带有几分嘲讽意味,不只是一味悲慨而已。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变节奉敌。作者大悲慨之中,怀有深深的嘲讽。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

词人又通过对空阔的水、天之间渐次观察,终于发现:“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邓氏此词以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上片“寓情于景”。下片“以喻见意”,通过寒叶、西风、乌衣苍、明月、芦花等,表达了他作为作者的主体感受。全词如一幅清丽而寓意深刻的画卷,让欣赏者感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唐多令》

[宋]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邓剡的唐多令赏析

国家的命运一场秋雨过后,水面上映着彩霞,潮水退去,岸边留下处处泥沙。这一切似乎很美。秋天到了,树叶变黄了。一阵阵的秋风无情地吹打着落叶,满地的落叶在飞舞着,只剩光秃秃的树枝。那纷飞的落叶声声,仿佛具有特殊的穿透力,它透过窗纱,猛击我的心扉。我的心更痛了,是的,我怨恨那西风,是它吹亡了宋朝,更吹得我无家可归,只能流落天涯。想起昔日,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街道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家家户户过得温馨愉快。如今,人们妻离子散,街道冷冷清清的,无过往的行人,显得荒凉。在这些日子里,心中无限惆怅、烦恼,只想借酒消愁,忘记所有的痛苦,可惜酒解不了愁,只会愁上加愁,让我的内心更加痛苦。我时刻忘不了宋朝,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祖国,永远牵动着我的心。在宋朝灭亡的那一刻,我心碎了。朝代的更换就像换一件衣服那么简单,然而,无辜的老百姓却每天不得安宁,携带着妻子儿女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我们曾经挣扎过,斗争过,然而,大势已去,宋朝必然走向灭亡,这是历史的规律。国家破亡,江山依旧,只是更换了一朝的君主,苦的只有老百姓。可怜我才华横溢,饱读经书,却不能再为国家效力。来到金陵,当年豪华的帝都,如今却一片空空,显得更加凄凉寂寞。金陵禁不住秋风的吹打,失去了光辉,只剩暗无日光的孤寂。曾经的金碧辉煌已化为烟灭,那夕阳映照着的乌衣巷,已不见昔日玉、谢等豪门大户。这时,只见那燕子在吱吱喳喳,似乎在诉说朝代的兴亡,燕子啊燕子,从今以后,你将以何处为家?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到处一片萧条,死气沉沉,百姓到处流亡,只有那队队南来的飞雁,在明月下安安稳稳地栖息在芦花深处。我开始痛恨大雁,为什么连一点爱国之心也没有,国家的命运与我们紧密相连,是我们生存的支撑。然而,亡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独自一人站在高楼远看,看着周围连绵不断的山,不禁想起宋朝的江山,它是那么地令人神往,可如今何在?或许就像那滔滔的江水,一去不返,只是让人憔悴。 [赏析]耐人寻味 这首词是词人被俘北上,过南京时作。抒发了词人的流亡之苦和亡国之恨。上片写秋天的晚景。前两句写雨过潮回的景象,象征着衰落,定下了全词吊古伤今的悲凉基调。“叶声寒”、“飞透窗纱”这是词人的主观感受。这是景中含情的写法,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西风”一语双关,强化了词的意境,不仅吹落叶子,而且“吹世换”,吹得人流浪天涯。由景到情,触景生情。“雨后、晚霞、退潮、叶声”,都是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下片写金陵的兴衰。运用典故,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王朝由盛而衰。“寂寞”与“豪华”形成今与昔鲜明的对比。夕阳西下喻写国家的衰亡,“又”字体现了词人对历史兴替的无奈。最后以大雁南飞作结尾,具有弦外之意,燕子还会“说兴亡”,而大雁目睹山河变化无动于衷,将情与景结合起来,感情悲凉。这首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了典故、比喻,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邓剡的《唐多令》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此词以感情沉郁和风格清奇取胜。上片“寓情于景”。下片“以喻见意”,通过寒叶、西风、乌衣苍、明月、芦花等 ,表达了他作为作者的主体感受。词的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秋季来临,燕子都飞走了,只剩下南来的无数大雁,在明月的辉映下,露宿在芦花之中。这幅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其中----

“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唐多令邓剡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唐多令诗歌鉴赏、唐多令邓剡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