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相见欢选自哪里和相见欢说的是什么故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无言独上西楼”出自哪首诗?
【出处】出自李煜的《相见欢》。
【原词】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此句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两者皆可)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
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无言独上西楼出自哪一首诗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
无言独上西楼出自哪里
以下是无言独上西楼的出处.
相见欢① (又名:乌夜啼)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此句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两者皆可)[1]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宇智波谷谷丶 2014-11-14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出自那首诗?
语出南唐李煜的《相见欢》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
“有韵飘下东阁”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别是,一作别有。
无言独上西楼,这句歌词出自哪里
歌曲: 独上西楼 歌手: 邓丽君 专辑: 《邓丽君 Vol.2》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白)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无言独上西楼美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销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大意为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出自唐代诗人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原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整首诗铿锵有力,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分别从(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句诗的出处,(2)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3)这首词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句诗的出处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句诗,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诗是这样的: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里的“相见欢”,是词牌名。相见欢,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声韵极富变化,节奏流畅优美,原本多用于漫吟轻诉。但李煜以此词牌抒写沉痛之情,更能体现此调的声情特点:无论是他亲手葬送的江山,还是他此生最爱的女人,相见欢,再见已成永诀。
第二,李煜这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的写作背景
公元961年,刚从父亲手中接过南唐江山的李煜,还是一位风流翩翩少年郎,耳闻的是“笙箫吹断水云间”,眼见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他终日里谱词度曲、吟风弄月,每逢春天,他便命人把宫里的梁栋窗壁都插满花枝,并美其名曰“锦洞天”,然后看见着后宫嫔妃,绾起高髻、插着金钗,在春光盛景中饮酒作乐。
有一年,李煜的皇后大周后病重,她的妹妹到后宫伺候姐姐的起居生活。有一天,疲倦的小周后在房间内午睡,却被李煜撞个正着。见到小姨子容颜娇俏可爱,犹胜姐姐三分,李煜一时间看得呆了。回到寝宫写下了一首《菩萨蛮》: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少女的芳心,就这样被风流天子的柔情和诗词给俘获了。公元965年,大周后因病离世,李煜便将小周后留在了宫中,后来就成为了李煜非常宠爱的小周后。
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从曾经的南唐后主,变成了北宋的“违命侯”。在一队宋军的护送下,李煜离开江宁一路北行,陪伴在他身边的是梨花带雨的小周后。到汴京后,李煜就被软禁了起来,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严密监视,他的国家已经换了姓氏;他的旧臣在侍奉新主,他最宠爱的小周后也被赵光义强行夺走了。
又是一年春天,李煜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第三,《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这首词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花儿凋谢,遍地落红,春天的脚步为何如此急切,风雨为何非要日夜不停地前来摧残呢?本来“谢了”两个字,已经将惋惜与哀伤呈现出来了。但是,词人似乎还嫌言不尽意,又加了一句“太匆匆”。这三字虽然平白如话、毫无雕琢,但却胜过世间所有的精美修辞,被后人评价为“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里的“无奈”,当是一国之君的无奈。面对自然界的凄风苦雨,面对宋王朝的金戈铁马,纵使李煜曾贵为帝王,又能奈之如何呢?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红花上的雨滴,就像女子涂过胭脂后留下的泪痕。一双泪眼深情凝望,谁能舍得离开,谁能拒绝再饮一杯?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事,就如同滔滔东流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由花到人,所有的美好都太匆匆,只有人的感慨是无限的。
在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当最娇艳的东西陨落在你面前时,它能让你联想到什么呢?权力、财富、美人、自由、青春……这些生命中最可爱之物,不也是匆匆而过吗?作者李煜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春光易逝,红颜易老,今日如若错过,怕是明日再无此花,今生再无此良人。胭脂,是美人脸上的绯红,也是林花着雨后的鲜艳色彩;泪,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也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
北方的春天总是那么短暂。人生如花,花开花落终有时,相逢相聚本无意。这是花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作者的前半生犹如繁花似锦的春夏,但是这一切已然过去了。剩下的,只有冷月清辉相伴,孤独苟且于萧瑟寒冷的秋冬了。所以,最后感叹:如果世人若法体会我的恨,那就去看看那东流水吧!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原文如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诗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相见欢》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
原文如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全文翻译: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选自《南堂二主词》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 “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具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任它满城春色宫墙柳,我自独上西楼劝斜阳,是化用,引用的两句分别是“满城春色宫墙柳”出自宋代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无言独上西楼”则出自唐代李煜的《相见欢》。
一、《钗头凤·红酥手》原诗: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译文:
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欢情被吹得那样稀薄。满杯酒像是一杯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错,错,错!
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地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红,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春的桃花凋落在寂静空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莫,莫,莫!
二、《相见欢》原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相见欢》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二、《钗头凤·红酥手》
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姓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唐氏(一说唐氏即陆游的表妹唐琬)。结婚以后,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而陆母恐陆游儿女情长,荒疏功业,时迁怒唐婉,责骂不已。不到三年,棒打鸳鸯。
最初陆游暗想雪藏唐婉,但陆母当下,给儿子另娶王氏成妻,二人终于在母命难违的逼迫下,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音讯全无。七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
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钗头凤·红酥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