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明庆寺哪里和吴江明庆寺方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牡丹·雨中明庆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苏轼
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
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著酥煎。
如诗题所显示的,这是一首抒发在春雨霏霏的日子里,诗人到明庆寺赏牡丹花陶醉留恋的小诗。
据查慎行的《咸淳临安志》记载,明庆寺,在木子巷北。唐大中二年,僧景初建为灵隐院,祥符五年改为今额。
诗的前两句写实,即对眼前的牡丹花艳丽芳姿状貌。“霏霏”:形容雨雪之密,盛貌;妍:美丽;烁:光芒闪耀;然:“燃”的本体字。这两句的意思是牡丹花在密密的雨露中开得清秀美丽,夜晚在明亮闪烁的灯光下,它红艳得象要燃烧一样。
诗人开篇即脱开寻常赏花中的“春日”、“月下”之环境,尤其一字未提及牡丹花,却引我们进入别有情趣的群花怒放、姿态万千的画面:霏霏细雨之季,莹莹夜露之时,诗人或群或寡,秉烛夜游,来到明庆寺赏花为乐,自感别有一番情趣。今夜寺园中百花盛开,牡丹花居于魁首,在霏霏细雨之中独展雄姿,香弥庭苑,傲然生辉,以灯照之,红艳欲燃。这里巧妙地用了韩愈《芍药》诗中“红灯烁烁绿盘龙”之意。看到此情此景,赏花者谁人不为之惊叹?谁人不为之振奋?必然觉得大开眼界、心旷神怡,心中洋溢着牡丹花带来的轻松欢愉之情了。
好花名花无人不喜、无人不爱,自古以来,生活中谁也离不开它,美好的生活环境往往被比作花园。特别象诗人一生处在社会变革时期,升沉于政治漩涡之中,就更能领略这大自然赋于生活的美与诗了。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有心裁地用典故抒 *** 怀。典故用得恰当,自然、情浓意深。
“花未老”应崔涂诗“雨暗江花老”;“酥煎”据《洛阳贵尚录》记;孟蜀时,兵部贰卿李昊,每牡丹花开,分遗亲友,以金凤笺成歌诗以致之。又以兴平酥同赠,花谢时煎食之。古人煎花而食从屈原诗中“朝饮蔷薇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也可见早有所本。这两句意思是:明天,在春阳下,花儿依然盛开不败,所以不应忍心用酥煎而食之。
当诗人陶醉于牡丹娇姿之时,又自然联想到红花易老。诗人多么想让姹紫嫣红久驻人间,能尽情闻其香、睹其艳、赏其美啊,他不愿设想明天的骄阳将会夺去花的芳姿,也不愿象古人那样,忍心将它煎而食之。后两句将诗人珍爱牡丹之情溢言于表了。
此诗前两句实写牡丹,用“霏霏雨露”环境衬托出牡丹的妍美,又用“欲然”作比,将牡丹花居群之魁首具体化。于是近视牡丹为“清妍”之貌,远赏牡丹为“欲然”之态。后两句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用“花未老”表愿永睹牡丹之芳姿,以“未忍酥煎”表深喜牡丹之厚意。故虚实并用,远近结合的写法,将雨夜赏牡丹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显示了诗人熟练驾驭语言和大刀阔斧剪材的能力。短短的几句诗,蕴含的意味和境界都是遥深的。
释海空。
此次苏州明庆寺全堂佛像开光,给广大信众营造了新的闻法修身之地,为当代弘法贡献力量。
今后将与明庆寺两序大众一道,努力实践诸佛菩萨的慈悲精神,庄严明庆道场,为十方信众守护好人生福田,为社会大众建设好庄严的精神家园。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姚察,字伯审,是吴兴武康人。梁朝简文帝即位,对姚察礼遇。起用他为南海王国的左常侍,兼司文侍郎。授予他为南郡王行参军,兼尚书驾部郎。
元帝在荆州即位,他父亲与朝臣一律前往中书省听用,元帝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人们至今称颂他。
接连升官
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永定初年,授予他为始兴王府功曹参军,不久补为嘉德殿学士,转中卫、仪同始兴王府记室参军。吏部尚书徐陵当时领著作,又引荐他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我不如他啊。”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骑侍郎、左通直。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北周。
侍奉东宫
出使回来,补为东宫学士。于时期济阳的江总、吴国顾野王、陆琼、堂弟姚瑜、河南的褚d、北地的傅f等人,都凭着才学好,早晚欢聚侍奉东宫。姚家常谈论著作方面的问题,都被众人信奉推重。太子深加礼遇,感情超过那些同僚,宫内所须的重要文件,都交给姚察起草。又屡次让他与野王递相设间经典和治国方略,经常受到赞赏鼓励。
独排众议
调任尚书祠部侍郎。这个机构职责是掌管天地宗庙等祭祀活动,从前魏王肃奏请祭祀天地时,设置宫悬乐以及八佾舞,这以后都沿袭下来没有创制新乐舞。梁武帝认为对人的礼繁,对神的礼简,古代又没有宫悬乐的记载。陈初年承袭梁的礼仪,没有增减。高宗想设置完备的祭祀乐礼,让有关部门讨论,认为梁武帝的做法不对。当时博学的名儒、首辅重臣,都迎合皇上的意思,一致同意皇上的意见。姚察却广泛引证经典,独排众议,坚持认为梁的乐礼是对的,当时群臣吃惊,没有谁不惭愧佩服,仆射徐陵于是改变而赞同姚察的意见。姚察不苟同时俗,都与事相仿。
陈朝任职
授予宣惠宜都王中录事参军,带东宫学士。又历任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这两个王府的谘议参军,因为守母丧而离职。不久起用为戎昭将军,主持撰写梁朝的史事,坚持推辞而未获准。后主继位,命他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将军和知撰史的职位不变。又命他专门掌管优册谥议等动笔墨的事。至德元年,授为中书侍郎,又转任太子仆,其他职位照旧。
上表请辞
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东宫通事舍人。型瞳一心想守完父丧,一次又一次地陈情辞让,都得不到允许。他又上表,大致说:“我家里遭祸,灾殃齐来,我偷生时曰,就是想尽人子的情和礼。而我体弱多病,又加上服丧期间不祥之身,不可能和人们一样。我将守满父丧,怎能希望得到朝廷特别的恩顾,担任官职。若接受圣上遣一恩宠,我更加感到羞愧。而且宫门襄的事隐微难明,进奏频繁,岂能是这样一个因丧伤心的人适合参预的。诚望大德的明主怜悯我的孝心,以理裁夺,使我这个病弱的人得以喘息,度完我的余生。”诏书答覆说:“奏表阅过,悉知,我很感动。你品行淳厚学识渊博,声誉向来很高,理由本就顺情顺礼,并不是感于你的文笔。只是到承华殿参预政务,是我深切期盼的,请答应这一不情之请,不要推辞了。”当即命他知着作郎事。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
文无错漏
下诏授予他秘书监,照旧领著作,他多次进表辞让,都被好言回绝。姚察在秘书省大量修订,又奏请撰写中书表集。任散骑常侍,接着授度支尚书,一月后调任吏部尚书,领著作等职不变。姚察既有渊博的经典知识,又尤其擅长写人物,甚至于人物有关的姓氏来历,宗族分支,官职婚嫁,兴亡盛衰,全都叙述,没有错漏。而且审核辨析历史上难题的职务,当时人们长久以来以梓匠称他,等到调任吏部,正合他们的愿望。当初,吏部尚书蓝征调任中书令,后主正要选择合适的人接替,尚书令江总等人都推荐姚察,皇上答覆说:“姚察不只是学问好,操守品行也高,任典选职务的难得人才,现在得到了。”就亲笔草写诏书,读给姚察听,姚察尽力辞让。
隋朝任职
陈灭亡后到隋朝,开皇九年,隋文帝下韶授予他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写完梁、陈两代史。又命他为朱华合长参。文帝了解到姚察吃素,便在某一天单独召进内殿,赐给果菜。文帝指着姚察对朝臣说:“我听说姚察学问品行当今无人能比,我平定陈只得到这一个人。”开皇十三年,承袭父职封为北绛郡公。姚察以前出使周的时候,才得机会与父亲僧垣相见,临别时,死去活来,现在承袭父职,更加悲伤,见到遣情形的人无不为他伤心。
仁寿二年,诏令说:“前秘书丞北绛郡开国公型瞳,勤学待问,精通群典,注意本身道德的修养,到老不变,虽在丧哀之中,也应根据情理,可以任员外散骑常侍,封号照旧。”又命他为晋王昭的侍读。
去世之后
在七十四岁时,大业二年,死于东都,遣命薄葬,一定要遵从省俭。
个人著作
著述有《说林》、《建康三钟》、《汉书训纂》、《西聘》及文集等。临终时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凭其旧稿加以新录”,成《梁书》和《陈书》巨著。
《梁书》有本纪6卷,列传50卷,合56卷。记事起于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称帝,止于557年陈霸先灭梁。
轶事典故 见闻渊博
姚察小时候有卓绝的品性,侍奉双亲因孝行出名。六岁,诵书万余字。幼年时不喜爱玩耍,赌弈下棋等杂耍,都不放在心上。勤学苦练,夜以继日。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他的九世祖名信,是吴国太常卿,在江左有名望。他父亲就是上开府僧垣,在梁武帝时代有名望,皇宫里赏赐很多,每次得到赏赐,都拿回给姚察及其兄弟们,作为游学的费用,姚察全用来购买图书,因此见闻日益渊博。十三岁,梁简文帝当时在东宫,很重视文章义理,就带着他到宣猷堂听讲和参加论辩,被学者称赞。
坚持学习
当梁朝王室丧乱时,姚察在金陵随双亲回乡。当时东部由于战争加上饥荒,人们相食,无处买粮,姚察家里人多,都到外面采野菜来吃。姚家常常经过艰难险阻,寻找供养家人的财物,粮食才能维持没断。他又总是把自己的那份省下来给弟弟妹妹们,以至于亲朋戚友断粮少食的都予以照顾,自己只有以食野菜为美味了。在荒年离乱中,他坚持学习不止。
经典讲解
江左的年老旧交先在关右的,都倾慕他。沛国的刘臻私下到公馆询问《汉书》中的疑难之事十多条,姚察都给他分析,全是有经典依据的。刘臻对亲近的人说“盛名之下必定没有虚假的贤士”。姚察写的《西聘道里记》,所记的事很详细。
哀伤忧虑
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的父亲僧垣流亡到长安,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时父亲的死讯由使者带到江南。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除丧服,后主因为姚察瘦弱,怕他到远方奔丧伤害身体,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致丧,屡次命司马申特加劝解,以后又派司区空去说明皇上旨意告诫诫喻说:“得知你近来哀伤遇度,很是因此忧虑。卿如果独去远方,祭奠父亲,伤身丢命,是圣教不允许的。应该稍行祭奠而节哀,来保持礼仪。忧思已深,所以我才有这样的安排。”
坚守誓言
姚察连连守丧,加上斋素日子长,从除丧服后,又添了喘病。后主曾单独召见,看到姚察骨瘦如柴,不禁伤感,就对姚察说:“朝廷爱惜你,你也应该顾惜自己,已吃素多年,可以停了长斋吧。”又派度支尚书王瑗宣旨,特别予以安慰劝说,让王瑗陪姚家用晚饭。亲写敕书说:“你瘦弱到逭地步,吃素多年,不要只用一餐这样的饭,违背调养,若能听从我的话,那就很好。”姚察虽然接受这一手令,但还是坚守原来的誓。
叩拜请求
一天皇上召姚察到宫里谈论选官的事,姚察流泪叩拜请求说:“我是山野间低下的阶层,身份才能都平庸,情怀不高远,不追求美好前途。近来愧据职位,早知过分,只因曾依附东宫,恩惠枉赐。现在滥充朝位,不是因才能而被推举,即使陛下是特地提拔我这庸碌浅薄的人,那又怎么端正朝列呢?我的九世祖姚信,在前代名望很高,当时仅升到选部,从这以后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我能遇到提拔,沐浴圣恩,多次升任我不该占据的位置,我总想到这会妨碍贤士入朝。我虽然没有见识,但也稍能自知,言行所追求的,并不想富贵荣华,哪裹想到造选拔官员的要职,错委给我这个不才的人呢。况且圣上英明,事业高过前代,贵族世家,朝廷名臣,若授受恰当,才算足称职的。我过去就理解教义,明白我是肯定不行的。”陈后主说:“选择官员的事,是台臣的一致意见,从前毛玢胸襟高洁,卢毓品行端正,王蕴因主选而得到封地,山涛推举而不遣人才,对你来说,一定兼有这些人的美德。而且我与你虽然按礼仪是君臣有别,但情分非比寻常,评判人推举人的事,我深望能托付给你,你也就不要感到惭愧而要明智些。”
俸禄捐寺
姚察幼年曾到钟山明庆寺尚禅师那里受菩萨戒,等到在陈做官,俸禄都捐给寺作修建用,又为禅师补立石碑,碑文写得遒劲华丽。到现在,看到梁时的国子祭酒萧子云写在这个寺裹的禅斋诗,看完后很伤感,就和着萧子云的诗韵,写了一首述怀诗,语言哀切,僧人和俗众更加以此称颂他。
白鸠筑巢
为后母杜氏守丧,解去职务。在服丧期间,有白鸠在门上筑巢。
修正仪式
后主当初在东宫,姚察屡次被召见,询问典籍。刚即位,就下诏授姚察为太子内舍人,其他职务照旧。皇上乘车巡游时,总是姚察作侍从。等到改变朝廷服饰冠冕,修正朝廷仪式,在皇上身边应答的,只有姚察一个人罢了。
姚察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并且在俸禄以外,一律不收财物。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练。姚察对他说:“我的衣服,只是麻布蒲练,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要诚心交往,请不要如此烦劳。”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
遗书节俭
去世前遗书说:“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普通读书人,自然有平常的生活原则。我想用佛衣装殓,全用粗布,以土盖身,又怕你们这些人不忍心这样做,如果一定不这样做,也只要薄松木板做的棺材,只要能放下身体,用土把棺材埋住就行了。下葬那天,o用不装饰的车,把灵柩送到墓地北边就行。我在梁伐,当时十四岁,到钟业明庆寺堂里面那裹受了菩萨戒,从此深深地领悟了苦空的惮理,稍知回向的禅理。曾经住在山寺,一离尘世便忘了归来。等到在堕做官,众名流就褒扬了我的名声,加上当时君王厚待,在仕途上就到了显赫地位。从到堕翅以来,又受圣上恩泽。这已是被人世拖累,我的本意不能实现。况且我习惯素斋五十多年,已是经历多年,照旧不变。死后,不要立灵位,只设个小床,每天献上清水,六斋就献上素斋果菜,根据家里实情来办,不要另买。”
史籍记载
《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人物评价
年少时旧喜爱以文交友。历经梁、陈、隋三朝,于陈朝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吏部尚书等职,于隋朝任秘书丞。入陈后,历任秘书监、吏部尚书等职。喜藏书,身居高官数年,却布衣粗食,薪俸全用于购书,唯有以书为乐,于坟籍无所不览,如九流七略之书、孔堂郡县之志、玉箱金板之文、山川石石之记,无所不读。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589)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
姚察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家族成员
九世祖:姚信
父:姚僧垣
子:姚思廉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湖海,构成杭州的便捷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杭州的旅游活动也开始兴起。唐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和五代钱镠《罗城记》文中有“隋置杭州,咽喉吴越,势雄江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东眄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等句,说明隋唐时杭州已有相当繁荣的商贸旅游活动。五代的吴越(907~960年),以杭州为首府,修筑海塘,凿平阻碍航运的石滩(罗刹石),促进杭州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建立通商贸易关系。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大批香客成为杭州最多的旅游者。灵隐、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这时的游览胜地。
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旅游更盛。南宋《梦粱录》记:“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据《诸藩志》记载,南宋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主要是日本、高丽(朝鲜)、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阇婆(爪哇)、三佛齐(苏门答腊东南部)等。当时的流动人口每天有四、五万人左右,各种旅邸遍布大街小巷,以御街(今中山中路一段)、三桥址一带最为密集。濒临西湖的旅邸,环境幽雅,多为文人墨客所选住。明庆寺、昭庆寺、报恩寺等寺宇,临时增添铺位,权作旅邸,以弥补应试之年、香汛期间的旅邸不足。南宋朝廷专设“四方客商馆”、“市舶务”、“度牒库”等机构,并设都亭驿、怀远驿、浙江亭等亭舍,接待外国使臣、外国商人和各地来京的官员及士大夫。
南宋时杭州的游览胜景,据《武林旧事》记,分9路444处。最盛名的为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断桥残雪、两峰插云、花港观鱼。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梦粱录》、《都城纪胜》等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杭城的御街闹市和娱乐场所,也是游人必到之处。《西湖游览志余》记:“宋时,临安城中大街,士夫必游之地,天下术士多聚焉,皆获厚利”。当时的娱乐场所,《武林旧事》记:杭城有瓦子23处,其中以北瓦最大,有勾栏13个,日夜演出杂剧、讲经、说书、杂技、影戏、傀儡等。一年四季都有吸引游人的习俗活动。
南宋后,杭州西湖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六百多年的修建。游览的景观、景点不断增多,旅游活动长盛不衰,并形成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旅游线路也开始定型化。元代,杭州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锅”。“国内众多的文人雅士名宦慕名来游者岁时不绝。”中外使臣来杭游历频繁。据《元史》卷23记,在至大二年(1309年),杭州驿站半年接待使客1200余人。《经世大典·站赤》记,延佑元年(1314年)夏历闰三月,杭州驿站接待的使臣达53批。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较为闻名的有鄂多立克、伊本·白图塔、马黎诺理等。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元代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代有所扩大。在明代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利用挖起的葑泥加高苏堤,在西里湖,堆筑一条与苏堤平行的长堤,并建有六桥,改善和扩大游览景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杨万里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形成“湖中岛、岛中湖”的独特景观。清代,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使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观赏的固定位置。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一一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清代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至清末沪杭铁路通车,来杭游客增多,旅馆、餐馆也增开多家。当时杭州绸缎、龙井茶叶、张小泉剪刀、舒莲记扇子、孔凤春香粉等,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自清末至民国时期,沪杭甬铁路和浙赣铁路相继建成。嗣后陆续修筑杭州至上海、南京、宁波、金华、安徽等地的公路,开设钱塘江、大运河酌轮船公司,市区修筑马路,有公共汽车和电报、电话,兴建电厂和自来水厂。这些公用设施的出现,促进杭州旅游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多次来杭,赞美西湖是“国宝”。旅杭的游人远近偕来,四时不绝,除传统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游客以及欧美、日本等国的旅游者也日渐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民国19~25年(1930~1936年)外人来杭累计为32,845人。民国35年7月至36年6月,来杭的外侨共计2977人。国籍有英、美、苏、法、加、意、匈、墨、丹、西、伊朗等。
龙门山麓贾岙村
贾岙原名鹿岩,位于乐清市石帆街道龙门山施,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落,龙门山上有城
城墙、寺院、道、书院,、龙漂、玉峰、梅花润,一条名叫“降龙荡”古道从郭路始,经贾岙
万东坑,黄良、上叶至县城。村里有古民宅(贾宅、黄宅)、司理门、连寺文君祠、夫妻樟。历史上出了贾伯威(高僧)、钱文婉(女诗人)、贾如规(名儒)、叶正阳(诗人)等名家,而且还与乐清历史有名的隐士张文君、状元王十朋有密不可分的缘分,演绎着流传久远的神奇故事。
我们进村,看见村前河宽水深,菖蒲以剑,一丛丛一簇簇在河岸摇曳生姿,光下贾岙村就有名字的桥梁21座。村东南两棵数合抱,己有150年树龄的大樟树,参天而立,相距仅三四米,誉为“夫妻树”“迎宾树”,立有“乐清市人民政府古树名木”保护牌,旁有醒目诗碑。
司理门坐西朝东,位于村中心地段,面阔三开间,中柱小人角,保存好柱头卷刹,悬山顶,木石结构。司理门是贾如规故居遗址目前仅存的一处门亭。贾如规(1088-166),字元范,少年时在龙门庵攻读经籍,二十岁左右补太学生,绍兴年(137)五十岁中特奏进士,任广昌尉。任内判明,吏畏民服,后调兴国,不处,回隐居,自号居,贫兴学,创办“鹿岩书”,且有著述、以其气行称当世十朋高祖母是贾如规之祖姑,王十朋之大母是贾如现之结,当年,书有名师执教,E在此读书约五年。贾如规见王十朋能过、好学不,将来必有出息,就将自己的侄女费(贾如讷之女)许配给王题因此,原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陈法文为王十朋岳贾如讷故居台门题写了书香百世传文脉,
诗礼千秋毓俊贤。比如规更早几十年,乐清第一女诗人钱文婉,从白石望族名门下嫁贾岙贾为妻,这是贾历史上的文化盛事。钱文婉是名儒钱文子曾祖姑、贾如规伯母文子在醴陵知县任上为钱文婉刊印《箫台集》三卷并为作序,称其诗“隐约深厚,有古南女之风”,“后世文人或不能及”。
张文君,东晋名士,名鹰,字子雁,乐成金溪人隐居颐志,不应辟命。家有苦竹数十顷,离于竹中为屋,得神仙修炼之术,于所居旁炼丹…后舍宅为寺其中,王右军(王羲之)闻而造访,文君却避竹中不见“日中乘白鹿入山,不知所之”,一郡号为高士。为何将张文君视为久居龙门的山中仙,贾有如此多的传说和遗迹呢?直至八百年后,南宋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大界人刘黻、在《龙门山记》中云:“龙门山……箫峰隶其下,晋张廌骑鹿竹而游之,意逃焉不返。盖疑出有仙焉,不但龙专之也。”这样,这位山中仙竟然在龙门山“安家落户”,直至老而仙化。他至死也没有返回乐成金溪。张文君入竹的归宿之处,就是龙门山能的鹿岩村(今)竹林深处。鹿迹岩,张文君乘白鹿游此,至今鹿迹尚存,正是张文君骑鹿入竹林时留下的痕迹,竹山称“仙竹山”;玉箫峰,双名“仙天龟峰,旧传张文君吹箫游此。箫声清婉回,连东十里外的水坑村“听箫寺”也都能听到,宋景定五年(1264)原“弹子峰”上建了一座取名“听箫堂”的寺院。古时候在在鹿迹岩下建有文君祠,这是当初当地张氏后裔为纪念先贤张文君所建,曾废又建,“文革”破坏,曾废又建。现在鹿迹岩背建鹿迹寺,内供张文君像及其牌位。祠内外,镌有当代名家郭仲选、倪亚云、张炳勋等手题的联。明永乐、明隆庆,清道光《乐清县志》有文字记载。因南宋状元王十朋曾在旁的鹿岩乡读过约五年书,也常与学友在鹿迹岩寺院吟诗,引泉解渴故寺内有一眼“状元泉”,泉小清冽,常年不枯,慕名来此朝拜者络绎不绝。
据明代庠生金廷威嘉靖四十年(1561)所撰《乐成珠坪张氏宗谱重修序)记:“…胡元之初,有讳想者徙张山
携子五人,目想,以是地隘不足居,颇信黄牛地用之说,乃命其子以珠坪为定居焉。“据此宗谱
惠、日衍,日志记载,张文君入竹后并非成仙,而是繁了后代,散居于左原、珠坪等地。左原球球均是龙门的毗邻,珠垟历史上曾与贾看同属龙门乡。贾岙吹箫峰下的梅花洞据传张文君当初隐居在此,与仙鹿作陪同住的仙洞。
贾岙是历史人文风物的富矿,有龙门山脉为依托,贾岙是幸运的,历代人才辈
出。除了上述之外,清代诗人叶正阳(1781-1855?),字春华,号晓园,鹿岩
(今石帆衡道贾岙)人,因村旁有张文君遗迹鹿迹岩,因以鹿迹山房为斋名。十四
岁参加童子试夺冠,二十一岁补博士弟子员,道光丙申年(1836)始充恩贡,一生
都以教书为职业,育人无数。诗文结集为《鹿迹山房诗文集》《叶晓园稿》:当代
诗人贾岙贾丹华,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作家,著有《贾丹华诗选》,长篇传记文
学《刘蒙川传奇》《南怀瑾传奇》等多部。
今贾岙村在“龙门公园”里建了“诗乡亭”,镌有乐清市先后四任诗词学会会
长撰写的名家楹联。鹿迹路建了“诗友亭”“文君廊”,为千古名村增色添彩
左原岭上岭头村
从四都梅溪村出发,沿左原古道穿越。古道块石路面,宽约1.2米,顺山势盘
旋而上,岭较平缓,因行人稀少,茅草蓬蒿占道,一时侧身而过。岭侧松杉挺立
部郁葱。走了二千多米,到了岭头福临寺,旁有大樟树数株掩蔽,寺之南墙外有
古寨门遗址,是防盗防匪,保村平安的举措,真是“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它是
从前四都乡与西联乡界岭,岭上留有路寮石头外墙。岭南上有一村,坐落在左原岭
中心最高处山谷中,即以岭头命村,村名直观、朴厚、实在,再简单不过,十分
记
盘桓在岭头村曲里八弯的山岭,既是岭又是村街,只不过比山岭宽些许,蹬
级平整洁净得多。两侧小巷据地形起伏蜿蜒,短长不一。村舍依山就势而建,多木
结构,高高低低,次第展开。岭头村青山怀抱,冈阜林壑,连绵横亘,古树浓荫。
条山溪从村中穿过,叮叮淙淙作响,溪水人山塘,源头活泉,塘水澄鲜,树木倒
映,酉影徘徊。山塘谓风水塘,于清乾隆年间任温岭县丞的胜林公,为保一方风水而兴建,距今己280年。2014年重新翻修风水塘,并兴建祥和牌楼于村口,古色古
酽,巍然屹立,为古村增光添彩。谷内梯田层叠,稻浪翻涌.清幽静谧。几头黄牛
在团边一时悠然吃草,一时慢慢反刍;老树上一只翠鸟在叫,声音婉转、清脆、流
畅.仿佛可以看到它在枝头跳跃的身影,好一个风光旖旎的山水田园风光图,却还
是藏在深山人末识
南宋祥兴二十七年(1290),左原王氏十三世孙、王十朋七世孙王英,携妻及
三子迁居此地,取名“左原岭头”。明永乐年间(1403-1424)属永康乡,清光绪
年间属四都乡,1950年划归龙门乡.名岭头村,现归石帆街道。现全村148户,600
多人,王姓占百分之九十。
王英迁居此,有他独具的目光:一是离祖居地梅溪近,仅数里;二是此地形似
燕窝,能安身立命,开枝散叶,繁衍子孙;三是东北角有一处200多亩的山地,是后
花园,取名东山,又名天鹅山,天鹅孵卵,代代兴旺。其中有两个小山垒,器宇轩
昂,又灵气十足,土质肥沃,庄稼茁壮,年年丰收,岁岁有余。果不其然,岭头王
氏不愧于王状元的后脉,从岭头这里迁至华秋、里弄巷、东山南、河沿、温州卢思
桥等分支,能人贤士辈出,名闻乡里。
王十朋青少年时代在贾岙、万泽、龙门山、明庆寺求学读书,多次走过左原
岭。梅溪王氏与贾岙贾氏三代姻亲,相互往来,左原古道是捷径。王十朋作左原诗
32首,直接写左原岭《左岭》:“北望吾庐山最好,南通萧寺境逾幽。白云夜间原
中宿,几度随人过岭头。”左原岭头王十朋的跫音响了近千年。他意想不到后裔会
在旮旯角落这岭头定居
天鹅山,又名笔架山、宋家尖,海拔500米,坐落在村东北1.5公里,有6米宽
的大道通往山脚,东临石帆平原,北接四都盆地。在石帆平原上看似笔架,其山顶
险峻难攀,有两个山尖突兀云天,故又名双角尖。在西南方向看好似一只天鹅在孵
卵,故又名天鹅山。王十朋有诗:“皇恩西被复东渐,四海苍生尽仰瞻,畎亩微臣
尤戴宋,结庐长向此峰尖。”在元朝末年,有一宋姓富仕居住山顶,又名宋家尖
现还有房墙、石磨、捣臼等遗存。
村东北,天鹅山西麓有建于明中期、盛于清初的东山庵。1939-1949年间,是
四都乡地下党活动的场所,管立光、梅迪民、周庆龙等革命前辈都在这里隐蔽过。
后在一场大火中被毁,1982年重建,改名为双峰道观,内有红色碑记,展陈当年峥
嵘岁月里的艰辛和不屈精神。通观前又修了一座小水库,环境幽美,碧波荡漾,吸
引当地及玉环、温岭、永嘉等地的善男信女前来叩拜。
在村南方,左右两山相衬,宛如鲤鱼,村前方又一水库,相映成趣,故有“鲤
嬉水”之景色
在半岭左侧山上,有仙人楼景点。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仙人来村,要在馒头山
和老虎山两山之间垒一天桥,造一绝佳风景,供人观赏。因老虎由山低,馒头山山
较高,老虎山必须垒高九层才能与馒头山持平。仙人没日没夜里垒石填高,进度极
迅速。正当准备垒九层时,另一仙人有事来找仙人,遇到过路人问。正好一媒娘
在路上扭来扭去走着,仙人问她有没有看到仙牛、仙猪在此经过。媒娘回答,哪有
什么仙牛、仙猪,明明只见有块块大大小小的岩石走动。神仙做事,被媒娘一句话
不吉利的话一冲,已垒八层的岩石轰然一声纷纷落下,把媒娘压在其中。现在山间
中岩石形似船、形似桌、形似稻桶、形似脚孟……仙人叠岩还得存四层,四层中有
约十平方米的岩坦,似楼阁,人称仙人楼,仙人脚盂直径约一点五米,深四十厘
米。尽管旱情严重,百日无雨,仙人楼里泉水不断,盈满石孟。有人在岩下挖一水
坑,供路人解渴。暑热时行人饮一口,清冽甘甜,舒心通泰,可谓神水。现游人可
以爬上去观景,明庆寺及虹桥平原历历在目,沃野村舍,风光无限。
村西南有一小山垒,名外垒,有一古墓.椅子式,前有亭和牌坊,是刘黻的
衣冠家。刘黻,号蒙川(1217-1276),是左原岭终点郭路临村大界人,三十四
岁入太学,宋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曾出任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德佑二年
(1276)临安被元军攻破,陈宜中、陆秀夫等拥赵昱于福州。后拥端宗渡海赴广
东潮州,至广东罗浮患病逝世。乡人铭记他,把仅有的锦衣蟒袍入葬,岭头村接纳
了这位狷介刚毅、嫉恶如仇、尽忠报国的乡贤,村人敬仰他,为他守墓数百年。刘
服夫人林氏举家蹈悔,为国殉难。2017年10月13日,是他诞辰800周年,有隆重
的纪念活动,到岭头村凭吊是少不了的议程。如今该墓是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衣
冠冢有乐清老诗人黄士华先生所撰的对联“宋室飘蓬知大义,衣冠抔土吊弧忠
郭路西山脚左原古道终点,由刘黻所题摩崖石刻“源远泉”系乐清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刘母解氏在宋咸淳十年(1274)在大界捐资建造的慈济桥至今尚在,是乐清著
名的古桥之
村北的米筛岙有十八框墓地,分三处,每处六眼,共十八眼,是王十朋后裔
王安富的墓地。据说明正统年间,王安福上榜武状元,到云南平乱,以他智慧和远
见,说服番王息兵和好。后被奸臣陷害砍头致死,次年昭雪,并封太平公,皇帝旨
赏金头以重礼安葬王安富。为防金头被盗,特备十八具棺椁相混,故有十八框墓
地。村口水库旁有一大圆石,称下马岩,村后有一小桥,称上马桥。传说古时官宦过此必下马、否则马不走,到村后小桥才可上马。一个小小的地处偏僻的山村,竟
有如此丰盈的人文景观、令人刮目相看,令人流连忘返!
岭头村也是一个革命老区村。这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的优势,解放前它归属四都
乡,四都乡1939年正月就成立了中共党组织,仅过二年,于1940年12月,岭头村成
立党支部。解放前入党的有25人,其中女党员10多人,多人为夫妻党员,在老区中
是不多见的。乐清革命前辈郑伦、陈权伍、吴圣璞、余彪等人都在岭头活动过。
如今、郭路至岭头通了公路,水泥路面犹如是银色的飘带缠绕苍翠山间,车来
车往,七百多年的古村,结束了肩挑背扛上下山的日子。交通便利了,越来越多的
人踏上这奇妙的土地,陶醉于山村独有的静美清新之中。
1344年 - 公元1344年元月,元顺帝的妹妹百花公主出嫁,皇上就钦赐了拨赐庄园和百顷地产,作陪嫁脂粉田。 据当代诗人华孟玉描绘,传颂拨赐庄盛极一时,曾有野塘春派、官提秋晓、古寺天香、懒园老松、荒坟银杏、毛湾斗鸭、斜桥步月、春园晚照等“八景”。 在拨赐庄西市稍,有元代始建的明庆寺院,一绞圈 ...公元1344年元月,元顺帝的妹妹百花公主出嫁,皇上就钦赐了拨赐庄园和百顷地产,作陪嫁脂粉田。 据当代诗人华孟玉描绘,传颂拨赐庄盛极一时,曾有野塘春派、官提秋晓、古寺天香、懒园老松、荒坟银杏、毛湾斗鸭、斜桥步月、春园晚照等“八景”。 在拨赐庄西市稍,有元代始建的明庆寺院,一绞圈庙房,中间有庭院,庙门口有一对石狮子,庙后有四棵需数人合抱的古银杏树,周围约有20多亩庙田,供尼姑种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