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写的古文有哪些 李渊写的古文有哪些书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李渊写的古文有哪些,以及李渊写的古文有哪些书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原文是?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原文: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

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文言文《唐太宗教子》的翻译: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

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努力务农,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怎样来的吗?’

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他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回答说:‘不知道。’

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

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作为鉴戒。’”

此文出自唐代·吴兢所著的《贞观政要》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书中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以及皇帝的诏书、大臣的谏议奏疏等,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

《贞观政要》在唐代被皇家视为定本的本子,即是经蒋乂整理的本子。现今所见“读《贞观政要》”最早的记载在唐宪宗时,恰好证明是蒋乂使其外祖父的遗著得以重见天日的。

经蒋乂整理过后,唐文宗、唐宣宗,直至宋仁宗所读、所见,均属这一系统。宋刊本《贞观政要》,无疑亦属这一版本系统。《玉海》引《邯郸书目》著录的《贞观政要》,也是这个版本系统。

蒋乂的四子中,系、伸、偕三人皆有史才,自文宗至懿宗相继为史官。史称:蒋氏“父子相继修《国史》、《实录》,时推良史,京师云《蒋氏日历》,士族靡不家藏焉。”蒋氏家藏《贞观政要》的底本或稿本,随之而流向社会,各本杂相抄录,所以出现淆乱。

作者简介: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吴兢所上谏疏皆关乎封建政治之大事。他的《谏十铨试人表》即是一例。当时在选用官员时,皇帝绕开吏部而在禁中做出决定。

吴兢很反对,认为朝廷各个部门应各司其职,选官事必须由吏部主之。他强调的是要按既定法规行事,甚至皇帝也不能例外,任意改变制度,“上自天子,至于卿士,守其职分,而不可辄有侵越也”。吴兢在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著作郎吴兢撰写的《则天实录》,谈到宋璟逼迫张说,让他为魏元忠作证一事。魏元忠是武则天重臣,被人诬陷说过“小人在君侧!”,引起权臣张易之、张忠昌的猜忌和控讦。张说一开始畏于张氏权威,证言不利于魏元忠。宋璟伸张正义,张说不得已还了魏元忠的清白。

屈谷巨瓠文言文及翻译

1. 文言文翻译,如下

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巨瓠(读音hu四声,葫芦),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先生。”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读音cheng二声)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坚如石,则不可以剖而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弃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

翻译:齐国有个叫田仲的居士,宋国一个叫屈谷的人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的宗旨,是不倚靠别人而生存,现在我有一个巨大的葫芦,坚硬如同石头,皮厚得没有空腔(实心),把它宋给先生。”田仲说:“葫芦的用处,就在于它可以盛东西。现在这个是皮厚无腔,那么就不能剖开盛东西;而且它坚硬得像石头一样,那么就不能剖开用来盛(酒水),我拿这个葫芦没什么用。”(屈谷)说:“好,我就把它丢掉。那么田仲(你)不倚靠别人而生存,也对国家没什么用,也属于坚硬的葫芦一类啊。”

2. 文言文《坚瓠》的译文

【原文】齐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树瓠之道,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坚石,则不可以剖而以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以欲弃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

【译文】齐国有一个隐居的人叫田仲,宋国人屈谷来见他,说:“我听说先生的行为,不依靠仰人鼻息来糊口。如今我有一个种植瓠瓜的办法,结出来的果实坚硬如石,皮厚而没有孔隙,现在献给你。”田仲说:“那瓠瓜可贵的地方,是因为可以用来装东西。如今你的果实皮厚而没有孔隙,那么就不能剖开用来装东西;而且坚硬象石头,那就不可以剖开来倒酒。我要这种瓠瓜来做什么呢?”屈谷说:“你说得对,我将以你的想法抛弃它。”如今田仲不仰人鼻息来糊口,也不会给人们的国家有什么好处,也属于坚硬的瓠瓜之类的东西。

3. 五蠹原文及翻译40字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眼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函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欀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

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面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五蠹全文翻译: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 *** 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

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现在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

因此人民多而财物缺少,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即使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现在的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现在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

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

4. 田仲自恃 译文及原文(注释)

田仲自恃(括号里的文字是注释)(16分)

一齐居士(隐居不肯做官的人)田仲者,宋人屈谷见之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树瓠(大葫芦),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如坚石,则不可以剖而以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弃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有个隐士叫做田仲.宋国人屈谷去拜会他,对他说:"我听说你主张不依靠别人而生活。现在我有个大葫芦,像石头一样坚硬,厚且没有孔洞,送给你吧."田仲说:"那个葫芦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可以盛东西。现在这个又厚又没有孔洞,就不能剖开盛东西,又像石头一样坚硬,不能剖开装酒,我拿这个葫芦没有用."屈谷说:"是这样,我打算把葫芦丢在田里.现在田仲不依靠别人生活,对国家没有好处,就和这坚硬的葫芦是一样的."

5. 屈突仲通文言文翻译

屈突通担任隋的虎贲郎将。隋丈帝杨坚命他审察陇西救群记录,查出两万多匹隐藏的马。文帝大怒,收押了太仆卿慕容悉迭和监牧官一千五百人,将要全部处斩。屈突通对文帝说:“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陛下凭一颗最仁慈的心来治理天下,又怎会因牲畜一天所生殖的数量来杀死一千五百人呢?”文帝呵叱他,屈突通走上前磕头说:“臣愿意自己接受死罪,来抵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说:“朕不明事理,竞到了这一地步。现在就全都赦免慕荣悉达等人,来表彰你的善言。”于是就减轻了对他们的处罚。后屈突通被提拨为左武卫将军。他为官刚劲正直,有犯法盼,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会包庇纵容。他的兄弟屈突盖担长安令,也因方正严厉而显名。当时有这样的一首民谣:“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两地叛乱纷起,屈突通被封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率众十余万占据雕阴。屈突通调集关q-兵攻打,驻扎在安定,一开始并不与敌交战,军中都以为屈突通胆怯。屈突通佯言要撤兵,却又派兵偷偷潜入上郡。敌人并未察觉这个情况,率兵南进,距屈突通军70里扎营,分散兵力占领阵地。屈突通等他们毫无防备,便连夜挑选精兵突袭打败了他们。后来隋的政治更加混乱,各地叛乱纷纷,朝廷的军队丧失斗志,将领多被杀死。屈突通每战都非常慎重,所以虽然没有大捷,但是从没战败过。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唐兵久战不能攻下,高祖便留兵围攻,渡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破了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这时,屈突通的情势十分窘迫,有人劝他投降,他说:“吾蒙受国家厚遇之恩,曾侍奉两个君主,怎能在此危难之际逃走?只有以死相报罢了l',他常常自己摸着脖子说:“应当为了国家来挨别人一刀!”不久,屈突通听说长安已被攻破,家属也都被李渊所俘,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要去洛阳。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唐军。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锐骑兵追赶屈突通到了稠桑(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屈突通就按阵抵御。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屈突通大喊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5323365道:“过去咱们是父子,现在就是仇人了。”命令手下士卒射杀他。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城已被攻陷,各位的家都在关西,为什么又要到东边去呢?”众人皆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知失败已不能避免了,就下马向东南方向(指扬州)跪拜了两次,号哭道:“臣力尽兵败,没有对不起陛下。”于是被擒,押送长安。(与高祖李渊见面后)皇帝安慰道:“咱们两个怎会相见如此之晚呢?”屈突通哭道:“屈突通不能竭尽臣子的节义,因此到了这一地步,成为本朝的羞辱呵。”皇帝说:“你是个忠臣呵。”释放了他,并授他兵部尚书,封蒋国公,让他担任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后来随军出战平定薛仁果,当时薛仁果的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抢夺,唯独屈突通一点也不掠取。唐高祖闻知此事后,说:“屈突通对朝廷如此清正,他的名声一定不是虚传的呵。”后来屈突通兼任陵东道行台仆射(判:以高官兼任较低职位的官),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们都在洛阳,皇帝说:“现在把向东征讨的重任交给你,你的两个儿子该如何安排呢?”屈突通说:“臣老了,不足以担当如此之重任了。但是过去陛下您释放了我这个俘虏,给我恩惠与礼遇,来使我获得了新生,这个时候,我就应当发誓以死报效国家。现在出征,我正应该担当先导,而我两个儿子的生死自有他们自已的命运,我终不会因一己之私来损害公义的。”皇帝叹息道:“忠烈之人以死殉节(的情况),我今天见到了

希望能帮到你!请记住,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就是胜利!

望采纳,祝安好!谢谢!

6. 文言文吹牛翻译

原文:京师选将军,群聚以观。有人出,首如斗,足如箕,其力士也。其时山东一人曰:“此辈未足魁伟,吾乡一巨人,立则头顶栋。”山西一人曰:“吾乡一巨人更在上,坐则头顶梁。”既而一人曰:“些皆未之奇,吾乡有一巨人,开口时上唇抵栋,下唇搭地。”旁有难者曰:“然则身何居乎?”众咸哂之。

翻译:京师挑选将军,很多人聚在一起围观。有个人站出来了,头有笆斗大,脚有簸箕大,真是大力士啊。这时,有个山东人说:“这人不算魁伟,我家乡有个巨人,站起来头能挨住房梁。” 一个山西人说:“我家乡有个人比你的更厉害,坐着头就能挨着房梁。”此时一个人说:“这些都不算稀奇,我家乡有个巨人,说话时,上唇挨房梁,下唇搭在地上。”旁边有人责问他道:“那么他站在哪儿呢?”众人都嘲笑他了。

7. 《《实心的葫芦没用处》》的道理是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我百度了一下,发现确实有一个叫做《实心的葫芦没用处》的小故事被收录在《读故事悟人生》一书中。起初,我以为是作者杜撰的故事,后来又搜索了一下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结果发现这个故事被人称为“屈谷巨瓠”,出自《韩非子》。

译文如下:

齐国有个叫田仲的居士,宋国一个叫屈谷的人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的宗旨,是不倚靠别人而生存,现在我有一个巨大的葫芦,坚硬如同石头,皮厚得没有空腔(实心),把它送给先生。”田仲说:“葫芦的用处,就在于它可以盛东西。现在这个是皮厚无腔,那么就不能剖开盛东西;而且它坚硬得像石头一样,那么就不能剖开用来盛(酒水),我拿这个葫芦没什么用。”(屈谷)说:“好,我就把它丢掉。那么田仲(你)不倚靠别人而生存,也对国家没什么用,也属于坚硬的葫芦一类啊。”

《读故事悟人生》一书在网上是付费内容,我没有下载,但是就上文不难推测出。首先,“屈谷巨瓠”比喻的是无用之人,《实心的葫芦没用处》也无非是作者借用这个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一个人如果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除了自己的努力外,也要靠别人的帮衬才能成功;而且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否则,一个人不依靠任何人生存,对他人对社会无用的人,就会像一只空心的葫芦一样,被随手丢弃。

这里,我延伸一下,说点题外话。以前,我们学习《鲁滨孙漂流记》的时候,有同学在讨论,人可以不依靠他人,不依靠社会,同样能够生存。这个观点不是正确,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就算是鲁滨孙,他之所以能够在荒岛上生存下来,更多的是依靠他从人类社会中学习到的知识,以及他从沉船中得到的一些基本工具,并不是完全靠他自己。另外,有新闻报道,一些人类的婴儿被意外遗落在丛林中,被动物抚养长大,他们没有依靠人和社会的帮助生存了下来。但是,这些“狼孩”“熊孩”被带回人类社会之后,多年之后依然不能掌握人类的语言,而只会嚎叫,只吃生食。说明,他们已经不是以“人”,而是以“野兽”的状态生活下去了。

这就说明,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万不可自视甚高,而应该谦虚谨慎,心怀敬畏。

8.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可奈何,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

李渊罢佛文言文翻译

李渊对佛教采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邺人傅奕。李渊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时和傅奕结识,李渊建立唐朝后任命他为太史令。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请求灭佛,认为佛教宣传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而佛教却与此背道而驰。但李渊最后没有采取措施实施傅奕的灭佛思想。

所以,不是李渊罢佛,而是傅奕罢佛。故将《傅奕传》原文和翻译摘录如下:

原文:

一傅弈,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今兹荧惑①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曰:“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二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三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

四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一傅弈是相州邺县人,非常精通天文历法。隋朝开皇年间,凭着仪曹的职位事奉汉王杨谅(隋文帝第五子,后为隋炀帝所杀),等到杨谅起兵,杨谅对傅弈说:“现在火星进入井宿的位置,这是什么征兆?” 傅弈回答说:“不是奇怪特别的现象。”杨谅不高兴。等到杨谅兵败,傅弈因为这件事而免于被杀,被调到扶风。唐高祖(李渊)担任扶风太守,非常敬重他;等到高祖登基后,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太史令庾俭,因为他的父亲庾质在隋朝时说了占卜预测吉凶之事,违背了隋炀帝的意愿,被打入牢狱,最终死在狱中,于是庾俭引以为戒;又以凭借占卜来升官为耻,于是推荐傅弈代替自己,傅弈就被提拔为太史令。傅弈和庾俭职位相同之后,多次举报庾俭的过失,但是庾俭不恨他。当时人称赞庾俭仁德厚道,而称赞傅弈坦率正直。傅弈所上奏的天象变化情况,多次和皇上的心意相合。

二七年,傅弈上疏请求铲除佛教,疏中说:佛教在西域,在遥远的地方制造祸乱,本地人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附会。因而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有的削发为僧,对父母君主无礼;游手好闲,穿上袈裟逃避赋税。现在的和尚尼姑,请让他们还俗成婚,就有十万户人家,生男育女,自然对国家有益,可以使兵源充足。国家免于疆土被侵占的灾祸,百姓知道皇上的威严和自己的福分。又上疏十一篇,言词尖锐率直。高祖把他的意见交给群臣讨论。中书令萧瑀与他争论说:“佛是圣人。傅弈发出这样的议论,是诽谤圣人目无礼法,请对他施加严刑。”傅弈说:“礼本出自对父母的奉养,终结于对皇上的侍奉。而佛祖(释迦牟尼)逃出城外,离开家庭,逃离他的父亲;以一介匹夫而对抗天子,以子女的身份却背弃亲人。萧瑀竟然尊奉这种无父之教,我听说‘非议孝道的人,他眼中没有父母’,说的就是你萧瑀吧!”萧瑀不能回答,只是合掌说:“地狱的设置,正是为了这种人!”高祖将要采纳傅弈的意见,恰逢传位而作罢。

三贞观十三年傅弈去世,终年八十五岁。临终告诫他的儿子说:佛教扰乱国家,所有的人都被迷惑了,我只能独自偷偷地叹息,大家不听从我的建议,可悲啊!你们不要研习佛教。

四傅弈平日遇到生病,未曾请医吃药,虽然研究阴阳五行之术,但并不相信这些。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说:“我一定要死了!”因此自己写下墓志铭说:“傅弈,与青山白云为伍的人,因醉酒而死,呜呼哀哉!”他的放纵旷达都表现在这一类事上。

娘子军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指隋末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统率的.军队号称娘子军,后来用来泛称由女子组成的队伍。娘子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娘子军文言文原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娘子军文言文原文

娘子军

出处:《续世说》

平阳公主,高祖第三女也,太穆皇后所生。义兵将起,公主与绍并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绍即间行赴太原。公主乃归户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时有胡人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未有所属。公主遣家僮马三宝说以利害,潘仁攻户县,陷之。三宝又说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率众数千来会。时京师留守频遣军讨公主,三宝、潘仁屡挫其锋。

公主掠地至周至、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者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令间使以闻,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遣绍将数百骑趋华阴,傍南山以迎公主。时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会于渭北,与绍各置幕府,俱围京城,营中号曰“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

六年,甍。及将葬,诏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太常奏议:以礼,妇人无鼓吹。高祖曰:“鼓吹,军乐也。往者公主于司竹举兵以应义旗,亲执金鼓,有克定之勋。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何得无鼓吹!”遂特加之,以旌殊绩。

娘子军文言文注释

微时:地位低微时。

义兵:反隋的大军。

妻:李渊的第三女。

谋:计划,商量。

尊公:您的父亲。

迎义旗:投奔起义军。

何:什么。

公:你。

宜:yí,应该,应当。

速:赶快。

临:面对、到。

计:计谋,策略。

间:通假字,通”见“,秘密地,悄悄地。

赴:奔赴,投入。

鄠(hù)县:在陕西,今作”户县“。

太宗:李世民,她的哥哥。

平:攻下。

   娘子军文言文翻译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地位低微时嫁给了柴绍。唐高祖率兵起义,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我想投奔起义军,一起离开不可行,我独自走后又害怕你有危险,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妻子说:“你应该速速离开。我一个妇女,到那时自己会有办法的。”柴绍立刻抄小路赶往太原投奔唐高祖(李渊)。他的妻子则回到酃县,拿出家里的积蓄,组建一支军队来响应唐高祖(李渊),招募到的士兵有七万人,很多都是女子,和唐太宗(李世民)一齐包围了京城,号称“娘子军”。京城被攻下以后,她被封为平阳公主。

游晋祠记文言文阅读

1. 游晋祠记全文翻译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

其曰汾东王[1],曰兴安王者[2],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3];山下有圣母庙[4],东向。

水从堂下出[5],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6],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7],溉田千顷,《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8]。

水下流,会于汾[9],地卑于祠数丈[10],《诗》言“彼汾沮洳”是也[11]。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12],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

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13]。庙南有台骀祠[14],子产所云汾神是也[15]。

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16]。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17]。

环祠古木数本[18],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19]。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20],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21],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岁在丙午[22],二月,予游天龙之山[23],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24],灌木森沉,鯈鱼群游[25],鸣鸟不已。

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

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26],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山谷,桑乾、滹沱[27],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

马行深淖[28],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29],坡陀厄隘[30]。

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色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氏之裔[31],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32],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不去[33],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注释: [1]汾东王: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的封号。 [2]兴安王:五代后晋石敬瑭时追封的封号。

[3]蔽亏:遮挡。 [4]圣母庙:又称女郎祠、娘子庙。

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据说因求雨灵验,封为“圣母”。

[5]堂:指晋祠正殿。因其右边有泉眼,水从此流出。

[6]难老:难老泉,它有好几个泉眼,为晋水的主要泉源。 [7]沟浍(kuài):田间水渠。

[8]“《山海经》”二句:《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时又有所增删。书中记述了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医巫等内容,保存了不少史地文献和神话传说。

文中所引见《山海经·北山经》。 [9]汾:汾河。

[10]卑:低。 [11]彼汾沮洳(jù rù) :语见《诗经·魏风·汾沮洳》。

沮洳:低温之地。 [12]魏奕:高大盛美。

[13]“隋将”二句:太原留守李渊谋起兵反隋,事为副留守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所知,便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伺机加害李渊。谋世,李渊杀王、高,起兵反隋。

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14]台骀(tái)祠:祀传说中的汾水之神。

台骀,相传为少昊帝的后代,因治汾河有功,颛顼帝就把汾河流域封给了他,死后成为汾水之神。 [15]子产:春秋时郑国政治家。

据《左传·昭公》元年载,晋平公得了重病,卜知“实沈”、“台骀”作崇,晋史官不知其何神,叔向请教子产,子产指出台骀是汾水之神。 [16]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名世民,继位为唐太宗。

晋祠之铭: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谒晋祠,刻石铭记李渊起兵晋祠事,立于祠东。 [17]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光义年号,相当于976—984年。

[18]数本:犹言“数棵”。 [19]“郦道元谓”四句: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引文即见《水经注·晋水》。凉堂:亭子。

飞梁:凌空架设的桥。曦景:阳光。

[20]智伯:即知瑶。春秋末晋国四卿之一。

先灭范、中行氏,又向赵襄子索地,不与,遂胁迫韩、魏共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引晋水灌城。 [21]宋太祖: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

宋太宗:赵匡胤弟匡义,继赵匡胤为帝。北汉:五代时十国之一。

[22]丙午:康熙五年(1666)。 [23]天龙之山:天龙山,在今太原市西南。

[24]冽(liè):寒冷。 [25]鯈(tiáo)鱼:又名白鲦。

《庄子·秋水》:“鯈鱼出游从容。” [26]云中:今山西大同市。

[27]桑乾:桑乾河。源出山西北部管涔山,流经河北省西北部,为永定河上游。

滹沱:滹沱河。源出山西五台山,流入河北,与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

[28]淖(nào):泥沼。 [29]雁门勾注:雁门山,又名勾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因山形勾转,水势注流,故名勾注。 [30]坡陀:同“陂陀”,不平坦。

厄隘:险要。 [31]金天氏:即传说中的少昊,黄帝之子,名契,黄帝死后继承王位。

因崇尚金德,故称“金天氏”。 [32]匪直:非但,不仅。

[33]冯(píng)依:凭借,依靠。冯,同“凭”。

本文选自《曝书亭集》卷六十七。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为晋水发源处。

西周成王时,以其地封其弟叔虞。叔虞子燮继位,因晋水而改国号为晋。

后人又建祠以祭晋始祖唐叔虞,遂名“晋祠”。它是晋中第一胜地。

作者于康熙五年(1666)游其地,因为此记。文章融学识、美景与人生经历于一炉,读来既长见识,又能激发游兴,在游记中别具特色。

2. 游晋祠记朱彝尊译文

游晋祠记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加害李渊。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有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盖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兴的享受它的乐趣。逍遥的游在石桥之上,草的气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所以山水美景,像别人看到的一样。大盖是因为我来这里很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使人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既然已经到了祠堂之下,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那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而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

3. 刘大櫆的《游晋祠记》翻译,急用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加害李渊。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有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盖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兴的享受它的乐趣。逍遥的游在石桥之上,草的气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所以山水美景,像别人看到的一样。大盖是因为我来这里很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使人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既然已经到了祠堂之下,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那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而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

4. 游晋祠记

游晋祠记(1) 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2)。

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3)。其南又有台骀祠(4),子产所谓汾神也(5)。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

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6),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7)。

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

大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8),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

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9),《山海经》云(10):“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11),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12),称晋阳。

昔智伯决此木以灌赵城(13),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1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唐高祖盖以唐公兴(15),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

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16)。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17),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

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18),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19),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词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

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

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20),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1]。

5. 游晋祠记

游晋祠记(1) 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2)。

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3)。其南又有台骀祠(4),子产所谓汾神也(5)。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

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6),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7)。

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

大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8),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

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9),《山海经》云(10):“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11),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12),称晋阳。

昔智伯决此木以灌赵城(13),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1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唐高祖盖以唐公兴(15),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

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16)。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17),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

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18),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19),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词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

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

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20),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1]。

6. 游晋祠记翻译

晋祠,是唐叔虞的祠堂,在太原县西南八里的地方。有的说是汾东王庙,有的说兴安王庙,这是历代的封号。祠堂朝南,它的西边被高山遮挡。山下有一座圣母庙,圣母庙朝东。水从晋祠正殿下流出,经过祠堂的前面。祠堂西南方有难老泉,泉水分流到田间水渠之下,灌溉了数千顷的良田,这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泉水向下流,一直流到汾河,那里的地势比祠堂要低数丈,这就是《诗》里所说的“彼汾沮洳”。 圣母庙不知道建于何时,当地人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就会向圣母庙祈祷,每次祈祷都很灵验,所以庙建的很高大盛美,唐叔的祠堂反而像是它的陪衬。隋将王威、高君雅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在这里伺机加害李渊。庙的南面有台骀祠,就是子产说的汾水之神的祠堂。祠堂的东面有唐太宗刻的晋祠铭。再向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祠堂的旁边有几棵古木环绕,这几棵树都有是千年之物,这就是郦道元说的“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自从智伯用水淹晋阳后,宋太祖、太宗也用此法平定了北汉,大盖是因为汾水的地势与太原一样,然而晋水的地势却比汾水高,用汾水不能够攻下城池,只有合用二水,然后才能把城池淹没。

在丙午年二月,我游天龙山,在道路上经过晋祠下,在这里休息。到了祠下之后,就高兴的享受它的乐趣。逍遥的游在石桥之上,草的气味香,泉水寒冷,灌木参差,白鲦一群一群的游来游去,鸟声不断。所以山水美景,像别人看到的一样。大盖是因为我来这里很久了吧。从云中到太原有七百多里路,大风夹杂着黄沙,使人看不见山谷。桑乾河和泥沼的水像沸腾了一样。河上没有浮桥,只能乘船过去。骑马走在泥沼上,就会陷进去,左右不相顾。雁门山山形勾转,水势注流,山不平坦而且险要。先前我所说的山水美景,正好增加了我忧愁怫郁、悲愤无聊的心情。既然已经到了祠堂之下,便开始乐在其中了。

从唐叔虞到今天已经3000年了,而台骀这个传说中的人,是金天氏的后代,历史更为久远了。总体来说,这块山川清净美丽的地方,不只是仅供来往游人赏玩点评的地方,就是那神灵,也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长居不离,这难道只是巧合吗?今天在这里记下这些,不只是记录我来此地的日子,而也是为了告诉将来的游者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