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旧酒垆在哪里 黄公旧酒垆在哪里能买到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黄公旧酒垆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黄公旧酒垆在哪里能买到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陆龟蒙有一首诗“觉后不知明月上,花影满身倩人扶”

陆龟蒙·《和袭美春夕酒醒》

几年无事傍江湖,

醉倒黄公旧酒起。

觉后不知明月上,

满身花影倩人扶。

黄公指同里, 著名的江南水乡, 西晋时竹林七贤饮酒的地方。

诗的标题中的"袭美",是诗人皮日休的表字。陆龟蒙和皮日休是好友,两人常相唱和。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在一个春天的夜半,皮日休酒醉醒来,面对红烛,独自彷徨之时,想起了故友,于是写了一首《春夕酒醒》寄给陆龟蒙。陆龟蒙接到诗后,又和了一首题为《和袭美春夕酒醒》,他写的也是夜里酒后醒来的情景。

李之仪《书扇》古诗鉴赏

几年无事在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新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李之仪

扇,是驱热消暑的用具,同时又是古代文人潇洒生活的象征。因此历来的题扇诗,或作轻松诙谐之辞,或为风流倜傥之语,大都是随意之作。这种诗往往正如扇子本身一样,只是生活的小摆设,为之者不甚经心,读之者亦不深索。李之仪此诗则不然,它以健爽流利的笔触抒写生活的情趣,清新隽逸,算得上宋人书扇诗中的佳品。

全诗以“无事”二字为其主干,通篇的描写都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 首句以“几年”写时间,以“江湖”写地点,在时间与空间的组合中,为“无事”创造了更悠闲、更自在的环境,诗篇一开始,便表达了优游自得的气氛,揭示了主题。第二句写无事中的事——醉。醉可以使人忘怀一切,因此“无事”的主人公更加解脱了。黄公酒垆,晋代酒家名(垆,酒店安置酒瓮的土墩,常代指酒店),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王戎等常在此酣饮。诗用“黄公旧酒垆”,以嵇、阮等饮酒者不受羁绊的生活作风取喻,进一步补足“醉倒”,自然也是进一步申说“无事”。“觉后”承“醉倒”。第三句说新月已上,然而诗人却还“不知”,再次显示了他万“事”皆“无”的心理状态。末句的“花影”是景之至美者,“花影”而又“满身”,充分表现了诗人醉倒花前的浪漫气质。“倩人扶”所突出的则是诗人的颓放。这一句描写醉态真是淋漓尽致,令人击节叹赏

此诗第一句是生活与情操的概括说明,似戏剧中的序幕,一上来先从总体上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后三句专写某次醉倒,则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是首句所述内容的生动再现。这种一、三分段的谋篇方法新颖、别致,李之仪巧用这一形式,使得在二十八个字的短小篇幅中,把情怀抒写得极为酣畅。

全诗虽仅有七言四句,但人物描写颇为成功: 既有整体形象,又有细节刻画;既写形,又写神,读之可见其人。末二句虽只用“新月”、“花影”等片言只语写景,然而它们同主人公形象配合有致,所以构成的画面就十分新鲜、逼真——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水准。苏轼跋李之仪诗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便参禅”。像《书扇》这样的好诗,是足以使大诗人苏轼爱不释手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谁写的诗,杏花村在那儿?

破解杜牧诗中“杏花村”之谜!

第一篇:

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边的杏花村

几天陪国家行业质量认证机构的两位审核员去了贵池,在路过城边秋浦河畔的黄公酒垆大门时,我想到了当年杜牧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

并对同行一位山西籍审核员说,杜牧的这首诗就是写在这里的。

显然这位审核员对此不甚了解,他说我们山西的杏花村酒在做广告时,也提到了杜牧的这首诗。言下之意,杜牧的这首诗是写在山西的。

山西杏花村酒厂的这个广告我没见过,但是可以知道山西人会做宣传,这一宣传却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全国很多的人,包括这位北京来的审核员,也误导了这些人很多年。

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诗人杜牧由黄州迁任池州刺史,当了两年州官,留诗几十篇,《清明》这首诗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时乘兴所写,而并非写在山西杏花村。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向这位山西籍审核员阐明杜牧的这首《清明》不是写作于山西。

1、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山西不具备

2、唐人曾有一画家根据杜牧的这首《清明》诗作了幅画,画中牧童头带斗笠,身披蓑衣骑在水牛背上。斗笠、蓑衣是南方人才用的,北方人不用。而水牛也只有南方才有,北方都是黄牛。

3、杜牧从未在山西做过官,历史上也查不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记载。而《清明》诗的创作年代,与杜牧任池州刺史是相吻合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边的杏花村。这个结论当然也得到了这位山西籍审核员的认可

池州市的黄公酒垆是个值得游玩的地方,欢迎朋友们在去九华山的时候顺便去游览一下黄公酒垆.

第二篇:

清代贵池人郎遂:潜心编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库全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也唱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

杏花村,因诗而得名。“牧童遥指处,池州杏花村”。

唐代池州又名池阳郡,自唐武德四年开始设州,池州府治秋浦县(今贵池区)。境内山川秀美,风景如画,九华山、齐山、秋浦河、百牙山等江南胜景引来众多名人诗家留连吟唱。大诗人李白留下《秋浦歌十七首》,苏轼曾作《清溪词》,司马光写过《齐山呈王士薇之》,岳飞有《池州翠微亭》……一篇篇佳作灿若珠玑,为池州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夺目光彩。

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诗人杜牧由黄州迁任池州刺史,当了两年州官,留诗几十篇,《清明》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时乘兴所写

古时杏花村位于贵池城西,山岗上杏花遍野,村子里酒垆如肆,尤以“黄公酒垆”著名。

清《杏花村志》记之:“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丛中,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桕树梢,酒旗高挑,猎猎生风,令人未饮先醉。酒垆院里有一口‘黄公井’,水似香泉,汲之不竭,用此水酿出的酒,为时人所争饮。”

每当清明时节,春风醉雨,杏花盛开,小村“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其美景和繁荣可见一斑

“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杜牧一首《清明》诗,引得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登楼把酒,吟诗作赋。

据统计,池州有史可查的围绕杏花村歌咏的名人诗家就有300多位,写有700余篇诗作。“天下第一诗村”之说不胫而走

出了名的杏花村得以不断修建。至清代,方圆十余里,杏花浪漫,灿若烟霞,亭台楼榭,茅屋酒帘,有了铁佛禅寺、百浦荷风、栖云松月、杜坞渔歌等“杏花村十二景”。

清代贵池人郎遂感其独特,潜心编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库全书》。

以村建志,在我国绝无仅有,足见杏花村名声之大。

世事更替,战乱频繁,杏花村古景渐渐面目全非,惟有那口黄公井自唐代留存至今,井水清澈如故,成为杏花村坎坷见证。

杏花村,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古迹,是安徽池州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

池州人心中明白,贵池之所以能在1996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城西有个杏花村,而且村中还有一口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唐代杏花村古井,古称“黄公井”,又名“香泉井”。

在我国志苑中,为村立志的可谓凤毛麟角

能被搜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恐怕只有池州《杏花村志》了。

应当说,这全赖于杜公这首千古绝唱《清明》诗的巨大效应。

杜牧在会昌四至六年(844—846年)出任池州刺史期间,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写下了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特色的艺术杰作。

之后,历代名士慕名纷至,古村不断修建。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圆10余里古色古香、风景如画的名胜古迹区,有闻名遐迩古“杏花村十二景”,

即:平天春涨、铁佛禅林、白浦荷风、黄公酒垆、三台夕照、桑拓丹枫、栖云松月、西湘烟雨、昭明书院、茶田麦浪、杜坞渔歌和梅州晓雪。

然而,千古杏花村,风雨流年,沧桑有变,尤其是侵华日军的狂轰滥炸,使古杏花村十二景惨遭毁灭。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老的杏花村带来了生机。

1984年11月21日原贵池县政府提出,“将杏花列为县花”、“清时节作为杏花节”以及“把贵池变成杏花城”的美好构想。

九十年代第一个春天,贵池市在距昭明书院遗址不远处,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杏花村公园———烈士陵园。每逢清明佳节,这儿成为池州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缅怀先烈壮志豪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十二景”中的杜湖,指的就是秋浦河入长江的那片水面。

湖岸有杜坞庄、杜坞山,山谷里有渔村叫杜坞村。

自古秋浦河上有渡,称杜坞渡,篙撑桨摇,渡了千年百载。

当政府于1990年8月,在“碧澄长似秋”的秋浦河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杜坞大桥,结束了千年摆渡的历史,给杏花村杜湖名胜架起了一座壮丽的彩虹。

1997年底,贵池市委、市政府把复建杏花村、开发杏花村景点作为确立“杏花村名牌”战略,将恢复建设杏花村的古迹摆上了重要日程,此举受到了国家建设部和省内有关部门的支持。

当年黄公酒垆的黄公井,史称“香泉似酒,汲之不竭”。当地杏花村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及杏花村酒厂先后开发了“杏村”、“牧童”、“九华山”3个注册商标的系列名酒,推出几十个品种的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为千古杏花村又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

新千年世纪之交,随着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杏花村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海外华人、欧华公司老板詹晓荣先生为古老杏花村所吸引,掀开了杏花村复建工程的序幕,建起了杏花村古井门坊、黄公酒垆和标志性的街心古樽雕塑。

最近,池州市政府正着手组织绘制杏花村整体工程的蓝图,千古名村无限美好的明天,将在“两山一湖”的旅游热线上,竖起一道亮丽的风景。

到那时,中外游人便再度领略“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古村神韵。

第三篇:

杜牧诗中“杏花村”之谜!

每当清明来临,人们常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作仅四句之简单,却字字珠玑,堪称传世之作。然而,人们在咏吟这首佳作的时候,也产生了一个深深的疑问:杜牧所说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呢?

长期以来,全国有好几个“杏花村”都说自己就是杜牧诗中所指。它们纷争不断,形成了一个“杏花村”之谜。

于是,人们试图从《清明》诗文中找出一些答案。《清明》诗中有清明、雨、杏花、美酒等几个特点,这些就成为确定“杏化村”归属的标准。

山西汾阳杏花村

许多人认为,山西汾阳杏花村是“真正的”杏花村。他们说,这个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阳县城以北,以生产汾酒名扬于世,历代文人墨客曾留许多诗文碑刻于此,咏其酒美景好,而杜牧的《清明》诗更是位列群碑之首——这当然表明,这个杏花村的身份确凿无疑了。

然而经过考证,有人却提出了两个疑问:

一、据《杜牧年谱》记载,杜牧一生从未到过山西,怎么可能在汾阳喝酒?

二、汾阳清明从不下雨,有时还要下雪,又何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呢?

两个疑问切中要害。看来,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

安徽贵池县杏花村

也有人认为,安徽贵池县杏花村是“真正的”的杏花村。他们说,这个杏花村在贵池县西南,古时也以酿酒著名。杜牧曾在贵池为官两年,期间他爱喝酒、郊游,均有记载。而《贵池县杏花村志》中还收有《清明》诗。这些都表明,这里就是杜牧诗说的杏花村。

上面的理由似乎充足,但经过考证,有人同样提出了两个疑问:

一、写《清明》时杜牧已经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处而向牧童问路?

二、既然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亲自去讨买呢?

如此推断,这里的杏花村也不“属实”。

江苏宜兴杏花村

还有人认为,江苏宜兴杏花村才是真正的“杏花村”。他们的观点是,杜牧晚年罢官后住在湖州,此时杜牧有些萎靡不振,便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并住在宜兴十里碑,还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水榭。而据地方志记载,十里碑附近有个村落,四周多有杏树。显然,这里就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遗憾的是,此说最终也被否定:经考证,此地没有“酒家”,更不曾有过酿酒历史,《清明》所写情景,与这里一点关系也没有。

几处“杏花村”均被否定,就有人说,杜牧的“杏花村”其实是泛指,并无实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也说:“杜牧之为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不过,多数人的意见是,《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是确实存在的,只是年代太过久远,不辨其真罢了。

看来,杜牧《清明》诗杏花村之谜,一时还难以破解。

“三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三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意思是:几年来无所事事漂泊于江湖,这一次又醉倒在黄公的酒垆。

傍江湖:江湖漂泊,此处指隐居。

黄公酒垆(lú):原指竹林七贤饮酒之处,此诗指自己的饮酒场所。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濬冲乘轺车经黄公酒垆,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稽叔夜、阮嗣宗共酣饮此坊。’”

出自唐·陆龟蒙的《和袭美春夕酒醒》,原诗摘录如下:

和袭美春夕酒醒

唐代:陆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陆龟蒙和皮日休(字袭美)是挚交好友,两人志同道合,又有同样仕途失意的遭遇,于是都染上嗜酒的癖性,常常相邀尽兴,以诗相和,聊作慰藉。一日,陆皮二人赴宴狂饮,都不胜酒力醉倒在地。昏睡一觉醒来时,周遭环境不免让诗人有所触动。皮日休先作《春夕酒醒》,陆龟蒙答以《和袭美春夕酒醒》。

赏析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是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的悠然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处。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起句“几年无事傍江湖”,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的无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黄公旧酒垆”,典出《世说新语》,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放达纵饮的生活态度,从而标榜襟怀的高远。

“觉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启后的转接,即前承“醉倒”,后启归去倩人搀扶的醉态。此处所云“不知”,情态十分洒脱;下句“满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传神妙笔,写出了月光皎洁、花影错落的迷人景色。一个“满”字,自有无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于浑然一体,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

这首诗着意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而终身沉沦,只得“无事傍江湖”,像阮籍、嵇康那样“醉倒黄公旧酒垆”,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一点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黄公酒垆的典故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伤逝》:“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 (yao) 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予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xie)。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晋书·王戎传》亦载。

释义用法

晋王戎 (字浚冲) 曾与嵇康、阮籍等酣饮于黄公酒垆,共游竹林,同为竹林七贤中人。但自从嵇康、阮籍去世以后,就再也未去过。后来经过其处,回想当年,不禁感慨万分。后以此典表现人忆念亡友、旧交。

用典形式

【黄垆】 宋·朱敦儒:“谢山携妓,黄垆贳酒,旧愁慵整。”清·赵执信:“他年应笑竹林人,黄垆自近公自远。”

【卖酒垆】 唐·杜甫:“自失论文友,空知卖酒垆。”

【黄公垆】 宋·苏轼:“不学山王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元·周孚先:“叹单父台荒,黄公垆寂,难觅佳期。”清·汪俊:“昨自黄公垆下过,一声邻笛欲潸然。”

【黄公肆】 唐·白居易:“醉卧黄公肆,人知我是谁?”

【黄公酒垆】 唐·温庭筠:“他年犹拟金貂换,寄语黄公旧酒垆。”宋·苏辙:“兰亭俯仰迹已陈,黄公酒垆愁杀人。”宋·陆游:“衰颜非复昔年朱,几过黄公旧酒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