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谁 白居易的事迹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白居易是谁和白居易的事迹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白居易简介

所属分类:书法家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白居易简介,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白居易简介,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唐朝诗人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下面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简介。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葬于龙门(今龙门石窟之白园)。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人物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的简介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祖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唐下邽(今陕西渭南县附近)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司马。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宝历二年(825年),调任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尊号为「诗魔」。 目录 [隐藏] 1 白居易的诗歌2 白居易的政绩3 传闻轶事4 注释5 参看 [编辑] 白居易的诗歌 他的诗歌现存近3000首。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他最为重视的是讽谕诗。但他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诗。代表作《新乐府》50首,集中体现了诗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对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规谏之辞。 如《卖炭翁》序为:「苦宫市也」,揭露朝廷以宫市方式强行劫夺百姓资财。但《新乐府》诗也存在着从理念出发,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 爱情悲剧故事。前半篇对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有所讽刺,这是引起「长恨」的原因。后半篇却以充满同情笔法描写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 诗的主题思想从讽刺转为同情和美化李,杨的执著爱情。这是长恨的正文。在艺术的表现上,前半篇写实,后半篇穿插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仙境。全诗语言声调优 美,抒情和叙事交融一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浅进,在当时已经流播很广,甚至远及「日本、暹罗(泰国)诸国」。 [编辑] 白居易的政绩 唐长庆年间(821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干枯无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农田灌溉。又见西湖旧堤倒塌,往往造成农田干旱,因此修建一道从西湖断桥到孤山的长堤,在堤的两岸栽种杨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后人称这条长堤为白堤。宝历二年(825年),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编辑] 传闻轶事 唐时官员流连妓院风气兴盛,清人赵瓯尝有描绘其时之诗曰:「风流太守爱魂销,到处春翘有旧游;相见当时疏朝纲,尚无官吏宿娼条。」《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初,居易罢杭州,归洛阳,于履道里得故散骑常侍杨凭宅,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家妓樊素、小蛮者,能歌善舞。」白居易作诗赞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后世小说家多有描述其私生活,真实与否,或未可知。如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载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尝蓄妓,「白乐天任杭州刺史,携妓还洛,后又遣回钱塘。故刘禹锡有诗答曰:『其那钱塘苏小小,忆君泪染石榴裙。』」[1]。元、白二人交情好,有时相易其妓[2][3]。1997年,舒芜在 《读书》杂志第三期上发表《伟大诗人的不伟大的一面》,指责白居易狎妓而不尊重女性。宝历中赴苏州刺史任上,白居易诗《对酒吟》中已经可以看到家妓的描 写:「公门衙退掩,妓席客来铺。履舄从相近,讴吟任所须。」白居易的《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写尽了妓院的风情万种。 而据石继航所著之《长安月下红袖香:盛世浮华中的女子背影》一书所述,舒芜之文有描绘白居易成为老 *** 之嫌[4],其书亦指白居易与家妓樊素和小蛮感情良好,但未知有否越轨事,然即使有,亦非狎玩,可说是两情相悦[5]。由此可知,白居易与妓之事,实非重要,且其时文人几乎皆有,不应独责白居易。 另,值得一提,宋《广韵》曰︰「妓,女乐也。」,足见其时之妓非专指卖春者,亦包括以表演、娱宾为业的艺妓、歌妓等,即女艺人,实情如何,今人难以定断。 [编辑] 注释 ↑ 宋龚明之《吴中纪闻》说「乐天为郡时,尝携容满、张态等十妓,夜游西湖武丘寺,尝赋纪游诗。为见当时郡政多暇,而吏议甚宽,使在今日,必以罪闻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唐·刘禹锡》也记:「白乐天任杭州刺史,携数妓还洛阳,后却还钱塘。」↑ 蒋一葵《尧 山堂外纪·唐·刘禹锡》:「商玲珑,余杭歌者也。白乐天作郡日,赋歌与之云:『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 晓丑前鸣,白日催年酉后没。腰间赤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时元微之在越州闻之,厚币邀去,月余始遣还,赠之诗兼寄 乐天云:『休遣玲珑唱我词,我唱多是寄君诗。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长庆二年,白居易以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杭州有官妓商玲珑、谢好好者,巧与应对,善歌舞。白居易日以诗酒与之寄兴。元稹在越州闻之,厚币来邀玲珑,白遂 遣去,使尽歌所唱之曲。后元稹送玲珑归,作诗寄白居易云:「休遣玲珑唱我词,我词都是寄君诗。却向江边整回棹,月落潮平是去时。」(《唐语林》)↑ 来源︰第31节:家姬卷 绿珠垂泪滴罗巾(2), 今引文如下︰「由此可见,白居易对樊素、小蛮是相当好的。但近来网上有一股风气,直斥白居易是「老流氓」,以白居易曾蓄妓,并宠爱樊素、小蛮为证据,对白 老爷子口诛笔伐,大有斗倒批臭之势,以至于不少对唐代历史背景缺乏了解的读者,误信为真,严重影响了白居易的声誉。好好的一个大诗人,现在几乎等同于老淫 魔。溯其本源,大概是因为1997年,舒芜曾在《读书》杂志第三期上发表过一篇叫做《伟大诗人的不伟大的一面》的文章而引起的。 」↑ 来源︰第33节:家姬卷 绿珠垂泪滴罗巾(4), 今引文如下︰「由此看来,韩愈老师这样貌似正统的人,在狎妓方面其实比白居易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樊素和白居易临别时伤心落泪看,白居易待她们倒是有真情 的。换成韩愈的『柳枝』,本来就想跑,一说放她走,还不拔腿飞奔绝尘而去?樊素一直陪伴在白居易身边达十四年之久,白居易曾向当时的宰相裴度要了一匹好 马,裴度大概听说过樊素的芳名,于是写信给白居易,并有诗说:『君若有心求逸足,我还留意在名姝。』以古人『千金名马换小妾』为借口想要走樊素,虽然裴度 是当朝宰相,有权有势,但白居易却依旧难以割舍,写诗婉拒了裴度,说:『安石风流无奈何,欲将赤骥换青娥。不辞便送东山去,临老何人与唱歌?』由此可见, 白居易还是相当深情的。这比苏轼拿春娘换马,以致春娘一怒之下碰槐树而死要强多了。」,「所以说,痛骂白居易是『老流氓』的人,一定要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 环境再下结论,其实白居易的行为完全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当时也没有人以此事来非议他。我们看古人,不能以现在的道德标准来卡,如果按现代的观念,贾宝玉 还未成年,就和袭人试了『云雨情』,又和秦钟等搞同性恋,肯定是不良少年,还值得林妹妹爱得一塌糊涂吗?铁面无私的包公也公开有二奶(小妾),杜牧公开嫖 娼,放现在肯定要因『生活作风』问题而弄得影响极坏,十有八九要丢官去职。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世迁居下邽(今西省渭南县),大历七年(772)生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他生活在官宦擅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中唐时期;家庭政治地位属中下层。因西河兵乱,十一二岁则避乱江南,漂泊于苏、杭、越中一带。青少年时代刻苦攻读,以祈振兴家道。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带着美好旳幻想来到了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崭露头角,得到老前辈顾况的赏识。他在长安得了一些日子,逐渐感到周围的冷漠与污浊。他知道长安不可能有自己的进身之阶,最后便失望地离去。 二十九岁那年,白居易考取了进士。元和元年(806)四月,宪宗策试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举人。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闵在对策中苦诋时政,忤犯宦官,结果因宦官反对不得居上第,考策官、复策官亦遭贬斥。白居易愤然上书,主持公道。他因直言敢谏,为执政者所忌。 元和十年,藩镇李师道、不承宗遣人到长安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执政者所恶,以莫须有的罪名贬江州司马。自此沦落天涯,悲愤悒郁。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白居易迁忠州刺史,政治上有了转机。他吸取过去的教训,采取明保身、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并从此心向佛、道。长庆元年(821),任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又转上柱国,可谓官运亨通。为避免卷进政治斗争漩涡,他请求外迁,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在杭州任上,他疏理六井、筑堤蓄水,以利灌溉。离任之时,他还将治水要领写成《钱唐湖石记》,刊于石上,使继任者知晓。据说离开杭州时,他把官俸留在州库,作为公家缓急之需。他为官认真,深得百姓爱戴,任满离苏时,父老泣别,相送十里。大和元年(827),改任秘书监,又回到了长安。大和二年正月,授部侍郎。次年,白居易五十八岁了,他深感年老力乏、宦途多险,便决意引退。春天,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自此长别帝京。在东都洛阳,他过书”中隐”的生活。既可保富贵,又能远祸全身。会昌六年(846)逝于洛阳。相传他去世之后,在洛阳龙门过往的行人,都到他墓前逦酒祭奠,以致墓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泞。

图片参考:chiculture/0306b17/images/0306_b17_01 图片参考:chiculture/0306b17/images/0306_b17_02 图片参考:chiculture/0306b17/images/0306_b17_03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句简洁朴实、浅显易懂,很受人们的欢迎。他怎能做到这一点的呢? 原来白居易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他写完一首诗后,虽然自己也觉得不错,但总想听听别人的意见再作修改。有一次,邻家的老婆婆正坐在屋外,白居易就把刚写成的诗一句一句念给她听,又问她哪里听不懂。老婆婆不客气地指出来,白居易便回去修改,改完后又读给她听,如此反复修改了好几次,直到老婆婆完全听懂为止。 有人问他为何要向教育水平不高的老婆婆请教,白居易解释说:「我的诗是写给老百姓看的,假如连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婆都听不懂,那写来有什么用呢?」

参考: chiculture/0306b17/0306b17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

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

谥号“文”

世称白傅

白文公. 生平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11岁起

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

十八年

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

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

罢校书郎

撰《策林》75篇

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

十一月授翰林学士

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

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

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

草拟诏书

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

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

服满

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

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

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

在庐山建草堂

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

改忠州刺史

十五年还京

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

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

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

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

拜秘书监

明年转刑部侍郎

四年

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

常与刘禹锡唱和

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

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75岁病逝

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

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

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

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

以儒家仁政为主

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

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

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

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

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

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

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

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

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

辞句质朴

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

直书其事

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

内容真实

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

文字流畅

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

关心民生疾苦

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

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大体上

前三类为古体

后一类为近体.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

但有相交. 四类诗中

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

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

发于一笑一吟

率然成章

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

《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

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诗措辞激烈

毫无顾忌

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叙事完整

情节生动

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

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

主题集中

形象鲜明

语言晓畅明白.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

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

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

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

且语言成就突出. 此二诗叙事曲折

写情入微

善于铺排烘托

声韵流畅和谐

流传甚广.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

情真意切

挚朴动人. 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

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

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

白描手法

寥寥几笔

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

也颇为时人效仿. 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

上自宫廷

下至民间

处处皆是

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

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l鯃b

宋代王禹?、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

都受到白诗的启示. 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

如白朴、洪据《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据《琵琶行》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 白诗词句

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

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 其《策林》75篇

识见卓著

议论风发

词畅意深

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

夹叙夹议

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 《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

均文笔简洁

旨趣隽永. 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 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

《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

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参考: yahoo

白居易是谁 ?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城,葬于香山。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关于白居易是谁和白居易的事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