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宿湘江遇雨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秋宿湘江遇雨朗读视频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秋宿湘江遇雨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秋宿湘江遇雨朗读视频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秋宿湘江遇雨》唐诗鉴赏

《秋宿湘江遇雨》是五代诗人谭用之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湘江夜雨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的羁旅乡愁,但不颓唐,接下来就由我带来《秋宿湘江遇雨》唐诗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秋宿湘江遇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谭用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前言】

《秋宿湘江遇雨》是五代诗人谭用之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湘江夜雨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的羁旅乡愁,但不颓唐。全诗寓情于景,借景以抒情,二者融合无间。同时语言凝炼,对仗工整。

【注释】

1、湘江:即湘水,发源于广西兴安县海阳山,北流至湖南,注入洞庭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2、锁:束缚,封住。

3、梦魂:梦乡之魂,指思乡之情。

4、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闻鸡鸣而起来舞剑,准备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后来常用这个故事以表示胸怀壮志。

5、芙蓉国:湖南省内因广种荷花,故有芙蓉国之称。

6、薜荔:又名木莲,一种常绿蔓生植物,多生于田野间。古人把它看香草。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7、橘、柚:这两种水果都盛产于南方,在秋冬成熟。橘一向被称为“嘉树”。

8、旅游:离家旅行在外。

9、王孙:本意是贵族子弟,有时也指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10、岛门:岛上。

【翻译】

阴云笼罩,我泊舟停行,就宿在湘江,深夜,我像刘琨一样起舞弄剑于江旁。万里秋风吹拂遍地的芙蓉树,暮雨浇淋着薜荔丛中的村庄。看到橘柚,使我难以忍受对家乡的思念,身处异地,谁又会把一个游子放在心上?就连渔夫见我也不寒暄相问,吹一声长笛回到自己的岛上。

【鉴赏】

谭用之很有才气,抱负不凡。然而,仕途的困踬,使他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这首七律,即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

“湘上阴云锁梦魂”,起笔即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寥寥数字,勾勒出壮阔的画面,烘染出沉重的气氛。“锁梦魂”,巧点一个“锁”字,也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然之感。但心郁闷而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更加壮怀激烈,所以第二句即抒写其雄心壮志。作者选用刘琨舞剑的典故入诗,表现了他干时济世的远大抱负。就文势看,这一句格调高昂,一扫首句所含之怅惘情绪,犹如在舒缓低沉的旋律中,突然奏出了高亢激越的音符,令人感奋。

二联两句正面写湘江秋雨,缴足题面。芙蓉,这里指木芙蓉。木芙蓉高者可达数丈,花繁盛,有白、黄、淡红数色。颇为淡雅素美。薜荔,是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多生田野间。湘江沿岸,到处生长着木芙蓉,铺天盖地,高大挺拔,那丛丛簇簇的繁花,在秋雨迷蒙中经秋风吹拂,犹如五彩云霞在飘舞;辽阔的原野上,到处丛生着薜荔,那碧绿的'枝藤,经秋雨一洗,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诗人为这美景所陶醉,喜悦、赞赏之情油然而生。“芙蓉国”、“薜荔村”,以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万里”、“千家”极度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阔。于尺幅之中写尽千里之景,为湖南的壮丽山河,绘出了雄奇壮美的图画。后人称湖南为芙蓉国,其源盖出于此。

第三联着重于抒情。“悲橘柚”,是说橘柚引起了诗人的悲叹。原因是橘柚是南方特产,其味甘美,相传“逾淮北而为枳”,枳则味酸。同是橘柚,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故《淮南子》说“橘柚有乡”。湘江一带,正是橘柚之乡。诗人看见那累累硕果,不禁触景生情,羡慕其适得其所,而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深感自己的境遇竟和那远离江南生长在淮北的枳相象,所以说:“乡思不堪悲橘柚”。王孙,本指隐者,汉淮南小山作《楚辞·招隐士》,希望潜居山中的贤士归来,有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后也借指游子。这里是诗人以王孙自比。诗人游宦他乡,羁旅湘江,虽抱济世之志,终感报国无门,就和那被遗弃的山野之人一样,无人看重,所以说,“旅游谁肯重王孙”。这两句从乡思难遣说到仕途不遇,一从橘柚见意,一能巧用典故,一为直书,一为反诘,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联系上联来看,写景抒情虽各有侧重,但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是相互融浃的。上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这里写孤舟漂泊,又见出诗人处境的狭窄。一阔一狭,互为映衬。境界的阔大壮美,既激发起作者的豪情壮志,也自然地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情和景就是这样有机地联系、交融起来了。

末联以景结情,意在言外。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楚辞·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此时在诗人所遇到的情况却是“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渔人看见他竟不与言语,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以此终篇,激愤不已。笛声,风雨声,哗哗的江水声,诗人的叹息声,组成一曲雄浑悲壮的交响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秋宿湘江遇雨诗歌鉴赏

《秋宿湘江遇雨》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湘江沿岸,到处生长着木芙蓉,铺天盖地,高大挺拔,那丛丛簇簇的繁花,在秋雨迷蒙中经秋风吹拂,犹如五彩云霞在飘舞;辽阔的原野上,到处丛生着薜荔,那碧绿的枝藤,经秋雨一洗,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 《秋宿湘江遇雨》 朝代:唐代 作者: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译文 阴云笼罩,我泊舟停行,就宿在湘江, 深夜,我像刘琨一样起舞弄剑于江旁。 万里秋风吹拂遍地的芙蓉树, 暮雨浇淋着薜荔丛中的村庄。 看到橘柚,使我难以忍受对家乡的思念, 身处异地,谁又会把一个游子放在心上? 就连渔夫见我也不寒暄相问, 吹一声长笛回到自己的岛上。 作者简介 谭用之,[约公元九三二年前后在世],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后唐明宗长兴中前后在世。善为诗而官不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颔联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夜色降临、旷野辽阔的湘江秋景图。 附上所有题目及答案: 题目: (1)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3分) (2)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3分) (3)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比拟(1分)为诗歌营造了一个沉重的氛围(1分),同时又烘托了诗人孤舟受阻的怅然愁绪(1分)。(回答“奠定全诗怅惘基调”也可) (2)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夜色降临、旷野辽阔的湘江秋景图(3分)。 (3)既表现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1分)(第5句),又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之气(1分)(第6句),还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1分)(第7、8句)。 望采纳~ 颔联写其登楼所见。 南定楼在泸州州治,对江负山。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而在这风横雨狂之时,随着萧萧风声,透过森森雨幕,但见重岩叠嶂,百川千流,奔腾呼啸,竞赴眼底。因其风劲雨骤,更觉山重水复;而山洪奔涌,又衬出风紧雨急。一个"争"字,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时的景象,可谓传神。"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从瞬息即变的景物之中,抓取了最能体现情景的形象来渲染。写景如此,始可称工。

《秋宿湘江遇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谭用之很有才气,抱负不凡.然而,仕途的困踬,使他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这首七律,即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