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谁转琵琶弹侧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谁弹奏一曲琵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唐代诗人白居易从不隐藏对琵琶的喜爱,写下了《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听李士良琵琶》《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琵琶诗篇。其《琵琶行》更是千古音乐诗篇的绝唱,获得了唐宣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赞誉。而琵琶又是最受词人们青睐的乐器。宋词里,词人们用饱蘸深情的笔调,一次次细腻描摹琵琶或琵琶技艺。词人常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引《琵琶行》入宋词。据统计,《琵琶行》在宋琵琶词中的回响高达90余处。本文试从语词、时地、人物、情思等方面来探析《琵琶行》对宋代琵琶词的影响。
一、 语词传承
《琵琶行》里“轻拢慢捻抹复挑”轻松勾勒出琵琶女弹奏琵琶的熟络和闲散,词人们写琵琶弹奏时,便也不厌其烦地描摹纤指轻拢的曼妙情态:“春葱指甲轻拢捻”(晏殊《木兰花》)、“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苏轼《采桑子》)、“幸有佳人锦瑟,玉笋且轻拢”(黄庭坚《画堂春》)、“玉笋轻拢,龙香细抹,凤凰飞出四条弦”(晁端礼《望海潮》)。
如果说拢、捻的频繁使用还是琵琶自身技法使然,那么直接挪用“轻拢慢捻”的词作则与《琵琶行》不无干系。如:
拨胡琴语,轻拢慢捻总灺利。(苏轼《浣溪沙》)
慢捻轻拢,怨感随纤手。(曹勋《点绛唇》)
慢捻幽情,轻拢柔思。(史浩《踏莎行》)
旧音恍记,轻拢慢拈,哀弦危柱。(陈以庄《水龙吟》)
慢拈轻拢,幽思切、清音谁闻。(杜良臣《三姝媚》)
轻拢慢拈,生情艳态,翠眉黛颦,无愁谩似愁。(无名氏《百宝妆》)
轻拢慢捻后的“间关莺语”分外动听。词人们在描写琵琶声时,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用“莺语”这一妙喻。如:
纤纤玉笋轻捻,莺语弄春娇。(晁端礼《诉衷情》)
檀槽缓垂鸾带,纤指捻春葱。莺语巧,上林中。(曾觌《诉衷情》)
陈纪的“莺语间关花底滑,急雨斜穿梧竹”则是“间关莺语花底滑”的现句倒装。晁补之的“花暖间关,冰凝幽咽”(《绿头鸭》)更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精简缩略。
此外,“紫檀香暖转春雷,嘈嘈切切声相继”(曾觌《踏莎行》)为“嘈嘈切切错杂弹”的迁延后续。“玉纤初试琵琶手。桐叶雨声干。真珠落玉盘”(辛弃疾《菩萨蛮》)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曲终遗响。
二、 时地再现
《琵琶行》的故事不是发生在“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夏日,也不是“无力蔷薇卧晓枝”的春晓,而是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悲秋”情结古已有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景物的萧索给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调,“心上秋”更是“离人”化不掉的哀愁。琵琶音色清冽幽冷,自有一种临风对月、如泣如诉的凄美。“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晁补之《南歌子》)已一语点明琵琶声起的最佳时境。宋词里“秋入灯花,夜深檐影”下常闻“琵琶语”(吴文英《烛影摇红》),“又听西风,金井树、动秋吟”的场景下也少不了“四弦夜语”(吴文英《木兰花慢》)。扬无咎“记檀槽凄绝,春笋纤柔。窗外月西流。似浔阳、商妇邻舟”(《长相思》)、王之道“谁使琵琶声到耳,轻赋荻花枫叶。露脚斜飞,河阴低转”(《念奴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刘过《贺新郎》)更是把琵琶、秋、夜、舟、浔阳江畔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组凄清的意象群。
《琵琶行》序称:“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湓浦口,在九江西,湓水入口处,也就是浔阳江头。今九江有古琵琶亭濒江而立,相传即白居易听琵琶处。先有湓浦口的送别,再闻水上琵琶声,才有了后续情节。故后人途经琵琶盆浦、琵琶亭必起离思,或染羁旅行愁:“琵琶亭畔,正是枫叶荻花秋。占检诗囊酒碗,抬贴舞裀歌扇,收尽两眉愁。回望碧云合,相伴赤松游。”(石孝友《水调歌头》)遇与琵琶亭相关景物则言:“望眼不知天阔,归心常恨山遮。见君江浦到芦花。意在琵琶亭下。”(王质《西江月》)
“心鹜八极,神游万韧”的词人干脆把送别场景置于“琵琶盆浦”“琵琶亭”:晁端礼送别友人时,借假想,写别情——“若过浔阳亭上,琵琶泪、莫洒清秋。堤边柳,从今爱惜,留待系归舟”(《满庭芳》)。
慢慢地,琵琶盆浦、浔阳江畔被赋予南渚同样的离别内蕴:“钗盟镜约知何限,最断肠、湓浦琵琶。南渚送船,西城折柳,遗恨在天涯。”(赵长卿《一丛花》)江上琵琶则成了催发之声、离别之曲——“一笑蔷薇,别后酒杯慵举。江上琵琶,莫遣东风误鹦鹉”(陈允平《荔枝香近》)、“夜来鹦鹉梦中人,春去琵琶江上曲”(陈允平《玉楼春》)。连“送客重寻西去路”的姜夔,也要忍不住问一句:“水面琵琶谁拨?”(《八归·湘中送胡德华》)实写虚写虽已无从得知,但毫无疑问,送别场景中,琵琶声是最煽情的背景音乐。那“满座重闻皆掩泣”的琵琶声若隐若现,缭绕在浔阳江畔、琵琶亭中,与秋夜、芦花、孤舟一起,幻化成词人笔底最哀婉动人的一景。
三、 人物影像的映射
“犹抱琵琶半遮面”将琵琶女的娇羞刻画得楚楚动人,宋代词人塑造的佳人也喜携琵琶、遮半面含羞登场:“珠络臂,琵琶遮面”(刘克庄《贺新郎》)、“正人在、银屏底,琵琶半遮面”(张炎《法曲献仙音》)、“记罗帕求诗,琵琶遮面”(刘天迪《齐天乐》)。词人们或以琵琶女为喻,借以赞赏眼前琵琶弹奏者的高超技艺、美貌容颜:“歌舌莺娇,舞腰蜂细。华堂是处皆颐指。四弦独擅席中春,移船出塞声能继。慢捻幽情,轻拢柔思”(史浩《踏莎行》),“紫檀槽、金泥花面,美人斜抱当筵。挂罗绶、素肌莹玉,近鸾翅、云鬓梳蝉。玉笋轻拢,龙香细抹,凤凰飞出四条弦。路漫漫、汉妃出塞,夜悄悄、商妇移船。马上愁思,江边怨感,分明都向曲中传”(晁端礼《绿头鸭》),“花暖间关,冰凝幽咽。宝钗摇动坠金钿。未弹了、昭君遗怨,四坐已凄然……赖得多愁,浔阳司马,当时不在绮筵前。竞叹赏、檀槽倚困,沈醉到觥船”(晁补之《绿头鸭》),皆默契地以琵琶女和昭君来比拟席上琵琶伎的绝代风华。至于“柳腰肢,轻云情思。曲中多少风流事。红牙拍碎少年心,可怜辜负尊前意”(曾觌《踏莎行》)则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昨日重现,似乎又暗示着词人眼前琵琶伎也有着“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明朝;又或以年老色迟、飘零沦落商妇形象入词,生发身世之感、飘零之叹,如“窗外月西流。似浔阳、商妇邻舟。况得意情怀,倦妆模样,寻思可奈离愁。何妨乘逸兴,甚征帆、只抵芦洲。月却花羞。重见想、欢情更稠。问何时,佳期卜夜,如今双鬓惊秋”(扬无咎《长相思》),“江上琵琶旧曲,只堪分付商人”(戴复古《清平乐》)。
《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即在写江州司马自身,两条人生轨迹暗相绾合。故词人常或隐或显以“江州司马”自拟,塑造“泪湿青衫”的知音形象,以此烘托琵琶伎出神入化的技艺。“江州司马们”又因“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声,伤及自身,发出年华空老、仕宦飘零的感怀:“听细语、琵琶幽怨。客鬓苍华,衫袖湿遍。渐老芙蓉,犹自带霜宜看。一缕情深朱户掩,两痕愁起青山远。被西风,又惊吹、梦云分散”(吴文英《倦寻芳》),“双双燕子归来晚。零落红香过半。琵琶泪揾青衫浅。念事与、危肠易断。余酲未解扶头懒。屏里潇湘梦远”(谢懋《杏花天》),“应记狂饮司马,去年时、黄花高宴。竹枝苦怨,琵琶多泪,新年鬓换。常恐归时,眼中物是,日边人远”(晁补之《水龙吟》)。至此,青衫泪蜕变成江州司马的代名词,琵琶也被人为地赋予了“多泪”的情感个性。
四、 情思的回响
陈寅恪先生认为白居易“既专为此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迁谪失路之怀,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谓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元白诗笺证稿》)。琵琶女的“今昔之感”与白居易的“迁谪失路之怀”共同赋予琵琶一种飘零感。后世词人们更是常借琵琶抒身世之感、飘零之叹。试听葛长庚的《贺新郎》:“倏又西风起。这一年光景,早过三分之二。燕去鸿来何日了,多少世间心事。待则甚、功成名遂。枫叶荻花动凉思,又寻思、江上琵琶泪。还感慨,劳梦寐。愁来长是朝朝醉。刬地成、宋玉伤感,三闾憔悴。况是凄凉寸心碎。目断水苍山翠。更送客、长亭分袂。阁皂山前梧桐雨,起风樯、露舶无穷意。君此去,趁秋霁。”这个同样秋风萧瑟的夜晚,留给词人的只有功未成名未遂的慨叹,只有凄清两行琵琶泪。落寞萧索的琵琶声中,旅途辗转的词人一次次感慨“聚少离多,漂零因甚”(赵必《兰陵王》),“老子平生,萍流蓬转,昔去今来,鸥鹭都识”(李曾伯《醉蓬莱》)。再听司马光的《锦堂春》:“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蝶尚不知春去,谩绕幽砌寻花。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年华飞逝、几度沧桑,红颜易老、佳人已去,可悲可叹。我亦仕宦沉浮,壮志未竟却已垂垂老矣!不同的“琵琶声”,奏响出了异曲同工的悲凉调。《琵琶行》中的身世之感、飘零之叹在宋琵琶词中渲染得淋漓尽致。
除离别声外,琵琶更是京华宫乐的最佳代表。“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琵琶声引得作者驻足聆听。邻舟商妇借琵琶来“说尽心中无限事”,继而又“自言本是京城女”。而白居易曾在《霓裳羽衣歌》里回忆“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照样”,也多次在诗里边写到在宫廷广为流传的六幺曲。而琵琶女低眉信手续续弹的正是《霓裳》和《六幺》。《霓裳》和《六幺》,是他们对帝京辉煌岁月的共同记忆。在诗词中,由于长安及它所指代的汴京和临安作为国都的特殊地位,长安就不仅仅是地理名词,也暗指仕途或往昔荣华,因此琵琶声里的忆长安便也是对往昔荣华生活的一种追思、对仕途沉浮的感慨:“何处。长安路。不记墙东花拂树。瑶琴理罢霓裳谱。”(毛滂《调笑令》)“……船里琵琶金捍拨,弹断幺弦再抹。夜潮洲渚生寒,城头星斗阑干。忍话旧游新梦,三千里外长安。”(贺铸《清平乐》)
仕途的迁转沉浮又造成今日说不完的飘零和别离。连“长安乱叶”,在词人眼里“都是闲愁”,“恨入琵琶,小怜重见湾头”,琵琶声里忆长安,如同“扬州一梦”(周密《声声慢》)。梦醒繁华都散,只剩词人黯然神伤。
长安又曾为汉唐故都,寄寓着时代更替、历史兴亡的感慨:“七朝文物旧江山。水如天。莫凭栏。千古斜阳,无处问长安。更隔秦淮闻旧曲,秋已半,夜将阑。争教潘鬓不生斑。敛芳颜。抹么弦。须记琵琶,子细说因缘。待得鸾胶肠已断,重别日,是何年。”(张舜民《江城子》)——这是琵琶声中的古今之思。
靖康之难,宋室移跸临安,文人士大夫纷纷南迁,长安沦陷于异族的铁蹄之下。此时词人咏怀长安,既有对故国的追怀,更是面对残山剩水的无尽悲慨:“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朱敦儒《减字木兰花》)“昵昵琵琶恩怨语,春笋轻笼翠袖。看舞彻、金钗微溜。若见故乡吾父老,道长安、市上狂如旧。重会面,几时又。”(刘过《贺新郎》)是对故国最深切的眷恋和念想。就连赵佶、赵桓父子也忍不住在琵琶声里“玉京曾忆昔繁华”,追念“家山何处”(《眼儿媚》)。此时琵琶声,是故国之思、家国之恨的凄婉悲吟。
钟子期与俞伯牙因古琴相知,高山流水传为佳话。江州司马与琵琶女以琵琶结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至今回响耳畔。一个是身怀绝技却又被命运捉弄,在滚滚红尘中飘零颠荡的琵琶女;一个是有着报国之志、济世之才,却又被世道排挤郁郁不得志的江州司马。满怀抑郁、沦落天涯。不同的人生轨迹,却有着同样的人生境遇。断肠人听断肠声,怎能不肠断泪如倾?在现实生活中跌宕辗转的词人,耳闻琵琶声,念及《琵琶行》,反思自身,悲怆孑然,未能遇知音,亦忍不住感慨悲戚:
谁转琵琶弹侧调。……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朱敦儒《渔家傲》)
琵琶金凤语,长笛水龙吟。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刘过《临江仙》)
初拨琵琶,未肯信,知音真个稀少。(李从周《玲珑四犯》)
即便是偶过琵琶湓浦,“多愁多感”的词人们亦要感怀一番“子期老矣,不堪带酒重听”(史达祖《夜合花》)。《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和琵琶女,在宋琵琶词里得以再生。词人们与他们共历悲戚、共伤飘零、共思京华。秋夜浔阳江畔声声催泪的琵琶跨越时空,萦绕在词人的笔端。
综而言之,《琵琶行》对宋代琵琶词影响至深,《琵琶行》的场景、人物常或隐或显地再现于宋词的字里行间。宋代琵琶词延续了《琵琶行》里的离别之情、京华之思、知音之叹,且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仕宦飘零、追今抚昔以及家国之恨、故国之悲的时代内涵。(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翻译如下:
是谁在这时用琵琶弹奏出忧伤凄婉的侧调,客居他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黄昏时分,客人离开,庭院寂静,初春乍寒,只有灯光下的几只已经早早回来的燕子,徒添我的孤独寂寞。
只可惜青春年华白白度过,我这多情人不复当年年少,只担心莺鸟啼叫春天又一次的到来,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到哪里去寻找知己呢?
朱敦儒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学创作上,其词作语言流畅,清新自然。他的词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的词风激昂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
原文:
渔家傲
宋代: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
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
春寒燕子归来早。可惜韶光虚过了。
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扩展资料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两次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有人向朝廷推荐朱敦儒,言敦儒有经世之才。高宗于是下诏任他为右迪功郎,并命肇庆府督促他赴临安任职。敦儒仍不肯受命,在众亲朋的劝说
下,他方应诏前行。
到了临安,赐进士出身,授予秘书省正字,尔后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后因发表主战言论,并与主战派李光等人一道,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的弹劾,于1149年被免职。不久,上疏请求退居嘉禾,晚年在秦桧的笼络下出任鸿胪少卿。
琵琶(英文名"Lute"),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国近代汉族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演奏技巧:定弦调音 常用的定弦法, 是把四条弦由缠弦至子弦固定为A、d、e、a(5 1 2 5 )四个音。即D调。六相二十五品琵琶音域从A到e"'。
一、定弦
(A)定弦的基本方法
琵琶定弦,在传统乐曲中变化较多, 四条空弦之音的音程关系并不固定。但比较常用的定弦法, 是把四条弦由缠弦至子弦固定为A、d、e、a四个音。即D调。 初学者宜先学D调, 定弦是以D调为标准进行定弦。
校定弦音的方法:初学琵琶时, 如对音准观念还未培养与建立,就不会校定弦音。 此时更宜养成定准弦音的习惯。若弦音未定准,就不练习。
在定A、d、e、a的弦音时,可根据笛、箫、口琴、钢琴、音叉等的a音音高,先定好空子弦;然后在第一品位上按子弦弹出e'(比e音高八度)来,作为定空中弦e音的依据;再在第四品上按中弦弹出d'(比d音高八度)来, 作为校定空老弦d音的依据;最后在第一品位上按老弦弹出a 音来(或弹空子弦的a音),作为校定空缠弦A 音的依据。在初步定好四条弦音之后,应再作校验。 常用的校验方法有下列几种:
(甲)双音校验法:按第一品位子弦与空中弦作“双弹”;按第四品中弦与空老弦作双弹; 按第一品老弦与空缠弦作双弹;或“分”空子弦与空缠弦。 如在双弹或分时,发现两条弦音之间有不谐和时, 就需细心去辨别每一条弦的音高,是哪一条弦低了或高了, 将定得不准的弦再作校定。
(乙)泛音校验法:如已学会演奏泛音时, 可用此法
(丙)按音与泛音校验法
(丁)散音与泛音校验法
其中,初学者一般用双音校验法, 但在学到一定程度时,即掌握泛音演奏时,可用泛音校验法, 这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好方法。即在排品时, 也宜用泛音来校验,以使品位排粘在准确的位置上。
(B)“变调”定弦的种类
根据演奏乐曲的需要,也可以改动定弦的关系。 在琵琶传统乐曲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某一乐风的特有效果,使其尽量利用空弦,来得到其需要的和弦效果时, 常用改变定弦的方法。如在小工调(即1=D)上作改变定弦时,曾称作“小工变调一”或“小变调二”等。当然,这里所谓的“变调”是指改变了四条空弦之间的音程关系,并不是指改变了乐曲的调式。 现附录在传统乐曲中曾经用过的几种“变调”定弦方法如下:
(A)A、B、e、a:《海青》、《霸王卸甲》等曲用之。
(B)A、B、e、e:浦乐派的《将军令》用之。
(C)E、B、e、e:平湖派的《汉将军令》、《满将军令》用之。
(D)A、e、a、a:无锡派的《将军令》用之。
(E)G、d、e、a:《小普庵咒》用之。
(F)B、d、e、a:《隔雾闻钟》用之。
(G)#F、B、e、a:《舞名马》用之。
(H)A、#c、e、a:荡调弹唱《渔家乐》、 《十二个月》等用之。
(I)#F、d、e、a:《普庵咒》的尾声《清江引》用之。
(C)活动山口
在按平均律半音排列音位的琵琶上,所有的升种调、降种调基本都能按弹。但在某些调上,只能用按音演奏,不能利用四条空弦音。因此,可以试用活动山口。 方法是将活动山口把四条弦身压在第一相、或第二相、 或第三相上。这样,才能在各调上, 根据调式将主音或属音变为空弦音,以便尽量利用各种传统奏法, 发挥其空弦音的作用,在装置有活动山口的琵琶上, 运用了活动山口后,空弦散音都已改变。
二、音域
琵琶上的音位(相与品), 现都按照平均律依半音顺次排列,一般安装有六相二十五品。 在个别独奏琵琶上出有安装有六相三十品的,在定弦作“Adea ”装置有六相二十五品的琵琶上,它的音域是从A到e"';装置有六相三十品的琵琶上,它的音域是从A 到a"'。
三、音色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五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
指法介绍
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阳春白雪》、《月儿高》, 《春雨》,《彝族舞曲》、《昭君出塞》,《春江花月夜》,《大浪淘沙》,《赶花会》,《飞花点翠》,《天鹅》,《狼牙山五壮士》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一、左手指法
捺、带、擞都是用左手指发音,因音量较弱,故又称虚音。虚音是与左手弹奏的实相对而言的。音量方面,实音较强,虚音较弱。如在乐曲某些地方恰当地运用了虚音与实音的有机结合,可使乐曲在音量方面增添对比。这种虚音与实音组合进行的方法,在琵琶传统文曲中见用最多。现将有关捺、带、擞的演奏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捺
捺,又称“捺打”、“印”等。演奏捺的方法,是在指关节的运动中,手指端取势将弦身击捺在相品位上,使得微声,捺与前面一音大都成上行进行。
(2)带
带,又称“带起”、“带音”、“放”等。演奏带的方法:当右手弹出前一按音之后,接着在相品位上作向左内方或向外方一拨,然后离开弦身,带起一个较弱或稍强的音来。带与前面一音大都成下行进行。
带起的音,有散音与按音之分。带起散音时,须将按指向左内方或外方一拨,即可带出空弦散音来。带起按音时,则须把下行进行的后一个音先用食指(或中指)按在相品位上,然后再作带的动作。
(3)擞
擞,又称“搔”、“搬”、“抓”、“粘”等。演奏擞的方法:用左手指将弦身按在相品位上,用中指或名指在下面搔弦发音(如用左手中指按弦时,则用无名指搔弦),这是擞按音的奏法;如擞空弦散音时,则可在左手食、中、名三指中选择一较方便的指头去搔弦即可。擞弦大都在同一条弦上进行。
二、右手指法
弹挑类包括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剔、抚、飞、双飞,而弹、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法。其他右手指法如夹弹、滚、分、摭、勾、抹、剔、飞等,都是由弹挑衍变而成。
a.弹:是用右手食指指甲端(一般用与拇指相邻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左弹出发音。
b.挑:是用右手拇指指甲端(一般用大指外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右挑进发音。弹挑类其他指法的演奏方法:
c.夹弹:是用弹和挑在弦上作连续均匀而不很快的动,每拍依曲调节奏的快慢,一般作四声,有的或作二声。
d.滚:演奏方法与夹弹相同。但在速度上则较夹弹快一倍,即每拍依曲调节奏的快慢,一般作八声,有的作十六声。
e.剔:是用中指甲向左将弦剔出。
f.抚:是用中指肉将弦向右抚进。
g.双弹:是用食指甲将相邻的两条弦向左同时弹出。
h.双挑:是用拇指甲将相邻的两条弦向右同时挑进。
i.飞:是用无名指甲将弦向左飞出。
j.双飞:是用食指甲弹左面的弦,拇指甲挑右面的弦,要连而不断。轮指是五指循环周而复始的演奏,是弹琵琶时获得长音的主要方法。
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
崔颢
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河边。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来喜见花。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小妇春来不解羞,娇歌一曲杨柳花。
相和歌辞·祠神歌·送神
王睿
枨枨山响答琵琶,酒湿青莎肉饲鸦。树叶无声神去后,纸钱灰出木绵花。
相和歌辞·从军行
张祜
少年金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
相和歌辞·王昭君
李商隐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二首一
孟郊
巴山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吊白居易
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七古·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乐府·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
七律·咏怀古迹五首
唐·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七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七古·琵琶行并序
唐·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七绝·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琵琶的弹奏方法 一、熟悉音阶
音阶要熟悉各种音阶的结构,在琴上找准各音的位置,合理安排指法,记住音位
音列是构成音阶的音高材料,练好音列与练好音阶差不多是一回事。下面,我以D大调音列为例加以说明。 上行:从倍低音sol到倍高音do。 下行:从倍高音do到倍低音sol。
二、指距与把位
在训练当中感受并牢记指距与把位。下面上行音列中的部分音来加以说明。 从倍低音sol开始的前四个音:“sol la si do”这几个音在相把。其中“sol”是第四弦空弦,“la”是一指,“si”是二指,“do”(低音)是三指;接下来的低音“re mi fa”三个音在第一把位,也在四弦上,指法与上述“la si do”三个音指法相同,都用一、二、三指(即食、中、无名指),但指距与把位的宽窄都不同。“la si do”比“re mi fa”指距、把位要宽些。 “re mi fa”(低音的)“la si(低音的)do(中音的)”;“re mi fa”(中音的)这三组音均在第一把位,但弦数不同。“re mi fa”(低音的)在四弦;“la si(低音的)do(中音的)”在二弦;“re mi fa”(中音的)在一弦。指距感相同。 “re mi fa”(中音的);“re mi fa”(高音的)均在一弦、指法一样,但把位不同,“re mi fa”(中音的)在第一把位;“re mi fa”(高音的);在第三把位。因而指距感不相同。“la 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是这一音列中指距最宽的。而“la si(高音的)do(倍高音的)”却是这一音列中指距最窄的。中间各组音均因把位不同指距感也有所不同。每次练习都要认真感受。
三、指法、弦数、把位等技术动作的定形
仍以上行音列为例。如“la 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re mi fa”(低音的);两组音指法、弦数都是一样的。首先,第一指摁弦弹完“la(倍低音的)”后,用第二指摁弦弹“si”时,第一指可以离相品,也可以轻轻地放在原位,但不可以移位,即垂直将手指抬起,也不可离相品太远。弹“do(低音的)”时,第二指和第一指要求一相同。
“la 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这一组音弹完后手形不要变,因为下两组音“re mi fa”(低音的)和“la 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的指法一样、手形均与“la 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一样,不过,“re mi fa”(低音的)在第一把位,需换把。注意换把时左胳膊的大臂、肩肘、小臂、手腕、手,同时从一组音换至另一组音,且动作是垂直下行,速度要快(包括右手弹挑动作,右手和左手同时触弦,右手大指、食指手指均是末关节和手臂同时运动,触弦时人指要浅,速度要快,(快弹慢弹动作要一样),多余的动作不要。可运用同样的方法练习之后的各组音。
下行音阶(或音列)的弹奏方法与上行音阶(或音列)的弹奏方法一样。换把时左胳膊的大臂、肩肘、小臂、手腕、手,同时从一组音换至另一组音,且动作是垂直上行,每次弹奏时动作要一样,建立技术动作的定形。
四、培养“下意识”的能力
在训练当中一定要注意每次弹奏时左右手感觉要一样(包括左手换把;摁弦的位置、力度;过弦;右手触弦位置、角度、力度的动作),经过反复地、多次地练习,获得具有习惯性的、控制自如的技术动作的能力。即从“有意识”的技术动作逐渐过渡到“下意识”的技术动作。
琵琶的练习方法
(1)在弹奏时,手指击弦速度要快,减少指甲与弦的撞击次数。每弹一下,能减少到一次撞击后还没有等第二次撞击时,指甲已离开琴弦了。接触面要小,速度快一触即发,不在弦上停留。手指力度要均匀,弹性要好。
(2)指甲入弦要浅,这样可以减少指甲对弦的摩擦时间,减少弦对指甲的撞击次数。入弦浅还可以使指甲本身的振动减少,因为弦与指甲接触的面积越少产生摩擦的声音越小。当然,运用时要适度,不能过浅,否则容易弹空或声音发薄。入弦浅可以避免胶布对弦的摩擦声。
(3)弹弦力度要适中,不要超过弦本身所能承受的负荷。用力过大时振幅易过大,会使整个弦打在品或相位上,发出噼啪的噪音来。在演奏中为了变化音色,常要弹到琴弦的上部去,这就要控制得非常好,不能用力过大。一般在弹弦上部时,都是表现乐曲轻、弱、慢、柔的部分,在这时弹奏不宜使用太大的力度,这样弦的振幅就不会过大,弦撞击指甲的力度就会减小,噪音也就小了。快速弹挑和轮指时,击弦点要离覆手稍近一些,因为近覆手处弦的振幅小,发出的噪音也小。当然,
弹弦位置的高低应根据乐曲的需要进行选择。
(4)弹轮指时,首先要注意轮指的位置,特别是大指的触弦点与小指的触弦点不能相距太远。一般来说,作轮时要求食、中、无名、小指、大指最好经过弦上同一点(大约两公分宽),才能保证音色相对统一,轮弹时大指的入弦角度应与 其它 四个手指的入弦角度相同,不要≥90°。无名指与小指在过弦时不要在弦上停留,一触即出,不要使指甲接触弦的时间过长,要注意训练无名指与小指的独立性与弹弦力度,达到有控制的弹弦。
(5)从初学弹琴时,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正确的弹奏方法。可用"手形灵活、放松、自然"来检验自己,不能表面、机械地追求手形而不究其道理,要找到指甲与弦接触的最佳点与面,以及入弦的角度和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弹奏。触弦角度的对与否、接触面的对与否,是直接产生噪音的原因,在弹奏时要用指甲的正面接触琴弦,而不能用侧边。而作轮指时则用指甲中锋偏下方来触弦。
(6)左手按音部位应按在品峰或相峰略偏上一些的部位。大约离品峰或相峰1毫米左右。不要按在正峰上,也不要离峰太远。太远按音不实,弦撞击品或相而发出噪音。按在正峰上,弦的振动不好,声音发木而闷,影响音质音色。
(7)左手按音要紧,按弦的力量一定要超过弦的弹跳力,使弦不能任意在品或相上撞击,力点要集中。手指抬起落下的速度要快。用指尖按弦,第一关节必须立起,这样可以减小手指与弦的碰撞力,也就减少了碰撞所产生的噪音。
(8)指甲入弦深浅要掌握好,胶布不宜过宽,宽了易碰到振动着的弦产生噪音。弹奏前要保证指甲的光滑度及指甲的质量。质量是指指甲的材质、硬度与弹性。在使用指甲时要修整,不要让指甲面发毛,要根据自身手形的大小、宽窄来调整指甲的形状,假甲的大小要与手指相符,才能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