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树出自哪里 偈语古诗身是菩提树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身是菩提树出自哪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偈语古诗身是菩提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出自那本书?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语出《金刚经》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语出《坛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何意思?出自哪?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意思为: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出自唐代作者惠能的《菩提偈》

原文如下: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菩提偈:

“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是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如同一座明亮的台镜,要经常勤加拂拭,不要让它染上尘埃。这首诗出自唐代高僧神秀的《偈一》。

神秀的介绍

神秀出生于公元606年,逝世于公元706年。神秀是北宗禅创始人,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神秀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神秀早年学习经史,后出家。50岁时,神秀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向禅宗五祖弘忍求法,后来出家受具足戒。神秀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弘忍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

身是菩提树的出处

“身是菩提树”这句禅语最早出自唐代高僧惠能的《菩提偈》,原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二者皆凡物 怎不惹尘埃 出处

出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禅宗六祖慧能,高度唯心主义思想。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 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 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 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 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 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 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 流传供养。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 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 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 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 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 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 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 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 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 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 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 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 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 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 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 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 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 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 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 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 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 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 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 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求出处?

出自六祖慧能作的《菩提偈》。

一、原文内容为:

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其三

菩提本无(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白话释义为:

其一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其二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其三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扩展资料:

1、《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共有四首。《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2、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菩提偈

关于身是菩提树出自哪里和偈语古诗身是菩提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