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几度见诗诗总好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几度见诗诗总好下一句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杨敬之(约公元八二o年前后在世),字茂孝,祖籍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安史之乱中移家吴(今苏州)。唐代文学家杨凌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末前后在世。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平判入等,迁右卫胄曹参军。元和十年在吉州司户任,累迁屯田、户部郎中。 杨敬之 野史逸闻 杨敬之的诗文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唐代·杨敬之《赠项斯》
赠项斯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赠友赞美霜树鸟栖夜,空街雀报明。碧山相倚暮,归雁一行斜。(并见张为《主客图》)——唐代·杨敬之《句》
句
霜树鸟栖夜,空街雀报明。
碧山相倚暮,归雁一行斜。(并见张为《主客图》)禾黍正离离,南园剪白芝。细腰沈赵女,高髻唱蛮姬。路愧前冈月,梳惭一颔丝。乡人不可语,独念畏人知。——唐代·杨敬之《客思吟》
客思吟
禾黍正离离,南园剪白芝。细腰沈赵女,高髻唱蛮姬。
路愧前冈月,梳惭一颔丝。乡人不可语,独念畏人知。查看更多杨敬之的诗文
赠项斯
杨敬之 〔唐代〕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译文
多次读到你的诗总是觉得很好,等见过你后觉得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成为人们常说的“说项”这个典故。
关于项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未见有任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有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的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之善“”,而且又“到处”“逢人”为之赞扬,完美的表现出一种高尚品德。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多次读到你的诗又总是觉得很好,等到看见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平生不知道掩盖别人的优点,所以无论到哪里逢人就赞扬项斯的人品。
注释
项斯:《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
度:次。
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秦《关雎》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二、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
译文: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三、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译文: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
四、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宋·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译文: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译文: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她我情愿一身憔悴。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出自唐代诗人杨敬之的《赠项斯》。
赠项斯
唐 杨敬之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译文:多次读到你的诗又总是觉得很好,等到看见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我一生也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到哪里见人就会推荐你项斯。
注解:度:次。标格:风采,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和气度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犹规范,楷模。晋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名于万代,求知己于将来,岂能竞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不解:不会。善:优点,这里指品质、言行、文学方面。
杨敬之(约公元八二o年前后在世),字茂孝,祖籍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安史之乱中移家吴(今苏州)。唐代文学家杨凌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末前后在世。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平判入等,迁右卫胄曹参军。元和十年在吉州司户任,累迁屯田、户部郎中。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这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形成人们常用的“逢人说项”这个典故。这是一首诗人之间的赠答诗。
意思是:我一生也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到哪里见人就会推荐你项斯。
出自唐代杨敬之的《赠项斯》。
原文: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译文:多次读到你的诗又总是觉得很好,等到看见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我一生也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到哪里见人就会推荐你项斯。
注释:
(1)度:次。
(2)标格:风采,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和气度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
(3)不解:不会。
(4)善:优点,这里指品质、言行、文学方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诗人之间的赠答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项斯进士及第之前。
据《唐诗纪事》载,项斯曾筑草庐于朝阳峰前,枕石饮泉,读书吟诗,长达三十年。项斯听说杨敬之最喜提携后辈,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谒这位前辈。杨敬之读了他的诗后大加赞赏,写下了这首诗。
《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也未见有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
诗词赏析
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地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善”,且又“到处”“逢人”为之揄扬,完满地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品德。
首句“几度见诗诗总好”,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之知道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之好开始的。
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以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不直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
“标格”包括外美与内美,即仪容气度、才能品德的统一。品评人应重在才德,古今皆然。下文便写到诗人对于项斯的美好标格,由内心的诚意赞赏发展到行动上的乐意揄扬。
“平生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分。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缄口不言,唯恐己名为其所掩的;诗人于此则都“不解”,即不会那样做,其胸襟度量之超出常人可见。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直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持枉道、怀忌心的小人。
诗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便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互相标榜”;怎么做便又怎么说,也不曾丝毫顾虑到因此会被人讥为“自我标榜”。其古道热肠,令人钦敬。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得直率可爱。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诗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世人之意。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正因为这种难得的、可贵的诗情,它才能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赠项斯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