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元年是哪一年 隐公三年是公元多少年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隐公元年是哪一年和隐公三年是公元多少年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左传》隐公元年~十一年

传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隐公元年

经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传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従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缓,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

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

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

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隐公二年

经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夏五月,莒人入向。无骇帅师入极。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纪子帛、莒子盟于密。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郑人伐卫。

传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

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戎请盟。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

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

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

公元前722年是什么朝代

公元前722年是春秋时期。

公元前722年,己未年,黄帝纪年1976年,周平王四十九年, 鲁隐公元年,齐僖公九年,晋鄂侯二年,秦文公四十四年,楚武王十九年,宋穆公七年,卫桓公十三年,陈桓公二十三年,蔡宣侯二十八年。这一年是鲁隐公元年,鲁国编年史《春秋》记事始于此年,这一年夏四月,郑庄公平定了共叔段之乱。

第一卷 鲁隐公元年

《左传》相传是鲁国左丘明编纂的编年体史书,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共存在了700多年,虽然未列春秋五霸,也没有占据过战国七雄的位置,但在齐楚夹缝中的鲁国一直生存着,直到公元前256年被楚国所灭,这比其他诸侯国也早不了多长时间。

鲁国的由来:

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但周公是个很忙碌的人物,他还得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就把封地给了儿子伯禽,建立了鲁国,国都为曲阜,也就是孔子的家乡。在众多的诸侯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是典型的周礼保存者和实施者。

《左传》的记录开始于鲁隐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鲁隐公是鲁惠公和续弦声子所生的儿子,《左传》中并没有记载他“即位”,因为他只是摄政,还有桓公等着呢,这是后话。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事情是这样的: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个妻子,名叫姜武,先后生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由于庄公是脚前头后出生的,姜氏特别不喜欢这个儿子,还给他起名叫“寤生”,姜氏更喜欢共叔段,几次向武公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武公都没有答应。庄公即位后,姜氏请求将制地分封给共叔段作为他的封邑,庄公说道:“这地方地势险峻,换个地方吧。”姜氏就请求让共叔段住在京城,称他为京城大叔太叔。

这时,大臣祭仲把先王的城墙制度背诵了一遍,然后说道:“京城的城墙不合制度,恐怕您会忍受不了。”

庄公就问了:“那把姜氏打发到什么地方呀?”

祭仲回答说道:“不如趁早把她解决掉,以免像蔓延的野草,到时候没法收拾了。”

但庄公狠不下心对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动手,于是说道:“哎,他们多行不义的事情,必然会害了自己,您暂且等着瞧吧。”于是有了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不久之后,共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公子吕说道:“一个国家怎么能听两种命令?您要是让位于太叔,我就去给他办事,如果不让位,就赶紧干掉他,不要让老百姓有其他想法。”

庄公仍然说道:“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的。”

共叔段又占领了两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并扩大到廪延地方,公子吕又劝谏道:“可以动手了,势力一大,将会挣得民心。”

庄公说道:“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终究会崩溃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共叔段修理城郭,储备粮草,补充武器和兵源,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姜氏图谋作为内应打开城门,放共叔段进来。庄公听说共叔段进攻都城,说道:“时候到了。”命令公子吕率二百战车进攻京城,京城内的百姓也反对共叔段,他大败,逃到了鄢地。庄公率兵追击到鄢地,五月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共叔段的作为不像个弟弟,所以不说“弟”;兄弟相争,好似两国交战,故用“克”字;庄公没有尽到诲教的责任,因此称他为“郑伯”,所以这次事件被成为“郑伯克段于鄢”。

事后,郑庄公把姜氏安置在城颖地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但不久之后他便后悔了。颖谷的一名官吏颖考叔听到此事,就来见庄公。庄公摆了一桌子酒席,颍考叔把肉都挑出来,藏在袖子里,庄公问他:“你咋不吃呢?”

颖考叔说道:“小人家里还有老母亲,每天都是吃小人捕获的野味,从来没吃过您的饭菜,请赐给我吧。”

庄公感叹道:“哎,你尚且有老母亲侍奉,偏我没有。”

颖考叔问道:“您怎么如此说呢?”

庄公把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并且说自己现在已经后悔了,无奈君无戏言。

颖考叔说道:“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在地底下开挖隧道,及至泉水,谁能说不是黄泉呢?”

庄公听了他的建议,开挖了隧道,并且高兴地说道:“在隧道中相见,多么快乐啊!”

姜氏走出隧道,赋诗曰:“走出隧道,多么地舒畅啊!”两母子和好如初。

上世纪八十年代,蒋经国迫于台湾岛内老兵的压力,着手计划开放部分人士回大陆探亲,交由时任蒋经国秘书的马英九办理,为了保密起见,马英九把这个计划命名为“颖考计划”,名称便出于这个典故。

这一年还发生了其他的事情,比如鲁惠公下葬,鲁国和宋国结盟。共叔段的儿子逃到卫国,卫国替他出头进攻郑国,郑国人和周朝军队以及虢国军队组成联军进攻卫国,简直是一场混战,不加详述。

公元前722年,这一年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那么重要?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公元前722年到底是怎样的一年吧,可能也很疑惑为什么公元前722年这一年在历史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公元前七二年又是鲁隐公元年。在这一年,孔子的著作春秋就这样开篇了。春秋是我国周代鲁国的史书,也是我国最早使用编年体撰写的一本史书,记载的是从公元前七二年到公元前481年这场打242年的历史,中国人不应该也不会忘记这个年份,就好像西方人不会忘记在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罗马城。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如果我们将它称为中国传统史学的源头,我觉得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同样的春秋还是一本用来说理的书。他为我们后来的历史记载提供了语言文学的样本。

不管是从哪方面来看,我认为春秋这本书它的开创之功都是没有办法甄辨的,因为他是个人编写的一本史书,从这个可以看出来他打断了官方对于历史的垄断,它是我们学术界诸子百家知名的先声。春秋这本书作为鲁国的史书,但是他的作用并不仅仅在史书的范围内,他的用词形成了一种很独特的文风,后来我们称它为春秋笔法,他被那代的文学世家将他奉为经典。

而且我觉得春秋也是孔子最用心编写的一本书。他在这本书上面倾注了许多的心思与汗水,同时他还整理了当时流传的诗歌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个诗歌集《诗经》。春秋这本书的意义真的是非常的深远。

隐公和哀公的年代

分类: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解析:

鲁隐公是春秋时代人物 鲁哀公是春秋时代人物

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而《左传》一直记录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出13年。

鲁国是当年定立下周朝所有规章礼仪的周公的长子的封地,周公不再摄政后,也退隐于鲁国,所以鲁国虽然不大,却一向被认为是周朝与中央 *** 最亲且最有地位诸侯国,加之被特许世世代代可以用天子之礼祭奠周公,所以鲁国是所有诸侯国中唯一保留了最完整也是最高规格的祖宗文化的礼仪之邦。这大概也是这片土地终能产生孔子这样的旷世奇才和鲁国史书能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

强大的西周最终随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魂归那世,幽王的儿子平王宣布继承王位,迁都至洛阳,史称东周。据说平王有串通犬戎弑父之嫌,得位不正,所以鲁国从一开始就不承认周平王的领导地位,东周也因此一起头就失去了中央 *** 的威仪,开启了春秋诸侯称霸的乱局。

但鲁国的这种自诩正宗、自命传统、尊崇正道的情势并没有保持多久,鲁隐公十一年,隐公即被异母兄弟桓公所杀,礼仪之邦的鲁国也开始的礼法大乱了。

鲁隐公,鲁惠公的儿子,但不是正室所生,是个庶子,按周朝的传统礼法,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只因惠公死时太子(即后来的桓公)还太小,于是隐公上台,却不是继承王位,而是摄政,意思是等太子成人之后,就要把政权还给太子。

虽然《春秋》始于隐公元年,但隐公在位的十一年间,《春秋》里真正记录隐公的事迹却很少,大部分时候,隐公不过是一个编年历的代号。在很少的笔墨中,仍可以看到这个隐公并不十分招孔老爷子的待见。

隐公三年,周平王死了,隐公没有奔丧,虽然可以解释为隐公跟从父辈的决定,不认这个失德的中央 *** 统治的立场,但毕竟平王当政已经五十一年,无论当初什么手段继位,应该已算是一个稳定的中央 *** 了,隐公不奔丧,自然是目中无君。

五年春,隐公又不顾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劝阻,大老远地非要跑到边境棠(鲁地名)去看捕鱼,按当时礼法,打鱼是贱业,身为诸侯王去看这个热闹,是大大的掉价儿,“非礼也”,何况还是不远万里跑到边境去看热闹,所以孔老爷子饱含讥讽地记了一句“公矢鱼于棠”。

五年秋,隐公又主持了鲁太子亲娘陵寝的落成典礼,典礼上跳了个六佾之舞(执羽的舞者八人一列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按礼法,第一,隐公只是摄政,鲁太子亲娘不是他的娘,他不该主持这个典礼,第二,这个舞跳得也不对,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隐公身为诸侯却搞了个六佾,就是谮礼,因此孔老爷子在《春秋》里记录 “初献六羽,始为六佾”,这个“初”和“始”两个字都是讥讽隐公带头开始不守规矩,从此,礼崩乐坏,到后来连鲁国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里跳八佾之舞了。

其实隐公并不是个坏人,他摄政十一年,开初时,多次拒绝参与郑、卫、宋、陈等几个诸侯国的恩怨报复,使鲁国保持了在周边的一片混战中保持难得的和平。而且他也算比较尊从礼法,虽然摄政了十几年,却并没有侵吞太子政权的意思。

而隐公之死也正坏在这个无心侵权上。

十一年冬,鲁大夫羽父自作聪明地跟隐公商量:太子已经长大啦,我帮你把太子干掉,事成之后,你提升我为太宰怎么样?隐公一听这个犯上做乱的点子,吓了一跳,马上说:我在乡下早已盖好养老的宅子了,现在太子长大我也老了,正准备告老还乡呢。

隐公此答到底是真的无心犯上,还是担心羽父是太子的间谍,今人不得而知,反正羽父本来是一脑门子热情地来献殷勤的,听隐公这么一答,吓得屁滚尿流,心想:好家伙,这隐老头子要是真让位给太子,太子知道我曾出过这么一个馊主意,还不要了我的小命?先下手为强吧。

羽父调头跑到太子那儿说:太子啊,隐老头当皇上十几年啦,已经当上瘾了,不但不想交权,还打算害死你呢。太子一听,也吓得不轻,羽父于是又自告奋勇:只要你答应上台之后许我个太宰,我就替你把隐老头干掉。

太子一听何乐而不为?可巧隐公没当政时,曾被郑国俘虏,贿赂了郑国大夫尹氏才得以脱身,所以隐公把尹氏的家神供一座园子里,时不常地去祭拜一下,羽父就趁隐公去祭拜时把隐公给杀了。

隐公的死,在《春秋》里只有平淡的一句“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没有人能看出他其实是被弑。

关于隐公元年是哪一年和隐公三年是公元多少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