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怀哉怀哉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怀忿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出自《诗经》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
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①扬:水流缓慢的样子。②束:捆扎。楚:荆条。③鲜;少,缺少。④女:同“汝”,你。⑤迂(kuang):同“诳”,意思是欺骗。
③薪:柴。
译文
河中之水缓缓流,
成捆荆条冲不走。
没兄没弟没亲人,
世间只有我和你。
别信他人的谗言,
他们其实在骗你。
河中之水缓缓流,
成捆柴禾冲不走。
没见没弟没亲人,
世间只有我二人。
别信他人的谗言,
他人的话不可信。
赏析
常言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这话道出了人间至爱亲朋间的余情。人间最难得的,恐怕难以再有比这亲情更让人感到动心和珍贵的了。
可是,在生活的现实中,我们有时觉得最好的并不是自己的亲人,而是投合自己的人,奉承巴结自己的人。“煮豆燃豆箕”,用其骨热油的丑剧时有发生,这表明人间亲情有时会脆弱到一触即溃、亲朋反目为仇的地步。
这是一个千古怪圈:我们一方面企盼和珍视亲情,一方面又会在外部因素的引诱下亲手毁灭亲情;我们一方面相信他人是地狱,他人居心叵测,一方面又会把大灰狼当亲人而与自己真正的亲人疏离。
道理明明白白,但几千年前古人的感叹,在时光的流逝中似乎从未使人们清醒起来。肉食者们的倾轧且不必说,平民百姓也常有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想法。
王风
王风
这里的“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等地。“王风”就是采集于这些地方民歌。“王风”共10篇,计为: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东周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原来的宗主地位,对诸侯国非但无力控制,而且要受到强大诸侯国的欺凌,领土日见萎缩。然而在春秋之初,周王朝还不免要摆出一副天子的架势,对所谓“无礼”的诸侯国进行征伐,但无不以以失败告终。
正因为东周王朝前期征伐频繁,又加上大贵族生活奢侈,所以不得不加重对自己统治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在沉重的兵役、劳役负担之下,人民普遍地感到世道江河日下。“王风”10篇,大部分就是反映人民的这种痛苦 *** 和怨恨。
黍离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1),中心摇摇(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3)。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靡靡:行动迟缓的样子。
(2)摇摇:心神不安的样子。
(3)何求:寻求什么。
(4)噎(yē):食物堵住喉咙。
【译文】
看那黍苗茂又繁,高粱逐渐发新苗。迈着步子慢腾腾,心中忧伤神不宁。知道我的人,说我忧伤难过。不知道我的人,说我在企求什么?高高在上的青天哪,你可明白我的心思?
看那黍离苗又繁,高粱穗子在成长。迈着步子慢腾腾,就像喝醉酒一样。知道我的人,说我忧伤难过。不知道我的人,说我在求什么?高高在上的青天那,你可明白我的心思?
看那黍离苗又繁,高粱穗子串串红。迈着步子慢腾腾,心内如噎一样痛。知道我的人,说我心里忧愁。不知道我的人,说我在求什么?高高在上的青天那,你可明白我的心思?
【解析】
这是一篇写国家兴亡的诗篇。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京城,受虐受迫的人民,生活举步维艰,还要受到战争的苦难,诗人看到满地的庄稼想到朝廷的局面,不仅悲怆不已。“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既是在呼吁上天,也是在控诉朝廷统治者的统治。他也曾经上朝发表意见,可是却不被君王理解,所以发出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感慨。全诗用重叠的语句委婉的诉说自己的对朝政的不满,回环反复的吟唱出自己的故国之思和悲怆的忧国之心。“黍离”也成为以后感叹亡国借景抒情的典故。
君子于役
【原文】
君子于役(1),不知其期。曷(2)至哉?鸡栖于埘(3)。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4)。曷其有佸?鸡栖于桀(5)。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6)。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
(1)役:指的是徭役或者是兵役。
(2)曷:什么时候,为什么?
(3)埘(shí):鸡窝。
(4)不日不月:不知道归期。
(5)桀:指的是木桩。
(6)括:指的是牛羊们都聚在一起。
【译文】
丈夫去远方服役,不知归期是何年。现在他到何处了?鸡已经进窝了。
太阳西下天将晚,牛羊下山进村院。丈夫去远方服役,叫我怎能不想他。
丈夫去远方服役,没日没月没期限。不知何时才团圆,鸡已纷纷上了架。
太阳渐渐落下了,牛羊下山回家了。丈夫去远方服役,但愿不要饿肚肠。
【解析】
这是一首怀念在远方服役丈夫的诗歌。诗人高适曾经说过“ ***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就表现了相思之苦。诗中并没有着力描写妇人的情感变化,而是描写最普通的静物,用夕阳、鸡、牛羊来将女子的深情寄托其中,在平凡中感受那此起彼伏的深情。
全诗虽然短,但情景交融,用最平凡的事情来诠释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成为无数诗词竞相模仿的对象。如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原野和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再如晋朝潘岳的《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都用最普通的景物来描述自己的感情。
君子阳阳
【原文】
君子阳阳(1),左执簧,右招我由房(2),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3),右招我由敖(4),其乐只且!
【注释】
(1)阳阳:得意快乐的样子。
(2)由房:游乐。
(3)翿(dào):羽毛做成的舞具。
(4)敖:同“遨”,即遨游。
【译文】
夫君得意喜洋洋,左手拿簧高声唱。右手招我去游乐,尽情歌舞真快乐。
夫君快乐乐陶陶,左手拿翿把舞跳。右手招我去游玩,尽情歌舞真快乐。
【解析】
这首诗描写夫妻二人相邀游玩的快乐生活。这在诗三百里面,算是较为独特的题材,与其他描写征夫愁弃妇怨的诗歌不同,写夫妻的恩爱生活,这样的作品即使不是独一无二,也属凤毛麟角。这首诗节奏轻快,内容概括,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夫妻游乐歌舞的幸福生活场景。通过妻子的口吻将这种快乐传达给每一位读者,用意单纯,感人至深。
扬之水
【原文】
扬(1)之水,不流束薪(2)。彼其之子,不与我戍(3)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4)。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5)。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1)扬:悠扬,形容缓慢的样子。
(2)薪:柴火。束薪,一捆柴薪。
(3)戍:守卫。
(4)楚:灌木,即荆条。
(5)蒲:蒲柳。
【译文】
小河沟的水向东流,冲不走成捆的柴火。那位远方的人儿,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想念你啊想念你,何时我才能归故里?
小河沟的水向东流,冲不起成捆的荆条。那位远方的人儿,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想念你啊想念你,何时我才能归故里?
小河沟的水向东流,冲不起成捆的柳枝。那位远方的人儿,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想念你啊想念你,何时我才能归故里?
【解析】
这是一首远戍在外的战士想念妻子的诗歌。据《毛诗序》说:“《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变得强大,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常受楚国的侵扰。因此周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防止楚国侵扰。这些周朝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的不满,当然有所流露,形成诗歌,就是《扬之水》。
全诗三章,各章基本相同。诗歌文字淳朴,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真实情感。士兵最后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与家人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深深地震撼了读者。
中谷有蓷
【原文】
中谷有蓷(1),暵(2)其干矣。有女仳离(3),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4)矣。有女仳离,条(5)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6)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7)。
【注释】
(1)蓷(tuī):植物名,又叫益母草。
(2)暵(hàn):干旱,指植物干枯的样子。
(3)仳(pǐ)离:分离。
(4)脩(xiū):干枯,干燥。
(5)条:失意的样子。
(6)湿:干燥。
(7)何嗟及矣:意思是懊悔不已。
【译文】
山中一棵益母草,根和叶儿都枯槁。
有个女子被抛弃,一声叹息一声号。
一声叹息一声号,嫁人艰难何人知!
山谷一棵益母草,根和叶儿都干燥。
有个女子被抛弃,长长叹息唉声叫。
长长叹息唉声叫,嫁个恶人真懊恼!
山谷一棵益母草,根叶干黄似火烤。
有个女子被抛弃,阵阵抽泣眼泪掉。
阵阵抽泣眼泪掉,追悔莫及向谁告!
【解析】
这是一首被弃妇女的哀怨之歌。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相近,反复吟咏,突出主题:女子遇人不淑,最终痛苦、悲伤、愤怒。女子择偶不慎,嫁了个忘恩绝情的丈夫,最终被抛弃,落得个自怨自艾的下场,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卑微。诗歌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枯萎在山中的益母草,比喻女子被弃的惨痛遭遇。每章句尾的一声声叹息,都让人同情不已。
兔爰
【原文】
有兔爰爰(1),雉离(2)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位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3)。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4)。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5)。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6)。
【注释】
(1)爰爰:自由自在的样子。
(2)离:通假字,通“罹”遭受。
(3)无吪(é):不动的意思。
(4)罦(fú):装有机关的网子。
(5)罿(chōng):捕鸟的网子。
(6)无聪:不想听到。
【译文】
野兔子自由自在的,野鸡却落进网来。听说在我小的时候,没有战乱没有灾难。从我慢慢长大以后,遭遇种种灾难忧愁。希望睡着不愿醒来。
野兔子自由自在的,野鸡却落进网来。听说在我小时候,没有徭役没有灾难。从我慢慢长大以后,遭遇种种灾难忧愁。希望睡着不愿醒来。
野兔子自由自在的,野鸡却落进网来。听说在我小的时候,没有劳役没有灾难。从我慢慢长大以后,遭遇种种祸端灾难。希望睡着不愿醒来。
【解析】
这是一篇在战乱时写的诗歌。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写了“我生之初”和“我生之后”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各种徭役、赋役的灾难。他希望自己长睡不醒,没有知觉,来躲避这些灾难。这也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被压迫被扭曲的心理。可见当时人民受的困难有多深,才让他们产生了求死不想活的情感。
葛藟
【原文】
绵绵葛藟(1),在河之浒(2)。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3)!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4)。终远兄弟,谓他人昆(5)。谓他人昆,亦莫我闻(6)!
【注释】
(1)葛藟(lěi):藤类蔓生植物。
(2)浒:水边。
(3)有:通“友”,亲近,友爱。
(4)漘(chūn):河岸,水边。
(5)昆:兄,哥哥。
(6)闻:通“问”,问候。
【译文】
延绵不断葛藟藤,生在河水岸边上。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父亲。
虽然称他为父亲,他却不把我关心。延绵不断葛藟藤。长在河水岸边上。
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母亲。虽然称她为母亲,她却从来不帮忙。
延绵不断葛藟藤,长在河水岸边上。远离我的兄弟们,称呼他人为哥哥。
虽然称他为哥哥,他却从不关心我。
【解析】
这是寄人篱下的人所唱的一首悲歌。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得其旨矣。诗凡三章,章六句。以长在水边的葛藟起兴,反喻流浪者在外低三下四的悲惨生活。没有父母和兄长的疼爱,远离自己的亲人,无限酸楚凄凉之情跃然纸上。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单却感人至深,表现了飘零的悲苦和世情的冷漠。
采葛
【原文】
彼采(1)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2)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1)采:采集。
(2)三秋:三个季度、三个月。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天没看见她,就像隔了三个月一样。
那个采萧的姑娘啊,一天没看见她,就像隔了三秋一样。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天没看见她,就像隔了三年一样。
【解析】
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诗歌。也有人认为是怀念友人的诗歌,不过相比较而言,还是前面的理由更加容易让人信服。在古代中“采葛、采萧、采艾”是女子的事情,可见诗人所描写的一定是一名女子。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如隔三秋、如隔三岁,都写出了男女之间的相思之苦。如果是朋友的话是不可能有这种炽烈的情感的。全诗层层递进,尽显了男女之间那种不言而喻的挚爱和相思。其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也成为千古名句,也成为诉说相思之苦的常用语。
大车
【原文】
大车槛槛(1),毳(2)衣如菼(3)。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4),毳衣如璊(5),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毂(6)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7)日。
【注释】
(1)槛槛(kǎn):车辆行驶的声音。
(2)毳(cuì):毛织的衣服。
(3)菼(tǎn):芦苇的一种,也叫荻,茎较细而中间充实,颜色青绿。
(4)啍啍(tūn):车行迟缓的样子。
(5)璊(mén):红色美玉,此处喻红色车篷。
(6)毂(gǔ):活着。
(7)皦(jiǎo):同“皎”,意思是明亮。皦日,即白日。
【译文】
大车奔驰声隆隆,青色毛衣如荻苗。难道我不想念你?怕你不敢来相见。
大车慢行声沉重,红色毛衣如美玉。难道我不思念你?怕你不敢同私奔。
活着居室两不同,但愿死后同墓葬。如果你还不信我,白日作证在天空!
【解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一女子与赶车的男子相恋,对天发誓,要跟随夫君生死与共。这首诗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勇敢,让人钦佩。这首诗短短四十八个字,将环境气氛与人物心情相结合相衬托,把故事按情节发展来安排诗章,以心理推想取代完整故事结局,颇具特色。千年之下,读者感受到的,是这个爱情盟约带来的伟大力量。
丘中有麻
【原文】
丘中有麻,彼留(1)子嗟(2)。彼留子嗟,将(3)其来施施(4)。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5)。
【注释】
(1)留:一说留客的留,一说指刘姓。
(2)子嗟:与下二章的“子国”、“之子”一说均是指女子的恋人。
(3)将(qiāng):请。
(4)施施:高兴的样子。
(5)佩玖:黑色美玉。
【译文】
那土坡上一片大麻,那里有小伙留下。那里有小伙留下,还会见他缓缓的步伐。
那土坡上一片麦田,那里有小伙留下。那里有小伙留下,还会与他再来野宴。
那土坡上一片李树林,那里有小伙留下。那里有小伙留下,他赠与我黑色美玉。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甜蜜爱情。通过姑娘描述回味自己与情郎的恋爱过程,赞扬了古代人民单纯而又大胆热烈的爱情。诗分三章,通过两人约会的地点的不断变换,从大麻地里、小麦垅头到李子树下,感情也逐渐升温。最后,二人以美玉定情,以玉的坚贞纯洁牢固,表示两人的爱情的永恒。可以想象,二人日后定会结婚生子,组建一个崭新的家庭来延续这份美好的爱情。
原载:《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扬之水①,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一章)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二章)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②。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三章)
①朱熹曰:“扬,悠扬也,水缓流之貌。”
②范处义曰:“楚轻于薪,蒲轻于楚,以喻王益微弱,不特不能令大国,亦不能令小国矣。申,平王之母申后之家,在陈、郑之南,迫切于楚,故戍守之也。”“甫也,许也,与申同为姜氏,亦平王之母党也。‘彼其之子’,指诸侯而言,谓当戍而不往者。”王应麟引《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曰“申、甫之地,为形势控扼之要”。又引《左传·成公七年》楚子请申、吕以为赏田事,曰“楚得申、吕而始强,兹所以为周室之屏翰欤”。按甫即吕。又,蒲,毛传曰“草也”,郑笺则曰蒲为蒲柳。当以毛说为是。“不流束蒲”,是极言其微也。又“束薪”云云,《诗》多用来拟喻婚姻,而婚姻也常常是政治力量的结缘,用在“扬之水”之喻中似乎也有这样的含义。
可以引来与这一首诗作对比的,有《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此诗很能够代表秦地风气。班固讲汉事,犹引《无衣》,曰“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许谦说此诗云:“平居暇日,情意之孚,恩爱之接,固已彼此交得欢心,一旦同在战阵,昼识面貌,夜记声音,而左提右挈,协心力战,可以扬威而制胜,不幸而败,亦争取为死,此王者之兵所以无敌也。”《无衣》固奉王命而出征,但彼时秦乃将兴将盛之邦,本当有如此义勇之气,若《王风·扬之水》,则是一个国事日坏的局面,虽王命,而无力已如“扬之水”。
诗序曰:“《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此说大抵可据。姜炳璋曰:“申、许为中国门户,楚不得申、许,北方未可窥也。今用重兵扼之,未始非东迁后之要务,然申于晋、郑诸国为近,而于周差远,平王既不能正申侯之罪,号令四方,复遣京旅远戍仇国,只觉侯国之民安堵如故,而王畿之民奔走不逞,更代无期,归期莫卜,戍者所以怨也。”戍申、戍甫、戍许,本是固边之策,或曰王畿之民不当远戍,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怨声之出,关键似乎仍不在此,是国人对国事失望,对国君失掉信心,乃所以有从军之怨也。秉国者失去国人的信任,又如何可以号令天下。故也可以说,有《扬之水》之怨,而王室不能不微了。
“扬之水,不流束薪”,比也。欧阳修以为:“曰激扬之水其力弱不能流移于束薪,犹东周政衰不能召发诸侯,独使国人远戍,久而不得代尔。”邓翔曰:“王者下令如流水之源,所以裕其源者,盖有道矣,故势盛而无所不届。今悠扬之水至不能流束薪,何足以用其民哉。”如此解释,不惟说此诗通,用以说同题的《郑风》和《唐风》,也大抵合于诗意,即它是用来拟喻势力微弱。至于“扬之水”之扬,曰“激扬”,曰“悠扬”,似乎都不错,但是就诗意而推敲,则仍以“悠扬”之释为切。
当然这里很可能还有音调相同的一面。刘玉汝曰:“《诗》有《扬之水》,凡三篇。其辞虽有同异,而皆以此起词。窃意诗为乐篇章,《国风》用其诗之篇名,亦必用其乐之音调,而乃一其篇名者,所以标其篇名音调之同,使歌是篇者即知其为此音调也。后来历代乐府,其词事不同,而犹有用旧篇名或亦用其首句者,虽或悉改,而亦必曰即某代之某曲也。其所以然者,欲原篇章之目以明音调之一也。”“以此而推,则《诗》之《扬之水》其篇名既同,岂非音调之亦同乎。”
翻译: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出处:《国风·王风·扬之水》
原文:
《国风·王风·扬之水》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译文 :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冲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小河沟的水再湍急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扩展资料:
《国风·王风·扬之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戍边战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六句。
诗从扬之水不流束薪起兴,一唱三叹,反复掀起戍卒思妇盼归之怨的高潮。在形式上,此诗句式富于变化,同时带有鲜明的口语化倾向。
赏析:
《毛诗序》说:“《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春秋时期,申国常常遭受楚国的侵扰,而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为了不让母亲的故国频受侵犯,周平王便派王国军队驻守申国。
驻地的士兵们为了保护一片陌生的土地而远离父母家乡,内心自然感到不满,这首《扬之水》便是士兵们此种情绪的流露。戍边战士,独自伫立扬水之畔,看着滚滚流逝的河水,思妻之情涌上心头:妻子还在独自辛劳吧,本来砍柴是男人干的重活,而现在却要她一肩承担。
多想砍好成捆的薪柴,托付河水带去妻子身边,为其分担劳苦,无奈扬水载不起这份沉重。河水奔流不息,正如我越走越远,而妻子就像那捆不随流水而去的薪柴,永远伫立在家中,独自等待,不离不弃。
如此轻的河水,怎样才能把我成捆柴草般沉重的相思,带给远方的妻子那,何年何月我们再能团聚呢,全诗三章,每章六句。
采用日常口语,不追求统一规整,用直白的语言描摹真实的情景。把一份相同的相思,反复吟咏了三次。掀起戍卒思妇盼归之怨的高潮。
每章最后的“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一句是主人公浓得化不开的伤感,是他明知相聚无期却每日掐指计算的期盼。
这份浓烈的思家情怀,被作者用短短数十字,描述的淋漓尽致。把一幅充满浓浓相思的画面放置到春秋时代战乱纷纷的背景中,内蕴陡然厚实,境界愈显广阔。千载之下读之,仍会使人深深感动。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