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苕溪草堂怎么样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苕溪草堂怎么样好不好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那夜秋风惨淡,露粒微凉,寒空中只一轮孤月,清辉溶溶,尽数倾泻于洞庭水波之上。谢清昼与友人于湖亭之中共赏夜色,抚栏叹息,随口吟成一首五律:
“洞庭孤月在,秋色望无边。
寒露积衰草,寒螀鸣古田。
茫茫区中想,寂寂尘外缘。
从此悟浮世,胡为伤暮年。”
友人劝道:“谢兄青年才俊,实在无须作此颓丧之语。”
夜色渐深,清寒透幕,谢清昼却愈发清醒,思及二十余年来世事流转,徒留怅惘而已。
生于盛唐,满眼皆是慷慨气象,谢清昼少年离家,同当时诸多志气高昂的游子般游尽山水,行色匆匆却心系长安。
彼时家业充实,他裘马轻狂,意气风发,曾得意赋诗:“ 我祖文章有盛名,千载海内重嘉声。世业相承及我身,风流自谓过时人。 ”
诗才虽未成熟,于一众士子中亦显得耀目,加之谢灵运十世孙的身份,一时间颇得众人赏识。
然而家道中落锁住了他匆忙的脚步。满眼繁华殆如云烟,几年来的奔波经营也如沙石入海,虽激起几许浪花,最终杳无踪迹。尘世苍茫却无他一方立足之地,纵是寻得,他日也必会散个干净,一如今日败落的谢家。若终将逝去,又何必枉然追寻?
洞庭湖上小月偏西,远山寒寺疏钟,晨光中白露泠泠,他举目远眺,神色微茫,俄而舒气长叹:“念及韶华短暂,人生如梦,只耽于碌碌尘世,不得随心自主,细想来无甚意趣。”
友人只当是他心情沮丧的嗟叹之语,却不想几日后,谢清昼辞郑重相辞,此后五十余载,再未将目光投向长安。
他南下吴越,归湖州故里,于白苹洲上建草堂。从此绝意仕进,隐于汀州之上,只与三两友人交游唱和。
所谓静则灵,灵则慧。早年他醉心诗书,常作诗文,然较之于先祖谢灵运的山水诗总少一丝韵味。
直至隐居湖州,日日与疏林幽涧为伴,闲时饮茶为乐,或静坐参禅悟道,再有江南山容水色的浸染,“自然”二字水到渠成。
虽隐于山野,他却与消极出世之人不甚相同,他并非无可奈何的逃离,而是被谢家血脉中的山水情愫牵绊。
那一抹淡然山水色终于变得明艳,鲜丽清新如初发芙蓉,清幽闲逸,大有谢灵运遗风。
担风袖月,访苍松怪石,听野猿老鹤。餐风饮露,如古之高士;卷舒自然,若横空云影。 如此潇洒自如的岁月他舍了仕途去换,得来不易,自然更加珍惜。
广德元年,浙江爆发袁晁起义,起义军聚众二十万余,连陷浙东州县,湖州也在其中。长达一年的变乱中,他家财尽抛,亲故离散,起义军被完全镇压时,谢清昼已是孑然一身。
回到草堂那日春晖融融,洲上草木初长,白苹繁盛如初,故人却已悉数离去,再无人伴他“汀洲采白苹”。
生命萌发的新绿填满视野,他终于潸然泪下,却又悲极生乐,仰天大笑。回想当年洞庭湖上兀自感慨人生如梦,竟一语成谶。他避得了俗世,却避不开命运。
不久谢清昼便自湖州前往杭州天竺寺修习佛法,两年后于守真大师坛下正式受戒,法名皎然。离乱中他曾作禅诗《水月》:
“夜夜池上观,禅心坐月边。
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
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园。”
那时他已年过半百,方知天命。人世间的兜兜转转,不过是一“空”字而已。却有多少人,以假为真,以虚为实,难以释怀。他此后便如皎皎白月光,无牵无挂,再不会陷于命途泥沼。
皎然出家后定居苕溪草堂,终日宾客往来热闹非凡,再不复白苹洲上的清幽寂寥。
大历后期,浙西湖州联唱诗会盛极一时,皎然与时任刺史颜真卿交好,收到邀请后欣然赴会。他手执念珠,白衣胜雪,缓步踱进内堂,满座人声喧嚷瞬间归于沉寂。
他们记忆中的谢公子孤高清冷,如今他出世为僧,不居山寺伴黄卷青灯,却一反当日的离群索居,泛游于世俗繁华场,着实令人费解。
皎然却不以为意,仍与颜公谈笑风生,席间觥筹交错,有美人歌舞助兴,皎然举杯吟诗:“君有美人当禅伴,于中不废学无生。”
他既不愿被世俗所缚,又怎会被出世牵绊?只要心中有佛,诗酒酬唱又如何?美人亦可相伴。
大唐的诗人们极有雅量,对离经叛道的行径总愿一笑报之。 何况皎然早以诗文名播江南,有魏晋名士之诗才风骨,亦有其自然放达,时人谓之“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
之后颜真卿每每相邀,他亦闲时必到,到时必不吝笔墨,联句赋诗,尽兴而归。在以诗会为中心的数次集会上,皎然结交诸多诗友,上至雅好诗词的官场中人,下至诗人游僧,范围遍及吴越之地,往来交游不论身份俗务,只谈风月禅趣。
后来集会诗作由皎然主笔,编为《吴兴集》传世。千年时光已逝,时间早已沧海桑田,翻开古旧泛黄的书页,诗会盛景依稀可见。席间最灼目的风景,是他的半旧缁衣,皎如月光。
他曾感慨“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借酒浇愁只会愁上加愁,唯茶乃清高之物,饮之可涤昏清神,明目静心。陶公寄隐逸之意于菊,他自寄于清茶。如此恋茶成痴,最幸莫过于茫茫人世中遇见另一痴子。
茶祖陆羽流落湖州避难期间,与皎然在联唱诗会上相遇。一长一幼,一僧一俗,却同样痴醉于茶,遂为“缁素忘年之交”。皎然邀陆羽同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二人常漫步于苍林幽径,吟诗唱和,谈古论今,归来携一壶清泉煮茶品茗,谈笑相与。
不久陆羽移至苕溪之畔,结庐定居,潜心研究茶学,皎然仍时常探望。若遇友人前往茶山未归,他留诗即返,一如魏晋名士兴尽而归的任诞。后来陆羽前往江苏、湖南游历,皎然慨然相送。那时他已年过古稀,暮年别离,纵然已是方外之人,终不免伤怀。
送别友人之后,皎然于苕溪草堂发奋著书。半生荣华羁绊,半生寒素放纵,人世间的种种,他看的明白却也厌倦。然有幸出世与入世来去自如,与诸多诗人高士结为挚友,关乎诗文,他还是有了牵绊。
清茶相伴,揽袖泼墨,十年心血终成《诗式》。世事喧喧,非禅者之意,数年操劳,不过愿“使物自物,不关乎予”,如此方能潇洒离去,不余一丝留恋。
多年后陆羽归隐苕溪,携着满身风尘前来探访老友,却只有竹林间一处孤坟相迎。他不觉潸然泪下,遂以一盏清茶洒于坟前。 此后那竹林间的孤坟前不时有一盏清茶相祭,茶香袅袅,经久不散。
直至几年后陆羽终老湖州,林间一缕茶香,终于随风散尽。
往期文章
民国李清照:女词人丁宁的苍黄人生
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一曲古流水,千载以下,牵动人们多少情思。相传先秦时期的琴师俞伯牙在荒山野岭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他琴中蕴含的真意:“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喜地感叹说“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失去了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再操琴。知音这个词语从此成为对能赏识自己的知己的代称。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不乏相互知音者,这里,我们就将列出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在莫逆之交的情谊和同声共气的知遇中,去品味一下中国古代文化人的才情与友情。
刘禹锡,字梦得,早年与柳宗元交住密切,人称“刘柳”,后来与白居易交谊深厚,并称“刘白”。
白居易,与刘禹锡同岁。
宝历二年,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返回洛阳,白居易也正好从苏州回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赋诗一首赠刘禹锡,对刘禹锡被不幸贬职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慰藉,刘禹锡也回赠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白居易听后称之为“神妙”之句。
白居易曾写《春词》,刘禹锡也曾原韵相和,并有“蜻蜓飞上玉搔头”的名句。开成二年,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在洛阳任职,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白居易的诗《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感慨二人以67岁高龄把酒论诗,展望重阳佳节两人能再“一醉一陶然”。白居易还有《赠梦得》诗说“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刘禹锡71岁逝世,白居易写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诗中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非常推崇,称他为“诗豪”。白居易写过《忆江南》词三首,刘禹锡也和了两首,刘禹锡在《白太守行》诗中称赞白居易政绩斐然,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亲情指数:9
才华指数:刘禹锡9 白居易9.5
综合指数:9.2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一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
说起古代文坛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但如果说到志同道合的夫妇,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母亲也很有文学修养,自幼在良好艺术氛围里成长起来的李清照有着过人的文学造诣,赵明诚身为宰相之子但毫无纨绔习气,精通考古等艺术门类,是名满天下的金石学家,李清照十八岁时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成婚,是一对志趣相投的爱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赏心乐事在于学问方面的共同研究,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便是由两人长期共同搜集整理古籍器皿精心考证而完成的,李清照在后记里叙述了编书的情形,同时也描写了他们夫妇的情趣高雅的生活,他们常会进行些促进彼此技艺的小竞赛,比如,指着一堆史书说出某一件事出在某书某页甚至某行,谁说错了必须要煮茶献奉,赌书比赛中胜的往往会开怀大笑反而把茶杯倾翻在了怀中,这别具风趣的闺中乐事,是历代称颂的佳话。李清照赵明诚携手游赏相从赋诗,在创作上也相互砥砺,毫无疑问地,这样的生活氛围对李清照在词学上取得突出成就有非常大的帮助。赵明诚亡故后,李清照留下了许多情真意切的诗词,终生追念着和赵明诚一起度过的二十九年美满知心的生活。在那个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时代里,这样意气相投的知心爱侣的确是珍贵的。
亲情指数:10
才华指数:李清照10 赵明诚7
综合指数:9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二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5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纳兰性德,字容若,原名成德,满洲最杰出的诗人,清代第一词人。
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江苏人。
康熙十五年,顾贞观四十岁,容若二十二岁,容若为相国长子,顾贞观一介寒儒,但容若一向扶困济贫古道热肠对境遇坎坷的落迫才士一腔真诚平等结纳,与顾贞观更是志趣相投相见恨晚,慷慨挥洒写下传诵不衰的《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然诺重,君须记。”词中率真地表露了对荣华利禄的冷眼蔑视、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和对高尚情操的执着追求,同时披肝沥胆地表达了对朋友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他们相互倾慕彼此的才华和品格,文学见解和创作上也十分契合,二人的“性情说”是清初词坛上的重要文学主张,他们二人作品风格也相似,一样真纯清新,容若的《饮水词》和顾贞观的《弹指词》被视为当时的词坛双璧,名扬海内外。在腐朽的官场里容若更是不顾自身安危保护着挚友,贞观的好友诗人吴兆骞曾被清初冤案牵累流放塞外二十多年,容若得知此事后,毅然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真诚历尽艰难营救了吴兆骞回京,不仅维护了正义,也为挚友贞观完成了极力想实现但无力实现的心愿,一时传为美谈。有生之年,容若以生命的高尚和心地的纯洁印证了他与顾贞观的知音深情,而顾贞观也同样倾注全部真诚珍惜这份友情,成为容若生平第一知己,容若英年早逝,贞观撰写了那篇感人肺腑的祭文,笔端吐露的是无尽的哀思,还有对容若价值的最深刻理解。
亲情指数:9.5
才华指数:纳兰性德9 顾贞观8
综合指数:8.8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三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5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李白,唐代大诗人,世称诗仙。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晚去世八年,唐代大诗人,世称诗圣。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与杜甫齐名,号称李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李白杜甫的交情也尤为深厚,二人中年时在洛阳相见,结为知交,此后长期分别几乎没有机会重逢,但两人的友情却历久弥珍,杜甫怀念亲友的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写下了不少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作为知己对李白最深的理解和认知,杜甫在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还有诸如“昔年有狂客,尔号‘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字字千钧的评价更是成为文学史上对李白诗风的定论。唐肃宗年间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对李白的生死存亡魂萦梦系,写下《梦李白》两首,流传千古,“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悬挂叮咛,一往情深。这首诗完全是深切思念和默契友情凝结而成,被誉为“笔笔神来”,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将李杜的友情深深印在了后世文人的心中,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亲情指数:6
才华指数:李白10 杜甫10
综合指数:8.7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四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6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苏轼,北宋文坛第一人,诗文俱佳,同时又是著名的书法家。
黄庭坚,字山谷,比苏轼小八岁,早年出自苏东坡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但与苏轼交情深厚,文才与苏东坡齐名,同时书法成就与也相并列。
两人在京城为官时经常诗酒唱和,其乐融融。苏轼写了《送杨孟容》诗,自称仿效黄庭坚,黄庭坚用原韵和诗一首,在诗的末尾幽默地开起了玩笑,说自己的才华不及苏轼,如果自己的小儿子能到苏家当女婿实在是件幸事。黄庭坚老家盛产双井名茶,他得到后马上分送给苏东坡,并写诗相赠。苏东坡作画黄庭坚也有题画诗赠送,苏轼病逝后黄庭坚十分怀念,写有悼念苏轼的诗。苏轼黄庭坚都名列于宋代书法四大家,又都情性放达,熟不拘礼,互为戏言成为文坛韵事,苏轼书法字体肥厚饱满,黄庭坚取笑为“石压蛤蟆”,苏轼听后反唇相讥戏称黄庭坚书法中字体的长撇大捺为“树挂死蛇”。苏轼的《寒食贴》为天下行书第三,而《寒食贴》的后序就是黄庭坚写的。
亲情指数:6.8
才华指数:苏轼10 黄庭坚9
综合指数:8.6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五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6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文才出众,倡导古文运动,诗文风格险怪,自成一体。
孟郊,字东野,性情狂放耿直,与韩愈交情深厚。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早年曾经在嵩山游学,学成后游历京城为韩愈所赏识,两人诗风也是一致的。孟郊四十岁后进入仕途,到江苏任职,韩愈作诗相送,有“物不平则鸣”的名句,把孟郊列在陈子昂、元结、李白、杜甫等大名家之后,可见对孟郊诗的偏爱,孟郊也将自己与韩愈相提并论“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两人唱和的诗为数不少,孟郊的孩子不幸夭折,韩愈写诗安慰他,充分表达了对孟郊的理解和关心,孟郊有许多诗都表示对韩愈知遇之情的感激与敬意。孟郊亡故后,韩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亲情指数:8.5
才华指数:韩愈9.5 孟郊7.5
综合指数:8.5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六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6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稼轩。
陈亮,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
辛弃疾和陈亮相交于风雨飘摇的南宋孝宗年间,都是力主北伐收复山河的积极倡导者,并且都上书主张抗金救国,相同的爱国主义情操是二人友谊的基石,同样文武全才,同样才气横溢。
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两人携手同游鹅湖,诗酒唱和了十几天时间,意犹未尽,又相约拜访朱熹,因为没有遇上朱熹陈亮告辞回家,辛弃疾第二天又想念老朋友,马上起程一路追赶,最后因为雪深泥滑不能前行才作罢。两人先后为此用《金缕曲》词牌相互酬唱,一连唱和了五首之多。两人在词中历数了彼此的深厚友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现状深怀感慨,对侫臣当道苟且偷安非常愤恨,表达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立志恢复神州的雄心,荡漾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千古传扬。陈亮的词不仅题材、感情基调和大体的风格与辛弃疾相似,写作技法也很相似。
亲情指数:8
才华指数:辛弃疾9 陈亮8
综合指数:8.3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七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6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皎然,唐代第一诗僧,世居湖州,著有诗歌评论集《诗式》。
陆羽,字鸿渐,湖北竟陵人,《茶经》作者,民间尊为茶圣。
安史之乱后陆羽避难来到湖州,结识皎然,开始了一段长达50年的僧俗忘年友谊,陆羽在皎然的引见下,结交了江南名士刘长卿、颜真卿、李冶、张志和等人,并帮助陆羽完成了《茶经》的写作和各地茶叶的考察工作。大历四年,皎然为陆羽建成苕溪草堂,亲自远赴苏南把陆羽请回湖州,并以诗相赠“欲赏芳菲不待辰,忘情人访有情人。西林岂是无清景,只为忘情不记春。”大历十年,陆羽移居颜真卿为他新建的青塘别业,皎然再次造访,写下五律《寻鸿渐不遇诗》。建中年间,陆羽远赴江西上饶开山种茶,皎然想念陆羽,不顾自己已70高龄,亲自到上饶邀请,陆羽也随皎然重回湖州,不久后皎然圆寂。后来陆羽病逝,也葬在杼山,坆茔与皎然的砖塔隔山相望。
亲情指数:10
才华指数:皎然8 陆羽6
综合指数:8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八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6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王维,唐代大诗人,精通音律书画,27岁时因为侫臣李林甫执政,他隐居终南山,在蓝田建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裴迪,比王维小15岁,青年时期与王维一起居住在终南山,互相唱和,他们两人的《辋川集》五言绝句,被后人所推崇,在艺术造诣上几乎超凡入圣了。
王维的赠裴迪的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脍炙人口,尤其是“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句,大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由于志趣相同,裴迪的诗风格意境都与王维十分相近,王维的名作《竹里馆》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裴迪的同名诗中写道“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另外,王维的《辛夷坞》和《漆园》,裴迪都有同题目同体裁的诗。
亲情指数:7
才华指数:王维9 裴迪7.5
综合指数:7.8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九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7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八大家”之一。
梅尧臣,又称梅宛陵。
两人的交往从诗文革新运动开始,欧阳修是诗文革新领袖,而梅尧臣是积极拥护者,欧阳修《六一诗话》中对梅尧臣的文学主张十分赞同。庆历元年梅尧臣到湖州担负税监,欧阳修专门设宴饯行,梅尧臣写了《醉中留别》诗相赠。不久后,欧阳修被贬,梅尧臣也专门寄诗劝慰好友。两人在飘浮尘世的聚散离合中总是相互挂念着,梅尧臣曾采了家中的银杏不辞千里寄给欧阳修,欧阳修睹物思人,作诗《梅圣俞寄银杏》以答谢,诗中说“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物*以人贵人贤弃而论”。拳拳之意,尽在诗中。欧阳修还有诗称赞梅尧臣的诗如吃橄榄,越品越有厚味。
亲情指数:7
才华指数:欧阳修8.5 梅尧臣7.5
综合指数:7.7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十位
推荐你去余杭双溪漂流景区 可以跟团去游玩
【竹筏漂流】
价格: 80元/成人,40元/儿童(1.2米以下)
描述: 全长水路3.5公里,历时一小时左右,由专业筏工点篙撑筏,顺莫干山、天目山支流汇合双溪而下,每筏限坐游客八人,每人配备救生衣1件。溪水清澈明净,水面时有翠鸟、鸭子、白鹭等出没,两岸茶山葱笼,淡竹林绵延不绝,溪边有“苎翁垂钓”、“村姑捣衣”,实属一幅天然水墨风情画,都市喧嚣在此荡然无存,人在画中游,置身于秀美山水之间,使人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乡间小道牛车行】
价格: (门票包含)
描述: 坐上牛拉大蓬车,沿竹径通幽的弯弯小道缓缓而行,其感觉与坐轿车截然不同。朴实憨厚的老牛公牵着他心爱的老牛热情地为你服务,两旁竹林散发出阵阵清香,一声吆喝,老牛甩着尾巴拉着你颠簸几下,让人感到亲切而快乐,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橡皮堰坝】
价格: (门票包含)
描述: 新近增设橡皮堰坝一座,高出溪面2米,竹筏至此,突然急涌而下,惊险刺激。
【夹堰险漂】
价格: (门票包含)
描述: 漂流至下游又有夹堰一座,高3米,为全国漂流行业之罕见。
【双龙戏水】
价格: (门票包含)
描述: 此项目由民间传说“双龙游双溪”演化而来,结合现代科技、电脑监控,两注水流自黄龙、青龙口中喷涌而出,化作二道彩虹,其景蔚为壮观,使游客在戏水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竹竿舞】
价格: (门票包含)
描述: 竹竿舞为景区免费游乐项目,配备专业舞蹈演员示范,随着竹杆敲击的“叭叭、咵咵”声,游客会情不自禁闻声起舞。
【沙滩排球】
价格: 20元/小时
描述: “千步沙滩”位于漂流终点,在松软的沙滩上架起排球网,打一场排球,出一身汗,其乐无穷。
【水车房】
价格: 2元/次
描述: 我国传统的农田灌溉工具——水车,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销声匿迹。人们只能从电视中看到的神奇而又古老的水车架设在双溪水车房,有兴趣可以上去踏几圈,亲身体验古老水车的神奇。
【烧烤】
价格: 费用自理,参考价15元/人
描述: 觅一方净土,搬几把竹椅,拾几块卵石,架一只铁网,串几块野味烧烧烤烤,聚三朋四友,席地而坐,对饮对酌,其乐融融。
【篝火晚会】
价格: 包场收费,100人次以内500元/场,100人次以上超出的部分按3元/人结算
描述: 燃一堆篝火,邀一帮友人,围着篝火尽情欢歌,纵情舞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皮划船】
价格: 20元/30分钟
描述: 月亮潭上,自己操浆,充当水手,相互竞技,终生难忘。
【娱乐场】
价格: (门票包含)
描述: 在娱乐场内,可以免费荡秋千、踩翘翘板、坐滑滑梯、过绳桥、走网桥等,在这里游客可大显身手。
【狩猎场】
价格: 10元/5支
描述: 在这里“只识弯弓射大雕”,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张弓搭箭,瞄准山鸡、野禽……谁不希望拿到那唾手可得的猎物呢?
【山歌对唱】
价格: (门票包含)
描述: 漂流途中,游客亦可一展歌喉,与“山里妹子”对上山歌一曲,你会发现“刘三姐”仿佛又回到了身边。
【小白菜外婆家】
价格: (开发中)
描述: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路人皆知,而小白菜跟随外婆颠沛流离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您来双溪漂流,就可亲眼目睹小白菜童年的故事。
【陆羽泉文化主题公园】
价格: 20元/人
描述: 占地二十亩,清流碧池,曲桥亭阁,卵石幽径,是一处园林化的茶文化圣地,陆羽泉是茶圣陆羽隐居于此著《茶经》时用以汲水煮茶的一口古泉。《陆羽泉》三字由书法泰斗沙孟少海题写。园中有茶经碑廊、陆羽铜像、第一壶、苕溪草堂、羽泉亭、鸿渐阁、茶文化陈列室、陆羽茶庄、陆羽泉等。
【高空气球】
价格: 50元/次(双人),30元/次(单人)
描述: 乘上高空气球,览万顷竹海,观双溪全景。
【飞天蹦极】
价格: 20元/次
描述: 在橡皮筋弹力的作用下,刹那间人被抛向空中,来回数次,既刺激又安全,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沙塘橡皮筏漂流】
价格: 80元/人
描述: 橡皮筏自划漂流极具挑战性,坐进橡皮筏,顺流而下3000米,半途刺激不断,冲下一个堰坝又遇一个旋涡,磕磕碰碰、手忙脚乱,考验你的反应是否机敏,考验你的意志是否坚定,但安全绝对有保证。
【山沟沟旅游度假区】
价格: 汤坑#茅塘76+10
描述: 距双溪漂流仅十公里的山沟沟旅游度假区是以生态观光旅游和农居休闲度假为主要旅游项目,旅游度假区主要由汤坑探险健身观光景区、茅塘休闲度假景区、凌村坞生态旅游景区三大骨干景区组成,以连天群瀑、天然裂谷、叠嶂群峰等原始生态资源,被列为浙江省重点自然保护区。
苕溪草堂自大历三年夏新营洎秋及春…四十三韵原文:
万虑皆可遗,爱山情不易。自从东溪住,始与人群隔。应物非宿心,遗身是吾策。先民崆峒子,沦景事金液。绮里犹近名,于陵未泯迹。吾师逆流教,禅隐殊古昔。洗足临潺湲,销声寄松柏。缃荷采堪服,柔草持可席。道心制野猿,法语授幽客。境净万象真,寄目皆有益。原上无情花,山中听经石。竹生自萧散,云性常洁白。却见羁世人,远高摩霄翮。达贤观此意,烦想遂冰蘖。伊予战苦胜,览境情不溺。智以动念昏,功由无心积。形骸尔何有,生死谁所戚。为与胜悟冥,不忧颓龄迫。春风自骀荡,禅地常阒寂。掷札成柳枝,溉瓶养泉脉。道人知止足,盥漱聊自适。学外见古贤,颇令我心惕。眇绵云官世,梦幻羽陵籍。鬼菉徒相矜,九原谁家宅。俗情封浅近,至理昧尧跖。蹈善嗟沈冥,履仁伤堙厄。匠心圣亦尤,攻异天见责。试以慧眼观,斯言谅可觌。外事非吾道,忘缘倦所历。中宵废耳目,形静神不役。色天夜清迥,花漏时滴沥。东风吹杉梧,幽月到石壁。此中一悟心,可与千载敌。故交徒好我,筐中无咫尺。潘生入空门,祖师传秘赜。汤子自天德,精诣功不僻。放世与成名,两图在所择。吾高鸱夷子,身退无瑕摘。吾嘉鲁仲连,功成弃珪璧。二贤兼彼才,晚节何感激。不然作山计,改服我下泽。君隳元亮冠,我脱潜师屐。倚卧高松根,共逃金闺籍。 诗词作品: 苕溪草堂自大历三年夏新营洎秋及春…四十三韵 诗词作者:【 唐代 】 皎然
湖州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处苏浙皖三省交汇之地,与江苏省南部的苏州、常州,并称“三吴”。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为其《登庐山》诗句“浪下三吴起白烟”作注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湖州市域总面积5817平方公里,地貌结构为“五山一水四分田”。气候为典型的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温度为摄氏16.9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240毫米。
湖州的地形,西倚势若奔马的天目山脉,境内重岗复岭,群山逶迤,异峰突起,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座,其中龙王山高1587米,比在临安境内的天目山主峰还高出80米,山势磅礴,奇峰异石与悬崖陡壁相间,有仙人桥、龙门瀑布、龙门坎等自然景观。周围云雾变幻,溪谷深切,水流湍急,叠瀑壮观,覆盖着生态完好的原始森林。在700米以上森林呈现出黄红相间的暖温带夏绿林景观,森林面积达2063平方公里,素有“极目千里秀,林木十里深”之称,此乃上海黄浦江之源头。
天目山向湖州东北延伸,与杭州为邻,有座秀丽挺拔的山峰,与庐山、北戴河、鸡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的莫干山,周围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20.2米,山以竹海流泉、烟岚云雾为胜,形成独特的“清凉世界”。陈毅元帅曾高歌一首《莫干好》,词曰“夹道万杆成绿海,百寻涧底望高楼。”“飞瀑剑池涤俗虑,塔山远景足高歌。”
天目山余脉一直延伸到湖州城西郊、太湖南岸。北宋元丰二年曾任湖州太守的著名词人苏轼有诗曰:“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荡荡纳千派。”
京杭大运河和源于天目山麓的东、西苕溪纵穿横贯湖州全境。苕溪东经由页塘(申湖航道,称“中国莱茵河”),流于黄浦江,北经56条溇港注入烟波浩渺的太湖。境内水系密如蛛网,交织一起,形成江南水乡。
我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鲍照、白居易、杜牧、颜真卿、皎然、张志和、苏轼、司马光、王十朋、赵子昂、戴表元和郑板桥都曾赋诗书画赞美湖州的秀美山水。有诗曰:“山从天目成群来,水傍太湖分港流。湖上清溪溪上山,人映清波波映楼。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第二节 建置与历史沿革
湖州远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5500年),已有人类聚居。
湖州建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
公元前334年,楚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名“菰城”(以泽多菰草而名)。
公元前223年,秦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
公元266年(三国东吴孙皓宝鼎元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
公元602年(隋仁寿二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
明、清时,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
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至1983年曾几度分合;湖州又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
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菱湖三区。
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第三节 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
湖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由于湖州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各种条件,特别是太湖之滨的东部平原,一片水网平原地带,是养鱼、栽桑的好地方。这里勤劳的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养鱼、栽桑、养蚕的经验。
湖州栽桑养蚕究竟始于何时,现无从查考。但,据1958年在湖州南郊钱山漾所发掘出的织品绢片考证,已有4700多年历史,证明丝绸起源于湖州。原始社会就开始的栽桑养蚕,到隋朝初年,湖州已是桑树遍野,户户养蚕,“湖丝遍天下”了。唐朝,以湖州丝绸为贡品。清朝光绪年间直隶省蚕桑局《蚕桑萃编》中提到天下桑树以湖桑为最优,河北保定、湖北武昌一带的人都来湖州聘师指导。
养鱼为后来居上。据史书记载,中国养鱼起源于春秋战国之前,是世界上养鱼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湖州南浔有范庄,据说是越国大臣范蠡(晚年称陶朱公)养鱼之处。汉朝,有人以他养鱼经验写出我国第一部有关养鱼之书《陶朱公养鱼经》。唐朝,湖州即盛誉“鱼米之乡”,有诗云:“春水龙湖(湖州菱湖的别名)绿满天,家家楼阁柳吹丝,菱秧未插鱼秧小,种出明珠颗颗圆。”湖州养鱼业,尤以菱湖的养鱼为全国三大淡水养鱼基地之一。
湖州还是著名的“中国竹乡”。湖州西部安吉山区,是一个“山山岭岭毛竹林,绿竹一片似海洋”的竹子集中产区,竹林面积达130万亩。近代大画家吴昌硕,就出生在安吉,他所画的竹,形似神韵,功底尤深。湖州钱山漾新石器晚期遗址,所发掘到大量用竹材编制的竹器,也足以证明湖州栽种、生产竹子历史之悠久。
湖州又是中国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是被誉为“茶祖”的唐朝陆羽隐居湖州时所著。陆羽通过在湖州一带茶乡广泛的茶事活动所记载的栽种、制作、饮用茶叶的经验,流传域外,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湖州物产丰饶,如不久前被确定为湖州市树的银杏(俗称“白果”),是目前世界最古老、最珍贵的树种之一,湖州西北部长兴的八都岕即保存了长达十公里多的古银杏长廊。古银杏有“活化石”之称,郭沫若曾热情地赞颂其精神,称之为“国树”。
除了银杏,湖州的莲藕、百合、板栗、青梅等,均属湖州地方特产,其栽培历史之悠久,也可上溯千年以上。
湖州的毛笔,乃“文房四宝”之一。湖州的震远同、诸老大、丁莲芳、周生记均为百年老店,乃美食文化中的湖州“四大名点”,闻名遐迩。 湖州文学起源于德清武康的防风古国,它是传说中的夏禹时代在武康的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最早的文学常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在“尚鬼好祀”又盛产竹子的武康,人们劳动之余,山前湖边聚集在一起,吹着砍下来的竹管,披头散发,装扮各种神巫,以如颠如狂的舞姿,边吹边舞,那富有节奏的舞步和叫声,正是讲究音律的文学作品产生的基础。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由于湖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迟缓,故这一时期湖州只出现了少数的文人著述,内容是经学、史学著作。从南朝开始,湖州文学才算真正出现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著名作家。出现了沈约、丘迟、吴均等著名文学家。隋朝短暂,文学上没有什么成就。后主陈叔宝祖籍长城(今长兴),虽有一定诗才,但内容绮靡无可取。
初唐时期湖州作家主要有陈叔达、徐坚、包融、沈千运等人。陈叔达为陈后主之弟,其诗仍袭梁陈旧体,内容空虚。徐坚及其父、姑皆善文词。包融为吴中四士之一,与二子合称三包。沈千运为《箧中集》七人之首,为诸人中成就较大者。唐代中期湖州文学达到了高潮,文学创作异常活跃,名篇佳作迭出。这一时期湖州籍作家的代表人物有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诗僧皎然以及苦吟诗人孟郊,传奇作家沈既济、沈亚之。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湖州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李冶。李冶今存诗16首,施蛰存认为“没有一首不是好诗”。同期在湖为官或客居湖州的诗人不少,主要有颜真卿、陆羽、张志和、刘长卿、顾况、白居易、张籍、李绅等人。张志和的《渔夫》5首,开创了“渔歌体”,传入日本,嵯峨天皇及众贵族竞相仿作。晚唐湖州文学虽没有中唐发达,但也并不沉寂。湖籍作家有钱翊、严恽,但宦游、客游湖州的作家很多,如杜牧、陆龟蒙、皮日休、罗隐、许浑等。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商铺酒楼遍布,夜市繁盛,促进了城市市民文艺的发展。湖州由于经济发达,山清水秀,文人都乐于来此避世,尤其是宋室南迁后,因为近临杭州,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便纷至沓来,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活跃在两宋词坛的湖州籍著名词人有张先、叶梦得、周密。在湖为官或客游湖州的有:苏轼及苏门四学士、毛滂、梅尧臣、苏舜钦、姜夔、陈与义、张元干、杨万里、王十朋、汪元量等人,留下了吟诵湖州的许多诗词佳话。两宋间,词人、诗人的群体活动也很活跃。这一时期,散文方面的成就有周密的《齐东野语》、葛立方的《韵语阳秋》、叶梦得的《石林燕语》等。
元代湖州文学,内容上反映隐逸生活,思念故国者多,歌功颂德者少。诗词成就较高。特点是与绘画结合,画家大多兼文学家,工于诗文,著名的有赵孟頫家族。赵孟頫夫妇、父子的诗文在当时文坛上颇有声名。客游湖州留下吟咏湖州诗篇的有名作家有戴表元、仇远、杨维桢等。
明代起,湖州文学又有新的发展。主要诗文作家有茅坤、徐中行等。明初客居吴兴的张羽、徐贲与高启、杨基号称“吴中四杰”,有许多诗文写出了湖州山水之秀。此外,吴承恩、归有光以及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人也都宦游或客居过湖州。明代中叶以后,通俗文学小说兴起。明清小说的繁荣,在湖州文学史上也可见一斑。凌蒙初的“二刻”、董说的《西游补》、陈忱的《水浒后传》、朱国祯的《涌幢小品》32卷,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此外,臧懋循、茅维创作、整理戏曲,宋雷搜集民间传说,也为湖州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清代诗词呈现复兴的局面,湖州文学也是如此。这一时期湖州诗人、词人及其留传作品之多,为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所不及。湖人陈焯、郑遵佶的《国朝湖州诗录》、《续录》收录至道光间的诗作者达一千二百人(见“市志”)。仅就叶恭绰《全清词钞》、朱祖谋《国朝湖州词录》统计,湖州词人有一百四十四人,其中有词集的九十三人。其次女诗人、女词人大量涌现,《全清词钞》所收录湖州籍女词人有十九人(含外地嫁来湖州的),而且都有集子。晚清词坛更出现了朱祖谋这样的大家。朱不仅创作成就突出,而且在整理、出版词集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湖州籍文人人才辈出。有初期白话诗“三巨头”之一的沈尹默,他是倡导白话诗并产生影响的诗人之一;有新文化运动急先锋及文字学家钱玄同;有红学大师、诗人俞平伯;有戏剧活动家沈西苓和戏剧理论家宋春舫;还有小说家萧也牧和报告文学家徐迟等等。他们的共同努力使现当代湖州文坛异常绚丽。
(一)沈约和新体诗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德清武康镇)人。幼好学,夜不释卷,母恐其劳累,常减油灭火。他善作文,聪明过人。历仕齐、梁、陈三朝。48岁时完成《宋书》。73岁卒,谥号隐侯。
(二)丘迟及其《与陈伯之书》
丘迟(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人,南朝梁文学家。丘迟父亲名灵鞠,有才名,仕齐,官至太中大夫。据《梁书》记载,丘迟八岁便能属文,其父灵鞠常谓“气骨似我”。丘迟初仕齐,任殿中郎。入梁,武帝时迁中书侍郎,天监三年(504),为永嘉太守。以文才见称于时。史载梁高祖曾著《连珠》文,“诏群臣继作者数十人,迟文最美”(《梁书》)。卒年四十五,所著诗赋传于世,明人辑有《丘司空集》。
三)文学家兼史学家吴均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安吉)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兼史学家。吴均出身寒贱,三十多岁才在吴兴补个主簿,甚不得志。后在建安王萧伟下面担任记室,奉朝请等职务。他要求借有关齐的史料自写齐书,梁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因忠于史实而触怒梁武帝,被焚书罢官。晚年又奉诏撰通史,未成而卒。著作有《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西京杂记》二卷、《钱塘先贤传》五卷、《入东记》、《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文集二十卷等。著作大多散佚。作品有《吴朝请集》和小说《续齐谐记》。
(四)“大历才子”钱起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这时期湖州的著名文学家。青年时代几次赴长安考试,不中。天宝十年(751)三十九岁时中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今陕西)县尉等小官。大历年间,曾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有《钱考功集》。在大历十才子中,钱起年辈最大,成就最高,曾与王维等人唱和,诗风也略似王维。诗以五言为多,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
(五)诗僧皎然
皎然(720?-792?),姓谢,字清昼,吴兴人。皎然为其僧名。他大约生于开元初,卒于贞元末,是南朝宋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早年学习儒、墨、道。安史之乱起,移居吴兴东溪。大历四年春,池上洲(即白苹洲)上他营建的苕溪草堂落成,从此定居于此。他漫游过不少名山古寺,但长期来一直居住在湖州杼山妙喜寺,并卒于寺中。有《皎然集》(一名《抒山集》)十卷,另撰有《诗式》、《诗议》、《诗评》等诗论。
(六)苦吟诗人孟郊
孟郊(751-841),字东野,湖州武康(今德清武康)人。孟郊早年丧父,事母至孝。两次应试不第。四十六岁时中进士,五十岁才任溧阳尉,终日吟诗,不务公事,县令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孟郊毅然辞官,奉母归湖州。元和元年(806)河南尹郑余庆召他,五十岁以后定居洛阳,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等小官。元和九年,郑余庆出镇兴元,又召为参谋,病卒于赴任途中。孟郊一生中,多次回湖,与皎然、陆羽等人交好。其旧居在武康县西一里。有《孟东野集》。
一)“桃杏嫁东风郎中”——“张三影”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圣八年(1030)进土。曾任吴江知县。晏殊知永兴军,辟为嘉禾通判,七十岁时出知虢州,历官至都官郎中致仕,晚年往来于湖州、杭州等地,过着优游的生活。
二)“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叶梦得的词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据其后人明叶盛《水东日记》称梦得四世祖自缙云迁乌程,定著霅川乡中书里。《宋史》说其为苏州吴县人。应是其父始居吴县。而叶梦得几次辞官隐退,都住在弁山的石林别墅,卒亦葬于弁山坞,宣和五年(1123),他在湖州与太守葛胜仲(鲁卿)有多次唱和,如《临江仙·癸卯次鲁卿法华山曲水劝觞韵》。绍兴五年(1135)的《石林避暑录话》自称“吾居山十年”,可见经营石林别墅已久。绍圣四年进土,徽宗朝曾官龙图阁直学土,知汝州、蔡州、颍昌府。高宗时曾任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后移至福州。绍兴十六年致仕,居湖州。自号石林居士。作词有林下风,晚学东坡,有汲古阁本《石林词》,存词百余首。
陆羽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竟陵郡即现在的湖北省天门县,唐代的竟陵郡河渠纵横,诗人皮日休对此描写道:“处处路旁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陆羽就生长在这样一个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但他个人的经历却极为坎坷,也许正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不同于常人的经历,造就了陆羽不平凡的一生。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那时的陆羽才3岁,不知其父母是何许人,在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被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可信度较高。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陆羽姓名的取得也颇有意识,据说陆羽年长后以《易》自况,占得《渐》卦,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队伍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这仿佛谕示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自父母,竟如天降。
收养陆羽的积公禅师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是个饱学之士。积公好茶,煎得一手好茶,所以陆羽自小便得艺茶之术,得其教诲也深明佛理。但晨钟暮鼓、识字习经的佛学生涯对于一个孩子毕竟过于枯燥,陆羽一心想学孔孟之道,对抄经念佛不感兴趣,但却对积公禅师嗜茶之好、艺茶之术颇有兴趣。9岁那年,陆羽竟然执问积公禅师:“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积公禅师为此异常恼火,便用加重劳动的办法来令他悔悟。当时陆羽被罚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还要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却在牧牛时读儒书,后又被派在寺园中修剪草坪和花卉。
12岁那年,陆羽乘人不备,离开寺院,游泊江湖,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成了优伶。虽然陆羽貌丑,又有口吃,但却“为人才辩”(《陆文学自传》),很有才华,他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且很有表演才能,他扬长避短,专演丑角,幽默诙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是陆羽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在一次演出中,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李齐物,为淮南王李神通之重孙,王室后裔,为人正直,多政绩,曾开三门砥柱以通黄河漕运。后遭李林莆陷害,由河南府长官贬为竟陵太守。李齐物助陆羽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从此陆羽精研经史,潜心诗赋。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陆羽学成下山,那时李齐物已回京城,陆羽又恰遇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刺史,崔国辅也同样爱惜人才,与陆羽相见恨晚,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崔国辅擅长五言小诗,陆羽与之相处,受益匪浅。
三年之后,崔国辅离开竟陵,临别将一头白颅乌牛和文槐书函送给陆羽:“白颅乌牛,襄阳太守李澄见遗,文槐函,故卢黄门侍郎所与。此物皆已之所异也。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可见他们俩的友情之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乱暴发,当时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先到江西,公元756年又到了湖州,拜见了城西南抒山妙喜寺诗僧皎然。皎然,俗姓谢,湖州人,为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世孙,他即是诗僧,又是茶僧,陆羽与他结为忘年交。由于湖州较北方安宁,又是名茶产地,这一时期陆羽到各大茶区游历考察,学习茶农种茶的经验和方法,畅游庐山,择定晋陶渊明弃官而隐的彭泽县结庐隐居。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陆羽前往江苏茅山观察茶事。应该说这段时期是陆羽的一个成长期,在这之前他虽然在积公禅师那里学会了烹茶,品茶,但对于真正的茶道和茶的基础工艺还不甚了解,皎然的出现无疑弥补了他的缺点,通过与皎然的交往,陆羽对茶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后世有人称皎然是指导陆羽写作《茶经》的人也是有根据的。
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又回到湖州,对收集到的茶事资料进行整理,在皎然的苕溪草堂开始了《茶经》的著述工作,这期间陆羽又结识了戴叔伦、皇甫冉这样的地方官,他们对茶也有浓厚的兴趣。有《陆文学自传》为证:“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陆羽不仅观察茶叶的生长和加工,也注重分析茶叶品质的优劣,学习良好的烹茶方法,并总结出一套规律。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标明“圣唐灭胡年造”,以表明茶人以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大胸怀。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颜真卿遭排挤被贬到湖州作刺史。颜真卿以书法见长,受文坛敬重,一踏上湖州就被江南水乡茶山的美景所吸引,一时也成了湖州文化界的中心人物。颜广交江南文士名僧,陆羽、皎然成为其文友,他与陆羽、皎然等许多文人同心协力编撰《韵海镜源》,次年完成,即上献朝廷。这次参与著书,对陆羽加深儒理,在《茶经》把中庸、和谐的思想溶入茶文化精神甚有助益。为答谢陆羽、皎然等文人的相助,颜真卿特地在抒山东南岗筑亭。名为“三癸亭”(因是癸丑岁、癸卯朔、癸亥日落成)。此亭由陆羽亲自设计,颜真卿题名,皎然赋诗一首:“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
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在颜真卿的关怀下,陆羽有了自己的家——青塘别业。为《茶经》的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皇帝诏授颜真卿为刑部尚书,颜真卿进京后推荐陆羽为太常寺太祝,陆羽辞而不受。出于礼节,陆羽还去京都长安拜见了颜真卿。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陆羽呕心呖血数十载的《茶经》正式刻印。
随后的日子里,陆羽来到信州开辟茶园,继续研究茶事,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陆羽已届花甲之年,重回湖州青塘别业,又开始了他的著书生活。经过三年努力完成《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贞元十一年,游金盖山(湖南南部),著《水品》一卷。次年居苏州,品虎丘泉,引水种散茶,贞元十五年回湖州。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陆羽病逝于青塘别业。
皎然写给陆羽的诗形象地描述了陆羽的一生:“太湖东西路,吴主右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飘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侵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
他为报达其恩师养育之恩所写的诗《六羡歌》最能代表其思想的精华:“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