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在哪里,水调歌头怎么唱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水调歌头在哪里,以及水调歌头怎么唱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苏轼在哪里写的《水调歌头》这首词?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全诗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诗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水调歌头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当时又是在哪里创作的?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水调歌头的出处是哪里?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四十一岁中秋节时怀念弟弟苏辙而做的诗,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苏轼当时正任密州知府,官场失意.全篇充满苏轼贯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一首被广为流传的中秋节诗歌.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我举着杯酒问苍天.天上的天宫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那风回到天上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着月亮跳起了舞.清影随人,就好象乘云彩,驾着清风,在天上飞翔着,哪里像是在人间啊?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有心事不能安眠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非要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月圆呢?人生有悲伤,有欢乐,有分离,有团圆.而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的时候.这些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的,难得十全十美.但愿人们能够天长地久的在一起,虽隔者千里远,但是可以同赏一轮明月. 这首词有上,下两片. 上片主要是在描写月色的美丽,叙述了身世及思想上的矛盾.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发问青天,把读者们的思绪引到了浩翰的夜空中.”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既有对朝廷的向往,又有些疑虑.最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下片主要写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现苏轼对思念弟弟,夜不能眠.“不应有恨”表面看是在说月亮,其实是在说作者自己不应有恨但恨在其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对人世的解释,表现了他的旷达,洒脱.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所有离别人的祝福,使全诗转入更高的境界.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既有哲理又饱含感情. 寄寓着词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显得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情味厚重。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在哪里写的?谁知道请说说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

(苏辙在齐州,山东济南)

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

(山东诸城)

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