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己诗三行什么意思,予袊古诗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予己诗三行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予袊古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予己诗几行

      予己诗三行,有梦,有酒,有远方⋯⋯

      没有诗,没有酒,没有梦,心中早已模糊了远方……站在城市丛林,你忘了多久没有听见内心的吟唱?忘了旁若无人?旁若无人地轻唱,旁若无人起舞。兴之所至,从来只是一种心情!成熟让人学会了隐藏,让人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多久前会写诗?应该是个没有电脑只能手写涂鸦的时代,因一首曲子,因一草一花,因古道夕阳都能涂出几首诗来感动自己的那个时代!少年时真的不识愁滋味?不懂感情的年纪以为能赋出几句新词,便是尝尽了世间爱恨,那些想象中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最终败给了成长!如今的诗在心中纵使起草千万遍,不能言不能语,只能深藏于心底⋯⋯

      醉过方知酒浓,买醉的灵魂总会出卖孤独的内心!酒醉时的清醒痛彻的不只是心扉,还有那个可怜的胃!一直记得二十多年前,为赋新词想说愁的年纪,和发小相约体验一场宿醉,兴许识得"愁滋味"的自己能写出一两句惊世之词!发小从家中偷出她老爸的一瓶好酒,一个灰蒙蒙的下午我们相约一起去了白云湖边,只记得湖边都是树没有岸。早已忘记了季节,也不懂喝酒的情调:应有个高脚杯或二两下酒菜!自以为喝了咱的酒,我可以如同向往的优雅女人那般,借着酒意写出一些诗情!现实与梦想的差距:打开瓶盖舔了一下才发现白酒如此难以下口,赶紧拧上瓶盖,不敢再带回家,两人找了棵大树做了记号挖了个坑连瓶带酒给埋了!还憧憬着相约十几二十年后再让它重见天日,必是一瓶陈年好酒!一瓶白酒就这样糟踏在两个熊孩子手里!现如今白云湖两岸早已修成了风景,那瓶老酒注定只能成为我和发小记忆中的佳酿了!

      儿时的梦想,当记者!当老师!学的专业和记者沾着边,做的工作一直没离开过学校。跌跌撞撞地成长着⋯⋯突然有一天发现长大后世故的自己,已经被儿时的纯真所抛弃!丢失了梦想,或许丢失的还有自己!多年以后,突然发现,原来人世间还有那么多事物是介于是非之间、喜恶之间、取舍之间的。一如爱却得不到的人,恨却断不掉的情,逃却挣不脱的网。予己诗几行,有梦,有酒,有远方!远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随性涂诗,安心听歌,或翩然起舞……那个远方,不动声色地深藏!

      风从袖中过恰好在梦境的缝隙间我看到你的模样……

予己诗三行,有梦,有酒,有远方。下联是什么?

下联是:“赠人花一朵,存真,存爱,存心意。”

释义:我想给自己一首三行诗,应该有梦,应该有酒,应该有坦荡的远方;赠送给你一朵鲜花,存在纯真,存在真爱。存在我的心意。

心有所向,必达远方

予己诗三行,有梦,有酒,有远方。

赠人花一朵,存真,存爱,存心意 。

                                                  ——  题记

今晨8:30”圆圈儿”起床,热了昨晚的炖菜,顺便还帮我盛出昨晚预约好的大米粥,一起吃早饭。

饭后圆圈儿看我工作忙碌,主动洗了碗筷,而G老师取回”提拉米苏”,顺便帮我收拾了垃圾,继而上班去了。

他表现越来越耐心,温柔,这让我刮目相看,期待他继续改善骨子里的急躁。

9:15——9:40,根据马主任新补充,再次各处确认,且无补充后再次报送德育杨老师。

整个寒假校医都很忙碌,致敬,点赞,拥抱,疫情过后,请她吃好吃的,以表诚挚的慰问。

给倩倩,老姐视频,想给她们分享蛋糕或者她们开车来取。结果她们各自谢绝。

圆圈儿好奇,按捺不住到切了两小块”提拉米苏”蛋糕,于是我们两个人享受美食,暂时葫芦岛长胖的负担。那就由衷谢谢G老师的分享。

居家主动隔离期间对于疫情继续保持重视,但不恐慌。打扫卫生,拖地,权当锻炼身体,同时听音频,越来越体会到极致利他带给我的平静,喜悦和快乐。也会坚持这样的修行。

中午做了香肠米饭,炒了莴笋片,还炖了带鱼。圆圈儿吃的很香,我也由此得到开心和快乐。

看她津津有味的吃饭,觉得能为她付出且享受跟她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感觉,不失为一种幸福。

从前的基因记忆里,养儿是传宗接代抑或”养儿防老”。可是到了现代,此刻,我最想说的是我们各自爱自己,活出自己,圆圈儿不用纠结与帮我和G老师达成所愿,她只需要身心健康的成为她自己,适应并胜任生存,这已然了不起

又因为提拉米苏的讨论引发了不必要的分歧,随之圆圈儿也留下了眼泪,虽然G老师并非恶意,他只是急躁,却也看得出掩饰不住的疼爱。

我作为当事人之一,不想评判任何一个人,只是觉得事情仅仅是事情,本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引发了各自的情绪。

而情绪背后是未被看见,理解,懂得的东西。那就是每个人心里未被觉察到的无名的火起或者钩子。

它们也有能量,也会流动,让父女俩瞬间丧失了还有原本的亲情体验、幸福与平衡。事后虽各有后悔或懊恼或者歉意,但是钉子就在那里,可以拔了,治标不治本也。

我也曾开解”圆圈儿”:不必介怀或者纠结。因为社会竞争包括父母职场挨批或者委屈都在所难免,无非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立足此刻,该干嘛就干嘛即可。

当然我也劝慰了G老师:别着急,慢慢来,圆圈儿的绽放是早晚的事情。

凡事都有周期,更需要过程,所以耐心和等待,就像是静等花开,与水同流。

而圆圈儿同学是宝藏女孩儿,真的是潜力无限。她在探索,也在努力的表达和实现。

诚然,G老师和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也绝不是最最差劲的父母,我们都在努力成为合格的父母。

还记得 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好的父母潜移默化的提供"抱持”的养育环境。

她做的好的时候,无限认可她,鼓励她再接再厉;而她受挫的时候,继续无条件的信任她,鼓励她,支持她继续刻意练习,直到习得某一种实力或者技能。

这种不含诱惑的坚决和深情让亲子关系更加稳固和稳定。而圆圈的自我生命力,灵活度,组织力、爆发力也会因为被充分滋养而爱满溢。

毫无疑问,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必须的。同时头脑健康也是必要的,就好比手机或者电脑硬件本身。而心理健康简单来说就是开不开心。

遇到问题能否顺势接纳,转化,哪怕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衅或者挑战,都能够勇敢、勇气和担当,这就是用对大脑去解决问题的的方法和途径。国外的脑科学和人类行为学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私以为没生病(未检查出器质性病变)并不代表健康,无比期待我们每个人都能觉知情绪背后的柔软,转念后及时抚平内心的钩子,进而变得宁静,喜悦和自在。

我很庆幸当圆圈儿的青春期与我更年期碰撞时,我修习了心理学。于是在自己人生过半的时候:才意识到有且只有我们各自的学习,修行,尤其是先做好自己。

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程度的释放自己的善意,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既允许自己做自己,也允许别人成为别人。

正所谓”己若所欲,先施于人”。当越来越多的人拿出善意时,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好。这就是生命的教育,或者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教育。

很可惜青年男女还没有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就结婚了。而年轻的父母还没有资格证的时候,已然无证上岗了,于是给自己,给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和无尽的困惑与困扰。

人常说种一棵苹果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而狄更斯在《双城记》里也曾说过,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那么如何最大程度的获得健康和平衡,确实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子孙后代,情绪独立且稳定,有力,这才是精神传承的意义。

好在,当自己改变了,进而会惊喜的发现周围的环境、气场都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开眼看世界跟坐井观天的感觉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目视远方,睁着眼睛走路,开车,不仅对别人有益,更重要的是我的生命由我负责,要成事,由我做起,我的生命有意义。

却原来同频的感觉真的很好,因为每个人不仅仅是缘份使然的相互陪伴,更重要的的是帮助对方成长,都变得越来越好。

也唯有如此,每个人才能轻松的走的久,走得远,而且不累。

而且随着个人宝贵的专注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能做会做的的事情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堪比人生开挂,未来可期。

越来越能接纳”圆圈儿”呈现出的”千姿百态”,包括叮嘱我炒菜少油少盐,膳食均衡,吃饭不语,看电视过程中不讨论剧情等感受。还有她觉得有时候感觉泪奔、不畅或者无助感等。

随喜帮她做了深度放松,结果她的眼泪决堤而下,虽然跟我的互动少了些。而我的表现和引导也并不完全尽我意。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各自敞开心扉,各自的柔软以对。再次感念相互的陪伴和看见。

亲情温暖而又珍贵,值得珍惜,更值得每个人在陪伴中相互看见,理解和懂得。那就各自努力,助力对方的成长,进步,这样遗憾就会少一些,喜乐自在多一些。

傍晚开车去接了老姐,一起到阳光。一起吃蛋糕,一起扑克娱乐,感觉很开心。

依旧感恩小殷姐的同步打卡。我们都走在大路上,纵情的欢唱。

成长是张弛有度,更需要好的引导。就像是健康的产生,努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期待自己做的更好些,再好些。

予你三行诗: 一行愿你有人为你分担忧愁 二行愿你有人相伴一生 三行愿你有人牵绊一生为你牵马斟

1、可能是这个女生很喜欢这首三行诗,所以转给你看看啊。

2、她知道你的心意,委婉拒绝。

3、她也喜欢你,希望你主动点。

予己诗三行,有酒有梦有远方

原创对联如下:

予己诗三行,有梦,有酒,有远方。

赠人花一朵,存真,存爱,存心意。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 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 竹子、 木头、 柱子上的对 偶语句。对联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 中国 传统 文化瑰宝。

对联

对联又称 对偶、门对、春贴、春联、 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 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 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 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 五代 后蜀主 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4]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 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 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5]

对联

对联作为一种 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 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 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 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 周易· 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 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 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卡车”与“吉普”,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 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 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 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 阴平、 上声、

对联

去声四声,皆分 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 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 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 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 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 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 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 斯坦因0610号 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 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 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 横额:也叫 横批或 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 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 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 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 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 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 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 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 连珠对、 双声对、 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 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 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 按行,骑就队。”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 魏晋,盛于南北朝。 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 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 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 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 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 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 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 李登作《声类》十卷, 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 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 颔联和 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举 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 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 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对联示例

一字对联

墨(对)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

此联还有另一种对法:

墨(对)柏

同“黑”、"白"相对,且“土”、“木”都为五行。

二字对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 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

三字对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 祖冲之(也可对“胡适之”)[7]

水帘洞(对) 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独角兽(对)比目鱼(比翼鸟

四字对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 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 春夏秋冬

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

棣华罨映(对)荪馤绵延(上联复词“罨映”双声,下联复词“绵延”叠韵,故此联又为双声叠韵对)

五字对联

山色攒 文气(对)湖光澄 读心。

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

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

六字对联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对) 褒贬自有春秋。

七字对联

德张 民智开明范(对)学领 女权炳耀风。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 同参 文字禅。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点灯登阁各攻书(对)移椅倚桐同玩月。

福无双至今朝至(对)祸不单行昨夜行。

八字对联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 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 明月春则和风。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十字对联

厚德才,孚 和协,时成尔事(对)修文乐,讲 礼仪,更造吾民。

多字对联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是,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地。

关于予己诗三行什么意思和予袊古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