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莺啼晓意思是什么,以及莺啼的莺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形容女子有美妙的声音或歌喉。
读音[shēng rú yīng tí]
莺啼即莺鸣。
出处:宋 辛弃疾 《蝶恋花》词:“燕语莺啼人乍还。却恨西园,依旧莺和燕。”《水浒传》第八一回:“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
莺啼读音:yīng tí。
释义:莺鸣。出处:宋辛弃疾《蝶恋花》词:“燕语莺啼人乍还。却恨西园,依旧莺和燕。”《水浒传》第八一回:“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
莺啼例句:
1、莺啼南海,燕雀争相做凤凰。难为了!这河山大好,如此泱泱。
2、她竟梦幻般地将万亩不毛之地的大沙漠变为莺啼鸟啭的一片绿洲。
3、陌上莺啼,斜阳古树,梦影依稀,一切还是旧时模样。
4、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
5、他们或在千里莺啼的绿柳江南,看多少楼台烟雨中;或停车枫林,看霜叶红于二月花。
6、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7、繁华景物都在身边过去,一路燕转莺啼,像一幅锦缎暗绣了同色的边纹。
8、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9、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
10、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11、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2、年轻时,我们自以为有大气力与本领搜罗奇花异卉,饱经风霜后懂得舍,专心护持自己院子里的树种,至于花团锦簇、莺啼燕啭,那是别人花园里的事,不必过问。
指莺鸣。
拼音:yīng tí
出处: 江南春
唐代: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释义: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一开头,诗人放开视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写作上,诗人首先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把“红花”与“绿叶”搭配,并用一个“映”字,从视角上突出了“江南春”万紫千红的景象。同时,诗人也从声音的角度,通过听觉,表现出江南春天莺歌燕舞的热闹场面。
诗句中的“千里”下得很妙,也很分量,不但空间上扩大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原文:
〔离亭宴带歇指煞〕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译文:
我曾经见过南京早晨流莺在玉树间穿行歌唱,我曾经见过秦淮河边亭台上的芬芳在早春绽放,而谁又能想到这一切会消散得像冰雪融化那么彻底。
我眼看着他大兴土木,我眼看着他大宴宾客,我眼看着他大厦倾塌!这爬满苔藓的碧绿瓦砾堆,我曾经在里面睡过风流觉,把这五十年兴盛衰亡都看在眼里。
有名的乌衣巷不再姓王,莫愁湖边夜里真的鬼魂哭泣,凤凰台上只有猫头鹰栖息!
曾经在残山上的梦境反而像是真实,旧日的心境难以忘却,不愿意相信这江山已经易主!
只好作一首哀江南,将这悲伤的声音一直传唱到老去。
出处:〔离亭宴带歇指煞〕是清代孙尚任的《桃花扇》结尾《余韵》中的一套北曲《哀江南》中结尾段。
扩展资料:
〔离亭宴带歇指煞〕赏析
〔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将感伤情绪推上了极至,其妙处恰在强烈的对比。
第一层,从“俺曾见”至“把五十年兴亡看饱”,以反复强调的手法,谴责统抬者的豪奢腐朽。
前四句,写美景不长。“金陵”两句,用典型景物概括了前面曲中所回忆追述的美景。“金陵玉殿”、“水榭秦淮”的地点,写明了是皇帝和达官贵人在赏景享乐。
“莺声晓”和“花开早",谴责南明君臣在疆土日蹙形势下,昏天黑地,一味享乐。“谁知道容易冰销”,一针见血指出了享乐所带来的灭亡命运。
“谁知道”三字,充满了对昏君佞臣的嘲讽。
接着,作者用“眼见他”组成的排比短句,三个“眼看他”,无非兴、亡二字,这与《红楼梦》中的“忽喇喇大厦将倾”是异曲同工之调。
作者把描写点集中在“楼”上,用紧承相连的“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雄辩地表明了荒淫腐化和亡国之间的必然联系。迫促的节奏表达了愤激之情。
“俺曾睡过风流觉”,和开首“俺曾见”相呼应,说明了老艺人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在叙说亡国痛史。苏昆生曾说自己是“睁着五旬老眼,看了四代人”。
他五十年的生涯,饱尝了万历、崇祯、天启、泓光四代的兴衰胜败。秦淮艺人的身份,使他对统治者的淫佚有更深了解。
“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概括了他回顾历史、目睹现状的无限感慨。正是长吁短叹,无语凝噎了。
“饱”字形象表明了他对这段兴亡史实认识的清楚、深刻、透彻。这个词,语气尖刻,语意丰富,感情容量大,为一曲之眼。
“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在结构上起了总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作者用步步深入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亡国之痛。
“乌衣巷”三句扩大了上一层中“楼塌了”的景象,把统治荒淫无耻所造成的后果,由统泊者的垮台扩大到国家山河的巨变。
“乌衣巷”句,借王导、谢安势衰,乌衣巷转换主人的历史,感叹现实的兴废。“莫愁”两句,巧用地名表变化。
从莫愁到哭,由凤凰到枭鸟,写出了人民对山河易色的深悲巨痛。
“残山”、“旧境”、现实、梦境,物渺人非,江山换主,旧梦只有一晌之欢;残缺的山河在人们梦中清晰出现,过去的种种是欲忘不能,现实都是无限悲凄,这是悲限、痛极之言。
这种爱国感情是多么深厚动人啊!“舆图目换稿”分明是冷峻的现实,却又冠以“不信”二字,实则是不愿相信。“不信”二字,伴泪和血,妙极天人,非大作手不能为。
不信归不信,现实却是:“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袅鸟。”这又是—种对比,任你信与不信,严酷的现实已是无法改变了。
“舆四换稿”的“换”字,包含了很多难言的内容。明亡后,清政权圈地_发,清兵大屠杀,文字狱的广为连坐??
这山河易色,人民血泪的种种,都在这“换”字中含混包括了。
结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把感情再深化一步,表明了要永志不忘亡国的哀痛。更让人声泪俱下,全无掩抑了。
原来于此有一总评:“天空地阔,放意喊唱,以结全体《桃花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哀江南》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