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官中郎将,什么是五官中郎将军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什么是五官中郎将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什么是五官中郎将军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军队的将领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古代的中郎将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品级。

中郎将中国古代官员名称。最早从秦朝的时候开始设置中郎将这个官职,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

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在正四品下,为高级武职。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

扩展资料:

中郎将这个军衔由秦朝设立,到西汉时分为五官、左、右三中郎署,职权在将军和校尉之间。诸葛亮的中郎将是在赤壁之战后,建安十三年,刘备平定了荆南四郡之后刘备任命的。

当时刘备封诸葛亮为中郎将也是不得已的事,因为当时虽然刘备有了四个郡的地盘,但是身份依然是个将军。

当主公的才是个将军,而汉朝除了战时置将军一职,平时并不常备,所以刘备能给诸葛亮的最大军衔也就是个中郎将了。

不过诸葛亮的军衔虽然不高,但是手中尽是实权,要知道诸葛亮是刘备最信任的人。诸葛亮掌管着汉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因为仁义宽厚,深得刘备的一众部属拥戴

至于到了三国末期,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的官位,如果搁到现在,可以说是国务院总理兼国防部长兼外交部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郎将

古代的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中郎将这个职务,最早是在秦朝被设置,后来到北宋时被废除,前后延续长达一千五百余年。在这个时间里,中郎将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中,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这段时期,中郎将这个职务的含金量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其中这位卢植,不仅是刘备的老师,还是曹操早年最崇拜的偶像,他当时的官职,就是中郎将;后来卢植获罪被免,接管卢植军队的人,叫做董卓,其职位也是中郎将。

与此同时,在平定黄巾起义中,东汉帝国有两位名将表现最为亮眼,被称为是当时的帝国双壁,也是东汉军界资格和威望最高的两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皇莆嵩和朱儁,当时他们两个的职务,分别是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东汉末年的中郎将,已经可以说是东汉帝国军界的扛把子,其权力和地位不可谓不高。

当然,中郎将原本的职务,并没有这么大。在先秦时期,“中郎”只是作为君主的近侍被设置,其职能大体是管理皇帝的出行车驾、马匹并保卫君主、照顾起居等等,俸禄只有区区六百石。

等到了秦朝和西汉初期,中郎开始负责统管皇帝的侍卫,于是更名为中郎将,当时中郎将共分为五官、左、右三个官职,即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候的中郎将,级别依然不高,它就相当于是皇帝身边的侍卫首领。

再等到汉武帝时期,他为保卫皇宫的安全,特意设立了一支精锐的皇家禁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即羽林军。而这支军队的统领,被称为“羽林中郎将”。由此,中郎将才正式成为统管皇帝禁军的的高级将领,俸禄也变成两千石,和地方各郡郡守相当。

后来西汉皇帝又将宫廷卫士正式命名为“虎贲郎”,他们的统领也就被称作“虎贲中郎将”。自此,中郎将也就由三个变成五个,即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和虎贲中郎将,主要负责统帅皇帝的侍卫和禁军,俸禄均为两千石。

等到东汉时期,中郎将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而普及的官职,其职能也从统率禁军变得更加宽泛,成为统兵的高级将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时期武将们的军衔和职务主要可分为三个级别:将军、中郎将、校尉,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上将、中将、少将。

由于当时将军职务都不常置,通常只有遇到大规模战争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武将们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就是中郎将。

也正因为此,等到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政府派出去镇压黄巾之乱的三军统帅,基本都是中郎将,由此中郎将一下子变得风光无限,其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直接可比肩高级将军。

不过,正所谓成也黄巾起义,败也黄巾起义,因为这场大叛乱,让很多将领获取到军功,所以各个将军职务被任命出来,比如后来皇甫嵩任被认命为左车骑将军,朱俊任被认命为右车骑将军。在这种背景下,中郎将的含金量自然下降了一个档次。

再后来,等到这些将军们都变成割据一方的军阀后,他们为笼络自己的得力手下,通常会任命他们为中郎将。

比如,袁绍手下的张郃、吕布手下的高顺、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孙策手下的周瑜等等,都曾被任命为中郎将。在这种背景下,中郎将不仅由中央官职变为地方官职,而且变得有些烂大街,其含金量自然又下降一个档次。

当然,这个时候的中郎将至少还有些价值,因为想得到它,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想得到中郎将一职的人,必须是这些割据一方军阀们手下最重要或最得力的人,相当于集团内部的二把手,否则它虽然变成地方官职,但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获取。

但是,等到军阀混战后期,有军功的人越来越多,将军都开始普及化,中郎将直接就沦为中级将领,不再担任军队统领。再等到三国形成后,中郎将已经完全成为一个虚衔,一点实际价值都没有,史书上都已很难看到它的名字。

一直到唐代,中郎将才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在正四品下,为高级武职。宋朝初年时,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来没多久被正式废除。

五官中郎什么意思

五官郎的解释

汉 时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称“五官郎”。《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 二千石 。本注曰:主五官郎。”后用以代称宫廷侍卫官。 唐 李白 《寒女吟》:“一拜五官郎,便索 邯郸 女。”

词语分解

五的解释 五 ǔ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 中国 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 五帝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

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秦置,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

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在正四品下,为高级武职。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

扩展资料

古代军衔

1、元帅: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2、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3、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

4、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5、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郎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军衔

五官中郎将是个什么官职?

五官中郎将,古代官职名。

西汉沿秦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所统郎官为三署郎。东汉规定,郎官五十岁以上者属五官中郎将,余分属左右中郎将。掌宿卫殿门、出充车骑,东汉初又参与征战,又协助光禄勋典领郎官选举,有大臣丧事,则奉命持节策赠印绶或东园秘器。三中郎将本侍卫之长,汉末已无三署郎,而曹丕于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将,是则以此名义为丞相之副,后遂不置。

------------

首先,“五官中郎将”在曹魏并没罢置,《宋书百官志》有云“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秦官,汉因之。与五官中郎将领三署郎,魏无三署郎,犹置其职。”而三国时的李丰在黄初年间任过此职,吴、蜀两国也有此职,至于该职最终消失大概是在南齐以后的事了。

其次,个人认为“五官中郎将”的“五”字不是从“五大夫”延展而来。阎步克先生认为“五大夫”之所以名之为“五”,最初可能也是“第五级大夫”之意。个人赞同该说。而“五官中郎将”的“五”是与“官”字连读的,即“五官”为一词,大概一开始相当于“中郎将”的官号,后来“五官中郎将”成为一固定官称了。这可由“五官中郎将”简称“五官将”为旁证。

至于说“五官”指什么,我怀疑是指掌管五种官,因为汉代的各种“中郎将”前面加的官号基本都表职掌,像“左曹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匈奴中郎将”、“发丘中郎将”之类。那么,是哪“五官”呢?个人猜测为是“议郎”、“侍郎”、“中郎”、“郎中”、“外郎/散郎”。当然,也可能不是这样,但“五官中郎将”并非是由“五大夫”延展而来应可以肯定。

最后,郎官、大夫都是比秩,相关问题参见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一书。

三国时期的中郎将是什么级别的官员呢?

要说清楚什么是“五官中郎将”,先得从什是郎官说起。

在两汉时期,郎官是朝廷中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的统称,其中议郎负责顾问应对,也就是可以参加朝廷会议讨论,而后三者,则是属郎中令之下,负责宫殿、车辆等安保工作,这三种郎官又被分别划分为三个官署:左、右、五官。

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就是这么来的。他们的官秩都是比二千石,属于高级官员了。

另外在史书上,因为“五官中郎将”字数太多了,所以有人将其简称为“五官将”,实际是一个意思。

东汉时的五官中郎将

到了东汉时,郎中令被改称光禄勋,但是左、右、五官中郎将的职位和职责都没有改变。然后三署中的各种郎官,又成了达官贵人子弟进阶入仕的敲门砖,当时称呼为“三署郎”,进了这个团队,就有了飞黄腾达机会了。

因为两汉时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察举制”,三公九卿也要接受举荐贤良的任务,这些帝国高官长期居住在京师,他们只能从三署郎中间去挑选;因为高官、外戚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举荐贤良早就成了一块遮羞布,本质上,他们都会互相举荐利益关联的家族子弟。

所以,一度到了东汉帝国中叶,“三署郎”成了纨绔子弟的“升官待定俱乐部”。正直的官员如光禄勋陈蕃、五官中郎将黄琬,他们两人试图改变这种歪风邪气,而改推举三署郎中的寒门子弟,结果,高官们们不乐意了,毕竟动了自己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把陈蕃、黄琬给整下台了。黄琬为此遭受禁锢(终身不能做官),成为提前“享受到党锢政策”的名士。

陈藩雕像

汉末的五官中郎将

五官署有点特殊,因为其中的“中郎”,都是年纪五十岁以上的人。虽然说所有郎官都需要去负责宿卫工作,扛戟之类,但是指望这些年老的中郎来做体力活肯定不人道了,所以,这些“老中郎”应该更多的是“养老”。

五官中郎将,在平世,还能代替光禄勋,主持参加朝廷活动,到了汉末乱世时,朝廷都没有什么规矩可言了。建安元年(196),在曹操安排天子都许后,经历了东归劫难的天子刘协,又在应劭的帮助下,重新建立汉廷礼仪。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已经身居丞相之位,在考虑培养继承人的情况下,让曹丕担任了五官中郎将,同时兼副丞相。

有人也会问:曹丕是在许都汉廷当五官将,还是在邺城当副丞相呢?

按照史书记载来分析,曹丕是长期坐镇邺城的,但凡曹操率军远征时,曹丕都是负责后方稳定,代理邺城丞相府事务。

电视剧《军师联盟》曹丕形象

道理也很简单,既然父亲的汉丞相都在朝廷之外办公,他这个副丞相,也不用拘泥于五官将的身份而留在许都汉廷了。何况许都汉廷的官僚体系早就成了空壳子。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

曹丕的五官将故事

在邺城,曹丕也开设了五官署,任命一些人担任自己的下属,例如有:长史凉茂、邴原,功曹常林,司马赵戬,文学夏侯尚、徐干、应瑒,刘祯、刘廙、苏林,门下贼曹卢毓、郭淮。

这些人不用笔者一一介绍,简而言之,他们都是名士,例如邴原,当年他与华歆、管宁并称为“一龙”。意思是:大家把华歆当成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三人合起来,就是一条龙

《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舞蹈礼仪

可想而知,曹丕也为了提高自己的名望,也积极交际名流,“博延英儒”。

《三国志·朱建平传》记载,曹丕经常请大家开座谈会,“坐上会客三十余人”。在《典略》中说,曹丕还曾把自己妻子甄氏请出来和大家见面,其中的文学刘祯色胆包天,他不顾礼节,抬头盯着甄氏看。曹丕倒是心胸开阔,觉得没什么,可是事情传到曹操耳中,曹操把刘祯抓去罚做苦力。这个刘祯可是建安七子之一,另外的六人中,孔融被曹操所杀,陈琳、阮瑀、王粲是跟在曹操身边做官,剩下徐干、应瑒和刘祯都成了曹丕门下的文学。

《邴原别传》中写道:魏太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天下向慕,宾客如云……

可见曹丕这个五官将的门面还是很大的!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得到曹操的认可,封为魏国太子,这时候曹丕便设立太子府。所有五官署的官员都转入太子府继续做官了,这些人后来很多成了曹丕的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