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游览过哪里,白居易去过西湖吗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白居易游览过哪里和白居易去过西湖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白居易一生 都去过哪些地方 对应到现在哪里呢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白居易去过涂山寺吗,有没有谁知道这个典故

公元818年,对于大诗人白居易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他因向皇上直言进谏,从左拾遗位上被贬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白居易时年46岁,接到公文后,他打点起行装,从长安起程,经剑阁入川,辗转来到渝州。白居易在渝州没有亲朋好友,拿着朝廷的公文,加上赫赫的诗名,本可以去渝州府请求接待,但他没有这样做,作为被贬之人,何必给人增添麻烦呢?权作渝州的匆匆过客吧!

白居易下榻在南岸下浩旅馆,夕阳西下时,他推开窗棂,只见窗外一带大山苍苍莽莽,山中隐隐露出庙宇的飞檐。白居易问店小二:“请问此是何山、何庙?”店小二回答:“此山叫涂山,庙即涂山寺。”白居易心想:我自幼熟读经史,均言涂山是大禹娶涂山氏之所,没想到却在这里,心中顿生游览涂山寺的想法。

第二天,白居易吃过早饭,准备进山了。店小二见他没找向导,就借给他一匹识途的老马,那匹老马慢悠悠地驮着他往涂山寺走去。

涂山寺的香火十分兴旺了,但由于时近黄昏,寺前依然门可罗雀。白居易对佛一向虔诚,老远就下了马,牵着僵绳徒步行进。见有香客到来,老和尚迎上前,双手合十,道了一声“阿弥陀佛”,问道:“施主黄昏到此,有何贵干?”白居易也双手合十,道了一声“阿弥陀佛”,回答:“请问师傅,天色已晚,能在此留住一宿吗?”老和尚听出来者不是本地口音,又见他风度翩翩,气度非凡,随口问道:“施主从北方来吧?”白居易点头回答:“在下白居易,从长安来,到忠州去,路过渝州,特来贵寺拜谒。”老和尚一听,连忙丢下扫帚,俯身便拜:“原来是香山居士,久仰久仰!请进请进!”老和尚颇爱白诗,如今大诗人近在咫尺欣喜若狂。他打扫出一间上房,请白居易休息,又从香积厨叫来饭菜,请白居易享用。随后,他手捧《白氏长庆集》,亦步亦趋地挪到白居易面前,向白居易讨教律诗。白居易游览涂山后心情很好,当夜倒也十分健谈,他从律诗的句式讲起,重点讲了七言和绝句。老和尚听得津津有味,夜深了,还扭住白居易不肯罢休。

次日,白居易本来想趁早下山,老和尚因为想听白居易谈诗,死活挽留他。白居易被扭不过,只得在寺里一连住了四天,先后给老和尚讲了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

第四天清晨,白居易想到自己忠州的行程,无论如何坚持要走了。老和尚见留不住,在大雄宝殿摆下文房四宝,恳请白居易留下墨迹。白居易心想:自己一来在寺里打扰老和尚多日,二来游览涂山心有所感,便拈笔蘸墨,写下一首《独游涂山寺》:“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这首《独游涂山寺》现已收入《全唐诗》。

西湖的白堤跟白居易有关吗?白居易在西湖做了什么事?

这样说吧,白堤不是白居易修的,却是因为他而出名了,下面是依据:

其实,认为白堤是白居易筑的是一种误解,而这种误解是由于望文生义主观臆断造成的。

白居易有两首诗都曾提到过白堤,《钱塘湖春行》的最后两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里,白居易告诉我们,白堤原名白沙堤。唐代人或去白字单称沙堤,不考者因与乐天姓合,遂误为白公所筑之堤。但白沙堤谁筑的,何时筑的,历史文献没有记载。传说苏小小和阮郁是在白堤上相见相爱的。如果这一传说是真的,那么,白堤早在南齐(公元479~502)时就已存在了。白居易(公元772~846)到杭州的300年前就已经有白堤了。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确曾修筑过一个白公堤,《新唐书·白居易传》、《西湖游览志》、清代《西湖志》、《湖山便览》均有记载。这个白公堤又名捍湖堤,因夹堤种柳,宋时称柳林。由于沧海桑田的原因,白公堤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白堤,从断桥起到平湖秋月止,全长987米,宽33米。

《游大林寺序》中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行踪:

作者及其好友共十七人,从遗爱寺旁边的草堂出发。

经过东林寺和西林寺,抵达上化成寺,然后在峰顶院歇息一会,再登上香炉峰,在大林寺住宿。

大林寺在僻远之处。这里由于山高地深,季节转换得很迟,人物风俗气候与平地的村落都不一样。

初到这儿恍忽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是作者作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行人遍观了房间的墙壁,看见萧存郎中、魏弘简郎中、李渤补阙三人留下的姓名和文句,但自从萧、魏、李三人到此游览之后,至今相隔将近二十年无闻问津了。

原文: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余与河南元集虚辈,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赏析:唐代人诗人白居易在被贬为江西江州司马后,同好友元集虚等十余人一起游览江西庐山大林寺时所写的一篇记游散文,几乎是他写《琵琶行》同时。

作品以游踪为线索,重点描绘了大林寺独特的景致:粗笔勾勒“清流苍石,短松瘦竹”,细笔刻画“山桃始华,涧草犹短”;用“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写出其总体特征;用“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突出其地域特色。接下来的一首七绝,作者以奇妙之笔抒写情致,把诗人游赏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你看,在平地桃花已凋落的季节,山寺的桃花却开得异常繁盛。

看到花落,我常常怨恨春天归去没处寻找,谁知它竟然转到这人林寺中来了!欣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文章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感叹:如此胜境,又临近人路,竟然人迹罕至,可见世人是多么热衷于追名逐利而无暇欣赏美景啊!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