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古代元曲哪些,以及古代元曲的分类有哪些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窦娥冤》关汉卿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2、《梧桐雨》白朴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在长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观赏《霓裳羽衣舞》。忽报安禄山叛乱,明皇、杨妃仓皇出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逼明皇赐杨妃缢死。乱后,明皇退为太上皇,日日哭祭杨妃画像。
3、《汉宫秋》马致远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该剧的基本冲突是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与匈奴的矛盾只是作为一个社会背景来写的。全剧的艺术特点在于抒写人物内心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4、《赵氏孤儿》纪君祥
《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
该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他们的性格,是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显的,真实感人。
5、《拜月亭》关汉卿
《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 古代中国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仅存曲词和部分宾白,主要写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
扩展资料: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参考资料:元曲—百度百科
元曲到底包括:一类是散曲,包括小令、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另一类就是包括对白、专为表演的杂剧,名篇包括《窦娥冤》、《西厢记》等。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 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曲的历史地位: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曲
问答,读音wèn dá,汉语词语,意思为提问和解答,一个过程。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元曲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一说法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一说法则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还有一说法比较不靠谱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相对来讲,还是第一说法比较可信。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1、《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话翻译: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朝代】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白话翻译: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依旧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3、《天净沙·秋》
【作者】白朴 【朝代】元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话翻译:
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
4、《水仙子·咏江南》
【作者】张养浩 【朝代】元
一江烟水照晴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白话翻译:
阳光照耀江水,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彩绘的屋檐相连,画梁相接。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看沙鸥正在江面上一次次飞舞盘旋,家家珠帘里飘出香风。美丽的船只好像从天边驶来,酒家的旗帜迎风招展。真让人喜爱啊,江南!
5、《卖花声·怀古》
【作者】张可久 【朝代】元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白话翻译: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曲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1 马志远[越调]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极短.却描绘了一副绝妙的秋景图.
请看:干枯的藤蔓缠绕着枝桠纵横的老树.几只黄昏归来的乌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梢头,一股潺潺的流水从小桥下流过.桥边一座茅屋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只有它才说明这里有人迹.给这死一般寂静的一切增添了几分活气.一条灰黄色的乡村古道蜿蜒伸向远方.这深秋时节的冷飕飕寒风一阵紧过一阵.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驮着[断肠人"缓缓行进在古道上.夕阳已西下.余辉即将消尽.漫长的黑夜即将降临.眼前的一天又过去了.可是.远离故土.流落天涯的游子啊.却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
古人论诗.极重诗情画意.例如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手法高妙意境深远.马志远是一位善于写景抒情的能手.这首小令所描绘的游子秋行图.色彩鲜明.感情真切.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景托景.情寓于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志远写情景.确实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堪称妙合无垠.拿小令的前三句来说.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等九种事物.每种事物都是一景.每样景都有自己的特点.藤是枯的.树是老的.桥是小的.道是古的.马是瘦的等等.表面上这些景物似乎是孤立的.实际上却紧密联系.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秋色图.都是这幅图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动静来分.藤.树.桥.家.道.是静的,鸦.水.风.马.是动的.它们互相映衬.十分和谐.从画面上看.每句中三种事物为一组.共三组.三组画面相映成趣.
更为妙绝的是.这些看似单纯的写景.即所谓的景语.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情语.一方面.寓情于景,另一方面.又赋于景以感情色彩.使静景变成动景.死景变成活景.[枯".[老".[昏".[瘦"等字的使用.就像一枝枝彩色画笔.给景物涂上了厚厚的一层秋色.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这说明马志远的确是一位[神于诗者".王夫之说[情中景尤难曲写".尽管难.这首小令也做到了.[断肠人在天涯".就不仅表现了流落天涯的游子悲苦到极点的感情.而且也是一幅[断肠人"沦落天涯的生动图景.这不就是难以曲写的[情中景吗"?
如前所述.小令的前三句写景.其特点是景多.景明.画面中弥漫着深秋悲凉之气.但是.如果没有末句描写天涯沦落人的[断肠".则仍不过是一种无甚深意的静物素描.感情的色彩也不会更浓烈.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前三句写景和末句写人结合起来.使笔下的景物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人的感情的触发物.当然.如果没有前三句写景.只有末句写人.那人的活动也就失去了典型环境.[断肠人"之所以[断肠".也就失去了客观的依据.总之.末句写人.使前三句写景有了中心.增强了感情色彩,前三句写景.则为末三句写人提供了典型环境.更加衬托出[断肠人"沦落天涯的悲苦凄楚.
第二.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犹如画家之写山水.作者不是浓墨泼洒.而是淡墨勾画.寥寥几笔.一幅色彩鲜明.构思新颖的秋色图即跃然纸上.尤其使人称绝的是.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用的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好像古代著名的建筑物--北京天坛斋宫的无梁殿.殿内无梁.但却巍然耸立.精巧无比.这种奇妙的用词法.实在是古所罕见.其用字的简练.达到了不能再加增减的程度.
第三.善于映衬.一种是色调上的映衬.[夕阳西下"与[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落日余辉的明亮.一面是深秋晚景的暗淡,一面是落日给枯藤老树昏鸦的淡金.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又减弱了落日的余辉.就这样.作者把明和暗这一对矛盾的色调.统一于深秋晚景的画图之中.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既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增强了画面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另一种是感情上的映衬.[小桥流水人家".衬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归的悲苦惆怅.暗示出[断肠人"之所以断肠的原因.并进一步想见其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样.就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悲凉气氛.还是它突破了只限于个人愁苦的圈子.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第四.清新俊逸.自然浑成.强人论去.无不推崇这首小令.国王维曾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加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来.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所谓[天籁"本意是自然界的音响.用于诗歌创作.就是清新自然.不尚雕饰的意思.或者说.天籁就是天然.就是李白所说:[清水初芙蓉.天然出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被前人誉为[秋思之祖"的这首小令.以寥寥数笔二十八个字.就极其生动的描绘出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寂愁苦的感情.确实是一首去尽雕饰.天然自成的[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佳作.
2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
[峰峦如聚"两句.作者以开始就用[如聚"[如怒"的生动比喻.描绘出山河的雄伟壮丽.感情悲壮沉郁.风格豪放雄浑.那连绵起伏的山峰.不就是历史的见证吗?那咆哮奔腾的河水.不就是人民痛苦的呼喊和反抗的怒吼吗?巍巍群峰.滚滚波涛.该凝聚着作者多少愤怒的感情.又能引起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多少联想!
[山河表里"一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潼关.据山临河.虎踞龙盘.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潼关路.这是一条历史兴亡的路: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多少胜利者和失败者.又有多少朝代走向兴盛和衰亡!潼关路.这是一条浸透血泪的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多少人民苦难的脚印.倒卧过多少士卒的尸骨,又有多少历史的风云人物在这里化为尘土!走在这样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因该是怎样的呢?
[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小令.虽是怀古.其实是为了写今.以古喻今.这是许多有见地而又不能直接抒发的古代作家所惯用的手法.作者站在这漫漫潼关路上所概括的人民受苦的历史事实.其实就是元代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作者面对历史事实所发出的深沉感慨.其实就是对元代社会现实黑暗的愤慨.对元代人民群众苦难的同情.作者以饱含着血泪的语言.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永远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这不但是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严厉谴责.而且更是对元代人民奋起反抗的一种激励.曲中没有一句提到元代的社会现实.担又句句包含着元代的社会现实.这就是作者用意高妙之处.也是这首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从结构上看.全曲可分为三层.开头三句是第一层.写潼关的地势,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潼关怀古,末两句是第三层.写潼关怀古所得出的结论.三层意思.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写法上看.全曲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而其中又以议史为中心.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深刻.作者写潼关怀古.起笔在潼关的景象上.落笔却在怀古上.收笔更在由怀古引出的历史结论上.作者写山.河.关.路.西都.秦宫汉阙.最后才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主题.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从写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实可信的.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题则是从前面的描写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总之.全曲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诗句开头.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飞流而下.汇成一股洪流.顺着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一笔掀起一个浪头.一浪紧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直至最后以饱含激情的警句结束.感情的大波虽然过去了.但其余波仍然在人们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终.感情深沉.强烈.捧而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感慨无限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