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老大且衔杯哪里名胜的词条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老大且衔杯哪里名胜,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与名人有关的古建筑

1. 关于古建筑的名人诗句

关于古建筑的名人诗句 1. 描写古代名人的诗句

杜甫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中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

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他是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

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

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个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奭《杜臆》卷一)。杜甫活用这一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其次出现的人物是汝阳王李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

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相传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见《三秦记》)。

唐代,皇亲国戚,贵族勋臣有资格袭领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琎才会勾起“移封”的念头,其他人是不会这样想入非非的。诗人就抓着李琎出身皇族这一特点,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下笔真实而有分寸。

接着出现的是李琎之。他于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

然而好景不长,开宝五载适之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却不免牢骚满腹,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旧唐书·李琎之传》)“衔杯乐圣称避贤”即化用李琎之诗句。“乐圣”即喜喝清酒,“避贤”,即不喝浊酒。

结合他罢相的事实看,“避贤”语意双关,有讽刺李林甫的意味。这里抓住权位的得失这一个重要方面刻画人物性格,精心描绘李琎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很耐人寻味

三个显贵人物展现后,跟着出现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

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

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接着写苏晋。

司马迁写《史记》擅长以矛盾冲突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苏晋一面耽禅,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斗争中,但结果往往是“酒”战胜“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纵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以上五个次要人物展现后,中心人物隆重出场了。 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也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

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

“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句,顿时使李白的形象变得高大奇伟了。李白醉后,更加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强烈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

“天子呼来不上船”,虽未必是事实,却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知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方面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将李白塑造成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

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令人难忘。这正是千百年来人民所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另一个和李白比肩出现的重要人物是张旭。他“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杜臆》卷一)。

当时人称“草圣”。张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

他无视权贵的威严,在显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笔疾书,自由挥洒,笔走龙蛇,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礼仪!它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歌中殿后的人物是焦遂。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

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

2. 写出一句古代名人游历名胜的诗句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登岳阳楼》 (描述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唐代诗人崔颢 黄鹤楼(描述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 (描述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代诗人李白 (描述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品简介】选自《陈与义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两首。

岳阳楼,华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注释】⒈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⒉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⒊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⒋徙倚:徘徊。

⒌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⒍凭危:只登楼。

凭,靠着。危,指高处。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

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辞:辞别。译文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

3. 较长的古代名人古诗

长歌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

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

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

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

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

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

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

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

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

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

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

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

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

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

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

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

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

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

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

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

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

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

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

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

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

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

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琵琶行 / 琵琶引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

4. 四大名楼都有什么

国四大名楼是指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蓬莱阁。

另一说是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鹳鹊楼 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 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楼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黄鹤楼最后的一次被毁是清末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很快将这千古名楼化为灰烬,仅存数千斤宝盖铜楼鼎一架。

重建黄鹤楼的问题,早在建国初期决定兴建长江大桥时就已提出来了。经过几十年的反复研究准备,终于1981年7月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84年底建成,离最后一座黄鹤楼被毁的时间恰好是整整100年,重建的黄鹤楼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西坡上,正对武昌旧城区司门口,处于穿过长江大桥的京广铁路和分路引桥之间的三角形地带内。

新楼5层,高51.4米,钢筋混凝士仿古结构。虽较黄鹤楼故址离江远了些,但因山高楼耸,气势雄伟,视野开阔,黄鹤楼大观空前,无与伦比

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知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曲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

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颠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戚戚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崔颢提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

新楼要雄伟多了,加了层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楼共五层,高50.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

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

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

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了黄鹤楼和武昌城相建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为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

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

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

黄鹤楼将成为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岳阳楼为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阳,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湖南省北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与绵延万里的长江在这里交汇,名冠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就座落在傍水而生的一古城西门城头。

岳阳,山、水、楼俱备,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岳阳风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钟于岳阳一楼。

以岳阳楼、君山为中心而构成的巴陵胜景,闻名遐迩,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不愧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

5. 关于描写古代名人的优美文段(最好含有诗句描写)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苏轼的上帝高居愍世顽写的余杭径山寺的人文景观吗

临平道赠同舟人

唐·皇甫冉

远山谁辨江南北,长路空随树浅深。

流荡飘飖此何极,惟应行客共知心。

天柱隐所答韦应物

唐·吴筠

寂寞一长望,秋山风景清。

此中唯草色,翻忆见行人。

荒径饶松子,深萝绝鸟声。

阳崖全带日,宽嶂偶通耕。

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

烦君琼玖赠,幽懒百无成。

临平坞杂题

唐·顾况

芙蓉榭

风摆莲衣干,月背鸟巢寒 。

文鱼翻乱叶,翠羽上危栏。

临平湖

采藕平湖上,藕泥封藕节。

船影入何杳,莫将莲柄折。

却到浙西

唐·李绅

临平水竭蒹葭死,里社萧条旅馆秋。

长叹晋郊无乞籴,岂望吴俗共分忧。

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

南湖

唐·朱庆余

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入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路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大涤山

唐·白元(金监)

天坮绝顶山,仿佛翠微间。

迹久苔纹碎,云深古木闲。

丹成人已去,鹤驾未曾还。

犹有箫吹响,时时下旧山。

过元同先生草堂

唐·罗隐

先生诀行日,曾奉数行书。

意密寻难会,情深恨有余。

石桥春暖后,勾漏学初成。

珍重云巢鹤,从来不定居。

过临平湖

唐·张祜

三月平湖草欲齐,绿杨分影入长堤。

天家起处乌犹吠,酒客醒时谢豹啼。

山槛正当连叶渚,水塍新筑稻秧畦。

人间漫说多歧路,咫尺神仙路欲迷。

过余杭白塔寺

宋·范仲淹

登临溪上寺,迁客独依依。

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

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

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

临平华严寺西轩见芍有感(之一)

宋·蔡襄

吉祥亭下万千枝,看尽将开欲落时。

却是双红有深意,故留春色缀人思。

雨中过临平湖

宋·沈括

绿蒲浅水清回环,浪头雨急声珊珊。

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

败蓬半漏野更好,短缆数断迟转间。

溪翁此日乘浩渺,搔首坐哨烟云间。

游海云洞

宋·赵抃

缥渺齐云阁,遥闻摸石池。

物华春已盛,人意乐无涯。

罗绮一山遍,旌旗十里随。

花棚夹归道,绕骑看星驰。

洞霄宫

宋·赵抃

龙穴藏身稳,泉源抚掌清。

红尘人绝虑,白日世长生。

我分谙冲寂,谁能顾利名。

梦中休指笑,又作洞霄行。

宿洞霄宫

宋·林逋

大涤山相向,华阳路暗通。

风霜唐碣朽,草木汉祠空。

剑石苔花碧,丹池水气红。

幽人天柱侧,茅屋洒松风。

秋山不可画,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法喜寺

宋·王安石

门前白道自萦回,门外青莎间绿苔。

杂树绕花莺别去,环檐无幕燕归来。

寂寥谁共樽前酒,牢落空留案上杯。

我忆故乡归未得,可怜帝鴂重相催。

游径山寺

宋·苏轼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镫相回旋。

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万古蛟龙渊。

道人天眼识王气,结茅宴坐荒山巅。

精神贯山石为裂,天女下试颜如莲。

寒窗暖足来扑朔,夜钵咒水降蜿蜒。

雪眉老人朝叩门,愿为弟子长参禅。

迩来发兴三百载,奔走吴会输金钱。

飞楼涌殿压山破,朝钟暮鼓惊龙眠。

晴空偶见浮海蜃,落日下数投村鸢。

有生共处覆载内,扰扰膏火同烹煎。

近来愈觉世议隘,每到宽处差安便。

嗟予老矣百事废,却寻旧学心茫然。

问龙乞水归法眼,欲看细字销残年。

游佛日寺

宋·苏轼

佛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

钟闻四十里,门对两三峰。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宋·苏轼

居官不任事,萧散羡长卿。

胡不归去来,滞留愧渊明。

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

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

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

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

线路不容足,又与牛马争。

归田虽贱辱,岂失泥中行。

寄语故山友,慎毋厌藜羹。

题平安泉

宋·苏轼

闻说山根别有源,拨云寻径兴飘然。

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记年。

煮茗僧夸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

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洞霄宫

宋·苏轼

上帝高居愍世顽,故留琼馆在凡间。

青山九锁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对闲。

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

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

送渊然师归径山

宋·苏轼

我昔曾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

师住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

溪城六月水云燕,飞蚊猛捷如花鹰。

羡师方丈冰雪冷,蓝膏不动长明灯。

山中故人知我至,争来问讯今何似。

为言百事不如人,两眼尚能看细字。

南乡子·送述古

宋·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临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游径山

宋·苏辙

去年渡江爱吴山,忽望蜀道轻秦川。

钱塘后到山最胜,下枕湖水相萦旋。

坐疑吴会无复有,扁舟屡到凌深渊。

今秋复到径山寺,势压众岭皆迷颠。

连拳沓嶂不知数,重重相抱如青莲。

散为云雾翳星斗,聚作潭井藏蜿蜒。

钦公未到人绝迹,千里受记来安禅。

荒村草野置茅舍,坐令海贾投金钱。

至今传法破烦恼,饱食过寮宜安眠。

解装投锡不复去,纷纷四合投鸟鸢。

或言此处犹未远,海上人少无烦煎。

天台雁荡最深处,水香石瘦犹清便。

青山独往无不可,论说好丑徒纷然。

终当直去无远近,藤鞋竹杖聊穷年。

游临平佛日

宋·秦观

五里乔松径,千年古道场。

泉声与岚影,收拾入僧房。

过临平

宋·释道潜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题安隐寺

宋·朱熹

征车少憩林间寺,试问南枝开未开。

日暮天寒无酒饮,不须空唤莫愁来。

追凉至安隐寺

宋·陆游

枕石何妨更漱流,一凉之外岂他求。

寺楼无影日卓午,桥树有声风变秋。

残历半空心悄怆,岸巾徐步发飕飀。

岂知从此清宵梦,常在沙边伴白鸥。

初到临平见山

宋·李纲

孤舟渺渺两山间,终日钩帘只看山。

落日半衔霞未散,疏林渐溟鸟初还。

凄凉离恨谁能寄,浩荡诗愁自莫删。

赖有青山可人意,与君相对且开颜。

余杭道中

宋·范成大

落花流水浅深红,尽日帆飞绣浪中。

桑眼迷离应欠雨,麦须骚杀已禁风。

牛羊路沓千山合,鸡犬村深一径通。

五柳能消多许地,客程何苦镇匆匆。

临平道中

宋·范成大

烟雨桃花夹岸栽,低低浑欲傍船来。

石湖有此红千叶,前日春寒总未开。

题径山寺楼

宋·范成大

落日苍茫水,扪星缥缈楼。

神光来烛夜,寿木不知秋。

海内五峰秀,天涯双径游。

爱山吾欲住,衰病懒乘流。

过临平莲荡

宋·杨万里

莲荡层层镜样方,春来嫩绿斩新黄。

角头一一张芦箔,不谴鱼虾过别塘。

莲荡中央劣露沙,上头更著野人家。

篱边随处插杨柳,檐下小船萦钓车。

朝来采藕夕来鱼,水种荷花岸种芦。

寒浪落时分作荡,新流涨处合成湖。

人家星散水中央。十里芹羹菰饭香。

想得熏风端午后,荷花世界柳丝乡。

声声慢·赠藕花洲

宋·吴文英

六铢衣细,一叶舟轻,黄芦堪笑浮槎。何处汀舟云烂,锦浪无涯。秋姿淡凝水色,艳真香、不染春华。笑归去,傍金波,开户翠屋为家。 回首红妆青镜。与一川,平绿五月晴霞。(赤贞)玉杯中,西风不到窗纱。端的旧游深意。料采菱、新曲羞夸。秋潋滟,对年华,人胜如花。

满江红·吴江秋夜

宋·汪元量

一个兰舟,双挂桨、顺流东去。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渔火已归鸿雁汊,棹歌更在鸳鸯浦。渐夜深、芦叶冷飕飕,临平路。

吹铁笛,鸣金鼓,丝玉脍,倾香醑。且浩歌、痛饮藕花深处。秋水长天迷远望,晓风残月空凝伫。问人间、今夕是何年,清如许。

奉寄沈公介石老仙

宋·牟(山献)

不贪富贵即神仙,茗碗香炉古易编。

谁向急流能勇退,方知介石是几先。

三危露下闻清唳,九锁山中断宿缘。

喜有诗人相共往,何时一笑醉丹泉。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倾篷夜气凉。

万倾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苕溪

元·戴表元

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

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

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

自题

元·仇远

我家仇山阳,昔有数椽屋。

误落城市间,读书学干禄。

井枯烂烟绝,况复辞松菊。

如此五十年,一出不可复。

高侯邱壑胸,知我志幽独。

为写隐居图,寒溪入谷空。

苍石压花构,白云养乔木。

向来仇池梦,历历在我目。

何哉草堂赀,政尔饭不起。

视吾舌尚存,吾居时有卜。

挽洞霄章耕隐

元·赵孟頫

黄发萧萧瘦骨清,每于谈妙见高情。

琼浆正欲分丹鼎,霞佩何为返赤城。

白鹤归来华表在,碧桃开尽玉棺成。

师今此去哀难掉,万壑松风共此声。

留题广严寺

元·鲜于枢

送客临平古佛祠,闻公房里住多时。

骊歌不见金闺彦,浊酒聊参玉版师。

龙象凋零余古塔,蚊鼍断缺有残碑。

藕花未发风蒲短,空咏参廖七字诗。

游洞霄宫

元·萨都剌

九锁山峰面面峰,层峦矗立碧宵中。

烟云万壑时含雨,溪涧双流自吼风。

白鹿下迎何处是,丹砂藏地可曾空。

遗迹千载谁寻觅,徒说华阳路暗通。

过临平

元·萨都剌

昔日五月临平路,汀洲藕花满无数。

此来三月过临平,雪白杨花卷波去。

杨花卷尽藕花开,今人古人俱到来。

欲向山阴寻贺老,旧船到处且徘徊。

过临平

元·吴景奎

舟过临平后,青山一点无。

大江吞两浙,平野入三吴。

逆旅愁闻雁,行疱只脍鲈。

风帆如借便,明日到姑苏。

陪逯西皋入桐扣山家分租

元·张辂

桐扣湾头暂泊船,闻陪杖履过前川。

好山深似愚公谷,古井犹存孝子泉。

半绿半红霜后叶,轻云轻雨日斜天。

田家苦受官租急,县吏推门夜不眠。

过临平湖

元·张光弼

船过临平欲住难,藕花红白水云间。

只因一霎溟蒙雨,不得分明看好山。

过奉口战场

明·高启

路回荒山开,如出古塞门。

惊沙四边起,寒日惨欲昏。

上有饥鸢声,下有枯蓬根。

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

不知将军谁,此地昔战奔。

我欲问路人,前行尽空村。

登高望废垒,鬼结愁云屯。

当年十万师,覆没几能存。

应有独老翁,来此哭子孙。

年来未休兵,强弱事并吞。

功名竟垂成,杀人遍乾坤。

愧见拯乱术,伫立空伤魂。

怀故里

明·平显

历尽风波两鬓霜,此生多幸亦多伤。

功名染指已自足,富贵过人非所望。

万顷水云横里北,百年邱陇洛山阳。

奋飞不得心空系,殊觉今秋夜独长。

径山观梅

明·周忱

天目山前夜月明,寒梢疏蕊影纵横。

禅扉半启行吟处,人比梅花一样清。

景星观

明·丁养浩

蹑屐登山邱,灵雨碎风来。

阴云翳白日,长途静氛埃。

琳宫敞华宴,良朋惬素怀。

驾言息尘鞅,老大且衔杯。

临平道中

明·贝琼

昔日临平路,连山尽向南。

水声黄鹤寺,云气白龙潭。

丧乱今谁在,幽奇昔屡探。

湖边楼阁废,高楼与天参。

登超山绝顶

明·卓明卿

秋空鸟倒极高寒,两腋天风化羽翰。

飞步直凌双柱上,银河咫尺侧身看。

过卓明卿园居

明·文徵明

卜筑幽栖一亩宫,冷然时欲御天风。

月光缥缈开帘处,山色虚无览镜中。

静对晴波沙鸟白,乱翻春浪野桃红。

知君应是龙门客,未许扁舟作钓翁。

重游洞霄宫探大涤洞天

清·厉鹗

振衣浴罢体更轻,竹杖投石声彭觥。

空山昨夜龙洗窟,雨过万壑泉纵横。

山灵知我有默祷,故遣松风作前导。

一峰阴见一峰晴,天柱中央翠如扫。

元同先生昔隐居,洞天长锁琅函书。

前游日夕未曾到,恨身不得乘飚车。

穿尽幽篁履苔石,警见砑(石含)洞门坼。

童子曾为捣禽,桃花解笑题诗客。

此中日月停雨丸,想象九夏尤清寒。

微明秉烛触暗壁,石灵题字重寻看。

玲珑乳宝隔凡处,路接华阳不归去。

有人问我洞中来,为说浮云如柳絮。

洞霄宫题壁

清·朱彝尊

天助峰高倚晚晴,琳宫消歇端碑横。

砂林竹下搜难得,卧听山禽捣声。

笼虾

清·韩应潮

羡煞栖溪秋水澄,笼虾编竹几层层。

扁舟放去芦三尺,凉也捞来月半棱。

市早却宜沿岸卖,食鲜共喜执筐承。

磔须佐酒须姜醋,可让持螯风味曾。

烘豆

清·韩应潮

莫笑冬烘老圃俦,豆棚骚属话深秋。

匀园剥出纤纤手,新嫩淘来瑟瑟流。

活火焙干青玉脆,盈瓶赠到绿珠投。

堆盘正好消寒夜,细嚼诗情一种幽。

过临平

郁达夫

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疏林鸟梦轻。

又是一年秋风味,稻香风里过临平。

一九五五年南归杂咏

俞平伯

浮家一舸苏杭道,纨绮年光笑耍多。

重过长桥风景似,独将华发愧春波。

杜甫写的《蜀相》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杜甫《蜀相》赏析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沉郁顿挫 统体浑成

——杜甫《蜀相》赏析

《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和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团糟,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清代沈德潜曾经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 ……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开侯;亦如鎔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d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吹们檎嬉庵浚苡懈?人的力量;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凭吊古迹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照例做一首诗,里面有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我们说杜甫是抒情的对手,在凭吊古迹的诗中,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发了他内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 “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些诗看似抒的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蜀相》一诗的艺术形式也是很完美的。

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谓“起承转收,一法也”。《蜀相》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 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着诗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诗句还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六句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我们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

老大且衔杯哪里名胜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老大且衔杯哪里名胜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