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谭嗣同哪个朝代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意思是: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出处:《狱中题壁》
原文:
《狱中题壁》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
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扩展资料: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
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谭嗣同是清朝末年的人物。那一年应该是清朝的光绪年间。谭嗣同和康有为梁启超三个人。一起主张变法。但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不同意变法最后慈禧太后。抓捕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但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率先得到消息先跑了。就剩下谭嗣同没有走,最后把谭嗣同抓捕了,最后再。菜市口把谭嗣同斩首。谭嗣同其实死了也是很冤枉的,他其实也是为了。能有一个变法,让整个气象能好起来,因为清朝末年官场腐败是需要变革一下了,但是慈禧太后那个人太守旧,所以造成了这种悲剧。最后祝愿大家生活愉快,越来越好,加油。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
曹操,三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军事家,政治家,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谭嗣同,晚清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参与变法
全文为: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清代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译文:
从很久远的时候这座城就被云簇拥着,秋天吹来把马蹄声都淹没了。
波澜壮阔的河流在它面前都显得很拘束,大山在潼关面前也懂得自己不平坦。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潼关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朝人,所以他的《狱中题壁》写于清朝。原诗如下:
狱中题壁
清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模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关于谭嗣同哪个朝代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