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什么诗,离骚是什么诗歌体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离骚是什么诗,以及离骚是什么诗歌体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屈原的《离骚》是什么诗?离骚一共多少句?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全篇共370句、2477字 (宋洪光祖认为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两句乃为后人所增,没有计算在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 政治抒情诗 ,也是世界文学中辉映千古的杰作。

《离骚》篇名的解释很多。最早的解释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引淮南王刘安《离骚传》中的话:离骚者,犹离忧也。但这话说得比较含糊,很容易让人将离与骚分开来理解,如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将离训为罹,罹就是遭受的意思,离忧便成了遭受忧愁。而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直接地将离解释成离别,离骚也就是别愁。

今人游国思先生认为《离骚》这一名称具有双重含义。从音乐方面说是当时楚国的一种曲名,从古音韵学的角度考察,离骚就是劳商,王逸注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从意义方面来说,离骚二字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牢愁、牢骚与离骚,古并以双声叠韵通转。以上三种说法中,我们认为游国恩先生的说法是比较妥当的。屈原的作品与民间文学有不解之缘,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恩《翼骚序》),那么作品的名称用民间歌曲的问题,自然是极有可能的。如《九歌》就是如此。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旧说多以为作于怀王朝屈原被疏(或被放)以后,但未说明具体时间。洪光祖《楚辞补注》定为怀王十六年左右。近现代学者们根据《史记·屈原列传》等资料,又提出了种种解释:陆侃如《屈原评传》以为作于怀王十三四年遭谗去职之后。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认为始作于怀王十六年,成于顷襄王初年。游国恩《楚辞概论》推为顷襄王三年或三年后。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即自沉之年。我们认为《离骚》应作于怀王三十年前后。理由是:

一、这一年屈原五十五岁,与作品中反复申述的老冉冉其将至、及余饰之方壮将老而未老的年纪相符。

二、从《离骚》抒发的忧愤的深广和创作上表现的宏伟的气魄来看,不像是在老年,最适合的年龄是在五十岁左右的中年。

三、结合史实看,怀王二十五年至三十年间楚国所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在《离骚》中都有所反映。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味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只有在党人所走的道路的危险性充分暴露时,诗人才会作如此论断。而这种危险到怀王三十年时已经非常清楚了。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说明怀王反复无常已不只一两次了。

据此推断,《离骚》当作于怀王三十年前后,怀王入武关之后、被囚死于秦之前。《离骚》中没有透露出怀王囚死秦的消息,估计不可能作于怀王死于秦国之后。

《离骚》是一篇令人回肠荡气的长诗,它全面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全篇可分若干自然段,但根据整篇诗的思想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诗人回顾了自己殚思竭虑、变法图强、改革朝政的历程,后一部分则写诗人遭谗被疏后内心产生的种种矛盾,以及誓死殉于理想、殉于祖国的决心。诗中对楚国腐朽贵族颠倒是非、嫉贤害能的黑暗统治和误国行为做了尖锐抨击,也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极端痛苦和忧伤。全诗情感起伏强烈,震撼人心

从开篇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前半部分。首先自叙世系、祖考、诞生和命名。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诗人以极其庄重的口吻,叙述自己的家世,说自己高贵的出身:是高阳帝颛顼的后代,与楚王本属同宗之亲。自己的生辰也与人不同,恰好是生在寅年寅日庚寅日。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辰,加上父亲赐给他的美名使他充满了自信。作为楚国王室的宗室之亲,他对楚国的存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他父亲伯庸给他的命名正是屈原一生坚持遵守的信条:正则是公正而有原则;灵均是灵善而能均一。

接下去诗人表白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以及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这一段大意是说:时光过得飞快,我总好像是赶不上似的,怕是年岁不等人。我早晨到山上拔木兰,黄昏还在水边采集宿莽。时光匆匆而过,毫不停留;春去秋来,季节不断更替。想黄叶在西风里片片飘零,恐怕美人也将逐渐衰老。趁着壮盛之年赶紧摈弃恶德,去改变那不好的作法,如果你打算骑上骏马驰骋,那么来吧,我来给你引路!

这里的拔木兰、揽宿莽不过是修养品德的形象化说法。木兰去皮不死,宿莽经冬不枯,都是坚实而有耐性的植物,用来隐喻自己勤勉进修,培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德。而惟恐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是指怕时光白白流走,应趁年轻盛壮之时有所作为。屈原忧虑的是楚国的前途,他的理想是使楚国富强,帮助楚王做一个中兴之主。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诗人并不害怕自身遭到灾祸,他担心的是君王之车的倾覆(喻国家灭亡)。诗人在皇舆前后奔走效力,希望辅佐楚王,把楚国治理好,能够赶上先王的功绩。这里的前王是指楚国开国时期对楚国有巨大贡献而英明的君主:熊绎、若敖、`冒。屈原的理想是使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

但是诗人的理想以及报国的忠贞之心,不但得不到理解,反而因触犯了守旧派贵族的利益而遭到打击、排挤,而怀王昏愦糊涂,一味听信谗言,更使自己伤心、难过。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诗人责怪怀王对事情茫然不加思索,最终也不了解他的良苦用心。围绕在怀王周围的那群小人嫉妒他的美德,造谣污蔑说他是 *** 的人。更使诗人感到悲哀的是他为实现美政理想而苦心培养的人才也纷纷变质,成为保守派贵族阵营中的人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本来诗人希望他们能长成峻茂之才,以便任用他们来治理国家的,可现在他们都变节从俗了。诗人被疏远、黜落,尽管他遭受了这么严酷的打击,但是诗人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妥协,相反他对自己的理想的追求更为坚定、执着: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出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鹞鹰不与麻雀同群,从古以来就是如此。方和圆怎么能够相合,志趣不同的人又哪能相安无事?心受委屈、志受压抑,姑且忍耐小人造谣、辱骂;保持清白的节操,为正义而死,历来都是前代圣人所嘉许的。鸷鸟实际上是指性格刚正的人,鸷鸟不群也就是不与小人们同流合污。诗人坚持自己的人格标准,始终积极探索着实现美政理想的途径。他高洁的志向不可改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我就是遭受肢解的酷刑也不改变我的节操,难道我的心还能够屈服吗?这是诗人对自己政治生涯回忆结束后立下的誓言:坚持理想、绝不妥协。

《离骚》的后半部分是描写诗人在遭谗被疏后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重新思考、探索。在这部分中,诗人充分展示了自己复杂的内心冲突,从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中,进一步表白了他坚持理想、忠于祖国的心迹。

首先写诗人在极度苦闷时,女劝说他改变态度,随俗俯仰:

女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

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节。

F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女告诫屈原说:伯鲧刚直忘我,结果被祝融杀死在羽山郊野。你何必太正直,太注重美好节操,与众不同独有这么多美德。大家都把恶草堆满屋室,你却独自抛开它们而不肯佩带。一般人是不了解你的,又不能挨家挨户去解说,有谁了解我们的内心呢?世俗的人们结党营私、互相吹捧,你为什么喜欢孤独而不听我的话呢?

女是虚设的人物,女的劝诫不过代表了屈原思想矛盾中的另一方面。经过矛盾斗争,他还是不肯从俗自保。于是又幻想到古帝重华(舜)那里去陈词,向他历数历代兴亡的历史事实和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了重华的赞同。他受鼓舞,也增加了自信。于是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求女过程。求女比喻什么,古今学者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求君,有的认为求臣,还有的认为是求贤或求志同道合之人。我们认为紧承上文被重华确认的理想而展开的求女应该是指屈原要寻求一条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的途径。但求宓妃而嫌其轻薄无礼;求有恢佚女又被高辛抢先;最后想留有虞氏二姚,媒人又不得利。说明诗人求女不成,这也就意味着诗人在楚国找不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但是诗人还不甘心,他求神问卜,看看究竟能否在楚国实现自己的理想。

结果是灵氛和巫咸都劝他离开楚国、远逝他乡。灵氛和巫咸是从不同的角度劝说屈原的,灵氛侧重于对谗佞当道、嫉贤妒能的楚国险恶环境的揭露,从此处不可留的角度劝说屈原远去;巫咸则侧重于去国后所择道路的明示,列举历史事实,证明贤臣必受知于明君。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屈原离开楚国、远逝他乡的必然性。灵氛说楚无贤臣,巫咸说外有明君,这是段落间互文见义的表现方法,楚无贤臣即楚无明君贤臣,外有明君即外有明君贤臣,在楚国显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听了占辞之后,对楚国的黑暗现实又做了重新分析,决定离开楚国,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准备到异国他乡寻找实现自己理想的环境和途径。当在幻想中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当诗人飞腾在光明灿烂的天空中,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仆夫悲伤,马也恋恋不舍,踏足回头,不肯再往前行。诗人终于留了下来。诗人无比深厚的爱国感情,终于战胜了种种诱惑,明知道楚国这么黑暗,自己将永远遭受排挤、打击,但他离不开楚国。热爱楚国却不能为楚国尽力,无法实现自己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屈原内心这种巨大的矛盾冲突使他决心以死殉志:

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贤之所居。

这几句大意是说:一切就这样结束吧,楚国没有明君贤臣理解我,我何必再留恋它呢?既然我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我只有追踪彭咸了此一生。

《离骚》这首 *** 澎湃、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诗,始终贯串着诗人无比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重新振兴起来,他同楚国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进行了坚决、顽强的斗争。同时在自己身受打击、陷于困境的时候,仍然积极追求自己的人格理想,仍然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这种顽强奋斗与求索的精神具体表现在诗篇中,有力而深刻地表达了它的爱国主义主题。

离骚是什么诗?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国第一首由诗人自己创作的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离骚是什么诗?欢迎大家参考!

离骚是什么诗

抒情诗

创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后,还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写作时间当在秋天。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作者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后遭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郢都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亡。刘向辑《楚辞》收录其作品二十余篇。

《离骚》属于什么诗?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

1、贾谊凭吊屈原时作。《汉书》记载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2、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3、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1]。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离骚》、《鵩鸟赋》最为著名。

《离骚》是谁的作品?

《离骚》是屈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共375句,也有说373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近2500左右字。作于楚怀王24到25年期间,(即公元前305到304年)是屈原被流放以后的作品。楚怀王16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联齐抗秦,被反对派力量合伙陷害,而免左徒之职,后来楚国在丹阳,蓝田败于秦,才又将屈原召回朝廷,任其出使齐国,楚怀王 25年顷襄王继位后也良莠不分,其弟子兰因楚怀王客死于秦事再献谗言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留放屈原到江南,屈原的远大政治抱负未得实现投身汩罗江而饮恨终生。我们读《史记》记载有: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令一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可见屈原是被人谗言所害,无法施展抱负而作《离骚》。

《离骚》是屈原流放以后写成的,《离骚》是诗的标题,历史上解释有许多,司马迁解释是离忧,王逸解释为别愁,班固解释是遭遇忧愁,近人又解释为发牢骚。我认为从字面上解释都有道理,但是,从诗的内容去分析,屈原是遭到小人陷害,被楚怀王冷落,疏远以后,感到怀才不遇,想与楚怀王顷诉志向和抱负才写了这篇长诗。从这样角度去分析,《离骚》的意思应该是陈述自己骚动不安的心情,也就是对自己的修养,要离开这种骚动不安的心情,我想我们应该从这样正面去理解。

《离骚》的全诗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第一部分讲述自己的身世,为楚怀王立法改革却遭到小人陷害,表白了自己做了大量有益于国家的工作还是无法改变勾心斗角的现状,表明了自己痛苦心情和困惑。第二部分描述自己无法解脱现实中的痛苦和困惑,还是借女嬃劝告自己入境随俗,由现实转向了幻想,追求美好理想的实现。第三部分描述自己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结果接受巫咸意见,远游离乡,但又恋恋不舍,爱国思想和理想的抱负使他还想期待楚怀王醒悟。最后一段写故乡人都不理解他,他又何必留恋故乡,还是随彭咸,投水自尽!

综观《离骚》全诗,不仅仅文辞流畅,浪漫主义色彩浓郁,表明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想用在高雅的诗形式来感化楚怀王,诗一开头介绍自己高贵的身世和内在的美质,诗中写了许多香草、名花,表明自己是高洁和完美,读来非常飘逸纯洁,体现作者不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具体分析,我想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以忧怨为核心的丰富复杂的情感主题。全诗表现的是作者内美外修,怀才不遇,仕途受挫,上下求索,壮志难酬以身殉国的过程。作为高阳帝的后代,屈原把这个“我”极度地完美化了,不仅是从人格、外貌、家世,甚至连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这个“我”的一切都完美无缺,高贵正统。这也许正是屈原内心自我的完美形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样完美的我却得不到楚怀王的理解,所以情感出现徘徊彷徨,上下求索,神灵幻象的历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爱国无门痛苦心理历程的积极写照。第二是浓郁的地方主义色彩写照。诗产生的地方是当时的楚国,所以《离骚》属于楚辞 ,诗一开头就有“帝高阳之苗裔兮” 也就是说楚人来自西北方的夏人后裔,根据《战国策�6�1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说明当时楚国是在中原一带,诗中大量运用楚语、楚物、楚地、楚声等,如诗中运用楚语有余、纷、兮、些、只、羌 、谇、 謇、纷、侘、傺等,吸收了大量楚国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和生动性;楚地有苍梧、县圃、 嵫、咸池、扶桑、九疑、湘、等;楚物有芷、兰、蕙、蘅、菊、芙蓉、荃、江离等,全诗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诗声韵上还悲壮顿挫、气势驰聘,或韵或语。第三是浪漫主义的描写格调。全诗隐含着神圣与世俗,永恒于化灭,美好与丑恶,孤独与群体,现实与虚幻,交织与对立的结构,布满了整个时间和空间,用浪漫的表现手法使人情感上为之吸引、感动、赞叹、神往。诗中运用大量香草名花,给人有一种高贵,素雅的感受,这也许作者受到诗经的影响,诗经中描写花草也比较多,同时作者把这些花草通过浪漫主义的笔法,反复说明自己的内才的完美和修养的境界,通过神游的描写也是表明作者苦苦寻求真理和施展才能的求索,在现实中的失败只能通过虚幻的浪漫想象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构成了他若即若离怨愤。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