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从哪些层面描写了秋之悲,宋玉从哪些层面描写了秋之悲伤的画面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宋玉从哪些层面描写了秋之悲,以及宋玉从哪些层面描写了秋之悲伤的画面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宋玉写悲秋的诗句

伤春悲秋是我国诗词文化中国传统基调之一,而悲秋的历史更长一些,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起,古人悲秋大抵是因为秋日象征着人的暮年,如人生不顺,对暮年、白发、萧条、无望等事物就会更加敏锐。本文赏析7首经典悲秋诗词歌赋作品。宋玉《九辩》节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堪称我国悲秋之祖,奠定千古悲秋主基调。】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少壮不悲秋,老来多叹息】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被誉为“七律之冠”,教科书必背】李觏《秋晚悲怀》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秋日象征着人的暮年,或无所成空叹息,或有所成空牵挂。“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耿??《秋日》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人生寂寞飘摇,国家动荡难安,秋来愈悲伤。】李存勖《一叶落·一叶落》一叶落,搴珠箔。此时景物正萧索。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着。【往事随风,暮年多惆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悲秋元曲佳作,教科书必背,过目不忘之作】七首悲秋古诗词歌赋读完,每个人的感受必是不同,年龄、生活经历阅历、修养等不同,对于诗歌的感受自是不同,无法理解也也没关系。毕竟现代的暮年已经不是古代的暮年,仍然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秋天了,入山赏红叶的季节要到了,赶紧动起来吧。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立删。《中国歌牌》,诗词纸牌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温习古诗词,体会诗词之美。

“宋玉之悲”是什么样的典故啊?

语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因此,宋玉之悲即是感叹秋日天气肃杀,草木为之凋零,由此引发的人对自身命运、身世的叹惋。简单说来就是指悲秋之情。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

扩展资料

宋玉,字子渊(约公元前298年-约前222年),战国时期鄢(今湖北襄阳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因父子矛盾而出走楚国,战国末期辞赋家,平生酷爱辞赋,既懂音乐亦善于写文章,曾事楚顷襄王, 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辞赋家,与同时代的唐勒、景差齐名。

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 成语“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屈原宋玉杜甫的四首悲秋诗,来了解他们的悲秋,是一种什么情怀?

名家悲秋四首,了解古诗中的悲秋,到底是怎么回事?

悲秋这个词,常常见于古诗词。很多古诗词中的悲秋诗句都分外伤感,那么这些情绪是怎么来的呢?

实际上古人民大多数都属于勤勉于土地耕作,他们为生存奋斗,是没有多少时间学习文字的,他们的生存有欢乐更有悲哀,但都融入了朴素艰苦的生活。比如诗经里有个女孩子在秋夜的露水里徘徊不前“谓行多露”,也可以算是悲秋的一种,但是急促的生活,被别人逼嫁,一筹莫展,却又努力在反抗,那是真实的生活困境,应激性的反应,不算是情绪上的连绵悲秋。

有人说最早悲秋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实际最早的悲秋是屈原。

“ 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晔而西征。

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蘦。 ”屈原《远游》

屈原在晚秋霜降的时候,看到季节急速的转换,太阳渐渐西沉,且秋冬的太阳越来越远。

此时那霜从天上落下来,不断地落下,我哀伤芳草先行凋落枯萎。

那么屈原是楚国的士大夫,他有明确的精神理想和象征物,就是芳草和兰草,他认为适合兰草和芳草成长的时段应该是温暖如春夏。一个国家的繁荣,也应该保持运行如春夏,这样才能百花齐放,国力繁盛,尤其是兰草等芳草,代表着一种向上高尚的美。但是他很不幸,他生活在楚国的晚期,各种社会矛盾叠加不算,还有列强围在四周。

屈原寄望于国君的敏醒和力度,认为朝政全被乌烟瘴气的没有责任心的小人把持,而他本人也被流放到湘沅一带,国家岌岌可危

他的忧患比诗经中的多露女孩,来得大气,也更加沉郁忧伤。

所以在晚秋看到霜降,他悲哀于兰草的枯萎,他联想的是朝廷上那些倾轧能人的恶势力,而且他明显感到了楚国的末世。

这种情绪和秋天关联不大,但是很容易被秋天的寒冷和萧瑟所激化。

这就是悲秋的典型,是心理精神状态在秋天外部环境下折射产生的悲伤低迷的情绪。

那么悲秋就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本身的心理精神状态为主,本身的忧患,第二种是秋天的寒冷萧条,带给人自然的一种不适和郁闷。

典型的悲秋是两种情绪的叠加。

宋玉自古被认为是悲秋的祖师爷,因为他的《九辩》明显写了悲秋,因为屈原写的是悼芳草,且在晚秋时候。

宋玉的悲秋跨度拉大,简直是从秋天开始,一叶飘零时就写。

“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悲哀啊,秋天的空气来了呀。

那草木萧瑟摇曳,变得衰老啊。

这就像凄凉给人送行的场景,登山临水,却要送人归去的那种凄凉。

那水泽都瘦了啊,天高气清,那天地间一片萧条寂寞。

当你以为他写的晚秋,实际他是整个秋天混写,从白露初降写到霜雪飘飘。给人感觉那是昏天黑地是惨淡,一种时光难以挽回的悲哀和秋天的萧瑟。

但是整个秋天有他说得那么悲凉吗?实际传统的秋天三个月中有两个月还在现代的长夏里,农历七八月是荷花的旺季,楚国幅员辽阔,也大部分是在亚热带地区,是外界的景物来看,就算是晚秋,也没有他写得那么凄冷。

那么他的悲哀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是古代的文士,尤其是战国时期的文士,出名全靠运气,而且科考取士是隋唐之后才有的制度,这之前的文人从土地上剥离出来,不远万里去投奔诸侯,获得生存和前程,每步都是在赌。只有少部分人得到重用,获得舒适的生存,大部分都如落叶一样漂泊于人生。没有土地的束缚,固然使得他们拥有一定的自由,但这自由,在生存的压力下,极其渺小和脆弱。

尤其是古代的秋冬,一衣一饭都需要家人或者主人供给,而漂泊在外的他们更容易感知季节的冷暖和人生的漂泊。

实际上他们是敏感的弱者。这种患得患失之感,就算是到了隋唐之后,仍旧使很多文人以及沉浮在仕途中的人,有所共鸣。

二,宋玉同样是处在楚国的晚期,他比屈原不幸,他悲秋写在楚国被鲁国攻占那年,时年五十岁。当然他比屈原幸福,他坚韧而长寿,大约活了七十六岁。

那么他的悲秋为什么这么有名呢?因为连贯回环的诗章,抒发了内心种种敏感悲伤,长歌当哭,是一种非常好的宣泄。将人生的种种不良情绪和秋天的不良情绪,做一个倾吐和爆发。

后世很多文人在他的悲秋里也读到了自己人生的种种悲哀,在寒冷的季节,在怀才不遇的时候,看看宋玉的悲秋,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另外作为楚国的大夫,他也是很多文人的精神标杆,毕竟他是一个楚国的高官。

那么宋玉的悲秋,实际主要是他内心在时代中不安稳,面对季节秋天,而产生的感叹。有强烈的个人情绪。这种情绪的表达,对于他本人是有利的。

因为,他高寿,而且他没有屈原极端,屈原以身殉国,而他在悲叹中,活了七十六岁。这不能不说,他情绪宣泄有助于他真实的人生。

那么我们知道悲秋是种负面情绪,挤压的岁月的疲惫和郁闷,容易在秋天发作,而秋天的寒冷也本身会给身心带来负面影响。

那么悲秋是对还是错呢?

悲秋是正常的情绪,抒发出来,是对的。但是沉湎在这种情绪,或者受这种情绪的长期感染,就是不健康的.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唐杜甫《悲秋》

杜甫生在盛唐,却经历安史之乱,带着家人逃避战火,颠沛流离从洛阳进入甘肃又从甘肃转到四川,一路逃难艰辛。这中间还有数次和远在洛阳的弟弟们断了书信。

此时杜甫已经46岁,安史之乱前洛阳家中就有孩子饿死,逃难的过程中离乡背井备尝艰苦,而且是离家乡洛阳和首都长安越来越远。

没有钱,逃难,对于中年的他来讲,这是季节的秋天,又是人生艰难苦愁繁双鬓的多事之前秋,在这里一路上,强盗山贼横行,他跟着逃难的人,一路山路前行,那个年轻时骑马游历山川的意气风发的杜甫,何以堪这样的颠沛老迈?

而且杜甫之悲秋,还含着他对唐朝国事的忧患,如果不是热爱他的国,他何以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九死一生投奔唐肃宗?

他的悲秋是有更大的家国情怀。

他当然无以自比屈原,因为屈原自杀了,而杜甫拖家带口,他只能拿宋玉说事。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节录

他认为宋玉也是经历了楚国战火国破,而写的悲秋。

实际宋玉比他幸福,作为楚国的大夫,他肯定还有土地和相对安稳的生活,保障他的晚年,而杜甫的悲哀是普通乱世生活的底色,他早已经在颠沛流离和贫苦中丧失了健康。杜甫最后拖着病体买船回乡,死在长江一条船上。

也正是杜甫的生平和诗,提升了宋玉九辩悲秋的后世价值。

宋玉和杜甫一样是作为爱国文人和官员的一种存在。

那么后世很多人的情怀都到达不了屈原,宋玉,李白的高度,他们的悲秋,格调也就不那么高,多围绕着自己的年华,思乡来描写惆怅,也是一种抒发,但是形成一种套路,逢秋必悲,有的时候在文字上就失去了深刻的内涵,流于轻薄,而且过分渲染悲伤的情绪,也往往让人觉得无病呻吟

那么在屈原宋玉和杜甫的悲秋诗当中,真正有内涵的,应该是屈原和杜甫。

因为屈原是一个楚国的改造者,因为直和勇气,执着和忧患,让他看到楚国衰败的问题在哪,在于君王没有魄力,朝政被小人把持,对国有利的人和政策不被采用,而他感觉楚国的倾颓在即,霜降大地,芳草不存。

其次是杜甫,这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从他安史之乱逆行报国就可以知道,他忧患的是美好的大唐毁于战火。

相反宋玉的悲秋,则没有太多内在的力量。而且因为杜甫的存在,宋玉悲秋成为经典,也开启了后世很多文人无病呻吟的风气。

秋天固然会带给人很多体感的不适,也会引发一些负面的情绪,但是这些都是刻意化解和克服的。比如多看秋天的花草,登山,和朋友在一起。

如果心理上的忧患又遇上了秋天不良的天气怎么办,可以写点悲秋诗词,做抒发缓解。

那么最忌讳的是,刻意将这种情绪扩大并且沉湎。

因为我们要知道屈原和杜甫一生都是在有所为,寻找着大事和人生的突破。而就算是悲秋的祖宗宋玉,他悲完秋后,该干什么干什么。悲秋不是目的,是手段。

所以,忌讳,诗词最忌讳,为赋新诗强说愁。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玉蝴蝶这首词写秋之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体现“悲秋”的情感的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宋 ·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此首风格与《八声甘州》相近,为柳词名篇。词中抒写了对远方故人的怀念。上片

以景为主,景中有情。诗人面对凄凉的秋景,凭栏远望,触景生情,写出了思念故人的

惆怅与哀感。下片插入回忆,以情为主,而情中有景。妙合无垠,声情凄婉。以昔日之

欢会反衬长期分离之苦,从而转到眼前的思念。波澜起伏,错落有致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水风”二句善状萧疏晚景,且引起下文离思。

“情伤”以下至结句黯然魂消,可抵江淹《别赋》,令人增《蒹葭》怀友之思。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望处”二字,统撮全篇。起言凭栏远望,“悄悄”

二字,已含悲意。“晚景”二句,虚写晚景足悲。“水风”两对句,实写苹老、梧黄之

景。“遣情伤”三句,乃折到怀人之感。

下片,极写心中之抑郁。“难忘”两句,回忆当年之乐。“几孤”句,言文酒之疏。

“屡变”句,言经历之久。“海阔”两句,言隔离之远。“念双燕”两句,言思念之切。

末句,与篇首相应。“立尽斜阳”,伫立之久可知,羁愁之深可知。

这首《玉蝴蝶》是作者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 ,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可以看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的痕迹,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疏朗。“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 。这种情怀,又落脚到 “目送秋光”上。“悄悄”,忧愁的样子。面对向晚黄昏的萧疏秋景,很自然地会引起悲秋的感慨,想起千古悲秋之祖的诗人宋玉来。“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头,引起他的共鸣。他将万千的思绪按捺住,将视线由远及近,选取了最能表现秋天景物特征的东西,作精细的描写。“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 ,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 ,梧桐叶变黄了,正在一叶叶地轻轻飘下。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轻”、“冷”二字,正写出了清秋季节的这种感受。“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词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气氛,点缀了秋景。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遣情伤”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由景及情,在词中是一转折。在景物描写之后,词人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 ,又统摄全篇 ,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茫茫”是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阔大而浑厚,同时也是因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在这里情与景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几句短促凝重,大笔濡染,声情跌宕,苍莽横绝,为全篇之精华。

换头“难忘”二字唤起回忆 ,写怀念故人之情,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词人回忆起与朋友在一起时的“文期酒会 ”,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之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旨在加强别后的怅惘。“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潇湘”在这里指友人所在之地,因不知故人何在,故云“ 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 ,无人可托 。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句词思念友人的深沉 、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入情 。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 ,好像在嘲弄自己的痴情。一个“ 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情写活了。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在这里替对方着想,从对方着笔,从而折射出自己长年羁旅、怅惘不堪的留滞之情。

“黯相望”以下,笔锋转回自身。词人用断鸿的哀鸣 ,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 ,人我双合,妙合无垠,声情凄婉。“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他久久地伫立在夕阳残照之中 ,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在言外自现。

柳永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井然,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感情的律动。同时在修辞上既不雕琢,又不轻率,而是俗中有雅,平中见奇,隽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