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风是什么诗,以及风的古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风》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诗歌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
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意思是:
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诗,原文为: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此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写出了风的力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得确证。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赏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
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的外力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
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作者简介: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
李峤是武后、中宗时期的文坛领袖,他的文章善于隶事用典,讲求骈偶,辞采华美,堪称大手笔。其诗作以五律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改造齐梁声律理论中的不合理因素,开始注意上下联之间相“粘”的规则,使得一联之间的叶韵发展为全篇的谐畅。著有《李峤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
《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佰馀年间的诗歌叁佰零伍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佰六十篇。
《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扩展资料: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