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几几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金匮名词解释
1.客气邪风: 外至为客,不正为邪。从外而来的的反常气候侵犯人体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此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2.未至而至: 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未至而至”指(雨水)时令未到而(温热)气候已到,是气候太过(阳旺)。
3.五邪中人: 指病因,即风、寒、湿、雾、饮食5种病邪侵入人体。
4.治未病: 广义的治未病指未病防病;既病早治;已病防传。狭义治未病是指治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
5.实脾: 即调补脾脏之意,有调脾、健脾之说。总意是通过调补脾脏可以抵抗肝邪的侵袭。
6.下利清谷: 下利,痢疾与泻泄的统称。清谷,完谷不化。下利清谷,指泻下粪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此因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运化失司所致。
7.清便自调: “清”同“圊”,这里做动词用,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8.中暍: 即伤暑。是夏日感受暑热之邪,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
9.百脉一宗: 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百脉一宗,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即同归心肺所主为一宗。此亦是百合病的病机,即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10.声喝: 即说话声音嘶哑,为湿热虫毒腐蚀咽喉所致,治以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11.太过不及: 指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的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12.雷鸣切痛: 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剧痛,如刀切之状为切痛。是中焦虚寒并停水饮的腹满证的症状之一。
13.肝著: 著,音、义同着,本义为附着、依附。此引申为留滞之意。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以胸胁痞闷不舒,胀痛或刺痛为主症。
14.肾着: 着,又做著,意为留滞附着。此指寒湿痹着于腰部,腰为肾之外府,故称肾着。以腰部及腰以下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加重,多伴腹重下坠为主要临床表现。
15.胸胁支满: 即胸办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为痰饮病的主要症状,水饮之邪,侵犯肺肝,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而致胸胁支满。
金匮知识点
1.《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著名医家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悉备的诊治杂病的专著。
2. 东汉末年,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西晋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十卷,杂病部分未见;北宋王洙发现 《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林亿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3.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4.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5.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6.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7.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8.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9.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 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1. 狐惑病蚀于前阴的治法:内服甘草泻心汤,外用苦参汤熏洗前阴;蚀于后阴的治法:内服甘草泻心汤,雄黄熏洗后阴。
12.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13.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4.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5. 虚劳是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17.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18. 虚劳失精的治疗方:桂枝加龙骨牡汤。
19.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20.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21.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病机是:心肝阴血不足。
22. 虚劳干血证方用大黄虫丸。
23. 肺痿是肺气痿弱不振,以多唾涎沫和短气为主症,分虚热和虚寒两种证型。肺痈是感受风邪热毒,致使肺生痈脓,以咳嗽,胸痛,吐腥臭脓痰为主症。
24.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25. 肺痈,邪实壅滞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26.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27. 咳嗽上气,痰浊壅肺者,方用皂荚丸。
28.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29.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30.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31.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32.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33.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34.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35. 寒实积滞用温下剂代表方:大黄附子汤。
36. 寒疝病,血虚内寒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
37. 肾着之症不仅在腰部,常连胯及腿部。
38. 广义的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类。
39.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40.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41.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42.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3.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44.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5.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46.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47.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48.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49. 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50.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51.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52.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53.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54.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55.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强调湿从火化是湿热发黄的重要原因;黄疸的形成与脾湿有关。
56.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57.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58.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59.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60.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61.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62.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63.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64.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65.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66.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67. 肠痈脓成证治: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68. 肠痈脓未成证治:大黄牡丹汤主之。
69. 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70. 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71.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72.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73. 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74. 冲任虚寒夹瘀:温经汤主之。
如果您想学习《金匮要略》里更多的中医,点击视频观看刘丹彤老师讲课。
《黄帝内经·灵枢经·癫狂第二十二》: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难经·二十难》: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证治要诀》卷九: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不省人事,目瞪不瞬,妄言叫骂,甚则逾垣上屋,裸体打人。
《杂病源流犀烛·癫狂源流》:癫狂,心与肝胃病也,而必挟痰挟火,癫由心气虚、有热,狂由心家邪热,此癫狂之由。……癫为久病,狂为暴病;癫病多喜,狂病多怒;癫有时人不之觉,是颠之轻者,狂有时人不及防,是狂之骤者。癫病痰火一时忽动,阴阳相争,亦若狂之状,狂病痰火经久煎熬,神魂迷瞀,亦兼癫之状,此癫狂之形势宜辨。”治疗以化痰、清火、活血、祛瘀、攻下、涌吐、补益、重镇、开窍、宁神等法。
《景岳全书·杂证谟》:癫即痫也。……癫病之至,忽然僵仆而时作时止。
《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得所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也。
《医林绳墨》卷六:癫者行动如常,人事亦知,但手足战掉,语言謇涩,头重身轻,其脉浮滑而疾。
《简明医彀》卷四:此病皆由惊动其神,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痰涎壅积,变热生风。
《张氏医通》:痫病发时,昏不知人,卒然眩仆倒地,甚则瘛疭抽搦,目上视,或口眼㖞斜,或口作六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复发。有连日发者,有一日三五次发者。
《素问·厥论》: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灵枢·热病》说:“热而痉者死。”
汉《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以表实无汗和表虚有汗分为刚痉、柔痉,并提出了误治致痉的理论,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致使外邪侵袭,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而引发本病。《金匮要略》有关伤津致痉的认识,不仅对《内经》理论有所发挥,同时也为后世医家提出内伤致痉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痉叙论》明确痉病的病位在筋,病机是“筋无所营”。
《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说:“木旺由于水亏,故得引火生风,反焚其木,以致痉厥。”
《张氏医通,瘛疯》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疚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
《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所说:“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蜷挛之证见矣。”
《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
《温病条辨·湿痉或问》说:“以久病致痉而论,其强直背反瘛疯之状,皆肝风内动之为也。”《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灵枢·热病》:“风痉身反折。”
《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骱齿,可与大承气汤”。
《景岳全书·痉证》:“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伤筋”;“痉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以痉作痉,盖传写之误耳。其证脊背反张,头摇口噤,戴眼项强,四肢拘急,或见身热足寒,恶寒面赤之类皆是也”。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温病条辨·湿痉或问》:“俗名痉为惊风,原有急慢二条。所谓急者,一感即痉,先痉而后病。所谓慢者,病久而致痉者也”;“以卒得痉病而论,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邪皆得风而人。以久病致痉而论,其强直背反瘛疯之状,皆肝风内动为之也。似风之一字,可以包得诸痉。要知痉者筋病也,知痉之为筋病,思过半也”。
《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六淫致痉,实证也;产妇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
你好,应读jinjin,音紧紧。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几几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卷末《释音》:“几几:音殊。短羽鸟飞几几也。”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是研究学习《伤寒论》必读之书,他解释“几几”的词义是短羽之鸟飞翔之貌,其音为“殊殊”,至今为医家沿用。
成氏所作释音释义来自《说文解字》卷三下“几,鸟之短羽飞几几也。象形。凡几之属皆从几。读若殊。市朱切。”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查遍古代文献,未见“几几(shushu)”作过记录语言的符号使用。《素问·刺腰痛篇》“腰痛夹脊而痛,至头几几然”之“几几”,也不是短羽鸟之“几几(shushu)”。张志聪仿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解释为“短羽之鸟”,同样是错误的。
《说文解字》所以著录“几(shu)”字,目的不是证明这个字曾经做过记录文献语言的符号使用过,而是为了给一大串以“几(shu)”为声符的形声字找到一个字根。比如,《说文解字》“殳,从又,几(shu)声”;“凫,从鸟,几(shu)声”,等等。如果没有“几(shu)”这个形体,那么,“殳”、“凫”等一系列形声字就失去了“根”。这就是说,作为“鸟之短羽飞几几(shushu)也”的“几(shu)”,只是作为某些形声字的字形所从出的“根”而存在,从来没有做过记录文献语言的符号在古籍中使用过。
《诗经·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毛亨注:“赤舄,人君之盛屦也。几几,拘貌。”意思是说,把人君所穿的赤鞋勒紧不使它松懈,这种状态叫几几。可见,“几几”表示的是一种拘紧、勒紧、不灵活的状态。它的读音不读殊(shu),也不读几(ji),它的正确读音是“居隐切”,也就是说,它的正确读音是“紧”(jin)。
同样,《伤寒论》“项背强几几”的“几几”,既不读殊(shu),也不读“几(ji)”,它的正确读音是jin,它的词义是拘紧而不灵活,恰与病证和用药相符。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十四下己部的“卺”字确切地说明了“几几”的读音是“jin”(紧)。“卺,谨身有所承也。从己丞。读若《诗》云赤舄几几。居隐切。”“卺”音jin,“几几”的读音与“卺”同,则“几几”读jin(紧)有文献确据矣。
“几几”既读为jinjin,它的词义是什么呢?《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有“掔”字:“掔,固也。读若《诗》赤舄掔掔”。“掔”训牢固,不灵活,而“掔”的读音与“几(jin)”读音非常相近,则“几几”之义为拘谨不灵活而读音为jinjin,则无疑义了。成无己读为shushu,是错误的。后世所谓“几”字无钩挑亦为无根之言。
旧组词:念旧、仍旧、怀旧、旧观、旧书。
饿组词:饥饿、饿殍、解饿、饿饭、饿隶。
几组词:几年、几何、几时、几乎、茶几。
然组词:自然、然而、悄然、偶然、猛然。
焰组词:火焰、焰火、焰口、凶焰、势焰。
蜡组词:蜡烛、蜡笔、白蜡、石蜡、发蜡。
烛组词:蜡烛、秉烛、烛芯、烛台、花烛。
富组词:丰富、富丽、财富、富贵、富强。
晃组词:晃荡、摇晃、晃动、一晃、晃眼。
划组词:计划、规划、企划、划拳、划算。
喷组词:喷泉、喷溅、喷洒、喷火、喷薄。
扩展资料
喷的笔画
部分词语具体解释:
1、香喷喷:[xiāng pēn pēn]
状态词。形容香气扑鼻。
2、喷泉:[pēn quán]
喷涌而出的泉水。由承压地下水在低于承压水位的地方,沿裂隙排出地表而形成。
3、喷溅:[pēn jiàn]
(汁液等)受压力向四外射出。
4、喷洒:[pēn sǎ]
喷射散落(多用于液体):喷洒农药。
5、喷薄欲出:[pēn bó yù chū]
喷薄:涌起,上升的样子;欲:将要。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