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不杀十四世和为什么不杀十四世祖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在清王朝的统治时代,出现了过许多贤明的君王,在他们的朝代清王朝的经济蒸蒸日上。可是,每一个皇帝死后都摆脱不了儿子们的争权多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雍正在父亲康熙去世后所做的事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 康熙,是一名显明的君主在他的通知下,清王朝的国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就是这样一位盛世明君,他的儿子在他死后自相残杀。在康熙去世的时候,他的众多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发生过激烈的争斗。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所熟知的雍正皇帝在众人当中杀出夺得皇位。 从历史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新皇帝登基之后,他们对曾经的竞争对手的打压是非常常见的。尽管这些竞争对手是他们的兄弟,他们依然会狠心的将他们杀死亦或者流放。因为皇帝们担心这些竞争对手会在某一天起兵造反,毕竟皇帝是每个人都想做的。 所以并不意外当雍正皇帝继位之后他下令毒死了八阿哥,可是却将十四阿哥软禁在他的封地当中。这是因为十四阿哥是雍正皇帝的亲弟弟,他俩同父同母,正所谓血浓于水。十四阿哥与雍正皇帝是亲兄弟,如果将自己亲兄弟也残忍杀害了,雍正皇帝担心自己会被世人谴责。其次,十四阿哥也是雍正皇帝这个集团的一份子,雍正皇帝相信他不会起兵造反。最后一点就是雍正皇帝了解十四阿哥的性格,他是一位极其洒脱之人,他十分的看中亲情。所以,雍正皇帝将十四阿哥软禁却没有杀死他。
《银魂》在真选组中,总悟对土方十四郎的态度很明显,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十四的杀意,能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公报私仇,让大炮口对准十四开,这样的事件不止一次,很多时候都觉得,要不是十四能力出众,反应迅速,真的很可能被总悟杀死。二人之间的这种互动,还是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但要说总悟为什么总想杀十四,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职业受阻,在真选组被近藤勋带进城之前,他们在乡下校场,总悟比十四入门早,但是因为十四年长,能力也很出众,一来就受到了近藤勋的青睐,他为此还闹过一段时间别扭,不再去校场,那时候十四会去他家接他。后来他们成为真选组,土方成为了副长,而总悟只是其中一个组的组长,他觉得自己能力并不比十四差,但是土方挡了他的路,如果没有土方十四,副长的位置就会是他的。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他姐姐,在乡下的时候,因为两人多次打交道,土方认识了总悟的姐姐,那时候他姐姐会经常去校场,和近藤勋、土方都有接触,姐姐对土方的感情很明了,她喜欢十四,但是后者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丢掉性命,所以即便他有意,也不想耽搁了姐姐的终身幸福,他希望她能找个安定的人,能安安稳稳陪她度过一生,所以他从没有回应过姐姐的心意,因为这一点,总悟也给他记了一笔,所以喜欢找他的茬。
第三个原因,是强者之间的角逐,总悟内心其实是承认土方的实力的,他自己知道在一些方面他比不过土方,他强,土方也很强,强者之前互相切磋,经常争得眼红,但实际上,每次两人都不相上下,二人被设计用同一条锁链锁在一个密闭的房间,绝境中,没有实物和水,唯一的可以吃的东西就只有一根冰棒,但是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取到,取到后,因为棒冰的分配问题,两人又勾心斗角挣了个你死我活,最终他们还是一起出来了。总悟也就是平日里会和土方开个玩笑,他知道对方的实力,他那样的程度根本伤害不了副长,而在真正面临困难的时候,他并不会对十四下杀手。
且总悟已经闹习惯了,土方十四郎失忆后,离开了真选组,他也觉得少了点什么,把土方找了回来,他对副长没有真正的敌意,只是捉弄土方已成习惯。
夏朝(约公元前2070至约公元前1600年) 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
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商朝总共传了十七代,三十一个王
有些是哥哥做完大王弟弟再做,算一世(代)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
夏禹: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启:在位29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太康: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相: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在位44年
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在位18年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在位21年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在位21年
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皋: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儿子。
发:在位11年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穷奢极欲,暴虐嗜杀,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文化,青铜冶炼等发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
商汤:在位30年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外丙:在位3年
外丙,商汤的儿子,在位3年卒。
仲壬:在位4年
仲壬,商汤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在位33年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沃丁: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在位25年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
雍己: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商朝开始衰弱。
太戊: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
仲丁:在位11年
仲丁,太戊子,即位后迁都于嚣。
外壬:在位15年
外壬,仲丁弟,太戊子。
河亶甲:在位9年
河亶甲,太戊子,外壬弟,迁都于相。
祖乙:在位19年
祖乙,河亶甲子,即位后迁都于庇,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
祖辛:在位16年
祖辛,祖乙子,在位16年。
沃甲:在位20年
沃甲,祖乙子,祖辛弟。
祖丁:在位32年
祖丁,祖辛子。
南庚:在位29年
南庚,沃甲子,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
阳甲:在位7年
阳甲,祖丁子。“帝阳甲时,殷衰”。
盘庚:在位28年
盘庚,祖丁子,阳甲弟。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迁都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小辛:在位21年
小辛,祖丁子,盘庚弟。商复衰。
小乙:在位21年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武丁: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他还击败四方入侵,商朝威镇四方。
祖庚:在位7年
祖庚,武丁子。
祖甲:在位33年
祖甲,武丁子,祖庚弟。
廪辛:在位6年
廪辛,祖甲子。
庚丁:在位6年
庚丁,祖甲子,廪辛弟。
武乙:在位4年
武乙,庚丁的儿子。他在位4年被雷电击死。
太丁:在位3年
太丁,武乙子。他在位时,周侯季历(姬昌的父亲)声威较镇,太丁忌惮,杀之。
帝乙:在位37年
帝乙,太丁子。帝乙时,商朝更加衰弱。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
商纣:在位33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相同,帝乙子。商纣为人聪颖,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纣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纪晓岚对嘉庆构不成威胁。
其实纪晓岚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纪晓岚是个唯唯诺诺的书生,文采出众,但是论起做官的能力还不如一个地方小官。
电视中演的是纪晓岚和和珅两人互相看着不顺眼,针尖对麦芒,但是纪晓岚斗不过诡计多端的和珅,只能整理《四库全书》对嘉庆构不成威胁,因此嘉庆没有杀纪晓岚。
纪晓岚的家世
纪晓岚本名纪昀,祖上本是应天府上元县人。“纪”作为姓氏时读三声“jǐ”。据乾隆时的《献县志》记载,在明成祖朱棣时,纪氏作为大家族奉命命迁居到京畿重地的河间府,到了纪晓岚这一代已经是十四世了。
纪晓岚的父亲在清朝是个官员,所以纪晓岚也算是出生在官宦家庭,其父是个大学士,并且为政贤明。纪晓岚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长大,自然耳濡目染多少受到文学的熏陶。四岁时请了第一个启蒙老师,七岁参加童子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称为“神童”。
十一岁随父亲进京读书,二十岁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得了第一名,高兴的不知道姓啥了,变得骄傲自满。书业不认真读了,第二年参加乡试,只考了个四等。这下开始着急了,潜下心来专心读书,转眼过了三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了第一名解元。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