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心楮墨什么,寄身翰墨是什么意思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寄心楮墨什么,以及寄身翰墨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语文翻译...在线等

这句话的翻译如下

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的翻译为:

怨恨自己是供皇上玩弄的臣子,所以将感情志向寄托在笔墨上,有感于身世的侮辱,身体残疾,虽然背离了“春秋”的意思,仍然不失为历史学家的绝唱,没有韵律的“离骚”.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

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楮墨是什么意思?

楮墨

【释义】

纸与墨。借指诗文或书画。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无礼如彼,至性如此,猖狂生态,正复跃见楮墨间。” 明 徐渭 《画鹤赋》:“由此观之,则形骸易泯,不胜留影之难;楮墨如工,反寿终身之玩。” 清 曹寅 《尚中索书真州东园》诗:“楮墨向千载,咳唾犹芳鲜。”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於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为什么鲁迅说司马迁的 史记 背春秋之义

读《史记》,越读越觉象小说,才认为鲁迅那句话是那个意思。《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没有春秋笔法的严谨与考据,文学意义有时大于艰涩严谨的历史著作意义。应该老鲁就是这个意思。

老鲁先生的原文

迁死后,书乃渐出;宣帝时,其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班彪颇不满,以为“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略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埶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汉兴,陆贾作《楚汉春秋》,是非虽多本于儒者,而太史职守,原出道家,其父谈亦崇尚黄老,则《史记》虽缪于儒术,固亦能远绍其旧业者矣。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其与任安书有云:“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

“背”字何解?违反,违背。贾谊《治安策》:“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背叛。《史记 高祖本纪》:“布果背楚。”背离,离开。曹植《洛神赋》:“背伊阙,越圜辕。”

史迁的《史记》,果真如鲁迅所说,背离了孔子的《春秋》大义了吗?

《史记 太史公自序》:“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史迁在《孔子世家》中,赞美孔子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史迁正是要“甘洒热血写春秋”——“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解释: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

(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所说“恨为弄臣”,是说司马迁对于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报任少卿书》)的地位深为不满,“感身世之戮辱”,是说司马迁痛心于自己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的动因。而屈原与司马迁的身世甚为相似:“事怀王为左徒”,也属“弄臣”之类;被谗放逐,怀石投江,也与司马迁遭受的大磨难相似。屈原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所谓“离骚”,即牢骚、愁思也。司马迁对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深知,《离骚》之作,源于怨愤牢骚,而他自己也正复如此。司马迁与屈原的心是相通的。正是因为二人身世相似,心境相通,他们便都“寄心楮墨”,发为雄文。司马迁可谓汉代的屈原,《史记》也就是汉代的《离骚》。故此,鲁迅才说《史记》不失为“无韵之《离骚》”。实际上,鲁迅本人也是牢骚忧愤之人,同心相知,他对两千年前屈原和司马迁的心境——牢骚、怨愤与愁思,是相知甚深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史记》深刻地解读为“无韵之《离骚》”。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