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牛谁谓可年丰,年年养牛牛生牛下联是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问牛谁谓可年丰和年年养牛牛生牛下联是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小马过河》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马过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马过河》读后感1

偶尔有一天,我无意在书柜里发现了一本365夜故事书,打开一看,我一下翻到了小马过河这一篇,我读着读着,慢慢的理解了意思,有只小马想帮做事,他驮着麦子到磨坊去,可是路上有条河,问老牛说浅、问松鼠说深,只好回去问,妈妈让他自己去试试,小马次回到河边,小脚一只一只下去了,刚好不深不浅刚刚好,很快便很顺利地过了河。我看到这,不禁想起了上二年级时的一件事,在家沉得闷,就带我到公园去爬桥,先爬独木桥,可看到要踩那根细细的绳过去就犹豫了,我问了问旁边的阿姨,她说:“我以前看见有个小男孩掉下去的,这东西最好别玩,太难了”。我听了有些怕,看出来了,便说:“不难,你看看爸爸怎么过的。”说完,便很小心地过了桥,在桥的另一头,爸爸大喊:“今今,不难的,你试试看,只有试了才知道。”于是我很想知道难不难,便学着爸爸小心地过了桥。这时爸爸语重心长地说:“无论什么事,都要自己试了才知道。”

对,我们只有勇敢的跨出第一步才行!

《小马过河》读后感2

《小马过河》篇课文主要讲了小马问老牛和松鼠河的深浅,结果答案不统一。最后小马的妈妈告诉他亲自试一试。结果河水即没有老牛说的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么深的故事。这个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遇到困难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那次我做作业时遇到了难题,我向姥姥求助。姥姥看了我一眼,说:“我只有二年级的文化,三年级的课程我可是教不了你的,还得靠你自己琢磨思考。”我当时很失望,姥姥怎么这么不近人情呢。委屈的眼泪在我的眼眶里只打转转。我只好硬起头皮,翻自己的书,在那里找答案。姥姥看见我把正确的答案写上,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多么像那匹小马呀!遇事问别人不思考、不实践,总是依赖别人。

读了《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学会:勇于实践做事才能成功。

《小马过河》读后感3

今年暑假我读了小马过河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老马让小马驮着一袋大米去磨房,小马被小河挡住了去路,老牛说水深,松鼠说水浅,小马最后回去问妈妈,妈妈告诉小马:“不能光听别人的,自己一定要去试一试。”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想起上一次游泳的一件事。同学们有的说游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还有的说游泳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弄得我犹豫不决,我觉得还是自己去试一试吧。我试了试,发现游泳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鼓起勇气,先穿好泳衣,带好游泳圈,小心翼翼地走下游泳池,两臂轻轻往后摆动,双脚左右摆动,不知不觉我学会了游泳,我太高兴了。原来做一件事情的难与不难,要自己去试试才会知道。

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件真实的事,我在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让我画一个漂亮的小花瓶,我不敢去试,根本都画不出来,我拿起笔,想着该怎么画。我先在纸上画了一个花瓶,感觉特别难看,心里害怕着交给老师,老师看了看表扬了我,还把我的画贴在了墙上,我这才终于明白了,做事一定要敢于去尝试,才知道结果。

《小马过河》读后感4

我今天读完了《小马过河》这篇文章,讲的是她的妈妈让小马把半口袋小麦给熊大婶家送去,小马就哼着歌往前走,走着走着看到有一条长长宽宽的小河挡着了路,小马问牛伯伯河水有多深,牛伯伯告诉它水很浅,小马正要过河,小松鼠来了告诉它河水很深,它的朋友前几天就淹死在这个河水里,小马不知怎么办就去找它妈妈了,妈妈告诉它“遇到问题时,完全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是错误的,但是只听信别人的话,自己不动脑筋,不去尝试,也是错的。”小马就去尝试了,结果水不深也不浅正正好。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想一大堆,小马妈妈说的对,要敢于尝试,遇到问题不能光请教别人要靠自己。比如我们会遇到举亚玲的事儿,小弟弟举的是重的,爸爸妈妈举亚玲是轻的,我自己一试,举的是不轻也不重,由此看来,自己尝试一定大有好处。

另外我觉得小马是个好学好问的马,它也是个讲礼貌的好孩子,但是它没有主见,开始他没有尝试问了妈妈才知道,我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自己动脑子。

《小马过河》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小马过河这个寓言故事,我很受启发,他使我明白了,做事不要光听别人说,随声附和,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完成。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实际经验。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说:"好哇!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小马遇到了一条小河,河水挡住了去路,小马为难了。他问河边吃草的老牛,老牛说水不深能趟过去。小马准备趟过去。突然松鼠大叫:"小马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小马收住脚步,不知怎么办才好。于是小马跑回了家,给妈妈说明了遇到的困难。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不能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那怎么行呢?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小马又来到河边趟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我想,我们以后做事不能像"小马"那样,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子想问题。遇事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尽办法解决实际困难。勇于实践,争取自己独立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小马过河》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小马过河》的故事,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这个故事讲的是马妈妈让小马帮她驮一袋麦子去磨面。在去的路上小马要经过一条河,河水流得很急,而河上又没有桥,小马过不去。他问在河边散步的牛伯伯。老牛伯伯告诉小马,河水很浅。树上的小松鼠却急忙喊住小马,说:水太深了,过不去,前两天我的朋友还淹死在这里。小马听后很害怕,不知过还是不过,便跑回家去问妈妈。妈妈说:孩子,你要自己试一试才能知道河水到底深不深。后来,小马才知道小河既不像老牛伯伯说得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得那么深。

我觉得这个故事里牛伯伯和小松鼠都没有错,因为他们都是好心想帮助小马。但是牛伯伯体型大,小河对他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可小松鼠却比较小,过河当然有生命危险。小马的体型比小松鼠的大比黄牛的小,所以只有亲自试一试,才能知道小河到底是深还是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独立思考,亲自尝试。因为别人的经验和建议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凡事只有先动脑子想想,想好后在尝试一下,才有可能成功。

《小马过河》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小马过河》。它虽然是一个小故事可是却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说的是一天小马帮妈妈做事,一条小河挡住他的去路,他不知怎么办。小马见了老牛,便上前问这水深不深,老牛说不深,一旁的松鼠却说河很深。于是小马去找妈妈,妈妈让他自己试一试,后来小马成功过了河,河水既不浅也不深。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亲自去实践,不能因为害怕就退缩,然后什么也不做。

我在生活上也有这样的经历。那是我三年级的事了。那个时候我很苦恼,因为每个星期五都要写作文,我十分害怕。后来爷爷让我上写作班,我不想上,因为我觉得自己早就败给作文了,可是爷爷还是给我报了作文班。不过自从上了作文班后,我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原来只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做,写作文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去努力面对、勇于尝试!

《小马过河》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是【小马过河】。

有一天,马妈妈让小马驮着一袋麦子到磨坊里去磨面。小马背着麦子就上路了,在去磨面的路上,小马被一条小河给拦住了它的去路,小马不知河的深浅,就不敢过去。然后,小马看见一条老牛就过去了,小马问牛伯伯说:“您知道河的深浅吗?”牛伯伯说:“不深,不深,河水才过我的腿肚子。”就正在小马过河的时候,一只小松鼠说:“别过去,刚才这条河淹死了我的一个好朋友。”最后,小马自言自语地说:“小河到底有多深?我还是自己亲身下河吧。”于是,小马到了河中,水淹没到了它的大腿,到了河中间,河水才淹没到它的.的背上。

小马安全地过了河,河水既不象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象小松鼠说的那样深。通过这个故事的明白了:做什么事都不能只听别人说,只有自己亲自做过了,才会明白,实践得真知。

《小马过河》读后感9

昨天晚上跟儿子一块读了《小马过河》这个故事,它是一篇生动有趣又富有哲理的低幼童话,成功地塑造了小马和老马两个形象,小马幼稚、无知但自信、好问,就像一个活灵活现的幼儿,老马则象是一个相当完美的母亲。

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看到哗啦啦的河水挡住了去路,他就想到如果妈妈在身边就可以问问妈妈自己能不能过去。他去问旁边的老牛。老牛说可以过,可是小松鼠却说河水太深了会把它淹死的。小马便犯难了,到底怎么办呢?最后它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循循善诱的鼓励小马要自己尝试才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再次来到小河边,这次小松鼠又把小马喊住了。小马坚定地说要试一试。结果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其实无论干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亲自尝试,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从小马过河这件事可以看得出,老马不仅像所有的母亲一样爱孩子,了解孩子,而且教子有方。小马向老马请教,老马没有直接告诉小马答案,而是鼓励它“去试一试”,从而使小马在亲身实践中得出河水深浅的概念。

《小马过河》读后感10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几篇童话故事,其中有一篇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故事是《小马过河》。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小马和妈妈住在十分美丽的小河边,只有妈妈给河对岸的村子送粮食外,他总是和妈妈在一起。有一天,妈妈让小马给对岸的村子里送粮食,小马驮着粮食飞快的来到了小河边。可是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淌过去。可有不知河水有多深,就犹豫了一会儿,就在这时,小马看见了牛伯伯,就问牛伯伯,您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吗?“牛伯伯就说:”不深,不深,才到我的腿。“小马就高兴的准备淌过去,就听到松鼠的声音说:”小马,小马别下去,这河可深了,前几天就把我的朋友卷了进去,小马就犹豫了一会儿,就淌了过去,谁知不想牛伯伯河松鼠说的一样,既没有那么浅,也没有那么深。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做任何事情只有有恒心,大胆尝试,不随便相信别人的话,就能成功。

《小马过河》读后感11

前天晚上,我读了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小马过河》。故事虽然短小精悍,却令我受益匪浅。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匹小马,老马让他背着小麦过一条小河。小马刚走到河边就有些犹豫不决,于是去问牛伯伯。牛伯伯说:“很浅,不到我的膝盖。”它又去问小松鼠,小松鼠说:“可深了!昨天我的同伴一不小心,掉进河里淹死了!”小马不知听谁的好,就回去找老马。老马让它自己尝试。小马一试才知道,对自己说,河水不深也不浅,刚好到大腿。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事都要有敢于实践的精神。迈出了这第一步,接下来的路就会变得好走,就能取得成功。正所谓“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实践出真知,凡事都要亲自尝试。

还记得去年秋游时,老师带我们玩海盗船。不敢玩的人可以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着那巨大无比的海盗船猛烈摇摆,我顿时吓得浑身发软,一下子就萎缩到椅子上。但是当我看见坐在海盗船上的同学们欢呼雀跃,发出刺激的叫喊,我又追悔莫及了。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我只好放弃这次玩耍的机会了。想想当时如果我去勇敢地尝试一下多好啊!

实践与成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敢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小马过河》读后感12

一天,小马的妈妈生病了,马妈妈对小马说:“小马,你已经长大了,帮我把两袋粮食送到河对面的马伯伯家吧!”小马背着粮食上路了。

小马到了河边,看到桥被雨水冲断了。小马想:妈妈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完成。小马就把一条腿伸到水里,腿还没有踩到河底,小狗突然跑到小马身边说:“小马!小马!你不要进河呀!我的一个朋友就在这里被淹死了。”长颈鹿走过来说:“这水太浅了,还不到我的膝盖呢!”小马想了想走回了家,问问妈妈这水是深还是浅。到了家,小马问妈妈:“妈妈,桥断了,我过不去,我想问问这水深不深。”马妈妈说:“你自己去试试不就可以了。”小马又走到了小河边,一下子跳下去,水不深也不浅,刚刚好。小马按时到达了马伯伯家,把粮食给了马伯伯,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个故事的道理是:生活中要勇于试验、勇于实践。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小马过河》读后感13

小马要过河,不知深浅,问牛大伯,牛大伯说水浅,可以趟过去,可在一旁的松鼠告诉它,水很深,不能过。小马没了主意,它妈妈让它多想一想,试一试。于是小马按着妈妈的话终于过了河。

由此,我不禁想到“实践”,这两个字。相传古代英国把西红柿只作为观赏植物,谁也不敢吃一吃,都认为有巨毒。终于有位画家鼓起勇气吃了一个西红柿,他没有被毒死,反而第一个尝到一西红柿那甘甜的口味。我想,谁都怕死,而那位画家为了真理,为人类的食物中增添了一样新的食物。

而实践并不是盲目的,它必须要靠自己的头脑和勇气。正如那匹小马,如果它一味听信牛大伯的话,就会下河。如果听信松鼠的话,就会不敢过去。所以说,实践是需要过程的。

相反,有些人不敢实践,这样的人只能昏昏庸庸地过一辈子。俗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小马过河》读后感14

最近我读了《小马过河》这篇文章,我感受颇多,现在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我的感想吧!

《小马过河》讲的是:小马要过河去磨坊,可不知水的深浅,它就问牛大伯,牛大伯说:“刚好没膝盖。”小松鼠又说:“太深了,会淹死的。”小马不知听谁的,就回家问妈妈,妈妈告诉它要自己试一试,最后小马过了河,小马发现原来没有松鼠说的那么深,也没有牛大伯说的那么浅。

从《小马过河》中,我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小塞涅卡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生活中,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不能只听别人说而不做,如果小马当时没有妈妈对它说的话,小马可能一直没有过河。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关于实践出真知的故事:以前,英国的人都认为西红柿是有毒的,所以西红柿只是当时的一种观赏植物,很多人都远离西红柿。有一位画家尝试了西红柿,确定西红柿是没有毒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故事。

想到这里,我要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一遇到难题,我也没有动脑或动手,就放弃,我们要有实践出真知的精神和勇气。

对呀!实践出真知就是这样,生活中,什么事都要尝试,才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小马过河》读后感15

小马要过河,牛打波说水浅能趟过,松鼠说水深不能过。小马过去问妈妈,妈妈叫他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

通过这件事,小马从妈妈那里懂得了困难或问题要“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的道理。小马的妈妈确实是一位有远见、有教育才能的母亲。因为她没有简单的回答河是深是浅,这样只能是小马养成依赖习惯,遇事只会回来讨教;他也没有为了“以防万一”,便禁止小马过河,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小马在问题与困难面前畏惧和退缩。小马的妈妈富有远见的采用了启发和鼓励的方式,要小马“自己多想一想,试一试”,培育小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马是幸运的。但并不是天下所有孩子都能像小马一样幸运,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懂得在母爱的范围中还包括着对孩子智力开发、能力的培养。这才是孩子们更需要获得的终生受益的真正母爱!

关于牛年的成语,俗语,歇后语,故事等

一、关于牛年的成语:

椎牛歃血:古时聚众盟誓,杀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诚意。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休牛归马:亦作“休牛散马”。放归军用的牛马,表示停止战事。语本《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羞以牛后:牛后:牛的肛门,比喻从属的地位。指不愿处在从属地位,为人牵制。

亡羊得牛: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吴牛喘月: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蜗行牛步: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二、关于牛年的俗语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牛耕田,马吃谷。比喻待遇不公平,受苦的受苦,享福的享福。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六章二:“你将来打算归田,还是出洋?”脚一跺:“哼!牛耕田,马吃谷,这就是革命成功的下场!”

牛圈里头伸进马嘴来了。牛、马分槽喂养,在牛圈里出现马嘴,指多余。要人不要多嘴。艾芜《我的旅伴》五:“老女人大声骂老何道:‘有你说的!牛圈里头伸进马嘴来了!’”

牛口里的草,扯不出来。比喻难以得到一句实话,也泛指事情难以办到。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五章一:“嘿!你真傻,牛口里的草,扯不出来的。”

牛毛细雨,点点入地。细雨随下随渗入泥土。比喻扎实、深入。刘江《太行风云》五九:“要对照素华的工作作风,好好检查一下我们的工作。是牛毛细雨,点点入地,还是水过地皮湿?”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指不凭空说大话,要看真本事。李满天《水向东流》中二0章:“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这碌碡摆在当场,跟你没交情,跟我没来往,没多的,也没少的,咱们比一比,才见出谁真谁假。”

三、关于牛年的歇后语

老虎赶牛群——志在必得

老母猪跟牛打架——豁出老脸来了

老母猪和牛打架——豁出命来摔

老牛不怕狼咬——豁出去

老牛吃青草——两边扫

老牛筋——难啃

老牛拉车——埋头苦干

老牛拉犁——有心无力

老牛拉破车——慢慢腾腾

老牛死了——任人宰割

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四、关于牛年的故事

鞭春祈丰年

每年的2月4日通常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残冬终于退去,人们迫不及待地准备迎接春天了。 古人向有残冬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到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固定为立春之际举行的土牛迎春仪式。

是日清晨,京城百官都着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于城门外,官员执鞭击土牛,以示劝农,各郡县也举行同样的仪式。随后老百姓哄抢碎牛的散土,说是“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争来抢去,成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谓之“鞭春”、“鞭牛”。

唐代诗人元稹(779-831)《生春》诗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正是这一盛况的写照。 立春出土牛以祈丰收的习俗,经两汉入唐至两宋(960-1279),越来越丰富多彩。汉时“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以送大寒”。

丑的方位在北方偏东,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牛为丑,故立土牛于丑位为最佳方位。到宋代四门都开,各出土牛,牛身饰彩,鼓乐相迎,由人妆扮成主管草木生长的“句芒神”(句音gou勾)鞭打春牛,地方官行香主礼。一方面宣告包括农事在内的一年劳作开始,一方面祈祷当年的丰收。

宫中也行“鞭春”仪式,自然是皇帝主礼。街市上多有泥制小春牛出卖,于是春牛不仅是迎春仪式上的主角,也成了新春之际的吉祥物。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牛与春天具有天然的联系。

中国古代女刺客的标准

比较有名的有春秋战国时的聂氏姐弟

隋末唐初的风尘三侠之一的红拂女

唐朝末年的聂隐娘

清朝刺杀雍正的吕四娘

聂政本是屠夫, 当侠客实属业余爱好。然而聂政天生是一块刺客的料,小露拳脚后便名满江湖,前来联系业务的客户络绎不绝。某日,韩国贵族严仲子带着黄金和诚意跑来找他,要他除掉韩国首相侠累。聂政婉言辞谢。严仲子不悦:“汝耍大牌乎?”政曰:“非也,只因..在世,姐姐未嫁,我不能死也。”不久,聂政母亲去世,严仲子前来吊孝,执亲子之礼。聂政深受感动。在厚葬完母亲之后,聂政火速将姐姐出嫁,跟随仲子刺杀侠累。

英雄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侠累身为首相,空有几十名警卫,竟然被武功高强的聂政从容地从首相府门外一直杀进大厅,被一剑刺了个透心凉。这时,警卫们才围了上来。聂政眼看无法脱逃,决定举剑自杀。在咽气之前,他用长剑将自己的眼珠挖出,把自己的脸划成一堆肉泥。英雄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人们认出他,以免连累他那亲爱而苦命的姐姐!

韩国*为了知道刺客是谁,贴出告示说凡是能认出这具尸体的,赏金千两。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后,断定是弟弟所为,不顾一切来到聂政的尸体旁放声大哭。官员问她,你不怕被牵连吗?聂荣说:“我弟弟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你们认出他,以便保全我。可这样一来,他的英名不就被埋没了吗?我岂能为了保全自己而让英勇的弟弟死得默默无闻呢?”说罢,聂荣大叫三声天啦,在弟弟的身边气绝身亡

聂隐娘出于裴铏所作的《传奇》。裴铏是唐末大将高骈的从事。高骈好妖术,行为怪诞。裴铏这篇传奇小说中也有很丰富的想象。尼姑教聂隐娘剑术的步骤,常为后世武侠小说所模仿:“遂令二女教某攀缘,渐觉身轻如风。一年后,刺猿狖百无一失;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三年后,能使刺鹰隼无不中。剑之刃渐减五寸,飞禽遇之,不知其来也。”学会刺鸟之后,尼姑带她到都市之中,指一人给她看,先一一数明此人的罪过,她父亲是魏博镇的大将聂锋,却不敢开涉,只好依从。聂锋死后,魏博节度使知道聂隐娘有异术,便派她丈夫做个小官。后来魏博节度使和陈许节度使刘悟有意见,派聂隐娘去行刺。 刘悟会神算,召了一名牙将来,对他说:“明天一早到城北,去等候一对夫妻,两人一骑黑驴、一骑白驴。有一只喜鹊鸣叫,男的用弹弓射之不中,女子夺过丈夫的弹弓,一丸即射死喜鹊,你就恭恭敬敬的上去行礼,说我邀请他们相见。”第二天果然有这样的事发生。聂隐娘大为佩服,就做了刘悟的侍从。魏博节度使再派人去行刺,两次都得聂隐娘相救。故事中所说的那个陈许节度使刘悟能神算,豁达大度,魏博节度使远为不及。其实刘悟这人是个无赖。《唐书》说他少年时“从恶少年,杀人屠狗,豪横犯法”。后来和主帅打马球,刘悟将主帅撞下马来。主帅要斩他,刘悟破口大骂,主帅佩服他的胆勇,反加重 用。刘悟做了大将后,战阵之际倒戈反叛,杀了上司李师道而做节度使。他晚年时,有巫师妄语李师道的鬼魂领兵出现。《唐书》记载:“悟惶恐,命祷祭,具千人膳,自往求哀,将易衣,呕血数斗卒。”可见他对杀害主帅一事心中自咎极深,是一个极佳的心理研究材料。和他同时的魏博节度使先是田弘正,后是李板,两人均是唐代名臣,人品都比刘悟高得多了。裴铏故意大捧刘悟而抑魏帅,当另有政治目的。唐人入京考进士,常携了文章先去拜谒名流,希望得到吹嘘。普通文章读来枯燥无味 ,往往给人抛在一旁,若是瑰丽清灵的传奇小说,便有机会得到青睐赏识。先有了名声,考进士就容易中得多了。唐朝的考试制度还没有后世严格,主考官阅卷时可以知道考生的名字。除了在考进士之前作广告宣传、公共关系之外,唐人写传奇小说有时含有政治作用。例如《补江总白猿传》的用意是攻击政敌欧阳询,说他是妖猿之子。牛李党争之际,李党人士写传奇小说影射攻击牛僧孺,说他和女鬼私通,而女鬼则是颇有忌讳的前朝后妃。刘悟明明是个粗鲁的武人。《资治通鉴》中说:“悟多力,好手搏,得郸州三日,则教军中壮士手搏,与魏博使者庭观之,自摇肩攘臂,离座以助其势。”这情形倒和今日的摔角观众十分相似。朝廷当时要调他的职,怕他兵权在手,不肯奉命。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却料他没有甚么能为。果然“悟闻制下,手足失坠,明日,遂行。”(一接到朝廷的命令,不由得手足无措,第二日就乖乖的去了。)裴铏写这篇传奇,却故意抬高刘悟的身分。据我猜想,裴铏是以刘悟来影射他的上司高骈,是一种拍马手法。刘悟和监军刘承偕不睦,势如水火。监军是皇帝派在军队里监视司令长官的亲信太监,权力很大,相当于当代的党代表或政委。刘承偕想将刘悟抓起来送到京城去,却给刘悟先下手为强,将刘承偕手下的卫兵都杀了,将他关了起来,一直不放。皇帝无法可施。有大臣献计,不如公然宣布刘承偕的罪状,命刘悟将他杀了。但刘承偕是皇太后的干儿子,皇帝不肯杀他,后来宣布将刘承偕充军,刘悟这才放了他。高骈是唐僖宗派去对抗黄巢的大将,那时僖宗避黄巢之乱,逃到四川,朝政大权都在太监田令孜的手里。高骈和田令孜斗争得很剧烈,不奉朝廷的命令。裴铏大捧刘悟,主要的着眼点当在赞扬他以辣手对付皇帝的亲信太监,令朝廷毫无办法,只好屈服。精精儿、空空儿去行刺刘悟一节,写得生动之极,“妙手空空儿”一词,已成为我们日常语言的一部分。这段情节也有政治上的动机。唐朝之亡,和高骈有很大关系。唐僖宗命他统率大军,对抗黄巢,但他按兵不动,把局势搞得糟不可言。此人本来很会打仗,到得晚年却十分怕死,迷信神仙长生之说,任用妖人吕用之而疏远旧将。吕用之又荐了个同党张守一,一同装神弄鬼,迷惑高骈。当时朝中的宰相郑畋和高骈的关系很不好,双方不断文书来往,辩驳攻忤。《资治通鉴》中载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僖宗中和二年,即公元八八二年,“骈和郑畋有隙。用之谓骈曰:‘宰相有遣刺客来刺公者,今夕至矣!’骈大惧,问计安出。用之曰:‘张先生尝学斯术,可以御之。’骈请于守一,守一许诺。乃使骈衣妇人之服,潜于他室,而守一代居骈寝榻中,夜掷铜器于阶,令铿然有声,又密以囊盛彘血,潜于庭宇,如格斗之状。及旦,笑谓骈曰:‘几落奴手!’骈泣谢曰:‘先生于骈,乃更生之惠也!’厚酬以金宝。”在庭宇间大掷铜器,大洒猪血,装作与刺客格斗,居然骗得高骈深信不疑。但高骈是聪明人,时间日久了,未必不会怀疑,然如读了《聂隐娘》传,那一定疑心大去了。精精儿先来行刺刘悟,格斗良久,为聂隐娘所杀。后来妙手空空儿继至,聂隐娘知道不是他敌手,要刘悟用玉器围在头颈周围,到得半夜,“果闻项上铿然声甚厉”,“后视其玉,果有匕首划处,痕逾数分。自此刘转厚礼之。”行刺的情形,岂不与吕用之、张守一布置的骗局十分相像?现在我们读这篇传奇,当然知道其中所说的神怪之事都是无稽之谈,但高骈深信神仙,一定会信以为真。《通鉴》中记载:“用之每对骈呵叱风雨,仰揖空际,云有神仙过云表,骈辄随而拜之。然后赂骈左右,使伺骈动静,共为欺罔,骈不之寤。左右小有异议者,辄为用之陷死不旋踵。”如果吕用之要裴铏写这样一篇文章,证明这种事以前也发生过,看来裴铏也不敢不写;也许,裴铏是受了吕用之丰富的“稿费”。这猜测只是我的一种推想,以前无人说过,也拿不出甚么证据。我觉这篇传奇中写得最好的人物是妙手空空儿,聂隐娘说“空空儿之神术,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他出手只是一招,一击不中,便即飘然远引,决不出第二招。自来武侠小说中,从未有过如此骄傲而飘逸的人物。《太平广记》第一百九十四卷“聂隐娘”条中,陈许节度使作刘昌裔,与史实较合。刘昌裔是策士、参谋一类人物,做过陈许节度使。刘悟则做的是义成节度使。两人是同时代的人。附录聂隐娘聂隐娘者,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年方十岁,有尼乞食于锋舍,见隐娘,悦之 ,云:“问押衙乞取此女教。”锋大怒,叱尼。尼曰:“任押衙铁柜中盛,亦须偷去矣。 ”及夜,果失隐娘所向。锋大惊骇,令人搜寻,曾无影响。父母每思之,相对涕泣而已。后五年,尼送隐娘归,告锋曰:“教已成矣,子却领取。”尼亦不见。一家悲喜, 问其所学。曰:“初但读经念咒,余无他也。”锋不信,恳诘。隐娘曰:“真说又恐不信 ,如何?”锋曰:“但真说之。”曰:“隐娘初被尼挈,不知行几里。及明,至大石穴中,嵌空数十步,寂无居人。猿狖极多,松萝益邃。已有二女,亦十岁。皆聪明婉丽,不食,能于峭壁上飞走,若捷猱登木,无有蹶失。尼与我药一粒,兼令长执宝剑一口,长二尺许,锋利吹毛,令剸逐二女攀 缘,渐觉身轻如风。一年后,刺猿狖百无一失。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三年后能飞, 使刺魔隼,无不中。剑之刃渐减五寸,飞禽遇之,不知其来也。至四年,留二女守穴。挈我于都市,不知何处也。指其人者,一一数其过,曰:‘为我刺其首来,无使知觉。定其胆,若飞鸟之容易也。’受以羊角匕,刀广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药化之为水。五年,又曰:‘某大僚有罪,无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 室,决其首来。’又携匕首入室,度其门隙无有障碍,伏之梁上。至瞑,持得其首而归。 尼大怒:‘何太晚如是?’某云:‘见前人戏弄一儿,可爱,未忍便下手。’尼叱曰:‘ 已后遇此辈,先断其所爱,然后决之。’某拜谢。尼曰:‘吾为汝开脑后,藏匕首而无所伤。用即抽之。’曰:‘汝术已成,可归家。’遂送还,云:‘后二十年,方可一见。’ ”锋闻语甚惧。后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锋已不敢诘之,因兹亦不甚怜爱。忽值磨镜少年及门,女曰:“此人可与我为夫。”白父,父不敢不从,遂嫁之。其夫但能淬镜,余无他能。父乃给衣食甚丰。外室而居。数年后,父卒。魏帅稍知其异,遂以金帛署为左右吏。如此又数年,至元和间,魏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悟不协,使隐娘贼其首。隐娘辞帅之许 。刘能神算,已知其来。召衙将,令来日早至城北,候一丈夫一女子各跨白黑卫至门,遇 有鹊前噪,丈夫以弓弹之不中。妻夺夫弹,一丸而毙鹊者,揖之云:吾欲相见,故远相祗 迎也。衙将受约束,遇之。隐娘夫妻曰:“刘仆射果神人。不然者,何以洞吾也。愿见刘公 。”刘劳之,隐娘夫妻拜曰:“合负仆射万死。”刘曰:“不然,各亲其主,人之常事。 魏今与许何异。照请留此,勿相疑也。”隐娘谢曰:“仆射左右无人,愿舍彼而就此,服公神明也。”知魏帅不及刘。刘问其所须。曰:“每日只要钱二百文足矣。”乃依所请。 忽不见二卫所之。刘使人寻之,不知所向。后潜于布囊中见二纸卫,一黑一白。后月余,白刘曰:“彼未知止,必使人继至。今宵请剪发系之以红绡,送于魏帅枕前,以表不回。”刘听之,至四更,却返,曰:“送其信矣。后夜必使精精儿来杀某及贼仆射之首。此时亦万计杀之。乞不忧耳。”刘豁达大度,亦无畏色。是夜明烛,半宵之后,果有二幡子,一红一白,飘飘然如相击于床四隅。良久,见一人望空而踣,身首异处。隐娘亦出曰:“精精儿已毙。”拽出于堂之下,以药化为水,毛发不存矣。隐娘曰:“后夜当使妙手空空儿继至。空空儿之神术,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 。能从空虚而入冥,善无形而灭影,隐娘之艺,故不能造其境。此即系仆射之福耳。但以于阗玉周其颈,拥以衾,隐娘当化为蠛蠓,潜入仆射肠中听伺,其余无逃避处。”刘如言 。至三更,瞑目未熟。果闻项上铿然,声甚厉。隐娘自刘口中跃出,贺曰:“仆射无患矣 。此人如俊鹘,一搏不中,即翩然远逝,耻其不中,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后视其玉 ,果有匕首划处,痕逾数分。自此刘厚礼之。自元和八年,刘自许入觐,隐娘不愿从焉。云:“自此寻山水,访至人,但乞一虚给与其夫。”刘如约,后渐不知所之。及刘薨于统军,隐娘亦鞭驴而一至京 师柩前,恸哭而去。开成年,昌裔(此处作刘“昌裔”而不作刘悟)子纵除陵州刺史,至蜀栈道,遇隐娘 ,貌若当时。甚喜相见,依前跨白卫如故。语纵曰:“郎君大灾,不合适此。”出药一粒 ,令纵吞之。云:“来年火急抛官归洛,方脱此祸。吾药力只保一年患耳。”纵亦不甚信 。遗其缯彩,隐娘一无所受,但沉醉而去。后一年,纵不休官,果卒于陵州。自此无复有人见隐娘矣。

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

《鹧鸪天送人》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唱彻《阳关》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1、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2、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3、无穷:无尽,无边。

4、般:种。

5、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6、未是:还不是。

7、别有:更有。

翻译: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

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

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

乌云挟带着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

何止千件万般,

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

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

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

(一)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二)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馀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今不存。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三)

词开篇即述离情。唐代诗人王维有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李东阳《麓堂诗话》曰: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通称《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这里把送别场面凝缩成唱彻(唱毕)而泪未干,展示出形象的凄苦情状。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功名,指官爵。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的《鹧鸪天》词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簇拥千军万马,突破重围渡江投奔大宋朝廷,固是爱国壮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功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在封建社会里,是互相联系的。换言之,只有达,才能兼善天下。所以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处于国仇未报壮士老(陆游诗句)的具体历史情况下,这里旷达的成分不多,更多的是激愤,是反语,是色荏内厉的。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辛弃疾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作者: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翻译: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

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

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

横斜的山路。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

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赏析: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着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读者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辛弃疾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

作者: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1、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2、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3、无穷:无尽,无边。

4、般:种。

5、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6、未是:还不是。

7、别有:更有。

翻译: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

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

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

乌云挟带着雨水,

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

何止千件万般,

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

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

还不是十分险恶,

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赏析: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个原因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辛弃疾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 戏作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作者: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

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赏析:

辛弃疾的词,大多即景抒情、咏物言志,他的这首《鹧鸪天》也不例外。自从南归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权的重用,报效国家,恢复中原,展露才干,但没想到他的这些志向不仅未能实现,反而遭奸臣谗害,落得被迫过上闲居生活。他虽寄情山水,但仍时常流露出一股愤愤不平之气。此词虽题为《寻菊花无有,戏作》,但整个上片都未直接接触题目,只是愤世疾俗之情的抒发;就是下片,对题目说来,也只是点到而已。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饱经风霜,到过了庙堂官场、都会边疆,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的十分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的心态。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掩鼻二字,本于《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充分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说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间与古今连用,即空间与时间结合,横与纵交织,意谓不仅眼前的人间是臭腐场,惟有酒偏香,而且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接着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两句,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云烟畔,指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这里依山临水,云烟缥缈,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

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词人欲远务之,从而为下片寻菊花作了铺垫。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前两句点寻菊花,后一句明不见。老伴,据另一阕《鹧鸪天》(翰墨诸公久擅场)的题目可知,当为吴子似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来表现菊花。如杜甫《课伐木》诗说: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张孝祥《鹧鸪天》词说: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解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因而共秋光,即隐含了寻菊花之意。黄花,即菊花。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结尾两句: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只是字面意思,实际是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观全篇,这首词虽写法不合常规,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如菊的品格。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