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纡辔怎么读和纡的拼音怎么读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饮酒》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一组五言古诗。陶渊明辞官隐退后,他时常醉酒后诗兴大发,书写感慨,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此诗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注释】
(1)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2)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2)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3)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4)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注释】
(1)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2)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3)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4)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注释】
(1)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自己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2)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3)这两句是说,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说,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空名又有何用!
(4)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迅速,极快。
(5)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释】
(1)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2)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3)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4)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5)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6)已:既。违:违弃,分离。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 :构筑房屋。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2)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尔:这样。
(4)日夕:傍晚。
(5)相与﹕相伴。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注释】
(1)行止:行为举止。端:种,类。
(2)苟:如果。相形:互相比较。雷同:人云亦云,相同。毁誉:诋毁与称誉。
(3)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达士:贤达之人。尔:那样。
(4)咄咄(duō):惊怪声。俗中愚:世俗中的愚蠢者。黄绮:夏黄公与绮里,代指“商山四皓[hào]”。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
(1)裛(yì):通“浥”,沾湿。掇(duo):采摘。英:花。
(2)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3)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4)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趋:归向。
(5)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释】
(1)没:掩没。
(2)凝霜:犹严霜。殄(tiān):灭绝,绝尽。异类:指除松以外的其它草木。卓然:高高挺立的样子。见:同“现”,显露。
(3)连林:树木相连成林。众乃奇:大家才感到惊奇。乃:才。
(4)壶:指酒壶。柯:树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的倒装句。意思是还时时向远处眺望。
(5)何事:为什么。绁(xiè):拴,捆绑。尘羁:尘世的羁绊。犹言“尘网”。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释】
(1)倒裳:倒着衣服.忙着迎客,还不及穿好衣服。
(2)好怀:好心肠.
(3)乖:违背。
(4)尚同:同流合污。
(5)汩:音"古",搅混。
(6)纡辔:拉着车倒回去。
(7)讵:岂。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注释】
(1)远游:指宦游于远地。东海隅(yú):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
(2)迥(jiōng):远。风波阻中涂:因遇风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
(3)然:如此,这样。为饥所驱:被饥饿所驱使。
(4)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营:谋求。少许:一点点。
(5)非名计:不是求取名誉的良策。息驾:停止车驾,指弃官。
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注释】
(1)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德而著称。《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2)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
(3)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4)称(chèn)心:恰合心愿。固:必。
(5)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
(6)裸葬:裸体埋葬。恶:不好。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其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注释】
(1)长公:张挚,字长公,西汉人,曾“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壮节:壮烈的气节。失时:指失去了从政的时机。
(2)杜门:谓闭门不出。杜:堵塞,断绝。
(3)仲理:指东汉杨伦。高风;高尚的品格、操守。兹:此,这里。
(4)往:去。指出仕。已:止,停。指辞官归隐。狐疑:犹豫不决。
(5)去去:这里有“且罢”、“罢了”的意思。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奚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奚:何。
(6)摆落:摆脱。悠悠谈:指世俗妄议是非的悠谬之谈。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隐居。之:往,到。
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注释】
(1)同止:在一起,同一处。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邈异境:境界迎然不同。
(2)领:领会,理解。
(3)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兀(wù)傲:倔强而有锋芒。差(chā):比较上,尚,略。颖:才能秀出,聪敏。
(4)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
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释】
(1)故人:老朋友。挈(qiè)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2)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3)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4)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5)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注释】
(1)乏人工:缺少劳力帮手。
(2)班班:显明的样子。《后汉书·赵壹传》:“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
(3)悠:久远。少至百:很少活到百岁。
(4)委穷达:犹“委命”。委:听任。穷达:指穷达之命。素抱:平索的怀抱,即夙志。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注释】
(1)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爱好。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
(2)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岁。淹留:久留,指隐退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
(3)竟:最终。抱:持,坚持。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饱:饱经,饱受。更:经历。
(4)弊庐:破旧的房屋。交:接。悲风:凄厉的风。没:掩没,覆盖。庭:庭院。
(5)这两句写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之意。
(6)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陶渊明在这里是以张仲蔚自比,但是慨叹自己却没有刘龚那样的知音。翳(yì):遮蔽,隐没。此处有“郁闷”之意。
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注释】
(1)薰:香气。脱然:轻快的样子。萧艾:指杂草。
(2)行行:走着不停。失:迷失。故路:旧路,指隐居守节。“失故路”指出仕。任道:顺应自然之道。
(3)鸟尽废良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比喻统治者于功成后废弃或杀害给他出过力的人。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注释】
(1)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嗜(shì):喜欢,爱好。
(2)时:常常。赖:依赖,依靠。好(hào)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载醪(láo):带着酒。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3)是谘(zī):凡是所询问的。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塞:充实,充满。
(4)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5)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失:过失,失误。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其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注释】
(1)畴昔:往昔,过去。投耒:放下农具。这里指放弃农耕的生活。
(2)将养:休息和调养。不得节:不得法。节:法度。馁(něi):饥饿。固缠己:谓自己无法摆脱。
(3)向立年:将近三十岁。渊明二十九岁始仕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志意多所耻:指内心为出仕而感到羞耻。志意:指志向心愿。
(4)遂:于是。尽:完全使出,充分表现出来。介然分:耿介的本分。介然:耿介,坚贞。介然,坚固貌。”田里:田园,故居。
(5)冉冉:渐渐。星气流:星宿节气运行变化,指时光流逝。亭亭:久远的样子。一纪:十二年。这里指诗人自归田到写作此诗时的十二年。
(6)世路:即世道。廓悠悠:空阔遥远的样子。杨朱:战国时卫人。止:止步不前
(7)挥金事:《汉书·疏广传》载:汉宣帝时,疏广官至太子太傅、后辞归乡里,将皇帝赐予的黄金每天用来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挥金甚多。恃:依靠,凭借。这里有慰籍之意。
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注释】
(1)羲农:指伏羲氏、神衣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去:离开。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2)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
(3)凤鸟虽不至:凤鸟即凤凰。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之鸟,如果凤凰出现,就预示将出现太平盛世。《论语·于罕》:“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礼乐暂得新: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后经孔于的补救整理,“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复兴。
(4)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辍(chuò):中止,停止。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逮(dài):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5)这两句指秦始皇焚书事。
(6)区区:少,为数不多。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7)绝世:指汉代灭亡。六籍:指六经。亲:亲近。
(8)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见所问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9)快饮:痛饮,畅饮。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酒巾。
(10)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组诗译文:
一至五首
第一首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的松树,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自不衰老。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年不相违背。
第二首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第三首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第四首
黄昏时分,一只离群的鸟还在独自飞翔,它形单影只,栖栖惶惶,疑惧不安地在天际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栖止休息的地方,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它的啼声也越来越悲凉感伤。在它那凄厉的叫声中可以听到思慕清深高远之地的理想,它飞来飞去却无处可依。它遇到一株孤生的松树,于是收起翅膀,从辽远的地方来此栖息,在强劲的暴风下本不会有茂盛的树林,唯独孤松的浓荫却永不衰败,只有隐居田园才可栖身。
第五首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傍晚南山)山气氤氲(yīn yūn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此中:此时此地的情景,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六至十首
第六首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第七首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第八首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第九首
赏析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好像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第十首
过去曾经远离家乡到外面求官,直至到了东海边沿。道路漫长遥远,中途又受阻于动荡不定的风波。是谁促使我离家求官的呢?似乎是饥饿所驱使的吧。极尽全力只为营求温饱,获得温饱只需用少许的精力就可满足而绰绰有余了。恐怕这并非良策,还是勒马回归避人独居吧!
十一至十五首
第十一首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第十二首
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
第十三首
孔子的弟子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
第十四首
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纯真的人。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的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见了。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诗书烧成灰。
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酒,才对得起头上戴的过滤酒的葛巾。
第十五首
我家居贫困缺少劳力,屋前的灌木早已荒芜。上有翔鸟班班可见,下无人迹寂寂独居。宇宙是何等悠悠长久,人生却少有长命百岁。岁月急速流逝催人老,两鬓早已斑白如雪霜。若不放置对穷达之忧,违背平素之志很可惜。
十六至二十首
十六首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爱好在六经。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最终抱定固穷节,饱受饥饿与冷,屋风凄厉,荒草掩没前院庭。披衣坐守漫长夜,盼望晨鸡叫天明。没有知音在身边,向谁倾诉我衷情。
十七首
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十八首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十九首
昔日苦于长饥饿,抛开农具去为官。休息调养不得法,饥饿严寒将我缠。那时年近三十岁,内心为之甚羞惭。坚贞气节当保全,归去终老在田园。日月运转光阴逝,归来己整十二年。世道空旷且辽远,杨朱临歧哭不前。家贫虽无挥金乐,浊酒足慰我心田。
二十首
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有人朴真。鲁国孔子心急切,补救阙失使其淳。虽未遇得太平世,恢复礼乐面貌新。礼乐之乡微言绝,日月迁延至于秦。诗书典籍有何罪?顿时被焚成灰尘。汉初几位老儒生,传授经学很殷勤。汉代灭亡至于今,无人再与六经亲。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如若不将酒痛饮,空负头上漉巾。但恨此言多谬误,望君愿谅醉乡人。
[赏析]
其一·衰荣无定在
本篇是这组诗的开篇第一首。诗的开头两句说:“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这两句阐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衰败和荣华不会固定地、永久地存在,它们是彼此互相交替着。诗人在提示这个普遍规律之后,紧接着举出历史事实来作例证:“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邵生,指邵平。邵平在秦时为东陵侯何等荣耀,秦亡后降为布衣何其低贱,这不是“衰荣无定在”吗?接下去,诗人又用自然现象作比喻:“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衰败和荣华彼此交替就象寒来暑往一样,人生的道理也往往如此。诗人为什么一下笔就发这样的议论、这样的感慨呢?把这些诗句放在写作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是针对晋宋易代而发的。诗人辞官退隐之后并没有忘情世事,并没有陶醉于田园山水之中而整天整夜地飘飘然。他同情民生疾苦,关心朝政大事,他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敏锐地预感到东晋即将灭亡。“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就是指的改朝换代即将发生,一批旧的权贵即将下台,一批新的权贵即将上台。只是由于惧怕政治祸害,诗人不敢明言罢了。
面对即将易代的政治局势,诗人采取什么态度呢?在他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赶快去趋炎附势,寻找依托;一是继续隐居不仕,坚定地走归耕之路。诗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按照自己的性情和志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一条道路。他在诗中写道:“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他懂得“衷荣无定在”的道理,不去趋炎附势追求荣华富贵,决心隐居农村过那贫苦的生活。当然,他看到当时政治的黑暗、混乱,看到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看到广大人民在改朝换代之际所遭受的苦难,心中是十分痛苦的。所以,他只好“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了。他是在饮酒取“欢”吗?不,他是在借酒浇愁,是在借饮酒以寓言,是在借饮酒而逃世网。这首诗既储蓄又自然地点明了饮酒的原因,列在《饮酒》二十首之首,在整个组诗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饮酒》诗的艺术成就,历来被人们赞颂备至。即以这首诗而言,诗人一开头就针对当时的形势从哲理的高度发表自己的议论,接着随手拈来历史的例证和自然的比喻,爽快地抒发了自己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和闲居饮酒的志趣。这些诗句,真如序中所说,是“既醉之后,辄题数句”随手写下来的,都是醉后直言,毫无做作,情真理真,事真意真,天然无斧凿痕迹。
其二·积善云有报
行将灭亡的东晋王朝,政治十分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军阀混战,互相残杀,桓玄、刘裕相继篡权;广大人民受尽压迫和剥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黑暗统治下,当时的社会风气十分败坏,社会上淳朴真诚之风消失了,虚伪欺骗之风盛行,廉节退让的节操没有了,当官的不择手段向上爬,正直善良的人遭受诬蔑,是非黑白完全颠倒了。
诗人处在这样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黑暗社会中,他想尽力逃避,想尽力做到“心远地自偏”而保持内心的平静。但是,他能够真正平静下来吗?不能。他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中他很难做到“浑身静穆”。他内心有不平,有愤慨,有苦闷。每当醉后题诗的时候,这些东西就要从胸中自然地流泻出来。这首“积善云有报”就抒发了诗人对当时善恶不分的黑暗社会的愤怒指责。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非常可笑的矛盾现象:口头上都说做了善事总会得到善报,事实上却是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他们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他们是封建社会中高尚守节的典型,人们普遍颂扬他们是至善之人。但是,他们“积善”却没有得到善报,反而活活饿死。所以,诗人紧接着义正词严地发问:“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诗人从历史事实、现实生活中受到教训,认为古代圣贤所说的善有善报之类的话是空的,是不能实现的,现实社会中处处是好坏不分、善恶颠倒。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继续证明其“空言”。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善人,但这位善人至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裘,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的生活。“饥寒况当年”,他耄耋之年的饥饿寒冷甚过壮年,可见了一辈子都过着贫苦的生活。从荣启期的一生来看,哪里是什么 “积善云有报”呢?
但是,伯夷、叔齐、荣启期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不赖固究节,百世当谁传!”诗人认为,他们的名声能够流传后世,依赖的就是固守穷困的节操。所以,不管社会风气多么败坏,周围环境多么污浊,也一定要保持“贫贱不能移”的高尚节操,即使善无善报也不在乎。《陶渊明集》中有一组《咏贫士》诗,赞颂了许多著名的贫士,就是赞颂贫士的这种“固穷”的高尚节操。诗人本人不就是一位严守穷节的贫士吗?他的美名却被后世的人们传颂不衰。
这组诗以古证今,以人况己,诗中哪是写古哪是写今,哪是写人哪是写己,读者实在难分难辨,真是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诗中既有愤怒的质问,又有冷静的思考;既对善恶不分的黑暗社会作了激烈的谴责,又对固穷守节的高尚之士作了热烈的赞扬。诗人心中怎样想,笔下便怎样写,从心所欲,直抒胸臆,感情从胸中自然流出。
其五·结庐在人境
此《饮酒》第五首,写隐居自得的高趣,是历来被人们反复叹赏的名篇。
诗一开头就提出问题,说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境是多车马的,诗人在人境结庐,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这个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现象,诗人只借用一个“而”字就轻轻转折出来,自然而简练。朱自清先生说这是“从前诗里不曾有过的句法。”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题既然提出,所以用这两句话自问自答。“问君”是他问自己。为什么别人做不到“无车马喧”,他能做到呢?因为“心远地自偏。”他的心和尘俗离得很远,地也就显得偏僻了。为什么会这样?难道那样多的车马,渊明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么?我以为是渊明心远,故息交绝游,虽居人境,而车马不至,所以无车马之喧。如此则人境之庐亦犹偏远之野室也。我们细加品味,这虽是简短的两句,已经传达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口吻,而他蔑视世俗的神情也跃然纸上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他结庐人境生活的一个片断,也可看出他田庐的环境,是可以远望庐山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有的版本写作“望”。到底取哪个字好?自宋代以来就有争论。苏轼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索然矣”。这确实有些道理。因为“望南山”,是心中先有一个南山在,再去望,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意趣了,所以坡公说“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不若偶然得之,则采菊时之心境于无意中恰与南山胜景所包含的意趣相凑泊,所以佳妙。
不过这一点无关宏旨。重要的是菊花、南山所代表的意象。朱自清先生说:“菊花是可以吃的……一面赏玩,一面也放在酒里喝下去……九日喝菊花酒,在古人或许也是件雅事呢。”话说得很对。但这里主要恐怕还是为了“远我遗世情”,是以菊花的品格自况。至于他“见南山”的感受,也不一定只想到“如南山之寿”,倒有可能产生了“高山仰止”那样的肃然起敬的感情。南山有何胜景,使诗人惝怳倾倒若此?那就在下两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为何“日夕”就“佳”呢?原来是它点明了南山暮色,为“飞鸟相与还”作了铺垫。一群归林的鸟儿在远山的怀抱里自由回翔,这是一幅多么惬意的图画!而这“飞鸟相与还”又大有深意,如果我们联想到《归去来辞》里“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句子,就会知道这实有比拟自己出处的意味。“归鸟”“失群鸟”“有托”之鸟,都有自况之意。因此,当他在东篱采菊,正徜徉自得的时候,偶一抬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象映入他的眼帘,自然会产生自己出处的联想。这就是下文所说的南山暮色所蕴含的“真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读了上文,我们已知道诗人心目中“真意”之所在。但什么是“真意”?此种真意乃是刹那间的感受。有了这种人生体验就够了,何必枉费精神,对“真意”寻绎求解?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就是他的态度和作风。《庄子》说:大辩不言。是说深刻的道理要靠自悟,不待语言来分辨。还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谓语言的目的在于分辨和求得真意,真意既已得到,就不必再考虑用语言分辨表达了。渊明这个“真意”“真趣”是在人境结庐的环境里得到的,所以这诗的结尾恰好与开篇的“心远”前后呼应。
全诗先写心,后写境。然而写心时也写境,写境时又借境映衬心。是以境中有心,心中有境。那么全篇是境是心,是人是象?我们但觉元气笼然一片,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甚至是归鸟化作陶渊明,还是陶渊明化作了归鸟,也难于分辨了,反正他们都在南山暮色里,与孤松相盘桓就是了。此之谓化境。王国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就指物我两忘的境界。
渊明热爱自然,他往往把自己化进自然里去。他眼中的自然界似乎就是自己的幻化,有他奇瑰的性格。不过他同时也是受天地之禀赋,为大自然所薰陶,才成为了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则他又是大自然的宠儿。
其八·青松在东园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这里的“众草”当指众多的草和树。众草怎么能埋没青松的丰姿呢?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青松因而卓立见高枝。“连林”指青松夹杂在众多的树木中,倒还不见特出;“独树”指青松独立不凋,于是才为人所珍奇。作者提壶斟酒,抚摩青松。“寒柯”,指岁寒不凋的松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在离开青松后,还时时再在远处望它,极写对青松的喜爱。“吾生梦幻间”,指自己出去做官的生活,真有如梦幻般迷惘。“何事绁尘羁”,绁,捆索。意为为什么被尘世所牵挂呢?渊明看到青松的经霜不凋,卓然特立,与众树的凋零绝然不同,因而感叹自己的出仕象在梦幻中一般,太不清醒,受到人世官场的牵挂和羁绊,比不上青松的品格。以渊明的节操,还有这样的话,这更见出他对自己要求的严格。
其九·清晨闻叩门
这首诗写清早诗人听见有人敲门,急忙出来开门。“倒裳”指来不及穿好衣裳。一见之下,原来是农夫疑心他的弃官归田不合时宜,所以带了满壶酒来问候和劝解。“褴褛”,衣服破烂。农夫认为他住在茅草屋里,过着衣不蔽体的穷苦生活,算不得高人隐居。现在一世都讲究同流合污,愿你也扰水使浑浊,何必高自标榜呢!汩,扰泥水。农夫劝他出去做官。他深感父老的热心,但自己的禀性很少和世人相合,动与时忤。“纡辔”,放松马的辔头,此指委屈求官。尽管这确实也可以学到,可是违背自己的心志,岂不是迷误!姑且高兴地喝这壶酒吧,我的初衷是不会改变的了。
这首诗里的“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本于《楚辞·渔父》,这首诗的构思也和《渔父》很相似。不过在《渔父》里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显得非常决绝,符合屈原的性格。而这首诗的态度就较为和缓些,也符合渊明的性格。《渔父》里写渔父听了屈原的话,“莞尔而笑”,显出对屈原的关心不够。这首诗则写田父对渊明很关心,渊明也非常感激他。所以,这首诗虽有浓重的摹仿痕迹,但它写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仍然是渊明的创作。
其十三·有客常同止
这首诗是借醉人醉语抒写对世道的愤慨之词。全诗共十句,可分作五层:“有客常同止,趣舍邈异境”,这是第一层。这层的意思是在提出问题:一个淡薄世俗的隐者,和一个趋时顺俗的名利之徒,其境界是大不相同的。为什么?“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一个但愿长醉不醒,一个则不眨眼地盯着世俗名利。这样的两个人处在一起,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这是第二层,既是为了回答问题,也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话。“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没有共同语言,却还不能不说话,于是就只能各说各的,谁也不能领会对方了。这第三层提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这是第四层。作者嘲笑了醒者——凡庸之辈的愚钝可怜,他们谨小慎微,自以为对世事看得最清,其实醉者才比较聪明。因为在黑暗现实里,一切是非善恶都被颠倒了。醉者正是看透了这一点,然而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才以沉醉自遣的。在这里作者还暗用了《庄子·秋水》中“坎井之蛙”的故事,所谓“规规一何愚”,就是从《秋水》中“规规然自失也”来的。作者把追求功名利禄的所谓醒者,比作“坎井之蛙”,其厌恶、鄙视之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而结论当然就是:“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炳”。已经喝醉了的人啊,夜里应当点上蜡烛继续痛饮。这是第五层,为全诗作了结。
这首诗寄托着陶渊明的愤懑。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门阀世族统治、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时代里。他的出生决定了他受歧视的地位,再加上他刚直坦率的性格,因而,他刚一入仕,就看不惯官场中那种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种种丑恶现象。以后,他又在野心家桓玄的手下做过官,对于桓玄培植党羽、招兵买马,并制造种种祥瑞的征兆为他篡夺帝位作准备的龌龊勾当,他自然也是一目了然的。至于刘裕掌握一部分军政大权以后,杀戮功臣,罪加无辜,徇私枉法,就更增加了陶渊明对黑暗现实的憎恶。
但是,陶渊明却没有改变现实的力量。他逃避、隐退、躬耕、自责,然而,愤懑的情怀却是不可能因而得到平静的。在此诗中,陶渊明以醉者自居,他不仅公开宣称自己和那些追名逐利的“醒者”没有共同语言,而且还把他们比作“坎井之蛙”,看作循规蹈矩、渺小可怜的人物。这自然是愤懑情绪不可遏止的一种流露了。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炳。”似乎有点消极。然而,不肯同流合污,在邪恶横行的社会里,能保持地自己的清白,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
这首“有客常同止”诗,象是在说家常,平淡无奇,既没有过多的典故,也没有铺排渲染。但是,一句“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便把两种不同人的性格、神态和他们格格不入的境界,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了,这正是陶诗的不可企及处。
其十四·故人赏我趣
东晋以来,玄风大炽,一般文士都喜欢在诗文中说理。然而,他们的作品多“平典似道德论”,颇遭后人訾议。唯有陶渊明却因其诗理趣盎然,情味深隽,大得后人推崇。同样是以诗说理,何以后世褒贬如此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与东晋士大夫们所追求的“理”各自不同,表达“理”的方式也各异。东晋士族文人务空蹈虚,侈谈玄理,以此为精神寄托,撷取老庄陈言为篇,理赘于辞,自然不免“淡乎寡味”之讥。而陶渊明在经历了几仕几隐的痛苦摸索之后,终于毅然归隐田园,他在躬实践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在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尽管他也接受了老庄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然而他所理解的“自然之理”,是与俭朴而充实的田园生活紧密联系的,他所追求的“自然之理”,包蕴在淳朴笃实的田园生活中。情,旷而不虚;理,高而不玄——这正是本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先说诗中的情。陶渊明在宁静的乡居生活中,或与邻人往来,这一回,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而“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这两句开门见山点出“饮酒”的情由。这个“赏”字用得精当。诗人招饮,其情自然不俗;故人“赏”此趣,其情亦雅。这个“赏”字精炼地写出了宾主相得之情。而各自“挈壶”赴会,既见出乡间独有的古朴风情,又使人意会到来者都是一些淳厚质朴的人。这两句虽不言情,而情意自出。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这四句写松下饮酒的情景。没有几案可凭,那有什么关系?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格外亲切。没有丝竹相伴,这也无甚要紧。听那风吹松叶,不是更有清趣?围坐的是“故人”,面对的是清景,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陶醉!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所以“数斟已复醉”。既醉之后,更是随意言笑,举觞相酬,欢然自得。在这幅松下坐饮的画面中洋溢着一股浓郁的情意。此情与世欲的利害无涉,故言其“旷”;此情又来自诗人淳朴的生活感受,故言其“不虚”。
再说诗中的理。陶渊明把宁静的乡村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把“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当作自然之理来信奉,在“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生活中领略着任真自然的乐趣。在他的心目中,乡间幽静的景物、淳厚的民情和古朴的乡俗,无一不含蕴着与虚伪奸诈相对立的哲理。就象他曾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致中体会到“此中蝗真意”一样,他也在松下坐饮、言笑自适的情景中悟出自然之理。这六句诗虽不时言理,但理趣融于“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父老杂乱言”等意象之中,且游玩笔墨之外。
在诗的后半部中,诗人以警隽之言将他的感受进一步哲理化:“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不觉”二句承接“数斟已复醉”而来。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外物更不萦于胸中,诗人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里虽然表达的是一种玄理,然而它与“饮酒”“复醉”的主观感受相合,所以并不虾米得突兀或生硬,反而使人在咀嚼哲理的同进,仿佛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悠悠”者,指一般趋名逐利之徒。这两句诗,一句指他人,一句言自身,笔法简炼灵活。诗人说:那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这个结尾可谓意味深长。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而且大多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与自然之道相冥合的境界。饮酒,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一种手段。酒之“深味”,便在于此。因此,陶渊明在这里实际上是说自己在诗酒相伴的生活中、在与“故人”共醉的乐事中悟得了自然之理,百里此中的“深味”是奔趋于名利之场的人难以体会的。
从松下坐饮这一悠然自适的情景引出物我两忘的境界,进而点出最高的玄理——酒中之“深味”,通篇理趣盎然,警策动人,余味隽永。此理超然物外,故言其“高”;此理又包蕴着真实的体验,质朴明快,故言其“不玄”。——情旷而不虚,理高而不玄,以情化理,理入于情,非大手笔不能如此。后世学步者虽多,终不能达到陶诗从容自然的至境。
这首诗以饮酒发端,以酒之“深味”收尾,中间贯穿着乐趣,叙事言情说理,都围绕着“饮酒”二字,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思健功圆,浑然成篇。
其十七·幽兰生前庭
此诗颇有难于索解之处。一是系年问题,二是诗的语气问题。(索证从略)我推想此首诗是义熙十二、三年渊明为劝诫友人颜延之而作的。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诗。
这诗前四句用比兴,说是幽兰虽和萧艾杂生在一处,但它饱含着芬芳,待到清风吹过,把它的香气传播开来,自然就和恶草区别开了。简单几句,就写出幽兰超逸品格。明黄文焕说:“含、待二字,写得兰花有情有品。”还说:“风来香始远,否则同丛无复分别。”所论十分精到。盖芳香之品质,本兰花所固有,而清风送远,幽香缕缕,乃不期然面然,非自炫自媒者可比,这不正是幽兰不忮不求的品格和情操么?所以“含”“待”二字很见身分,也很传神。另外,诗人写清风掠过,用“脱然”二字,也极妙。有人把它解作假使、偶然,似乎坐实了些。我体会“脱然”是轻舒自然、无所拘系的样子,形容清风吹来是不经意的。只有这样的清风才配得上幽兰的高情远韵。
很明显,诗人是将兰比人,有象征意味。如果说这诗是写给颜延之的,自然就有勉励他保持幽兰品性的意思。因为《离骚》里明白写着:芳草不努力修养品德,结果丧失香气,变成萧艾了。这个意思在上述渊明的句子里是暗含着的,只是说得很委婉,引人深思。
不过,在仕途势利的包围中,要想保持芳洁之性是很难的,何况还处在晋宋易代、“鸟尽废良弓”的时候?所以诗的后半就道出了劝延之急流勇退的主旨。“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二句大意是说,继续在仕途走下去,会越走越远,想回到故路就很难了;而退身隐居,任道而行,大概可以走通。两句诗都有所本。上句出于《离骚》,下句出于《汉书》。渊明用前贤的这些教诲来劝诫延之,是很高明的。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鸟尽废良弓”的严峻形势,希望延之“觉悟当念还”。前句用《史记》典,意思是说,良弓的用处是射飞鸟,等到飞鸟射完,良弓就该废毁了。对照东晋末期的史实,刘裕平定桓玄后,权势日张,为阴谋篡政,便不断剪除异己。这些就是渊明劝故人引退的现实根据。至于延之为什么未听从渊明劝告,也许有他特殊的考虑。
这是一首说理诗。诗中充满了对故人的关切和热情,点明形势,指出退路,话说得很恳切。但在语气上却平和冲淡,毫不勉强,又用了一些典故和比兴,把自己的意思经过几层转折,委婉地表达出来,就使对方在深入思考、斟酌去取时有较多的回旋余地。因此,这是一首寓规谏于晤谈的好诗
其二十·羲农去我久
这最末一首诗,在历史、哲理的深度广度上,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现在,先让我们逐句串讲一下,然后再探讨其中的历史和哲理。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羲农,即伏羲、神农,是传说的“三皇”中的两位最古老的帝王,他们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原始时期。诗人说,可惜羲农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天真的人了。只有那个一生勤劳奔走的孔子,还想努力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再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这是说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孔子所期待的凤鸟虽然终于没有飞来,但经他的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暂时恢复一新了。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便再也听不见了。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也不知诗书犯了什么罪,一下子都被他烧成了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做得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指魏晋)之下,六经竟自没有人爱好和亲近?如今这些人也象孔子那样成天地在外驰车奔走,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象孔子师徒们那样前来礼贤问津。陶渊明这里是以春秋末年的隐士长沮、桀溺自居,对当时士大夫驰逐权势的世风发出深沉的感叹!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结尾四句,陡然转到饮酒。意思是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之下,自己还能再说什么呢?如果不痛快地饮酒,岂不就辜负了自己头上这块漉酒的头巾了吗?我上面的一席话谬误之处已经太多了,希望先生就原谅我这个醉人吧!
粗知此诗的大意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一下这首诗里的历史的哲理的内容。这首诗不是玄言诗,不是用诗歌来写老庄哲学的讲义。但是诗人却用老庄的历史和哲学观点,评论了自羲农以来的人类原始共产社会时期的历史。老庄哲学认为,原始时代是至德之世,所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他们政治、社会的最高理想。而儒家虽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但他们所最向往的却是西周隆盛时代的礼乐文化。陶渊明此诗向往羲农时代并不是偶然的。他不仅在弃官以前所写诗里,归田以后诗文就更常常提到远古朝代人物,反复称道上古淳朴的民风世俗。读过《桃花源诗》的人对此当有深刻的印象。
但这首诗里还以深情的诗句赞美了有济世热肠的孔子,肯定了勤勤恳恳地传播六经的几位西汉时的老儒生,这和先秦道家讽刺嘲笑孔子的态度是大有出入的。陶渊明的思想究竟主要是倾向道家,还是倾向儒家,历来就存在争论。这首热情赞颂孔子的诗,就被那些主张陶渊明是儒的学者抓住大作文章。朱自清先生在《陶诗的深度》一文里指出:“‘真’与‘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把‘复真’与‘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所以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朱先生的分析论断是很谨慎的。魏晋时代的玄学家们,一方面是宗老庄而黜“六经”,另一方面又继续尊孔子为圣人,为先师。他们注意到孔子在士大夫中的崇高地位已经难以动摇,所以只好一面接受传统,一面又用老庄的思想对孔子言论和儒家某些经典重新加以解释。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虽然也以老庄思想重新解释孔子,但他的解释与王弼等人还是有差别的。王弼是把孔子的言论和实践玄虚化、冲淡化。陶渊明虽然也把道家说的“复真”“还淳”任务放在孔子肩上,但他在孔子删述六经、恢复礼乐等一系列言论和实践中看出了一副难得的济世热肠。陶渊明是借这首诗歌,鞭挞晋宋之际以放浊为通而贱守节、终日追逐权势的那个堕落的上层社会。正因为他同那些高唱老庄而行为污浊的士大夫们格格不入,所以这首诗的结尾就急转直下,把滔滔滚滚的满腔牢骚一下子截断,突然说到饮酒上面来,故意用两句自悔自责、又自我开脱的醉人醉语来作结束。
陶诗的风格,一般地说是平淡自然,或者说是平和静穆。这首诗虽然采用咏史兼谈哲理的传统手法,使深广的忧愤之情多少有所收敛,但它并不是平和静穆一类,也许可以借用朱熹的一句话,是“豪放得来不觉耳!”
1. 有关于饮酒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有关于饮酒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1. 描写“饮酒”的诗句有哪些
1、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朱敦儒《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
释义:每天把大酒杯倒满酒.终日在鲜花盛开的小花圃里喝醉。
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释义: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3、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行路难·其三》
释义: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4、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释义: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5、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释义:就算在长安市里买花载酒,富贵满足,又怎比得上在故乡家中,看见桃李花开,绿叶粉红一团团的喜悦心情?
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释义: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7、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释义: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8、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将进酒》
酒杯用的是琉璃钟,酒是琥珀色的,还有珠红的。
9、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释义:春天里的宴会,喝一杯酒唱一次歌。
10、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释义:夕阳西下,酒家里好像也显得宁静闲适,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
2. 有关饮酒的诗句
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2、沽酒聊自劳,开樽坐檐隙。主人奏丝桐,能使高兴剧。——独孤及《客舍月下对酒,醉后寄毕四耀》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歌行》
4、莫辞酒,此会固难同。请看女工机上帛,半作军人旗上红。——韩愈《赠张徐州莫辞酒》
5、酒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6、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7、寒郊好天气,劝酒莫辞频。扰扰钟陵市,无穷不醉人。——戴叔伦《劝陆三饮酒》
8、酒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犹嫌小户长先醒,不得多时住醉乡。——白居易《醉后》
9、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清明日对酒》
10、劫灰飞尽古今平。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李贺《秦王饮酒》
11、虽可忘忧矣,其如作病何。淋漓满襟袖,更发楚狂歌。——韩偓《答友人见寄酒》
12、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贯休《古离别》
13、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白居易《把酒思闲事二首》
14、古人不达酒不足,遗恨精灵传此曲。寄言世上诸少年,平生且尽杯中醁。——崔国辅《对酒吟》
15、五十江城守,停杯一自思。头仍未尽白,官亦不全卑。——白居易《对酒自勉》
16、莫怪近来都不饮,几回因醉却沾巾。谁料平生狂酒客,如今变作酒悲人。——白居易《答劝酒》
1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8、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
19、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白居易《对酒行吟赠同志》
20、尝酒留闲客,行茶使小娃。残杯劝不饮,留醉向谁家。——白居易《春尽劝客酒》
21、诗成斩将奇难敌,酒熟封侯快未如。——高骈《依韵奉酬李迪》
22、楚兰不佩佩吴钩,带酒城头别旧游。年事已多筋力在,试将弓箭到并州。——卢殷《长安亲故》
23、一瓮香醪新插刍,双鬟小妓薄能讴。管弦渐好新教得,罗绮虽贫免外求。——白居易《尝酒听歌招客》
24、清酒既载,(马辛)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大雅·旱麓》
25、九转灵丹那胜酒?五音清乐未如诗。——杜苟鹤《白发吟》
26、酒盏酌来须满满,花枝看即落纷纷。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白居易《花下自劝酒》
27、凭君满酌酒,听我醉中吟。客路如天远,侯门似海深。——杜荀鹤《与友人对酒吟》
28、把酒仰问天,古今谁不死。所贵未死间,少忧多欢喜。——白居易《把酒》
3. 饮酒的诗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最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桢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李白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晏几道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倩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柳永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
别花何用伴,劝酒有残莺。 --白居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慷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欧阳修
4. 陶渊明关于“饮酒”的诗句有哪些
1. 《饮酒》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饮酒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3. 《杂诗 其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4. 《饮酒 其九》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5. 《饮酒 二十》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5. 陶渊明的饮酒的诗句是什么
陶渊明《饮酒》赏析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
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
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
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那么他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到田园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来喝酒,他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没有酒,所以这个是非常率真的。
而且他还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有首诗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愿”一般人理解为回归自然之愿,但是我觉得除了这个以外还可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愿望就是丰收的愿望。
我认为只要能够丰收,那么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这一点也不影响陶渊明形象的伟大。陶渊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说“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
他很喜欢自然、很喜欢率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这个人不会弹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那个琴,高兴起来的时候就把琴拿着拨喇拨喇,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不要这个声音。
“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声音,这是非常有趣的。
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
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
6. 《饮酒》的诗句赏析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也可以解释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2]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尹东晖 撰写)
7. 关于喝酒的诗句(越多越好)
1、《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2、《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3、《山中与幽人对酌》唐代: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译文: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酒兴颇浓,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如果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
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5、《九日送别》唐代: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译文:在此风声呼啸之地熟人故交已是很少了,那里可以找一登高远望之处送别归去的友人呢?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香之酒,明日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般匆匆离去了。
8. 关于饮酒的诗句
《凉州词》年代: 唐 作者: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年代: 唐 作者: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年代: 唐 作者: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9. 饮酒的诗句有哪些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代:李白释义: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2、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饮酒》唐代:柳宗元释义:先举杯祭酹造酒的祖师,是他留下美酒给我驱逐忧愁和烦闷。3、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唐代:李白 释义:笑死了陶渊明,就因为你不饮杯中酒。4、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拟挽歌辞三首》魏晋:陶渊明释义 : 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5、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赠陈商》唐代:李贺释义:人生有时会弄得穷困无能,对着黄昏,姑且喝几杯酒。6、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北山》先秦:佚名释义:有的人完全沉溺饮酒作乐,有的人谨小慎微不敢承担。
10. 《饮酒》的诗句是咋的呢
饮酒
作者: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清晨开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纡的组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纡组词
【精选组词列表】:纡缓、纡徊、纡洄、纡驾、纡险、纡迟、纡曲、纡绕、郁纡、纡身、纡绂、委纡、萦纡、纡组、纡折、纡意、纡郁、纡徐、纡轸、忧纡、阻纡、盘纡、回纡、翻纡、烦纡、纡行、纡错、纡辔、纡青、纡结、纡道、纡萦、纡余、纡紫、纡尊、威纡、逶纡、杨纡、悒纡、阳纡、纡直、纡回、纡谲、环纡、缠纡、沈纡、曲纡、蟠纡、降尊纡贵、降贵纡尊、怀银纡紫、拖青纡紫、纡朱曳紫、纡朱怀金、纡尊降贵、纡朱拖紫、纡青拖紫、绾黄纡紫、纡青佩紫、纡佩金紫、纡金曳紫
二、纡的拼音、纡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和纡的繁体字和纡的QQ繁体字
【纡的拼音】:yū
【纡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
【纡繁体字和QQ繁体字】:纡→繁体字为:纡→QQ繁体字为:纡
三、纡字的含义及相关资料
【纡字的含义】:(形)屈曲;弯曲;曲折:回|萦|纾。
【纡字的相关资料】:诎也。从糸于声。一曰萦也。亿俱切
四、纡组词的发散思维组词法(分别以纡字开头、纡字在中间和纡字在结尾的组词)
1『纡』字在开头的词语
纡徐,纡意,纡萦,纡余,纡郁,纡折,纡轸,纡直,纡朱怀金,纡朱拖紫,纡朱曳紫,纡紫,纡组,纡尊,纡尊降贵,纡迟,纡错,纡道,纡绂,纡絗,纡徊,纡缓,纡回,纡洄,纡驾,纡结,纡金曳紫,纡谲,纡佩金紫,纡辔,纡青,纡青佩紫,纡青拖紫,纡曲,纡绕,纡身,纡险,纡行
2『纡』字在中间的词语
怀银纡紫,降贵纡尊,降尊纡贵,绾黄纡紫,拖青纡紫
3『纡』字在结尾的词语
缠纡,翻纡,烦纡,回纡,环纡,蟠纡,盘纡,曲纡,沈纡,威纡,逶纡,委纡,悒纡,阳纡,杨纡,萦纡,忧纡,郁纡,欝纡,阻纡
《饮酒》(其九)整首诗的读音如下:
qīng chén wén kòu mén , dǎo cháng wǎng zì kāi 。
wèn zǐ wéi shuí yǔ ?tián fù yǒu hǎo huái 。
hú jiāng yuǎn jiàn hòu , yí wǒ yǔ shí guāi 。
lǚ lán máo yán xià , wèi zú wéi gāo qī 。
yī shì jiē shàng tóng , yuàn jūn gǔ qí ní 。
shēn gǎn fù lǎo yán , bǐng qì guǎ suǒ xié 。
yū pèi chéng kě xué , wéi jǐ jù fēi mí !
qiě gòng huān cǐ yǐn , wú jià bù kě huí 。
全文: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释:
1.倒裳:倒着衣服.忙着迎客,还不及穿好衣服。
2.好怀:好心肠。
3.乖:违背。
4.尚同:同流合污。
5.汩: 音"古".搅混。
6.纡辔:拉着车倒回去。
7.讵:岂。
8.驾:车驾,意谓道路、方向。
纡辔怎么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纡的拼音怎么读、纡辔怎么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