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蛩声在什么季节和什么的季节什么的声音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夏季
夏季盛夏的时候叫得最响,秋天后天气渐渐转凉,蝉叫也慢慢没有声了,深秋冬天的时候就不叫了。
蝉是用膜振发声。发音器构造分为大小两室。大室内有褶膜与镜膜,小室位于体的内侧,内有鼓膜,当昆虫体内壁肌肉收缩,便振动鼓膜发声,加之镜膜的协助和共鸣室的反响,声音就分外响亮。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用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配的,雄蝉的叫声,雌蝉听来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交配受精后,雌蝉,就用像剑一样的产卵管在树枝上刺成一排小孔,把卵产在小孔里,几周之后雄蝉和雌蝉就死了。
由于季节的变化,树枝枯萎,落到地面,被泥土深埋,卵才真正开始发育,并慢慢形成幼虫。一般需要6个月至1年时间才能钻出地面,变为成虫。根据考证,有些幼虫在泥土里可以存活6年之久才会钻出地面蜕变。
种群分类
蝉约2000余种。包括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蟪蛄(Platypleura kaempferi)、鸣鸣蝉(Oncotumpana maculicollis)、云南秃角蝉(学名:HOMOPTERA)、草蝉、斑蝉、薄翅蝉、高砂熊蝉、台湾骚蝉、黑翅蝉、 红眼蝉、台湾端黑蝉、山西姬蝉 、龟纹、秋蝉等。
十七年蝉:北美洲一种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蝉,属于同翅目。它们在地底蛰伏17年始出,尔后附上树枝蜕皮,然后交配。雄蝉交配后即死去,母蝉亦于产卵后死。
科学家解释,十七年蝉的这种奇特生活方式,为的是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因而演化出一个漫长而隐秘的生命周期。还有一种十三年蝉。这种蝉在地下生活的时间有13年,仅次于十七年蝉。
1979年的夏季,从美国的卡洛来纳州到纽约,每天晚上都有无数的暗色小虫子从地下飞出来,这就是十七年蝉。它们飞到几乎所有竖立着的目标上,如树木、电线杆和建筑物,不一会儿,雄蝉发出欢乐喧闹的叫声,引诱雌蝉,这标志着它们1962年出生后在地下生存了17年,到地面上来举行“婚礼”。
这是其它食虫兽最快乐的时光,这是难得一见的盛宴,然而十七年蝉一旦爬出地面生命就很短暂了,所有食虫兽都会一拥而上抢食这些十七年蝉。要不是数量优势,这种蝉恐怕早就灭绝了。
绝大多数的昆虫,只有一年或更短的生活史,一般的蝉只有3至9年的生活史。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人间忽晚,山河已秋。在秋声中,我们才恍然惊觉,已经是深秋了啊。岁月就像一张珍藏的老照片,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它已经被时光晕染得褪色发黄了。
秋天不只是收获的时节,它的整个气质都是成熟,自有一种历经岁月后的静美。秋风虽不免萧瑟,但落叶并不匆忙和慌乱,总要在空中奏响徐徐缓缓的盘旋曲。秋雨淅沥,浸透人的所有心思。雁阵惊寒,声断长空。秋虫唧唧,织就时光如缕。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在诗词中听见秋天的声音,感受时光的脚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能把愁苦写得浩浩荡荡,也能把快意写得恣肆汪洋。肃宗乾元二年的秋天,李白遇赦,在回江夏途中,至岳阳时登楼赋诗,写下此篇。
登上岳阳楼,览尽洞庭风光,面前一片空阔,心境也为之大开。大雁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漂泊之苦,而李白望着高飞的大雁,听着长空中的雁声,却感觉自己心中的愁苦全被它们带走了,只觉得身心轻松愉悦。高兴的时候,看什么都觉得可人。月出山口,李白觉得那是山特意为他衔来的。一个“衔”字,用得绝妙,不仅勾勒出了一幅山月图,更把山写得“有意”,突出了诗人的快意。
后两联写李白在岳阳楼上下榻饮酒,醉后而归。写得不似人间,很有仙气。李白已经“飘”到了天上云间,大醉后凉风袭来,衣袖飘舞,颇具仙风道骨。
秋雨夜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白居易写此诗时已经六十多岁,官务清闲,没有冗事缠身,心境闲淡,所以自谓“安闲一老翁”。
秋天的夜晚不免“凉冷”,但白居易这个老翁很会享受,还没到冬天就生起了炉子。秋雨淅沥,很多诗人都是听着阶前点滴到天明,但老白的心中已经没了烦忧,在雨声中反而睡得更美。因为雨声属于“白噪音”,可以屏蔽掉其他的声音,的确是可以助眠的。如果心境闲淡,在雨声中入眠,真的是一种享受。
就这么美美地睡了一晚上,天也晴了,老白还是不想起床,但感觉有点冷,就起来添了添火,接着睡。这样闲散的生活和清静的心境,着实令人心生向往。
宋代词人吴文英词云:“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秋天的虫鸣就像时光的织机,让人感到时光的流逝。虫声唧唧,繁密如雨,淋湿了岁月。这个秋天,你听到秋天的声音了吗?
川端康成说:“我觉得秋天就像虫鸣,是从地底迸发出来的。”每个季节都有独属于它的声音,同样是风、是雨、是鸟鸣、是虫声,却有极其细微的差别,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而每个人的体会又有着不同。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一词写道“昨夜寒蛩不住鸣”,“寒蛩”为“秋天的蟋蟀”,点明季节已是深秋。
蛩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即脚步声没有响起,春天的帷幕也没有揭开。
出自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错误》。
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
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
全诗为:
错误
【作者】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扩展资料:
郑愁予《错误》的创作背景:
郑愁予自述该诗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
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个村落,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