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莫道儒冠误什么意思,以及莫道儒冠误是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国民革命军新一军知识青年从军歌
孙立人将军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意思大概是男子汉大丈夫应以国家大事为重,怎么能一辈子庸碌无为,把时间浪费在只读死书上面呢?
思是别说读书耽误人,书是不会辜负人的。读书读成功了就应该经邦治世,造福天下,如果读书没有让自己有好的前程,潦倒中也要安贫乐道,洁身自爱,保持高尚的情操。
出自——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原文: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亦善其身?
天下:当宰相治理天下。 穷:事业不发达。善其身:使本身具有良好的修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汪洙成年之后,淹贯博洽,熟悉经史。然而经多次考试,均未能考中。一直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得以考中进士,任明州府学教授。由于汪洙为人淳正,是一位好教师,随从他听课的学生众多,有一府之望,世人均称他为“汪先生”。正由于他教授有方,声闻朝廷,到汪洙去世时,特追赠为“正奉大夫”(正四品)衔,给予了较高的优待。留下的著作有《春秋训诂》。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任何的职业都是低下的,只有读书,考取功名才是正确的选择”折射出当时封建王朝的社会形态,人们的思想、生活。
这句话的理解应该结合当时时代的背景。宋代诸帝均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实行以文制军的策略。宋太祖时重用儒臣,并宣称“宰相需用读书人”并用大批文臣执政。加上科举取士在当时的重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在当时来说仿佛就是当时人民特别是贫苦民众们为了出人头地的一种坚定信念。相传原话的出处为《神童诗》。意思是在古代只有读书才可以光宗耀祖,其它的都是低一等的,读书才可以夺取名利。其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来讲这句话确实是对当时世态的写照。
大家都知道宋朝政府对文人的待遇在中国史上属于最高水平,由于宋朝非常重视考生质素,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援。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这是当时封建统治者鼓励读书人博取功名的一句话。当时“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士就是专门读书的,他们是官僚的预备队。要想获得高的待遇以及荣誉,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在当时科举制度使大量过去贫寒的读书人一跃成为士大夫阶级,使政府与社会有了紧密的联系,也打开了平民入仕为官的管道。
透过科举入仕的知识阶级在宋朝时已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各方面取得全面优势地位,在法律上也拥有许多特权,因而社会大众以中举任官做为读书的首要目标,社会也就衍生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尚。
没错,自古以来多少人因为读书而一举成名被世人传颂,又有多少崇尚读书的国家因为读书而闻名于世界?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遍布世界最聪明的一个族群。他们为什么那么聪明呢?我觉得这与他们的教育有关,他们从小就教育小孩子说书是甜的。他们为什么就能爱书到这样一种境界呢?
当然无可厚非的书是好的它带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读书能使人素养道德思想等各方面有所提高。《增广贤文》中有那么一句话“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当然自古以来也有不少是由于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一个观念钳制了思想而走向落寞的。
就如范进、孔乙己为代表的读书人。多少年来,这个读书思想就像一个深深烙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刻在我们的心上。特别是老一辈的那些长辈们,打从我们懂事起就开始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有读书才会有出路。你看有多少家庭特别是穷苦家庭的孩子,哪个不认真学习。人家说“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同样的在一些穷人家的山村里头出那么一个读书人或说哪户人家出了个大学生也是举村同庆,羡煞邻村的大事。近年来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新闻报道说“某某大学生边读书边照顾母亲一夜白了头”还有“16岁的女生带着盲目上学,希望靠学习改命”等等诸多此类的把希望寄托于读书方能有出路上。
读书对于我们来说是好的,但就像冰心老奶奶说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样的,我们要做到更好地读书,特别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个才是读书的成才之道。
扩展资料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出自宋代神童汪洙之之手,该诗很长,前面几句是这样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正因为如此,以兵变取得政权的宋太祖对武将也一直是心有芥蒂。他杯酒释兵权后,一直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宋代的武将成为各个朝代中最憋屈的武将;而宋代的文人,则延续唐代的光芒,继续辉煌,写下了很多动人的词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之所以能够广泛地流行,也反映了当时的这种社会气氛。
宋朝的官员普遍俸禄都很高,文官的待遇更是超过武将,那时候的文官有钱、也很清闲,可以自在的潇洒。欧阳修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他带着官员们到郊外游玩而写下的。
这句“文章可立身”就是说,只要文章写得好,就可以不用担心自家的生计了。在宋代当了官,就像在现代当了公务员一样,只要不出大错,就像进了保险箱一样,国家管你的生老病死。当年王安石变法举步维艰,备受诟病,就是因为他动了官员的奶酪,官员们当然要团结起来,一起打击他啊!
不清楚该诗句出现的背景,就容易被误导。
纵观全诗,基本的主旨都是“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用现在的话说,好好读书,只要考上了公务员,就可以作威作福,一生无忧。
把读书作为自身谋取好职业的手段,这种格局实在谈不上高,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宋朝之后,做官没有那么高的俸禄了,但读书人考上功名做了官之后,就有了一些权力。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就演变为贪官了。所以明朝、清朝的贪官特别多,似乎也成了一种风气。
可是,人们对这句话的误解一直延续至今。如今这句话,一方面成了激励读书人好好读书的名言;另一方面,也成了某些读书人自命清高的口头语。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唯有读书高”,现代很多家长对孩子这样说:“家里的事情你不要管,你只要好好读书就行了。”仿佛孩子只要读好了书,就不是下品了,能高人一等了,就能万事大吉了。这种教育,培养了不少眼高手低、不识恩义的呆子。
现在不是宋朝,在现代,大学很多,读书人也很多,要靠读书当官出人头地,已经不灵了。
那些只懂读书的书呆子,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或者勉强拿一份比农民工还不如的工资,巨大的心理落差,成为这些读书人心中的痛。他们自己的生活品质都不能保证,又怎么能利益他人呢?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本身就不是真理。把不是真理的话奉为真理自然要饱受其苦了。
万法本平等,并无高低之分;只要出现,自有其妙用。
一个人是上品,还是下品,与他读了多少书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人的品质是由他对社会的贡献决定的。对社会的正面贡献越大,人的品质就越高。
万般色法皆下品,唯有利人品自高。
读书,若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读,会提升人的品质;读书,若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读,会缩小人的格局。说到底,读书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用得如何,全看其人之存心。
关于莫道儒冠误什么意思和莫道儒冠误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