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望阙台诗表达什么,望阙台 戚继光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戚继光望阙台诗表达什么和望阙台 戚继光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戚继光的诗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表达了

戚继光的诗句中“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表达了诗人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以及期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的心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出自戚继光的《望阙台》。

望阙台

戚继光 〔明代〕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敌人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赏析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代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

忘阙台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阙台”在福建省福清县,是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

原诗为: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明.戚继光)

【注释】[1]十年驱驰海色寒:在海上奔波战斗了十年。海色寒:海L的景色使人感到清寒冷落,含孤立无援的意思。 (2)宸(chen晨)銮坐帝的住处,望侲銮,意思是眺望宸銮,希望朝廷给以支持。 [3]“繁霜尽是心头血”二句:说保卫国家而付出的心血,如浓霜洒剑千山万岭上,把秋叶都染红了。

意思是自己和将士们保卫祖国的一片心血,象洒向千峰的浓霜一般,把峰上的秋叶都染红了。

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道诗人的生平,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戚继光(1528—1587年),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其父戚景通是一位廉洁奉公、忠贞爱国的将领,对戚继光有良好的教育和影响。戚继光十七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浙江,任参将,抗击倭寇(日本内战时期失去武职的南朝武士成为无业浪人,与奸商勾结在一起,到中国沿海劫掠,明朝称他们为倭寇,对我国沿海各省危害极大)。他见旧军素质不良,到义乌(在浙江中部)招募农民、矿工,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痛剿倭寇,取得辉煌战绩。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为援助福建的抗倭斗争,他冒着风险,上书朝廷,请求授予统一指挥浙、闽军队的权力,朝廷批准后,他升任总兵官,调动水陆大军,平定了福建沿海的倭寇。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和抗倭名将俞大猷并肩战斗,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后被张居正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十六年,张死后,被排挤而去。戚继光在军事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贝。有诗二百余首,收入《止止堂集》,记述了抗倭斗争的实况,抒发了爱国主义激情,文字俊美,风格遒劲,真切感人。《明史》第二一二卷有传。

【背景】 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出生入死,转战东南沿海;而那些勾结倭寇的民族败类,却不惜花巨款行贿朝官,诬告抗倭将领。昏庸的皇帝常听信谗言,致使俞大猷戴着死罪坚持抗倭,戚继光则屡受责罚。《望阙台》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写成的生动感人的诗篇。

诗人以形象化的手法,抒写了保国安民的丹心,对朝廷的昏聩、支持抗倭不力,也微露抱怨之情。

望阙台古诗意思

《望阙台》的意思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在大海的寒波里驱驰战斗已有十年之久;我独自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师的宫阙。我心上的热血就像是山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千山万岭的秋叶。《望阙台》描绘了诗人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赤诚的报国热情。

望阙台

戚继光〔明代〕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望阙台》的创作背景

《望阙台》创作于明嘉靖中,当时戚继光任福建总督,打击海盗,转战于闽、浙、粤之间,十年间屡立战功,基本扫清倭夷。先后调任浙江参军,福建总督,这首诗就是作者任福建总督时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者介绍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市)人,祖籍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明朝抗倭名将,联合俞大猷等抗击海盗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戚继光望阙台诗表达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望阙台 戚继光、戚继光望阙台诗表达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