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胫之大几如要,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反应了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一胫之大几如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反应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西汉贾谊在《治字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材料用比喻的方式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西汉初年由于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来造成了王国问题,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此题迷惑性不大,A、B、D三个选项可以轻易排除,只有C项符合题意。

译文

治安策(节选)

〔西汉〕贾

【题 解】西汉初年,经过镇压韩信、英布、陈狶等诸侯的叛乱,沉重地打击了异姓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但到汉文帝时,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仍然很大,力量很强,直接威胁着西汉中央朝廷的安全。贾谊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上呈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中,着重论述了这一问题。他总结了汉初反分裂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斗争的经验,指出诸侯王封国的强盛必然导致谋叛作乱,暂时的安定只是表面现象,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一定会引起天下大乱。他进而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以保证中央政府的统治。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等事件,证实了贾谊的预见。贾谊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思想是合乎历史潮流的。但贾谊的主张没有被文帝全部采纳。文章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个论点为中心,先论不这样做不行,再论这样做好处何在,层层深入气势磅礴以理服人,是论说文的典范。《治安策》全文很长,还论述了抗击匈奴等重要问题,这里是节录。

夫树国固(1),必相疑之势也(2),下数被其殃(3),上数爽其忧(4),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5)。今或亲弟谋为东帝(6),亲兄之子西乡而击(7),今吴又见告矣(8)。天子春秋鼎盛(9),行义未过(10),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11)!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12),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13)。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14),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15),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16),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17)。

黄帝曰(18):“日中必bzgwgz_002/bz,操刀必割(19)。”今令此道顺(20),而全安甚易(21);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22),岂有异秦之季世乎(23)!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24),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25)?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26)。假设天下如曩时(27),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28),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29),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30),高皇帝与诸公倂起(31),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32)。诸公幸者乃为中涓(33),其次仅得舍人(34),材之不逮至远也(35)。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36),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37),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38),又非身封王之也(39),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40),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41),曰疏(42)。臣请试言其亲者(43)。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44),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45),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46)。擅爵人,赦死罪(47),甚者或戴黄屋(48),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49),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50),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51)?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52)。其异姓负强而动者(53),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54)。同姓袭是迹而动(55),既有徵矣(56),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57),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58),而芒刃不顿者(59),所排击剥割(60),皆众理解也(61)。至于髋髀之所(62),非斤则斧(63)。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64),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65),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66),则又反;贯高因赵资(67),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68),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69),功少而最完(70),势疏而最忠(71),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72),今虽以残亡可也(73);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74),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75),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76)。力少则易使以义(77),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78),虽在细民(79),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80),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81)。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82),为徙其侯国(83),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84);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85),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86),下无倍畔之心(87),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88),柴奇、开章不计不萌(89),细民乡善(90),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91),植遗腹(92),朝委裘(93),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94),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95)?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96)。一胫之大几如要(97),一指之大几如股(98),平居不可屈信(99),一二指搐(100),身虑亡聊(101)。失今不治,必为锢疾(102),后虽有扁鹊(103),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跖戾(104)。元王之子(105),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106),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107),亲兄子也;今之王者(108),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109),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110),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跖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111)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汉书·贾谊传》

建立的诸侯国过于强大,必然形成中央与诸侯相疑忌的形势,诸侯已多次遭受这种局面的祸害,朝廷也多次受到诸侯叛乱的伤害,实在不是稳固中央政权、保全诸侯王国的办法。而今或者有皇帝的亲弟弟谋作“东帝”,或者有亲兄之子发兵西向,眼下吴王抗拒朝廷命令的事又被人告上来了。皇帝正当壮年,行事得宜,没有过失,对那些诸侯王恩德有加,尚且如此,何况还有一个最大的诸侯,其力量十倍于此呢。

然而天下尚能稍稍安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那些大诸侯国的国君年纪尚幼,朝廷给他们设置的太傅和丞相,还正掌握着大权。数年之后,这些诸侯王大多将成年,血气方刚,朝廷委派的太傅丞相,会以身体有病为由被解职,于是诸侯国中从丞尉以上的大小百官,会全部安插诸侯王的亲信,像这样,同淮南王、济北王的行为还有什么两样呢?到那时再想天下太平,即使是尧舜再世也没有办法了。

黄帝说:“太阳当头时一定要曝晒物件,利刀在手时一定要宰割什么。”现在如果能够按照这个道理去做,求得下全上安很容易;不愿及早行动,日后弄到毁弃骨肉之亲,甚至送去杀头,难道与秦朝末年有什么两样吗?再说,处在天子的地位,乘着今日有利的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担心不能转危为安,变乱为治,假设陛下处于齐桓公的地位,能不能大会诸侯、匡正天下呢?我又知道陛下是一定不能够的。假设天下如过去一样,淮阴侯韩堆仍在做楚王,黥布在做淮南王,彭越在做梁王,韩王信在做韩王,张敖在做赵王,贯高为赵相,卢绾在做燕王,陈狶在做代王,假令此六七公都还好好活着,在这种情况下,陛下即天子位,能自保平安吗?我有理由认为陛下是不能的。秦末天下大乱,高皇帝与上述诸公一同起事,他并没有如陛下那样作为皇帝侧室之子的势力以为凭资,诸公中的幸运者才能成为近臣,等而下之者只能作门客,他们的才能同高祖相比差得远了,高皇帝凭着圣明威武,登上了天子的宝座,分出肥沃的土地,封诸公为王,多的据有百余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很厚的了,但在其后的十年之间,叛乱发生了九次。陛下之与诸公,没有亲自同他们较量并使他们臣服,也没有亲自分封他们为诸侯王。从高皇帝开始就不能以此求得一年的太平,所以我知道陛下也是无法得到安宁的。

但是还有一种可以推诿的说法:这些人本不是高皇帝的亲属。那么我再来说说那些皇亲。假令悼惠王仍做着齐王,元王做着楚王,中子做着赵王,幽王做着淮阳王,共王做着梁王,灵王做着燕王,厉王做着淮南王,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好好活着,在这种情势下陛下登上皇位,能太平吗?我又知道陛下是不能的了。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都认为同陛下是像平民兄弟那样的关系,我估计他们没有一个不想仿行皇帝的礼仪制度而自己做天子的。擅自封人爵位,赦免死囚,其中最为过分的人甚至用了皇帝的车马仪仗,汉廷的法令在他们身上行不通了。即使是行为不轨像厉王这样的人,命令他都不肯服从,召见他怎么可能来呢?即使来了,也不能绳之以法,触动一个亲戚,同姓王们就会相顾联合起而谋叛。陛下的臣子中,即便有勇猛如冯敬这样的人,刚刚开出口来,刺客的匕首就已经插入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有谁能帮助你处理这些事呢?

所以异姓王一定会引起危险,同姓王也必定发生叛乱,这已经成为事实了。异姓王恃强发动暴乱的,汉朝已幸而战胜他们,但又不改变之所以发生祸乱的制度。同姓王沿袭异姓王的行径而谋叛,已经有兆头了,象这样发展下去,必同异姓王完全一样。灾祸的变化,还不知会怎么样,贤明的陛下处于这种形势,尚且不能得到安宁,到后世还能拿出什么办法来对付呢?

屠牛坦之所以一天能解割十二头牛,而锋刃不钝,是因为他所批击剥割的地方,都在肌理肢节的缝隙之间。至于髋髀等大骨头,就一定要用斧头来砍了。仁义恩厚,就是天子的锋刃;权势法制,则是天子的斧斤。现在的诸侯王,都是那些髋髀之类,丢开斧斤不用,而想施以锋刃,我以为不是缺口就是折断。为什么不能用仁义恩厚去对待淮南王、济北王这些人呢?是形势不允许。

我曾总结过去的经验,发现大抵是强者先反。淮阴侯韩信做楚王,最强大,就最先反叛;韩王信倚靠匈奴,接着又反叛;贯高有赵国的资助,就又反叛;陈狶兵精,又反叛;彭越凭借做梁王的势力,又反叛;黥布利用做淮南王的条件,又反叛;卢绾最弱,最后反叛。长沙王的封地只有二万五千户,功劳少但最为完好,同皇族关系疏远,却最忠顺,不是仅因为他秉性与众不同,也是形势造成的。假使当年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也据有几十个城市而封王,今天即使说他们已经因此而衰败,也是可能的;如果让韩信、彭越之流列为普通的彻侯,即使说他们至今仍完好也是不会错的。

那末天下之大计已经可以知道了。想要诸侯王都忠实附顺,则莫过于使他们都象长沙王;想要臣子不至于因为谋反而被剁成肉酱,莫过于使他们都象樊哙、郦商那样;想要使天下太平,莫过于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有邪念。让天下之势,象身体指使臂膀,臂膀带动手指,没有不服从的。诸侯国的君主不敢有什么异心,象车辐归聚轴心那样,归心于天子,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知道能够安心,所以天下人都会体会到陛下的英明。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规定齐国、赵国、楚国各分为若干小诸侯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孙,全都依次得到祖上所受的封地,一直到土地分完为止,其余梁、燕各国都照这样办。那些分地多而子孙少的诸侯王,可以让一些新建立的诸侯国,暂时空缺而搁置一边,等待他们有了子孙,再让子孙去做诸侯国国君。诸侯国因犯罪而被朝廷挖夺了大片土地的,就迁徙他们的侯国,等到封他们的子孙时如数尝还。诸侯国的一寸土地、一个辖民,天子都不据为已有,只是为了国家稳定而已,所以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廉明。分土制度确立之后,皇室宗族的子孙都不愁做不成王了,下面没有背叛的念头,上面没有诛伐的打算,所以天下之人都理解陛下对他们的仁爱。法令制订了无人触犯,命令发布后无人反对,象贯高、利几那样的叛谋就不会产生,柴奇、开章的反计也不会萌发,百姓安于本业,大臣更加恭顺,因此天下人都领会到陛下的法理用心。即使是年幼小儿做皇帝天下也会安定,甚至扶植遗腹子为君,或以亡君的礼服接受朝拜,天下也不会乱套,当代天下大治,后世歌颂圣明。采取一个措施,可以得到明、廉、仁、义、圣五项功业,陛下究竟顾忌什么而久久不这样做呢?

当今天下形势,毛病正如脚腿严重浮肿,一条小腿肿得和腰一样粗,一根脚趾肿得象腿一样大,平时无法屈伸,只要有一二个脚趾抽筋,就会担心整个身体失去依靠,错过今天的机会不治疗,一定会成为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的神医,也无能为力了。毛病还不单是脚腿浮肿,还苦于脚掌扭折。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堂弟,现在继位的,是堂弟的儿子;惠王的儿子,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现在继位的,是兄子之子。嫡系子孙有的还没有封地以使天下安定,非嫡系子孙反倒握有大权以威胁天子。所以我说,还不单有脚腿浮肿的毛病,又苦于脚掌扭折,本末倒置。可以为之痛哭的,就是这种病啊!

【注 释】

(1)树国:建立诸侯国。 (2)相疑:指朝廷同封国之间互相猜忌。通行本《汉书》“疑”下无也字,据《群书治要》补。 (3)被:遭受。 (4)爽:伤败,败坏。 (5)安上而全上:指稳定中央政权,保全黎民百姓。 (6亲弟:指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谋为东帝:《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长“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刘长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在长安的东方。刘长谋反后被废死。 (7)亲兄之子:指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乡:向。汉文帝三年(前177)济北王谋反,发兵袭击荥阳,失败被杀。 (8)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 (9)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当壮年。 (10)行义未过:行为得宜,没有过失。 (11)莫大:最大。十此:十倍于此。全句意指吴王等诸侯的实力,要比前述亲弟、亲兄之子大得多。 (12)大国之王:指较大的封国的诸侯王。 (13)傅: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辅佐之官。相: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行政长官。 (14)冠: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标志已成年。天子、诸侯则在二十岁时加冠。 (15)称病赐罢:被以衰病为由罢免。 (16)丞尉:县官。“丞尉以上”泛指诸侯国之官吏。徧:同“遍”。《汉书》通行本作偏,据《群书治要》改。 (17)尧舜:上古传说中的圣明之君。 (18)黄帝:古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19) bzgwgz_002/bz(wèi位):晒,晒干。两句比喻机不可失。二句见《六韬》太公之语,《六韬》是一部讲兵法的书。 (20)此道:即前引黄帝话中的道理。顺:遵循。 (21)全安:下全上安。 (22)堕:毁弃。骨肉之属:指同姓诸侯王,他们都是皇帝的亲属。抗:举。刭:割头颈。 (23)季世:末年。 (24)齐桓: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曾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25)匡:匡王,挽救。 (26)以上三句的假设是说,如果文帝处于齐桓公的地位(没有天子之位,没有有利的时机,没有天助),便一定不能成为霸主。 (27)曩时:从前,以往。 (28)“淮阴侯”八句:淮阴侯即韩信,汉朝建立时封为楚王,后降为淮阴侯,因谋反为吕后所杀;黥布即英布,汉初封为淮南王,彭越汉初封为梁王,都因谋反被刘邦所杀;韩信指韩王信,战国时韩国的后代,汉初封韩王,后投降匈奴反汉:张敖,汉高祖刘邦的女婿,汉初诸侯王赵王张耳的儿子,袭封赵王,后因与赵丞相贯高谋刺刘邦的事有牵连,改封平宣侯;卢绾(wǎn宛),汉初封燕王,后叛逃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死于匈奴中;陈狶(xī希),汉初任诸侯国代国丞相,后反汉,自立为赵王,被杀。这些人都为异姓诸侯王。 (29)亡恙:无病。亡,同“无”。 (30)肴乱:混乱。肴,同“淆”。 (31)高皇帝:即汉高祖刘邦。倂起:一齐起兵反秦。 (32)仄室:侧室。豫:预。席:凭藉。文帝刘恒自称高皇帝侧室之子,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刘恒以代王入为帝。这里以刘邦同文帝比。 (33)中涓:皇帝的亲近之臣。刘邦起兵时,任命曹参为中涓,周勃等亦曾为中涓。 (34)舍人:门客。樊哙等曾为刘邦舍人。 (35)不逮:不及。 (36)膏腴:肥沃。王(wàng):封王,动词。 (37)渥:优厚。 (38)角:竞争、较量。臣之:使他们臣服。 (39)身封:亲自分封。 (40)是:指亲自分封诸侯之事。 (41)诿:推诿,推托。 (42)疏:疏远。指相对于亲戚而言,韩信等都是异姓王。 (43)亲者:指同姓诸侯王。 (44)“假令”七句:悼惠王,刘肥,刘邦子,封齐王;元王,刘交,刘邦弟,封楚王;中子,刘邦子如意,封赵王;幽王,刘邦子刘友,封淮阳王,后徙赵;共(gōng公)王,刘邦子刘恢,封梁王;灵王,刘邦子刘健,封燕王;厉王,即淮南王刘长,厉是谥号。 (45)布衣:平民百姓。昆弟:兄弟。句意说同姓诸侯王并不把君臣之义放在眼里,只是以平民兄弟的关系看待文帝。淮南厉王即曾称文帝为“大兄”。 (46)帝制:指仿行皇帝的礼仪制度。 (47)爵人:封人以爵位。二句所写封爵、赦死罪,都是应属于皇帝的权力。 (48)黄屋:黄缯车盖。皇帝专用。 (49)圜(huán)视而起;向四方看。圜,围绕。起:发生骚乱。 (50)冯敬:汉初御史大夫,曾弹劾淮南厉王长。 (51)谁与:与谁。领:治理。 (52)效:结果。 (53)负强而动:凭恃强大发动暴乱。 (54)其所以然:指导致这种局面的分封制度。 (55)袭:沿袭。这句暗指吴王刘濞。 (56)徵:徵象,兆头。 (57)移:改变。这里有趋向的意思。 (58)坦:春秋时人名,以屠牛为业。 (59)芒刃:锋刃。顿:通“钝”。 (60)排:批,分开。 (61)理:肌肝之文理。解(xiè懈):通“懈”,四肢关节、骨头之间的缝隙。 (62)髋(kuān宽):上股与尻之间的大骨。髀(bì敝):股骨。髋髀泛指动物体中的大骨。 (63)斤:砍木的斧头。斤、斧在这里作动词用。 (64)婴:施加。 (65)迹:追寻。迹前事,总结历史的经验。 (66)韩信:韩王信,见注(28)。胡:匈奴。 (67)因:凭借。资:资助,供给。 (68)用梁:利用封为梁王的势力。 (69)长沙:长沙王。汉初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子孙世袭。在:同“才”。只。二万五千户,指长沙王所统治的户数。 (70)完:保全。 (71)势疏:与皇帝关系疏远。 (72)樊:舞阳侯樊哙。郦:曲周侯郦商。绛:绛侯周勃。灌:颍阴侯灌婴。 (73)以:同“已”。 (74)信:韩信。越:彭越。伦:辈。彻侯:爵位名,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又改为列侯,只享受封地的租税,不问封地行政,也不一定住在封地。 (75)菹醢(zū租hǎi海):把人杀死剁成肉酱。 (76)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多封诸侯国而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 (77)使以义:使之遵守朝廷法纪。 (78)辐(fú福):车轮中连接轮圈与轮轴的直木。辐凑,归聚。 (79)细民:平民。 (80)割地定制: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 (81)举使君之:让他们去做空置的诸侯国的国君。 (82)削颇入汉者:诸侯王有(因犯罪)而被削地由汉朝中央政府没收的。颇:大量。因被削之地可能在诸侯国的中心地带,所以下文有“为徙其侯国”的做法。 (83)为徙其侯国:把这个侯国迁往他处。 (84)数偿之:照数偿还。即将被没收的土地还给他们。 (85)“一寸之地”四句:意为天子多封王并非与各诸侯王争利,而是为了稳定国家。 (86)莫虑不王:不愁不做王。 (87)倍畔:背叛。倍,同“背”。 (88)利几:人名,项羽部将,降汉被封为颍川侯,后反叛被杀。 (89)柴奇、开章:人名,两人均参与淮南王刘长的谋反事件,为之出谋画策。 (90)乡:向。 (91)赤子:婴儿。这里指年幼的皇帝。句意说即使初生的婴儿继承帝位,天下也仍然太平。 (92)植:扶植。遗腹,遗腹子。句意说让没有被皇帝亲自立为太子的儿子继承帝位。 (93)朝:朝拜。委裘:亡君留下的衣冠。句意说旧君已死,新君未立,把亡君的衣冠放在皇座上接受朝拜。一说,谓幼君不胜礼服,坐朝则委裘于地。 (94)五业:指上文所说的明、廉、仁、义、圣五项功业。 (95)谁惮:惮谁,顾忌什么。谁,何。 (96)瘇(zhǒng肿):腿脚浮肿。 (97)胫:小腿。要:腰。 (98)指:脚趾。股:大腿。 (99)平居:平时。信:伸。 (100)搐:抽搐。 (101)亡聊:无所依赖。两句意为一二个肿着的脚趾一抽搐,就害怕整个身体支撑不住。 (102)锢疾:积久不易治的病症。 (103)扁鹊:人名,春秋战国时的名医。 (104)跖(zhí直)戾:脚掌扭折。 (105)元王:楚元王刘交,刘邦的弟弟。元王之子,楚夷王刘郢客。 (106)今之王者:指楚王刘戊。 (107)惠王:齐悼惠王刘肥,刘邦子。 (108)今之王者:指齐共王刘喜。 (109)亲者:指文帝的子弟。 (110)疏者:指从弟、兄子之子。逼:同“逼”。(111)“可痛哭者”两句:贾谊《治安策》开首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以长叹息者六……”。这里节选的一大段,就是“可为痛哭者一”。

贾谊《治安策》原文及赏析

◇原文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①。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向而击,今吴又见告矣②。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③?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④。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⑤”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⑥。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⑦?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⑧。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无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⑨。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厪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⑩。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馀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七年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无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已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他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一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无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跖盭。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跖盭。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注释

①树国:分封诸侯国。固:强大。数(shuò):屡次。被:受。殃:祸害。上:指皇帝。

②亲弟谋为东帝:指汉文帝弟淮南王刘长,于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勾结匈奴谋反。因其封地淮南在长安东面,所以说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向而击:指汉文帝兄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乘文帝去太原抗击匈奴,企图袭取荥阳。今吴又见告:指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在封国境内铸钱、煮盐,招纳天下亡人,扩张其势力,被人告发。

③春秋鼎盛:年富力强。莫大:强大。

④傅、相:即太傅和相国,是汉中央王朝派往诸侯王国辅佐的最高行政长官。

⑤熭(wèi):曝晒。意为要抓紧时机。

⑥道:指机不可失的道理。全安:保全诸侯,安定朝廷。

⑦已乃:以后就。堕:同“隳”,毁坏。抗刭:指杀头。季世:末世。

⑧惮:担心、顾虑。

⑨肴乱:混乱。仄室:古代卿大夫嫡长子之外的儿子为侧室。仄,同“侧”。仄室之势:指很小的权势。豫:同“预”,预先。席:依靠、凭借。

⑩中涓:皇帝贴身的侍从官。指身边的大臣。廑:同“仅”,才。舍人:供奉宫中的近侍之臣。

渥:深厚。

反者九起:指汉高祖五年至十一年发生的黥布、彭越、韩王信、卢绾、陈豨、韩信、贯高、臧荼、利几的反叛,共为九起。

角材:较量才能的高低。

诿:推托。疏:疏远。

布衣:平民,这里是“一般”的意思。这句意为:其实都把与天子的关系看做像普通百姓家的兄弟关系。亡不:即无不。帝制:皇帝的礼仪制度。这句意为他们没有一个不想采用皇帝的仪制,把自己看成天子一样的人。

擅爵人:擅自授爵位封赐给人。黄屋:古时皇帝车上丝织的黄色车盖,用以指帝王的车。非行:不能推行。

圜视:眼睛圆瞪着看,即怒目而视。圜:同“圆”。悍:勇猛。冯敬:汉文帝时任御史大夫,曾揭发淮南王刘长的谋反阴谋,遭刺客所杀。

效:证明、验证。

同姓袭是迹而动:同姓诸侯王沿袭异姓王的足迹进行反叛。复然:指恢复过去这样的叛乱局面。

屠牛坦:相传为春秋时善于宰牛的人,名坦。一朝:一天。解:剖割。芒刃:锋利的刀刃。顿:同“钝”。排:切除。理:指肌肉纹理。

髋(kuān):胯骨。髀(bì):大腿骨。斤:砍刀。

婴:对付。

窃迹:私下迫寻推究。

完:全。

樊:指樊哙,汉初封舞阳侯,后任左丞相。郦:指郦商,汉初封曲周侯,后任右丞相。绛:指绛侯周勃,汉文帝时为右丞相。灌:指颖阴侯灌婴,曾任太尉、丞相。虽已残:即使已经衰败灭亡了。亡可:不可。

菹醢(zū_hǎi):剁成肉酱。

制从:顺从。

毕以次:全都按长幼的次序。分(fèn)地:分内的土地,指诸侯王的封地。

须:等待。举使君之:意为全部交给他们的子孙去统治。

削:剥夺。颇:很多、大量。徙:搬动,这里是“调整”的意思。所以数偿之:意为把剥夺了的土地如数全部偿还给他们的子孙。

倍:背。畔:同“叛”。

利几:原为项羽部将,后降汉封为颍川侯,于公元前202年叛乱被杀。柴奇、开章:均是淮南王刘长的谋士,曾参与谋反。萌:发生。

赤子:刚生的婴儿。这里指年幼的皇帝。植遗腹:立遗腹子。朝委裘:朝拜先帝的遗衣。

一动: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这一措施。五业:指上文所述的明、廉、仁、义、圣等五项功业。

瘇(zhǒng):脚肿病。

胫:小腿。要:同“腰”。平居不可屈信:平时不能弯曲和伸直。信,同“伸”。搐(chù):抽搐。身虑无聊:全身感到难受。无聊,无所依靠。

锢疾:不治之症。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名医。

跖盭(lì):脚掌扭折。

亲者:指同姓诸侯王中汉文帝的近亲。疏者:指同姓诸侯王中汉文帝的远亲,如刘戊、刘则等。逼:威胁。

◇鉴赏

本文又名《陈政事疏》,是从原文节录的其中一部分。贾谊针对文帝时同姓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政权的情况,提出的削弱诸侯国力量、为汉王朝巩固中央集权、保持长治久安而献的一篇著名策论。可惜文帝没有采纳其意见,以至到景帝时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

本篇主旨在于“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仅从反面论述了如果不这样就难以长治久安,而且从正面论述了只有这样才容易实现长治久安,强调了削弱诸侯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全文洋洋洒洒六千言,述“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为西汉第一长文,为后世万言书之祖。

这篇策疏有三个鲜明的特色:一是能着眼于全局,即从安定和巩固当时汉王朝的政权出发,这最能打动当时统治者的心,促使其对当时形势有一个清醒深刻的认识,引起重视。二是能抓住要害,即当时同姓诸侯王的地方割据势力是对汉王朝中央集权的最大的潜在威胁,是汉王朝政权能否巩固的要害问题,且汉文帝亲身遭遇的事件就是有力的例证,具有无可置辩的说服力。三是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策略执行时阻力小,能消除汉王朝的隐患于无形之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而其推行,无疑会对推动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制起到有益作用。凡此种种,皆充分显示了具有改革抱负的青年政治家贾谊的远见卓识

文章运用大量历史的、现实的事例和比喻以及经典名言,正反论证,以古证今,痛切陈辞,用典精到,比喻贴切,辞锋凌历,感情充沛,气势逼人,确实是一篇波澜壮阔、如海如潮的政论华章,归震川评此文为“千古书疏之冠”,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妙评 此文凡七节,而起结变化,节节不同。

——明·唐顺之《文编》卷五

是篇正对当时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主意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句。此句以前,言不若此而治安之难。此句以后,言能若此而治安之易。起结总是勉以及时速为之意。虽只重少同姓之力,却将异姓层层较量,尤妙于宾主之法。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六

贾策断推西京文第一。有家令之峻刻,而术非名法;有广川之醇茂,而气更英多;急势缓势相衡,夹喻夹正入化,辟尽眉山匠巧。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十二

这几个字的典故你知道吗

殷yīn

甲骨文的“殷”字,右边是个腹部突出的人形,左边是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支针,表示手执针给一个身患严重腹疾的人治病。远古时代,人们除了用石刀切割脓肿瘀血之外,还有用骨针、竹针或金属针实行针刺疗法。或用石片、牛角片实行痧、放血治疗。

“殷”就是放血、针刺。而放出的血多为赤黑色,因此“殷”就有黑红色的意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殷红色的鲜血”。从中可看出,“殷”字里包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针灸、刮痧、放血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殷”的演变

金文的 “殷” 字是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边是个“身”字,像个面孔朝右,挺着大肚子的人。右边是个又“字,上面一横,像一双手,拿着小棒或小槌之类的东西在击打乐器。

小篆的“殷”字也是会意字,但字形有所不同。它左边是反过来的“身”字,有身体转过来的意思。右边是“殳”,这是古代的一种武器,这里表示随身携带的跳舞时使用的道具。整个意思就是这个人转过身来既跳舞,又击打乐器,表示音乐很响,场面热烈。

“殷”字的本义为盛大,如:殷盛。后转义表示富足、丰盛。如:殷富、殷实。“殷”字也表示黑红色,如:殷红、朱殷。殷,表示热情周到,如:殷情、招待甚殷。

圆竹笼——“东”

东 dōng

东,在我们的记忆里,这个字大概就只有两层意思:东南西北,指方位;东西,泛指物品。其实,“东”的本义与方位并没有任何关系,其造字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某样“东西”。许多人并没有从真正的“东”字入手,以至于常常误解,许慎说它是“从日在木中”,(《说文·东部》:“东,动也。从木。官溥(人名)说,从日在木中。”)似乎说的也是“东方”,而且有“东方未明”的意思。

那么,“东”的造字灵感来源于哪样“东西”呢?如图所示,从甲骨文来看,它是个象形字,像用竹木编的笼子,这种笼子可以用来笼火、照明或熏物,类似灯笼。有人根据发音,判定“东”是灯笼的“笼”的初文。另外,这种“东”也可以作为容器来装东西,有些像现在农村里捕泥鳅用的竹篓。

东,本义指圆竹笼,俗语称圆鼓鼓的东西为“圆鼓笼东”,由此泛指物品为“东西”。点燃的灯笼,令人联想到从东方升起的红彤彤的太阳,所以“东”被借指东方、东道主等意思。至于灯笼一类的本义,逐渐被人们遗忘了,因为有“笼”来代替“东”。

“东”在金文里还保存着甲骨文的样式,篆体字有些变形,不大容易看出笼子的样子。楷书根据篆书写作“东”,如今简化为“东”。

“焚”林与打猎

焚 fén

放火烧山或林中纵火,现在是违法行为。在远古时代,这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手段,不仅无罪,反而常常是最高统治者们亲自参加,并带有娱乐性质的活动。这一点,不仅古文献中有许多记载,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焚”字,也是个很好的证明。

商代甲骨文中有许多“焚”字,有的是手举火把烧林之形,有的省去下部的火棍和手。可以想象这烧林的场景,如果是干旱季节,一定浓烟滚滚、烈焰飞腾。那么,古人究竟为什么跟草木过不去,必“焚”之而后快呢?他们“焚”林的目的何在?曾经有不少学者认为,“焚”的目的在于种植,即所谓烧田耕作法,等同于现在某些农村地区还在用的“烧荒”。按这种解释,商代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只靠焚烧草木作为肥料,并不知道施粪肥。但是,经过专家们深入研究,发现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其一,商代农业已非常发达,卜辞有极清楚的施用人工粪肥的记载。其二,大量的卜辞证明,“焚”是商代田猎的方法,举火烧林是为了猎取野兽。

从现存卜辞来看,商王武丁及其孙康丁比较喜欢焚林打猎。点起一把大火,满山遍野地烧起来,使得野兽们无处藏身,再用其他手段(如射、逐、阱)来捕取。这在当时该是多么热闹,多么充满野性的一件事情,应该人人都是大获全胜满载而归。一直到春秋时代,这种活动还经常在各诸侯国间举行,《春秋左传》、《列子》、《韩非子》、《淮南子》等书都有记载。其中,《韩非子·内储说上》有鲁哀公的一次焚林打猎活动,最具有代表性:“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火势向南蔓延)。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趋而救火(亲自率领大家赶紧跑去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后来,鲁哀公采纳了孔子的意见,下令:“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谁不去救火,就按投降败北之罪论处)”,才算把火扑灭了。

由此可见,甲骨文的“焚”,是举火烧林,用以打猎。《说文》的解释是正确的:“焚,烧田也。从火、棥,棥亦声。”但字形解说有些问题,不应该是火烧“棥(藩篱)”。“焚”这个字,金文也有,不多见,字形结构与甲骨文相同,只是下面的“火”有些变形。

大概到了战国时代,君主们忙于合纵连横,焚林打猎的活动逐渐减少。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焚”的对象由草木变成了书籍,焚林变为焚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项羽一入咸阳,“焚”的对象又由书籍变而为宫室,一把火,将咸阳宫化为灰烬。此后,“焚”的对象日益扩大,字义也逐渐抽象,甚至与“烧”同义了。凡将某物点火烧掉都可称焚,如焚香、焚纸、焚帛等。甚至人也在“焚”的对象之列,有焚首、焚身、焚刑(《周礼·秋官·掌戮》“凡杀其亲亲者焚之”)。“焚”与“烧”又可以合称为“焚烧”或“烧焚”。前者如《墨子·天志下》:“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牲”。后者如曹植《送应氏》诗:“宫室尽烧焚”。

现在,人们已经是“焚”、“烧”不分了,有几个知道“焚”的对象原本只是草木?又有几个人知道,“焚”的背后所包含的那热热闹闹,焚林打猎的场面呢?

笑问“客”从何处来

客 kè

“笑问客从何处来”,借贺知章《回乡偶书》的一句诗,作为标题,来谈谈“客”的来历。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免要做“客”、请“客”、待“客”,“客”这个字也就经常挂在嘴边。但要从文字学上,追查“客”从何处来,还得费一番功夫。

“客”字的起源可能比较晚。甲骨文里只有“宾”,没有“客”。稍晚的铭文里才出现这个字,写法和现在差不多,也是宝盖头下一个“各”字,小篆规范一点。宝盖头是一间屋子的形状,“各”又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各”是“到”的.意思,就是从外而至,甲骨文中倒有“各”这个字。

甲骨文“各”与出入的“出”字很相似,不同的是:“各”,脚趾朝里;“出”,脚趾朝外。甲骨文、金文里的“各”字,都是“来”、“至”的意思。在文献里,“各”又写成“格”,意思相同。

这么说来,“客”是从“各”而来,“各”又与古人穴居有关。有人自外而入,即所谓“客”。引申开来,凡从甲地到乙地,都可称为“客”。《说文》:“客,寄也,从宀,各声。”把客看作形声字。其实,形声之中也包含着会意的成分呢!

“要斩”与腰斩

要 yāo , yào

在古代,犯了大罪,触怒君主,或违抗军令,是要被“斩”的。斩有两种:一是斩首,二是斩腰。腰斩,拦腰斩为两截,比斩首更严厉的刑罚,古书中很常见,但有些记作“要斩”。比如《汉书·武帝纪》有多处“要斩”:“乐通侯栾大坐(坐:因)诬罔要斩”,“丞相屈犛下狱要斩,妻枭首”等等。这些“要斩”,不是将要“斩”,而是“腰斩”。那为什么这些“腰”字,可以不加月(肉)旁呢?

“腰”写作“要”,是因为“要”本来就是人体的腰部,是“腰”的本字。《说文》解释:“身中也,象人要自臼(jū,音掬)之形。”就是说,“要”是人体的中间部分,表示两手叉腰。这本是保护腰部的一种动作,对某些人而言,是一种风度;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耍威风。

一只盛食物的簋(guǐ,音鬼)上,有金文“要”字:下边是“女”,上边中间部分是躯干,左右两手叉腰。秦汉竹简、帛书上的“要”,双手与躯干合为一体,有的像“西”字。后来,楷书出现了上“西”下“女”的“要”,双手叉腰的形状也不见了

明白了“要”的来历,不仅不会误解“要斩”,而且能正确理解古代汉语中有关“要”的句子。最著名有《墨子·兼爱》:“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细要”便是“细腰”,楚灵王不喜欢膀圆腰粗的武士,臣子们只好拼命节食减肥。贾谊《治安策》:“一胫(jìng,小腿)之大几如要。”(一条小腿几乎像腰一般粗)。

“要”是人体中间部分,又是极重要的部分,所以事物中间或重要部分都可称要(腰),如山腰、要害、纲要、要职等。后来,由于字形的演变、字义的引申,为了便于区别,就在“要”左边加义符月(肉)成“腰”,“要斩”随之改为“腰斩”。

“它”是一条毒蛇

它 tā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不解:我们平时最熟悉的“它”字,怎么会是条蛇?别急,先打开《说文》看看,小篆的“它”,就让人有种异样的感觉。

“长眠”在《说文》中的这个“它”,分明是一条大头蛇的形象!上部分根本不是什么“宝盖头”,恰恰是蛇头;下部分一弯钩,是蛇身及尾部,现在笔划中的“钩”,都由此演变而来,难怪书法中有“龙尾钩”的称呼。《说文》还告诉我们,“它”就是“蛇”的本字。“蛇”字的产生,则是由于“它”被借为“其它(他)”,虚化为代词,得在“它”的左边再加个“虫”旁,指明这才是真正的“它”!

我们再来看看铸在青铜器上的“它”。与现实生活中,那种大头、扁身、长尾的蛇(像眼镜蛇)联系起来一想,这时候的“它”不免有些可怕了。不过,比起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它”,可怕程度还小得多。甲骨文的“它”,光看外表,就够凶恶的——这才是如假包换的毒蛇!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毒蛇?三角头、细颈,有可能蝮蛇。蝮蛇又名草上飞、土公蛇,行动迅速,主动追人,如果不小心,踩着它的三角头,不得了,非挨它猛咬一口不可,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

甲骨文的“它”,从侧面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们在毒蛇猛兽间生存的场景。那时候,草深林密,毒蛇出没,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很大威胁,真不知有多少人命丧于“它”!所以,“它”在当时是灾祸的象征之一。“无它”,是大吉;“有它”,则倒霉。《说文》:“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上古时代人们结草而居,害怕有蛇,所以互相问候:“没有蛇吧?”)卜辞中有许多“有它”、“亡(无)它”,专问安危吉凶,“它”由毒蛇之害引申为泛指一切吉凶。

我们现在用的“它”,蛇头跟蛇身已经变形、脱离,根本看不出蛇的样子。但不管怎样,“它”是一条毒蛇,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以后再碰到“它”的时候,我们可得小心一点。

人一生有几大要?

人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是指求学之道路、就业之抉择、婚姻之婚嫁。

古人曾说,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大喜事中的“洞房花烛夜”对应的是婚姻之婚嫁,“金榜题名时”对应的是求学之道路和就业之抉择。

按照普通人一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我们分为三部分,从求学之道路、就业之抉择、婚姻之婚嫁的三个方面说说人生的这三件大事。

一、求学之道路

自从有了科举考试以来,科举考试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无一不诉说了求学之路的重要性。“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正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拥有许许多多的知识,有许多优秀的人的人生事迹,而求学正是明志明智的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有一个博士朋友,他说,学能开智,学能慰平生,学也无止境。他在世界历史的海洋里探索,他说,即使只是捡到一小片的贝壳,也足以让我激动万分。

二、就业之抉择

“立志先立人,立人需立业。”灵感一动冒出的这句话,让我在人生择业就业过程中,给了我指明灯的作用。面对是一成不变的可望到头的编制工作,还是具有挑战性的收入浮动很高的写文撰稿工作,我毅然选择了更有挑战的写文撰稿工作。趁着年轻的干劲和热血,也接受内心的愿望,这就是一个好的就业带来的无限可能性。

人生的价值大多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体现出来,而就业,是人生为斗米,也为宏愿所成的一个重要关头。就业可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一个成熟的人生必须经历的,也是责任的体现,不只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父母,对社会稳定,对国家发展,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三、婚姻之婚嫁

俗语有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足以看出婚姻在人生之中的举足轻重的位置。婚姻的重要性就像水一样,你在失去水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水是这么重要。人是具有社会性属性,人也是群居性的,人比动物更高级的地方在于精神,而婚姻是人生的“羁绊”,另一半是人生中能带给你力量,能带你走出黑暗,能携手与你度过百年人生的人啊!

我曾遇到两个携手出行度假的老者,他们手挽着手,的脸上洋溢着都是笑意,一问之下,果不其然,他们各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和谐,今年是金婚之年,他们是来拍纪念照片的。幸福的婚姻,能带来幸福的回忆。

人生三大事,事事顺心意。也是人生的快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