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如何举似人,他日如何举似人读音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他日如何举似人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他日如何举似人读音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宿东林寺》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宿东林寺

苏轼

溪声便是广长舌[1],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嘉泰普灯录》卷二十三,

卍续藏第一三七册页三一八下

【白话新唱】

溪声就是宣说无上大法的广长舌

山色就是诸法实相的清净法身

啊!

这一整夜

溪声滔滔不绝说了无数诗偈

以后我怎么转述给别人知道呢?

【分析与鉴赏】

有一天,苏东坡来到东林寺,白天与照觉常总禅师谈论佛法,提到“无情”有没有佛性时,他忽然有所省悟。

在东林寺住了一晚,黎明时,他写了这首名偈呈献给照觉禅师。

这首诗极有见地,至少有两点重要的禅义:

一、禅无处不在,溪声与山色都是诸法实相的呈现。

二、禅的体验不可说,只能意会,所以偈云:“他日如何举似人?”

一般人看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禅故事,大都以苏东坡的凡夫习气衬托出佛印的高僧风范。其实,苏东坡也是有开悟体验的人,我们不妨以更深的观点来看两人的默契——在禅机针锋相对之时,有时候需要一方先下台一鞠躬,好突显得胜一方的禅义,促进对周围人们的启发效果。就像有时候佛陀说法时,已经证得圣果的弟子会为尚未开悟的师兄弟问一些他十分明白的问题,来引发新的法谈。

同样的,苏东坡有足够的机智与幽默,偶尔笑扮小丑来自娱娱人,反正,只是好玩而已,又替后人留下隽永的故事,这不是十分有趣吗?

每一则苏东坡的故事,也是八万四千偈之一,你领会得否?

[1]广长舌:传说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舌头广而长,可以把整个脸盖住,象征佛陀所说法真实、究竟、不虚妄。

《诗词曲赋文·赠东林总长老》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赠东林总长老》原文与赏析

苏 轼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使苏轼经受了第一次政治陷害,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达五年之久。元丰七年三月改迁汝州团练副使,始从逆境中挣脱出来,心情舒畅。赴任途中游庐山,遇东林寺常总长老,写此篇。“东林”系庐山古刹,晋江州刺史桓伊于太元十一年(387)为释慧远所建,因释慧永先居西林寺,此寺在东,故名东林。相传南朝宋著名诗人谢灵运在此翻译《涅槃经》,留下翻经台等名胜古迹,吸引着四方游客(参阅李邕 《东林寺碑》、陈舜俞 《庐山记》)。“总长老”指昭觉禅师常总,据《僧宝传》,常总十一岁出家,后得法于黄龙南禅师,元丰三年朝旨改东林为禅寺,命僧常总住持,遂为东林第一代祖师。此番东坡游庐山,常总做向导,伴随他直至西林。东坡以此诗赠给好客的高僧。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巧用佛典,禅偈入诗,对仗工整,令人耳目一新。大人物有特殊的“相”,是印度固有的信仰。据说佛陀具有三十二相,第二十七即广长舌相,舌叶广长,覆面及发。《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 “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大智度论》卷八: “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 ‘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后来借喻能言善辩。“清净身”即清净光明的佛身。《俱舍论》卷一六曰: “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法华经》云: “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我 (释尊) 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东坡《腊日游孤山》诗云: “名寻道山实自娱。”又 《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诗云:“每逢佳处辄参禅。”本篇亦当作如是观。诗人用拟人化手法状写庐山风光之美,又借山青水秀庐山美景比拟佛典的奥妙。意谓庐山的溪水汨汩,长流不止,“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语见《阿弥陁经》); 山色青青,幽雅秀丽,似吾佛清净光明之身。东坡借禅家语写诗已达炉火纯青境地,这大约是贬居黄州期间深入钻研佛学的成果吧。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这二句是借题发挥。“八万四千”是借典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如 《法华经·见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形容经典之多也; 又如举烦恼之多,曰 “八万四千之尘劳”,举教门之多,曰 “八万四千之法门”等等。这里则形容偈颂。“举似”谓以物示人,《传灯录·省念禅师传》云: “到处举似人。”这里东坡赞誉普度众生的常总禅师,通晓佛经中不计其数的偈颂,将不辞辛劳地为俗众讲说。

《五灯会元》卷一七《东林总禅师法嗣 ·内翰苏轼居士》条有云:“内翰苏轼居士字子瞻,因宿东林,与昭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云云,所献即此诗也。按佛教有“无情非佛”之说,“言无凡情 (凡夫的心情),非无圣情(圣者闻声知情,通天地、畅万物)”,此亦 “顿悟入道”的 “要门”。又有“非情成佛”之说,如荆溪湛然所著《金錍经》一卷,即专名天台宗的 “非情草木悉皆成佛之义”,然则佛乃无所不在矣。东坡夜宿东林,与常总长老一夜论此,似通非通,似悟非悟,献此偈又招来物议。明人唐文献《跋东坡禅喜集后》、评曰:“子瞻庐山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说者谓东坡犹是门外汉,无山无水时,全身跳入,悉茫茫地……”按东坡从不是禅门中人,不过是“以内典为摈愁捐痛之物”而已。其禅机或许是门外汉,但将此篇做为情景交融的哲理诗来欣赏,还是韵味无穷的。何况自宋以来,本篇一向编入东坡诗集,似不应视为偈颂而加以嘲讽。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什么意思帮忙解释

佛教讲三十二相,广长舌相是什麼因?不妄语。四种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做得很圆满。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都盖到,我们没有能力。佛经上讲,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相。所以佛舌头伸出来脸盖住了,大家没有话说了,佛的语诚实,绝对没有妄语;妄语,绝对不会有这个相。

清净身是形容佛身清净,无诸染垢。法华经法师品所说之清净光明身、新华严经卷四十二所说之清净法身即是。华严经探玄记卷八(大三五·二七五下):‘净德内充,名清净身。’

偈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曰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曰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

举似:指点,告诉

以下为摘抄他人的理解:

1.佛陀的声音遍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的说法声。青草翠木便是佛陀清净的法身!

佛性乃是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属性,是最持久的金刚不坏之性,它在你身上、在自然草木身上,都可以说无处不在。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的珍宝。

一夜之间,佛陀通过万物所说的法,就已经是不可尽数了。我们在万物之间悠游,就如同掉进了佛法的宝藏中,身边充满了无价之宝,简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呢,无论拿到哪样,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而那些入宝山去空手回的人,不说自己看不到身边的宝藏,却只会抱怨自己命苦,终日陷在烦恼中,一再错过真正的珍宝,一再迷失自己的真心,他们难道不可怜吧?

2.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轼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后,其心境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听说荆南玉泉寺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初次见面,苏东坡便问:

“听闻禅师禅悟功高,请为在下讲解一下,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专门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又问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言以对,逐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所说的参禅三个阶段:“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我们对待学习与研究,大抵也需要经过上述这三个过程。

我的理解:这是苏东坡的一首禅诗,禅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大自然中到处都是“法”,是真实的,是清净的,法语自然嘛,可是人们都不信,执迷不悟,这么简单的道理让我怎么对别人说啊

请讲解苏东坡七言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诗偈说「溪声尽是广长舌」,你要听佛陀说法的音声吗?听呀!佛陀音声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广长舌的音声。你要看佛陀的样子吗?「山色无非清净身」,请看,青青山岚就是佛陀清净的法身!彻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从一切事相上洞见人生,无论什么声音,只要你能用心观照,有所觉悟,那就是佛陀的说法声。譬如小孩「哇!」的一哭,你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新生命又要流转尘世。唉!人生苦,佛陀是借着小孩哭声在跟你说法了。因此,即使看到人们打斗、谩骂,也能体悟佛法,打架骂人不也是佛陀说法的音声吗?只要你懂得这个道理,佛就在我们当下!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佛陀与我们这么接近,又时时刻刻对我们说法,有八万四千偈那么多的妙谛,那么多的宇宙真理,我们应好好的领会,再传播给别人。有些人一学佛,就想要闭关,忙着自修、自利、自了,这是多么可惜。如果我们懂得这首偈语,生生世世活在佛法里,时时刻刻把佛法弘传人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人生意义就尽在其中了!

苏轼最有禅意的一首诗是什么?

苏轼最有禅意的一首诗:《赠东林总长老》。

原文:

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在诗人的耳中,潺潺的流水声,就好像佛陀说法的声音。在诗人的眼中,这青翠的山峦,不也正是佛陀的法身吗?一夜之间便是八万四千偈的妙谛,悉心领会了,他日便可教化众生。

这首诗偈,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但要真正读懂一个人的作品,还是要充分了解作者其人以及创作的背景。

此诗偈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五年前,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爆发,名满天下的湖州太守苏东坡突然身陷囹圄,一度性命堪忧,后被贬往偏僻的黄州,度过了四年清苦的贬谪生涯。这年正月,神宗又一纸手札,将他由黄州调往汝州。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什么意思帮忙解释

一夜之间于溪水声中听得佛陀八万四千个偈语,

如此奥妙精义让我以后怎样才能一一宣示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