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乐府谁能作补亡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乐府怎么了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父子关系。晏几道是晏殊的第7子。
晏殊,字同叔,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晏殊文学成就: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
晏几道文学成就:晏几道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判官等。性格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
扩展资料
作品风格:
1、晏殊、晏几道父子沿袭唐末五代词风,词作内容较为狭窄,多写流连光景、离情别绪等传统题材,风格以闲雅清婉为主,但又各有特色。
2、晏殊官至宰相,志满意得,其词作多为家会宴游的消遣,词中之愁只是春花秋月的闲愁;词风清新委婉。
2、晏几道虽出身于官宦大家,却官阶卑微,后又家道衰败贫苦落魄,其词作较为真实地抒发了一个没落公子的哀愁之情;词风感伤凄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晏殊
百度百科-晏几道
晏几道
北宋词人。字叔原,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宋人笔记说他是晏殊的“暮子”。他自小即为贵介公子,又是名父之子,是当时认真写词的一大家,作为《花间》的嫡传,他的词胜过乃父。大概一经写出,即为汴梁的文士所传咏,如〔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连道学家程颐也“意亦赏之”(《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承认是好句。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小令,这也是《花间》词的特色之一。在同时词人之中,他也是个特殊的人物,黄庭坚在《小山词》的序文中对他有生动的写照,说他“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于下位。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又说他的词“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别人只知道他的词有父风,但并不能真正了解他。黄庭坚最精采的一段是描写他的诗人品质,用“痴”来概括他的性格。黄庭坚说:“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仕宦逆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饥寒,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而且用一个“痴”字来概括他的性格:“其痴亦自绝人。”晏几道的写作态度严肃认真。他称自己的作品为“补亡”,即“补乐府之亡”。意思是说,宋朝立国以来虽有100多年,但并没有产生像样的“乐府”,至于自古相传的乐府早已亡失,所以他要用他的作品来填补这个空白。谈到乐府的内容,当然是儿女之情,即他所谓“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窃以为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他坦白地说,正因为他不满于当时的“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所以他继续“南部诸贤余绪”,写当时朋友间的“意中事”。从他的自序中也可看出,他对这些作品是很自负,也颇自信的。即使在现在看来,《小山词》比起当时别的词集,确实令读者有出类拔萃之感,它的文体的清丽宛转如转明珠于玉盘,而明白晓畅,使两宋作家无人能继。关于他的作品的优点,宋人论者无不推崇,王灼说他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陈振孙说:“其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可过之。”明代的毛晋同意这种看法:“诸名胜词集,删选相半,独《小山集》直逼《花间》,字字娉娉□□,如揽嫱、施之袂。……晏氏父子,真足追配李氏父子(李□、李煜)”。清代周济说:“晏氏父子,仍步温、韦,小晏精力尤胜。”冯煦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子晋欲以晏氏父子追配李氏父子,诚为知言。”况周颐说:“小山词从《珠玉》出,而成就不同,体貌各异。”夏敬观结合他的身世以论其词,较为深刻:“晏氏父子,嗣响南唐二主,才力相敌,盖不特词胜,尤有过人之情。叔原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山丘,身亲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宜其造诣又过于父。”
《小山词》善以前人诗句融合入词,有时显得比原作更好。如〔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乃用五代翁□闺怨诗句。或用前人诗中意境,加以改造者,如杜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改为〔鹧鸪天〕:“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其他用小杜(杜牧)、义山(李商隐)、温(庭筠)、韦(庄)诗句者,皆能改得天衣无缝,另造新境。至其文字之晓畅清丽,尤是他的特色。
这是朱孝臧点评纳兰性德时所写的一句词
原词是:
兰錡贵,肯作称家儿?
解道红罗亭上读,人间宁独小山词?冷暖自家知。
(《强村语业》卷三)
小山词主要是晏几道的词
小山词在词史上尤其是令词上具有重要地位."北宋小令,近承古代.慢词蕃衍,其风始微.晏殊 欧修,张先因雅负名,而中流砥柱.
晚唐无代,小令大盛,出现了南唐、西蜀两大词人群体.温庭筠是花间集的一个大家,但温词多为代闺阁立言.有论者如此批评这群词令高手:"众所周知,晚唐词人有不少属于士行尘杂,不修边幅和德行无取者.......
李煜亡国,乃写出动人心魄的小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
宋初,小令出现欧阳修、晏殊等大家.
欧阳修、晏殊等人中止的地方,正是小山起步的地方.小词自叙云:"补亡一篇,补乐府之亡,叔原往昔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醒解,试续南部贤余绪,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这段话可以作为小山词的创作宣言来读.它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小令这种文体的崭新认识.小山把写词看作"补乐府之亡''.在他心目中,古乐府与词的文学价值并无高下之分.这种观点,在等级森严的文学世界里,具有颠覆性的力量.这种超前的意识,是与他同时代的绝大多数词人所望尘莫及的,已经进入了文学本体论的领域.二是对创作目的有了明确认识.归结到两个字上"自娱''.小山把小令作为书写性灵的独特文体,因而感情投入的方式执著、认真、深切."坐中应有赏音人,试问回肠曾断未?''这样小山词便沉浸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这两方面的认识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充分体现,都在词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山词形似花间,神通南唐.与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一样,小山词乃是字坎坷人生中脱化而出,意有所欲,情有所感.中国诗史得出这样的结论:"讲到晏词的来源,我们自然要推南唐''.晏词与花间只是形似而已,花间词浅,小山词深;花间词,小山词真;花间装饰,小山词清丽,花间词如披金戴玉之贵妇,小山词如天生丽质之少女.
小山词是寂寞的他不像苏,辛,有那么多的知音和追随者,小山又是幸福的,因为毕竟有人给了他"深情苦语,千载弥新''的评价.也许,能与时间抗衡的只剩下有情的文学作品了--岩石也会被风化,而小山词却能千载弥新.因为,有情人都会说:"艳词自以小山为最!''
纳兰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改曰性德,为太传明珠长子。年十七补诸生,明年举顺天乡试,康熙丙辰(一六七六)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自幼聪敏,读书一再过即不忘。尤喜为词,自唐、五代以来诸名家词,皆有选本。以洪武韵改并聊属,名《词韵正略》。所著《侧帽集》后更名《饮水集》者皆词也。好观北宋之作,不喜南渡诸家,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海内名为词者皆归之。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其扈跸时,琱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不肯轻为人谋,谋必竭其肺腑。所交游皆一时■〈亻隽〉异,於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宜兴陈维崧、慈溪姜辰英,尤所契厚。吴江吴兆骞,久徙绝塞,性德闻其才名,赎而还之。坎坷失职之士,走京师,生馆死殡,於赀财无所计惜。生於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卒於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三十一。(节录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曾刊《通志堂经解》,自著有《通志堂集》后附《通志堂词》,为顾贞观所定。清季许增复为汇集诸家刊本,为《纳兰词》五卷,附补遣一卷,刊入《榆园丛刻》中。朱孝臧题云:“兰錡贵,肯作称家儿?解道红罗亭上读,人间宁独小山词?冷暖自家知。”(《强村语业》卷三)清代令词,盖未有过於性德者矣。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著名词人。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受人赞赏.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因而仕途很不得意,一生只做过颖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
黄庭坚的《小山词序》也许给我们一个最好的解释:“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处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旨:‘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皆负之而不恨,已信之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从四痴也就能看到他们孤芳自洁的个性。忠纯真挚的痴情,他仍未失却童心,他难与一般俗人合流,
晏几道孤高自负,傲视权贵,即使是苏轼这种人,也不在眼下。据《砚北杂志》云:“元佑中,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鲁直(即黄庭坚)欲见之,则谢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按:当时苏轼在京,正受帝、后赏识,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其高傲竟至此等程度!
他好藏书,能诗,尤以词著称。据《墨庄漫录》云“叔原聚书甚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谓叔原有类乞儿搬惋。叔原戏作诗云:‘生计惟兹惋,搬擎岂惮劳。造虽从假合,成不自埏陶。阮杓非同调,颓瓢庶共操。朝盛负余米,暮贮籍残糟。幸免播同乞,终甘泽畔逃。挑宜筇作杖,捧称葛为袍。倘受桑间饷,何堪井上螬。绰然徙自许,噱尔未应饕。世久称原宪,人方逐子敖。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此诗虽是戏作,而愤世嫉俗之情,高洁固究之趣,斐然可见。 其存诗只数首,“春风自是人间客,张主繁华得几时?”(《与郑介夫》)“穷通不属儿曹意,自有真人爱子虚。”(《题司马长卿画像》)都是寓意颇深之作。
他的主要著作为《小山词》,《全宋词》收其词260首。其中长调3首,其余均为小令。他的小令词在北宋中期发展到一个高峰,用清壮顿挫的艺术性,揉合了晏殊词典雅富贵与柳永词旖旎流俗特性,既雅又俗的歌词合乐的典型音乐形象,使词这种艺术形式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并取得扭转雅歌尽废的历史性作用。
晏几道
北宋词人。字叔原,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宋人笔记说他是晏殊的“暮子”。他自小即为贵介公子,又是名父之子,是当时认真写词的一大家,作为《花间》的嫡传,他的词胜过乃父。大概一经写出,即为汴梁的文士所传咏,如〔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连道学家程颐也“意亦赏之”(《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承认是好句。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小令,这也是《花间》词的特色之一。在同时词人之中,他也是个特殊的人物,黄庭坚在《小山词》的序文中对他有生动的写照,说他“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于下位。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又说他的词“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别人只知道他的词有父风,但并不能真正了解他。黄庭坚最精采的一段是描写他的诗人品质,用“痴”来概括他的性格。黄庭坚说:“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仕宦逆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饥寒,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而且用一个“痴”字来概括他的性格:“其痴亦自绝人。”晏几道的写作态度严肃认真。他称自己的作品为“补亡”,即“补乐府之亡”。意思是说,宋朝立国以来虽有100多年,但并没有产生像样的“乐府”,至于自古相传的乐府早已亡失,所以他要用他的作品来填补这个空白。谈到乐府的内容,当然是儿女之情,即他所谓“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窃以为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他坦白地说,正因为他不满于当时的“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所以他继续“南部诸贤余绪”,写当时朋友间的“意中事”。从他的自序中也可看出,他对这些作品是很自负,也颇自信的。即使在现在看来,《小山词》比起当时别的词集,确实令读者有出类拔萃之感,它的文体的清丽宛转如转明珠于玉盘,而明白晓畅,使两宋作家无人能继。关于他的作品的优点,宋人论者无不推崇,王灼说他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陈振孙说:“其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可过之。”明代的毛晋同意这种看法:“诸名胜词集,删选相半,独《小山集》直逼《花间》,字字娉娉□□,如揽嫱、施之袂。……晏氏父子,真足追配李氏父子(李□、李煜)”。清代周济说:“晏氏父子,仍步温、韦,小晏精力尤胜。”冯煦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子晋欲以晏氏父子追配李氏父子,诚为知言。”况周颐说:“小山词从《珠玉》出,而成就不同,体貌各异。”夏敬观结合他的身世以论其词,较为深刻:“晏氏父子,嗣响南唐二主,才力相敌,盖不特词胜,尤有过人之情。叔原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山丘,身亲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宜其造诣又过于父。”
《小山词》善以前人诗句融合入词,有时显得比原作更好。如〔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乃用五代翁□闺怨诗句。或用前人诗中意境,加以改造者,如杜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改为〔鹧鸪天〕:“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其他用小杜(杜牧)、义山(李商隐)、温(庭筠)、韦(庄)诗句者,皆能改得天衣无缝,另造新境。至其文字之晓畅清丽,尤是他的特色。
《小山词》1卷,有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村丛书》本。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