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举棹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棹起的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
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评析
这首词写出了采莲女子的活泼嬉戏情态。
首写荷花满塘,香闻十里的背景以及采莲女子贪玩而忘了采莲的情景。后二句是一个特写镜头,也是“贪戏”的进一步形象写照,欢笑之声可闻,活泼之状可见。汤显祖评道:“人情中语,体贴工致,不减睹面见之。
反映江南采莲优美风俗的第一首诗,是汉乐府《汉南可采莲》。后来梁武帝制《采莲曲》,梁、陈、隋三代相沿之作不少,但多浮泛轻靡。皇甫松是唐代人,生于江南,他的这组《采莲子》,则是清水出芙蓉,充满健康活泼的生活气息。 《采莲子》是唐代教坊曲,七言四句,句尾带有和声。此组歌词,若去掉和声,则无异七言绝句,呈示的是一位少女采莲的情景,这是其第一境界。包括和声在内则不同,展现的是采莲众少女一唱众和的情景,这是其第二境界。此词和声既传,则应欣赏其作为有和声之歌词而不是无和声之绝句的全幅境界。两词的主角为同一位少女,两词回环映照,实不可分。先看前一首。“菡萏香连十顷破(举棹)。”菡萏即荷花。采莲是采莲蓬,但此时不妨还有迟开的荷花,如此则意境更美,荷花与红裙少女相映成趣。陂是池沼,即荷塘。香连二字,以荷花的清香把回塘十顷连了起来,并把采莲女曲曲引入荷塘深处,这样写法,有空灵之妙。句尾和声“举棹”,与现境相关,分明唱出众少女打桨荡舟的情景。诵之则仿佛一女歌声方余音袅袅,众少女已齐声相和。“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小姑是歌中人,其实不妨就是唱歌的少女,如此则有戏剧性,意味更妙。小姑平时藏深闺,今日入荷塘,林立的'荷叶似乎隔开了人世的拘束,清清的水波更荡开了她的心扉。小姑不禁贪玩戏水,流连忘返。“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掉)”。“晚来”承上句“采莲迟”,“弄水”点上句“贪戏”。小姑弄水,大概是赤着双脚打水吧,到了兴头上,采莲船也给浇得水湿淋淋。可是她的娇憨之态还不止于此呢。“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小姑的无拘无束,憨态可掬,活脱脱就在眼前。句尾和声一起,伴随着众少女的一片笑声,那不消悦了。
注释
此词也见于北宋张耒词集中。
菡萏(hàndàn翰淡):荷花。《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朱熹注:“菡萏,荷华也。”陂(bēi杯):水池。《说文解字》“陂”字下段玉裁注曰:“陂得训池者,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故曰‘叔度汪汪,若千顷陂’,即谓千顷池也。”这里“十顷陂”即言“十顷池”。
举棹:此处“举棹”与下面的“举棹”、“年少”,均无实际意思,是采莲歌中的“和声”,如今人唱号子时“嘿嗬”、“哟嗬”之类。刘永济先生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指出:“此二首中之‘举棹’、‘年少’,皆和声也。采莲时,女伴甚多,一人唱‘菡萏香莲十顷陂’一句,余人齐唱‘举棹’和之。”
鸭儿:船家所喂养的小鸭。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唐代]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湖光秋色,景色宜人,姑娘荡着小船来采莲。她听凭小船随波漂流,原来是为了看到岸上的美少年。姑娘没来由地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少年抛掷过去。勐然觉得被人远远地看到了,她因此害羞了半天。
注释 滟滟:水面闪光的样子。举棹:括号里的“举棹”“年少”,均为和声。年少:指少年男子。信船流:任船随波逐流。无端:无故,没来由。
赏析
这首清新隽永的《采莲子》,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富有民歌风味。
“船动湖光滟滟秋。”水波映出秋色,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可以想见。短短一句话,便勾勒出一幅极富诗情画意的秋景图,用船动时“湖光滟滟”来显现秋色,足见作者构思之巧妙。在如此美丽的景色中发生的感情故事,也必定是浪漫而动人的。以景衬情,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贪看年少信船流。”通过“信船流”,交代船动的原因。原来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人,以致船儿随水飘流而动。“贪看”二字,充分刻画了采莲女的情窦初开,大胆无羁。这种大胆无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态,把采莲女纯真热情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求,表现得神形毕肖。
【汉字】:举棹
【拼音】:jǔ zhào
拼读注意:
1.“前音(声母)轻短后音(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要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值。要读声母本音,不要念呼读音;
3.要把韵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不要把韵头、韵腹、韵尾分解开再临时拼合;
4.要看清调号,读准调值。
摊破浣溪沙
无名氏
细心的读者如果把这首词和后面选的许多伺作一个比较,就会感到它是 较为特别的。它喜欢用口语,思想新颖,调子轻快,读起来满有船夫曲的味 道。因为,它是一首唐代的民间词。它的作者是谁?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 甚至这篇作品也差不多失传了近九百年,直到驰名中外的甘肃敦煌莫高窟藏 经洞在一八九九年或一九○○年被打开,人们才有机会读到它。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 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辍”。 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 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 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 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 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平息,也就是“风欲 平”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 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zhào〕”,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 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 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 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qí〕一样,通过拨水,产 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 达出来了。
在紧张的劳动过程中,是没有空闲时间来欣赏船外的美景的,但在劳动
之余,船夫们不仅轻松,而且欢快,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 的心情。“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zhúo〕”,形容 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平”,是还有些 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lín〕。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 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 是不会走动的。子细(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 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 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 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 绿水之间。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