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清磬隔潮闻什么意思,以及清磬是什么意思读什么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作者:马戴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
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疏朗时节,快意秋分。
秋分诗词
夜喜贺兰三见访
唐·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中秋对月
唐·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图片
赠供奉僧次融
唐·姚合
会解如来意,僧家独有君。
开经对天子,骑马过声闻。
本寺远于日,新诗高似云。
热时吟一句,凉冷胜秋分。
送僧归金山寺
唐·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点绛唇
宋·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
吹彻昭华管。
图片
秋分後顿凄冷有感
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和侃法师
南北朝·庾信
客游经岁月。羇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鴈。秋分俱渡河。
老人星
唐·赵蕃
大史占南极,秋分见寿星。
增辉延宝历,发曜起祥经。
灼烁依狼地,昭彰近帝庭。
高悬方杳杳,孤白乍荧荧。
应见光新吐,休征德自形。
既能符圣祚,从此表遐龄。
《诗词曲赋文·送僧归金山寺》原文与赏析
马 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此诗是马戴送僧人(姓名不详)回金山寺途中所作。金山寺位于古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10里长江中金山上。唐代在此山开山得金,是以此地又称金陵。
第一联,写景的同时点出作诗的地点和季节。诗既为“送僧归金山寺”有感而发,那么写景抒情,都不能距离金山寺过远,否则就会“诗不对题”。金山虽称不上险峻陡峭,然而它立于奔腾的长江之滨,起伏绵延,远远望去,也颇为壮观,鸣噪的蝉声预示着深秋的来临,很有些肃杀的气氛。
第二联,从泛泛的写景转向写此行的目的地,并扣紧诗题。“迥”,《唐诗百名家全集》作“回”。“迥”当为“回”之笔误。回寺具体指的是金山寺,形象地描绘了它的建筑之精妙。一座造型精妙大方的寺院坐落在伸向江中的丘陵上,它正是 “归僧” 的目的地。上句提到 “回寺”,那么下句中出现 “归僧”则与之极为对称工整,很自然、贴切。同样,与 “横洲岛”相对,有 “渡水云”,一动一静,交相辉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描绘的景象既开阔,又专注。
第三联,依然是描绘归途中的见闻。放眼望去,夕阳西下,正傍着长江岸边缓缓落下。天色将晚,金山寺也不再遥远不可及,已经可以隔潮听到清脆的磬声。前一句点出时光已是日暮时分,夜色就要降临,这一时刻,旅途中的人最渴望有个安身之处,猛然间听到寺中清脆的磬声隔潮传过来,自然有一份轻松和亲切的感受,这种感受诗人较 “归僧”尤为深切。“清磬”也给此诗平添了声音上的美感和动感,打破了无声景物场面的静寂。磬声一般只为寺庙所有,写磬声正紧扣题意。试想,如换成锣声、鼓声,热闹则热闹矣,然而诗的整体形象和意境、韵味,将会被破坏无余。所以,选中何种景象、声音入诗,需经过诗人缜密的斟酌,力求使其自然、妥贴,才能优美而又富有诗意。
最末一联,顺接上联,是诗人的想象。前联已提到 “夕阳依岸尽”那么诗人自然地想象到在月亮升起时,众僧们又会焚香拜佛,开始一天中修炼的功课。这是诗人幻想所看到的场景,明显带有一种外人对释家的理想化,仿佛隔着一层轻纱,所看到的事物神秘难测,朦朦胧胧,月色中求佛祷祝时袅袅升起的香烟,似乎倾述了僧众们虔诚拜佛的心思。送僧归寺,以遥想寺院生活做结。
此诗写得有声有色,场景递进讲究层次清晰合理,有实景,有幻象,有机地统一在同一首诗之中。写景既恢宏又细腻。诗的风格恬淡开朗,浑朴自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却目送远去的飞鸟,望着西去的夕阳哀怨不断。
出自李白的《代寄情楚词体》
原文选段:
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愿为连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飞空之落花。
译文:
你却目送远去的飞鸟,望着西去的夕阳哀怨不断。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是做草也甘心 不去做飘忽不定的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以言幽微之情,或许流源于西汉董仲舒、东汉何休的“公羊学”(专力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或者说导源于《春秋》,故而最忌浅白,特别是涉及政治,涉及抱负者,更常隐喻于香草美人幽人怨妇,或者也是屈原楚辞滥觞所致.故而即便如李白这位“此天上谪仙人也”也不能免俗。
李白具有盛唐时代文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故而有着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
但仕途不得畅意,终身依人而存,“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可谓自诉悲哀之情矣,《代寄情楚词体》亦是这种幽情寄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代寄情楚词体
关于清磬隔潮闻什么意思和清磬是什么意思读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