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送毛伯温鼍鼓怎么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耐心读完下文,就全清楚了:
在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文《语言与文学》中,王力先生批评明世宗的诗《送毛伯温》比喻庸俗,诗格卑下。在我们班上激起了热烈的争论,现将争论的主要观点引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
钱淳川同学通过对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特点的分析,认为《送毛伯温》是一首表现英雄气概,增长士兵斗志的好诗。他说,这首诗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出征将士之“胆气豪”。“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蟠、蝼蚁岂能逃”,写出了我军打赢胜仗的决心和信心,虽然流露了对边远地区人民的轻蔑,但是鼓舞了士兵的斗志,还是可取的。“麒麟”、“蝼蚁”的巧妙对比,更显出其语言功底和不凡的气概。
孟晓琦同学从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上对这首诗作了分析,他说,语言创造文学,文学依赖语言。明世宗的这首诗并不像王力说的“只有小学生的水平”,“毫无诗意”。我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种霸气和豪情,一种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这两句诗充分显示了震人心魄的气势,从中看出明世宗那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整首诗充分地扬了自己的军威,藐视了敌人。这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毁灭,总不能扬敌人之威,灭自己威风吧!
李明佳同学则以其人之理论还评其人之论证的方法,说,王力先生自己在上文说,“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在语言上,“则是多用具体名词,少用抽象名词”。那么,明世宗的《送毛伯温》还是做到了这一点。用“征战”、“抽刀”鼓舞士气,用“麒麟”、“蝼蚁”增大了军威,也灭了敌人威风,用“解战袍”表达了对打胜仗的希冀和对将领的信任。不知王力先生为何说这些比喻是“庸俗的”,诗格是“卑下的”。为喻体是“麒麟”与“蝼蚁”吗?但以王力先生个人的主观好恶来批驳诗义,仿佛不妥。
二
朱玮静同学等则针锋相对,从作者喻体的选择和描写的分寸上作了分析。她指出:《送毛伯温》诗以“蝼蚁”比喻地处边远的百姓,又以“麒麟”来比喻毛伯温与“联”(明世宗)的关系,本来麒麟都是成双成对,比喻“君臣”似乎不妥,又过于贬低甚至歧视对手,这种心态也是十分不可取的。“腰横秋水雁翎刀”,又过于将战场的杀戮白热化,夸张化,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它实在称不上是一首有诗意的诗了。
刘听同学从作者的心态上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她说:明世宗的《送毛伯温》的确是庸俗不堪,可能由于作者是皇帝,他的诗中缺少中国古代文人才子的含蓄之美,尽是些狂妄之辞。“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虽有豪气,但一看就是令人肉麻的恭维之辞,有一种让别人为自己利益效命的窃喜“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更是贻笑后人。此类句子不但毫无语言上的美感,而且思想意识也是如此的偏执、狂妄、自大。真不解,这样的诗居然也收进文集,被后世我辈书僮耻笑。
三
马凌飞同学则从作者的特定身份出发,对诗作的艺术水准等方面,作了实事求是的探究,她说,语言是文学的手段,创新的语言更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为大明皇帝,把偏远百姓比喻成“蝼蚁”应是有情可原。可观全诗,无论从内容、用词、组句来讲,都略显平庸,即太大众化,读了没有耳目一新之感。“豪”、“秋”、“雁”等形象思维落入俗套,因此,并不显得出彩。但若说“只有小学生的水平”,恐怕有些言过其实了。
语言和文学,就好比火锅与汤汁,语言是作料,文学是汤汁。没有作料的汤汁自然是白开水一锅,而没有汤汁就更无所谓火锅了。江琦同学在打了一个比喻后指出:语言是文学表现的最重要的形式。她说,《送毛伯温》一诗,王力先生认为其比喻“庸俗”诗格“卑下”。我辈读来,毫无诗意是真,因为语言太平庸,没有文学之美,然而说到比喻庸俗,就未免太严重了。其一,庸与雅原本就没什么明确的界限。如今和平年代,祖国56个民族大团结,自然个个一张口就会迸出个“与人平等”的文明词。然而在明世宗年代,不扫平天下,独霸神州,就不是一种荣耀。当时,边远地区的骚乱是明世宗的心头大患,惟恐除之不及,如果他还在诗中将他们比喻成天仙、才子,岂不又是春花秋月的南唐李煌李后主?诗意是有了,可惜国家在他的笔下溜走了,还可能落得小命不保。如果国家没有了,何来文化!
徐燕萍同学不同意课文作者王力先生说这首诗“只有小学生的水平”。并且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谈了看法。她说:读这首诗时,我们不应该以现代的角度去体会,而是要结合历史背景,站在作者当时的立场上去分析。形象思维是用具体的形象来构思表现诗的意境。就这首诗来说,明世宗用“麒麟”“蝼蚁”来比喻敌和我,若用我们现在的原则看,是很乖戾的。但在当时,这两个比喻恰好反映了明世宗的自信和豪气,符合他作为一个皇帝的心态。王力先生说这首诗“诗格卑下”,是从先生的主观臆想出发的,不足为训。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不一定是高尚的思想才能用诗。
四
李双春同学则从鉴赏过程作了实事求是的评述。他说,读《送毛伯温》,初觉此诗豪气有余,意象不足,但无论如何,不至于落到“小学生的水平”、王力先生之所以贬低此诗,是不是诗中所显现的民族歧视观点呢?但此点有失公允。在那个边声四起、汉夷分家的年代,中原炎黄与边远地区的人民本来就是生死对头,倘若如王力先生所言,那么渴望直捣黄龙,笑谈渴饮甸奴血的岳飞乃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内战狂人了?据吾愚见,此诗虽在立意、修辞上无甚妙笔,但其诗格并不卑下。试想我们又怎能要求每个帝王都有南唐李煌、满清康熙的文学水准呢?王力先生的这番无名火,仿佛生得没有理由。
吴一凡同学也认为王力先生评明世宗之《送毛伯温》“只有小学生的水平”一说,不大妥当。他说:吾觉此诗写得形象生动,也很贴切。他认为,比喻百也应该有时代性。现在看来,将边远地区的人民视段为蝼蚁是一个庸俗的比喻,孰不知明朝乃当时亚洲第一大国,甚至是世界霸国,其意气之盛,就如当今之美国一样,丝毫不把别国放在眼里,而那时边远地区的人民,不服于明朝的管教,且实力又微乎其微,试使这些边民与大明朝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明世宗只是略带夸张地将麒麟之于蝼蚁,比作明朝之于边民,何能找出其语言的不妥之处呢?只是当时明世宗目中无人,观念错误,何以将观念之不妥硬盖上语言不妥的帽子呢?
出自《送毛伯温》;作者:朱厚熜;年代:明代。
详解:
《送毛伯温》
原文: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译文:
将军你争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
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指嘉靖自己)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文学赏析:
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为其写的壮行诗。
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
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
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
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题库内容:
鼓鞴的解释
见“ 鼓韛 ”。
词语分解
鼓的解释 鼓 ǔ 打击 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鼓角(僶 )。大鼓。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 鼓动 。鼓舞。一鼓作气。 高 鞴的解释 鞴 è 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 〔鞲鞴〕见“ 古代的鼓风吹火器。鞲”。 部首 :革。
送毛伯温
朱厚熜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朱厚熜(cōng)(1507—1566),即明世宗,建元嘉靖,在位45年。登位初期尚能励精图治,使朝政为之一新。后因迷信道教,祈求长生,长期不视朝政,由严嵩独揽大权,导致政治腐败,国势日趋衰落。嘉靖十五年(1536),安南(今越南)世孙黎宁派人入朝,向明世宗禀报莫登庸叛逆。嘉靖十八年(1539),明世宗诏命毛伯温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率兵南征,并写此诗为之壮行。毛伯温次年进驻南宁,兵不血刃而使安南平定。
《送毛伯温》为明世宗于嘉靖十八年送毛伯温出征时所写。毛伯温(1487—1544),字汝厉,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正德进士,授绍兴府推官,升御史。嘉靖初,调任大理寺丞,升右都御史,奉命南征,二十一年(1542)还朝。著有《毛襄懋集》、《东塘诗集》。
首联写毛伯温的英雄气概。起句称其为“大将”,这样就将大国上将的身份、地位突出来,同时也反映明世宗对毛伯温的信任与赞赏。次句通过毛伯温所佩腰刀来表现毛伯温的豪气。“雁翎刀”为南宋军器监于乾道年间制造的一种形如大雁翎羽的刀类兵器,这里代称宝刀。“秋水”,形容雁翎刀明净而清冷。
颔联描写军威。三句写战鼓的声音经风一吹,山河都为之震动。“鼍(tuó)鼓”,用鼍皮,也即鳄鱼皮蒙制的鼓,鼓声特别响亮。四句写绣着日月图案的军旗高高举起,像闪电一样引人注目。
颈联申明南征的政治态度。五句写安南的黎宁王族像天上的麒麟一样,世代相传,本来就是高贵的。六句写在安南叛逆的莫登庸之流像洞穴中蝼蛄和蚂蚁一样微不足道,难逃失败的命运。作者采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说明这次南征必然胜利。
尾联与首联呼应,写等到平息叛乱获得诏令,胜利归来的时候,明世宗将要亲自到场迎接。此联好在用亲自为毛伯温“解战袍”这一生活细节来表达这层意思,就显得非常亲切,虽然这一生活细节事实上是不会出现的。
此诗写出了对主将的殷切期望,写出了出师时的雄壮军威,写出了对出征的必胜信念,体现了帝王的恢弘气度。虽然嘉靖皇帝被普遍认为是一位昏庸的君主,但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位前期,还是颇有领导才能的。所以诗歌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与认识价值。
送毛伯温
朱厚熜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提示:将鼠标移动到颜色不同的字词上可以看到注解。
【赏析】
诗写送人出征,表现了作者对南征必胜的信心和对主将的殷切期望。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颈联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比喻中有议论,写出作者的必胜信念;尾联写他等待班师凯旋,到时将亲自为主将解下战袍,勉励中含有期望。整篇诗声势雄壮,意气高扬。送臣子而有真实感情,不同于一般的御制诗。
[注释](1)大将:指毛伯温。(2)秋水:比喻雁翎刀发光闪亮。雁翎刀:短剑。(3)鼍鼓:战鼓。(4)麒麟:古代传说中的珍贵动物。这是用来比喻毛伯温的。(5)蝼蚁:比喻卑贱、无足轻重的人物。(6)朕:皇帝自称。
[译文]毛大将军南征,胆气雄豪,腰里横挎闪闪发光的雁翎刀。战鼓声被风吹走撼动山河,闪电照亮战旗,欲与日月比高低。你毛伯温贵如天上的神种麒麟,而英登庸之辈只是洞中蝼蚁,怎能逃出你的手!等到毛大将军南征胜利,天下太平时,朕下令召你回朝,并要亲自为你解下战袍来。
网上找的,呵呵呵
原文: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译文
将军你争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指嘉靖自己)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注释
1.毛伯温:字汝厉,吉水(属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1539年(明世宗嘉靖十八年)讨安南(越南)莫登庸之乱。他出征一年多,兵不血刃,平定安南,因功被加封太子太保。
2.大将:指毛伯温。
3.横:横挎。秋水:形容刀剑如秋水般明亮闪光。雁翎刀:形状如大雁羽毛般的刀。
4.鼍鼓:用鳄鱼皮做成的战鼓。
5.旌旗:指挥作战的军旗。
6.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比喻来称赞毛伯温的杰出才干。
7.蝼蚁:蝼蛄和蚂蚁,这里用来比喻安南叛军不堪一击,不成气候。
8.诏:皇帝的诏令。
9.朕:皇帝的自称。先生:指毛伯温。
赏析:
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cōng】为其写的壮行诗。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送毛伯温鼍鼓怎么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送毛伯温鼍鼓怎么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