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什么,元曲是什么诗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元曲是什么和元曲是什么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曲(元曲)又被称为什么?

元曲 ,又被称为散曲。

元曲起源于“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元曲是指由元杂剧和什么一起的合称

元曲是指元杂剧和元散曲一起的合称。其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其中尤以剧曲(即杂剧)成就更高,这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完整故事的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元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故通常把“元曲”作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元曲选》实际上是元杂剧集。同时,把剧称为“曲”,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戏剧中的曲的重视。“元曲”均用北方流行的曲调,故又称“北曲”。

元曲分别是什么与什么的合称?代表人物有哪些?

元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元曲占有重要地位。元曲是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人。

元曲发展的鼎盛时代是在元代,一般我们认为元曲代表元杂剧和元散曲。但是由于在元代,元杂剧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元散曲,所以有些人又称元曲就是指元杂剧。在宋代的时候,杂剧的表现形式大多数是幽默搞笑的表演方式,到了元代才发展成戏曲的表现形式。元曲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唐诗和宋词拥有一样的地位,可以说他都是中国文化史发展史的里程碑。元曲既有唐诗宋词的婉转秀丽,同时各作家也能在其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元代的人们将自己对社会黑暗统治的不满,对独裁专制的抗议都写在了词曲中,因此,元曲折射出来了当时人们的反抗精神。

元曲的代表人物关汉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首,除此以外的其他“元曲四大家”就是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在他的作品里面称他自己既是一个世界上的浪子,又是一个打不倒的坚强倔强的人。他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郑光祖同样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他的作品《倩女离魂》、《翰林风月》、《周公摄政》等都很有名。除这二人以外,白朴的《梧桐雨》和马致远的《汉宫秋》都是元曲的代表作。

元曲由于它独特的艺术特征才会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直白爽快、幽默风趣、自由活泼的语言风格备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元代最具特色的文化。

元曲是什么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祁州(今河北安国)人,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 关汉卿

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雕像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代表作《倩女离魂》。

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墙头马上》。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