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为什么嘲笑白居易(沈括嘲笑白居易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沈括为什么嘲笑白居易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沈括嘲笑白居易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求答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学校 班别 姓名 成绩 卷首寄语—— 亲爱的同学经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下面的题目会让你对自己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评价仔细审题认真答卷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3分为书写卷面分。答卷时间为100分钟。希望你的试卷有一张清秀的面孔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现在就动笔吧 请你先写一句鼓励自己的话 2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 一、 根据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填空。6分 1 我国是一个 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已经有 的历史。 2通过收集资料我还知道了诗歌的分类。按题材分可以分为 边塞诗、 诗、 诗和咏物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 格律诗和 诗。 3 从古到今我国涌现出屈原、 、 等许多伟大的诗人。我还知道外国的 、 等诗人。 4、“西江月”是 “夜行黄沙道中”是 。 二、把古诗词名句与作者连在一起。4分 海内存知己 凌寒独自开 王 勃 夕阳无限好 天涯若比邻 王安石 迟日江山丽 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墙角数枝梅 春风花草香 杜 甫 三、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5分

1、《诗经·采薇》描写对一位姑娘思念的情感。 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春夜喜雨》   3、苏小妹认为黄山谷加上的“舞”和“隐”两个字仍不够理想但比苏东坡加的两个字要美。   4、“路转溪桥忽见”中“见”是出现的意思。  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个诗句是描写秋天的。  四、按顺序排列下面词语。2分 1、诗经、元曲、唐诗、宋词 2、雨雪霏霏 赤日炎炎 凉风习习 杨柳依依 五、选择恰当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 A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B王昌龄的《出塞》 C杜牧的《江南春》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出自 的诗。 A苏轼 B文天祥 C李白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出自 的《春夜喜雨》。 A白居易 B辛弃疾 C杜甫 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晓”的意思是 。 A使人知道 B天刚亮的时候 C晓得知道懂得 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的意思是 。

A因为 B坐下 C座位 六、我能灵活地运用古诗。(5分) 1、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来劝他“ 。” 2、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 的诗句 。 3、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 4、当我们浪费粮食里老爷爷经常会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 。” 七、我向大家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5分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叫 。我还能把它默写出来呢  我推荐的理由是 八、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3分)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25分 一、阅读一。11分 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

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

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后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他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他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2分 讥讽  感慨  2、“桃花始盛开”是怎样的景象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2分 2、文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一失”指的是 。2分 3、 沈括是怎样发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白居易的呢请用“—”划出来。2分 4、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二、阅读二14分 晚唐诗人郑谷 诗写得好, 为人谦逊,所以人们乐于向他请教。“一字之师”说的就是他与诗僧齐已的故事。 某年冬天齐已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郑谷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十分赞赏但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他对齐已说花开枝头总有时间先后只是人们不觉察才误以为数枝同时开放。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梅’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1、 为短文加个小标题写在横线上。2分 2、 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3、 用“—”画出郑谷改字的理由。2分 4、 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呢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3分 5、 你认为郑谷和齐已分别是怎么的人呢2分 郑谷 齐已 6、在修改作文中你有没有因一两个字而伤脑筋呢你认为有这样的

必要吗3分 第三部分习作积累与运用35分 一、 小练笔。5分 走过《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综合学习活动请你谈谈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还可以谈谈此次活动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50字以上) 二、笔下生花。30分 我们搜集阅读了许多诗歌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然后让我们也试着用一首诗来写写生活。 望能大胆想象写出自己的情感

关于沈括小时候的故事

小时候,沈括有一个爱刨根问底的习惯,喜欢琢磨一些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四月的一天,沈括正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突然,一阵风吹来,将院中树上的桃花吹落在地。

他想:为什么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经凋谢了,而山上寺庙里的桃花却刚刚开放呢?白居易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还号称大诗人呢?......母亲为了让沈括弄清楚这个问题,特意让他邀请几个同伴一起到山上散散心。沈括他们来到山上,果然满山的桃花正在怒放,这可把小沈括难住了。

同样是桃花,为什么这里的却开得这么晚呢?突然,一阵冷风吹来,他顿时恍然大悟,拍着自己的脑门大声说:“我明白了!原来是山上地势高,温度低,所以花开得就晚啦,这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小沈括回到家后,立即把这一重大发现记录下来。

从此,沈括对气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有关气象的书籍,注意气象的变化,立志要做一名气象学家。后来,沈括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无所不通。晚年的时候写下了《梦溪笔谈》这本巨著。书中记载了当时气象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

扩展资料:

沈括多才多艺,是一位博学家。他的《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质、地理、文学、史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这广博的知识,是沈括刻苦学习得来的。沈括为了测定北极星的位置,在3个多月中,每天晚上 起床3次(上半夜、 午夜、 下半夜各一次),观看天象,画上星图。

3 个多月中,共画了200多幅图。那时候没有闹钟,这样每夜准时起床3次,是何等不容易呀。没有坚强的毅力,是办不到的!

沈括被罢官以后,被软禁在湖北随州一个又冷又潮湿的庙——法云禅寺里,他整整花了3年时间,编绘出了全国地图。原来,他早就想着手这一工作,平时随身带着图稿,到什么地方就画一点。

由于公务繁忙,未及整理。这时,他趁被闲的机会,细细画图,再经过不断修改,终于完成了《天下州县图》。这幅地图的总图,高近4米,宽3. 3米。另外,还附有19 幅分图。

从着手画草图开始,到最后完成,前后共花费了10多年时间!沈括很喜欢亲自动手做实验。比如,为了研究共振现象,他剪了一个小纸人,“骑”在一根琴弦上,再拨动另一根琴弦。

看到那小纸人也振动起来,便断定这根琴弦在共振。沈括很谦虚,常向各种人请教,“或医师,或里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隐者,无不求访”。

他到了延安一带,便去察看石油,并把自己的见闻写进了《梦溪笔谈》。在中国历史上,“石油”一词,最早就是见于《梦溪笔谈》这本书。

他在杭州看到人们用毕升创制的胶泥活字排字印刷,就详细调查了制作过程,还了解了毕升的生平,写入《梦溪笔谈》。如今,人们只有从这本书中才能了解到毕升的生平。

如果不是沈括把他记来,恐怕后人就不知道毕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沈括看问题很精细,常有自己独特和精辟的见解。比如,在开封的相国寺里有一幅壁画,画着一个弦乐队在演奏。

有人看了以后,说画家画错了:当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的时候,那个弹琵琶的居然与大家不合调,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却是掩着下弦。

沈括看了之后,却认为画家很高明,深知音乐。他说:弦乐跟管乐不同。演奏管乐时,手指头 扫在什么音,就发生什么音,是同时的。演奏琵琶则不同,只有当手指拨弦之后,才会发音。

动作是早于声音。 正因为这样, 当管乐的演奏者奏“ 四”字音时, 弹琵琶的人的手指看上去不在弹“四”字音。大家听了沈括的高见,都异常佩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括

沈括是怎样明白“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道理的?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大林寺桃花_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学与问中沈括明白了什么

一、沈括的趣闻轶事

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月桃花开”没有错

据说有一次,许多人议论白居易写的《游庐山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诗,嘲笑白居易写错了,理由是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那时桃花都谢了。可是沈括却认为,深山里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迟,白居易尊重事实,没有写错。

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 “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弦乐同管乐是不同 的。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 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二、学问之名言

1、疑,思之始,学之端。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

4、君子之学必好问。

5、学而知,问而广。

6、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

7、“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做愚人。

1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1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15、疑惑为愚者之智慧。

16、学问=学+问

17、不耻下问。

18、三人行,必有我师。

19、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0、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问,那你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获得知识。

课前思考:

课 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 的金钥匙。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最终成为杰出的天文学家。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 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课前思考:

这 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可 采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知道“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抓住切入口——课题,环环相扣,井 然有序。

课后反思:

教 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 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授后小记: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用丰富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用更多的****来启发学生,向名师学习,当然我们是无法做到像他们一样,驾驭教材的能力如火纯青。多学,多像名师学习;多看,多看名人执教的课堂实录;多积累,多学习新课程理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变得更加有实效。

就像文中的很多句富有哲理的句子,如果让我教我肯定会让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理解。看过名师的课堂实录后发现,更加好的是让孩子们去背,只要他记住了,自然他也就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理论的确让人回味。

课后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 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 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 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 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课后反思:

取 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角色体验。通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 知识进行了融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角色体验在德育课中经常使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大胆地使用了。新课标强 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不就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吗?我想只要我们平时结合每篇教材的特点,多想办法,角色体验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

列举沈括读诗《大林寺桃花》质疑的故事说明什么?

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